
压铸件的分级
1.1铸件表面分级
压铸件表面使用范围分为三级,见表1:
表1 压铸件表面分级表
| 级 别 | 符 号 | 检 验 项 目 | 表面粗糙度 |
| 1 | Y1 | 工艺要求高的表面——要求镀、抛光、研磨的表面,相对运动的配合面,危险应力区表面。 | Ra 1.6 |
| 2 | Y2 | 要求一般或要求密封的表面,阳极氧化以及装配接触面等。 | Ra 3.2 |
| 3 | Y3 | 保护性的涂覆表面及紧固接触面,油漆打腻表面,其它表面。 | Ra 6.3 |
1.2压铸件缺陷特征定义
压铸件常见缺陷特征定义如表2所示:
表2 压铸件压铸件常见缺陷特征定义
| 缺陷类别 | 缺陷名称 | 特征定义 |
| 表 面 缺 陷 | 拉伤 | 沿开模方向铸件表面呈现条状的磨擦痕迹,有一定深度,严重时为一面状伤痕。另一种是金属液与模具产生焊合、粘附,以致出模时铸件表面多肉或缺肉。 |
| 气泡 | 铸件表面有米粒大小的隆起,并在隆起的皮下形成空洞。 | |
| 裂纹 | 铸件表面有呈直线状或波浪形的纹路,狭小而长,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趋势。 | |
| 变形 | 由于收缩不均或外力导致压铸件几何形状与图纸不符。 | |
| 流痕 | 压铸件表面与金属液流动方向一致的条纹。无发展趋势。 | |
| 花纹 | 压铸件表面明显可见的与金属基体颜色不一样无方向性的纹路。无发展趋势。 | |
| 冷隔 | 在压铸件表面,明显、不规则、下陷的线形纹路(有穿透与不穿透两种)。形状细小而狭长,有时交接边缘光滑,有断开的可能。 | |
| 网状毛刺 | 外观检查:压铸件表面有网状发丝一样凸起或凹陷的痕迹,随压铸次数增加而不断扩大和延伸。 | |
| 凹陷 | 铸件的厚大部分表面有平滑的下凹现象。 | |
| 欠铸 | 铸件表面有浇不足的部位,导致轮廓不清。 | |
| 飞边、毛刺 | 在分型面边缘出现金属薄片,或粗糙、锋利的棱角。 | |
| 粘附物痕迹 | 其它材料(如机器润滑油,离型剂等)的加入使铸件表面上呈现出不同于基体金属颜色的斑点和痕迹。 | |
| 脱皮 | 铸件表面部分与基体剥离的现象。 | |
| " 内 部 缺 陷 | 气孔 | 因卷入气体而导致的压铸件内部的孔状缺陷,解剖后外观检查或探伤检查,气孔具有光滑的表面、形状为圆形。 |
| 缩孔、缩松 | 解剖或探伤检查,孔洞形状不规则、不光滑、表面呈暗色。 大而集中为缩孔;小而分散为缩松。 | |
| 脆性 | 铸件基体金属晶粒过于粗大或极小,使铸件易断裂或破碎 | |
| 渗漏 | 压铸件经耐压试验,产生漏气、渗水 | |
| 硬点 | 机械加工过程或加工后外观检查或金相检查:铸件上有硬度高于金属基体的细小质点或块状物使刀具磨损严重,加工后常常显示出不同的亮度。 |
1.压铸件表面粗糙度应符合GB 6060.1-1985的规定。
2.压铸件不允许有裂纹、欠铸等任何穿透性缺陷。
3.压铸件允许有拉伤、凹陷、网状毛刺等缺陷。但其缺陷的程度和数量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4.铸件的浇口、飞边、溢流口、隔皮、顶杆痕迹等应清理干净、平齐,但允许留有不刮手的痕迹。
5.若图样无特别规定,有关压铸工艺部分的设置,如顶杆位置、分型线的位置、浇口和溢流口的位置等可由生产厂自行规定。
6.压铸件需要特殊加工的表面,如抛光、喷丸、镀铬、涂覆、阳极氧化、化学氧化等以图样上的标注或供需双方商定的内容、样件为准。
内部质量
对压铸件的气密性、液压密封性、热处理、高温涂覆、内部缺陷(气孔、疏松等)及本标准未列项目有要求时,以华为公司图样标注的技术要求为准。
后处理:
由于压铸件的残余应力分布不均匀会使有些零件产生变形,当华为公司有要求时,供应商必须进行相应的后处理(如:校形后时效处理等)以达到华为公司的要求。
1.4压铸件尺寸公差
表3 压铸件尺寸公差数值
| 铸件基本尺寸 | 公差等级 | ||||
| 大于 | 至 | CT4 | CT5 | CT6 | CT7 |
| — | 3 | 0.20 | 0.28 | 0.40 | 0.56 |
| 3 | 6 | 0.24 | 0.32 | 0.48 | 0. |
| 6 | 10 | 0.26 | 0.36 | 0.52 | 0.74 |
| 10 | 16 | 0.28 | 0.38 | 0.54 | 0.78 |
| 16 | 25 | 0.30 | 0.42 | 0.58 | 0.82 |
| 25 | 40 | 0.32 | 0.46 | 0. | 0.90 |
| 40 | 63 | 0.36 | 0.50 | 0.70 | 1.0 |
| 63 | 100 | 0.40 | 0.56 | 0.78 | 1.1 |
| 100 | 160 | 0.44 | 0.62 | 0.88 | 1.2 |
| 160 | 250 | 0.50 | 0.70 | 1.0 | 1.4 |
| 250 | 400 | 0.56 | 0.78 | 1.1 | 1.6 |
| 400 | 630 | 0. | 0.90 | 1.2 | 1.8 |
2、对锌合金压铸件选取范围: CT4~CT6,一般情况取CT5级。
1.5平面度公差(形状公差)
压铸件的表面形状公差值(平面度和拔模斜度除外)应在有关尺寸公差值范围内:
表4 平面度公差(mm)
| 被测量面的最大轮廓尺寸 | 接收标准 |
| ~63 | 0.10 |
| >63~100 | 0.15 |
| >100~160 | 0.20 |
| >160~250 | 0.30 |
| >250~630 | 0.40 |
| >630 | 0.60 |
表5 位置公差 平行度 、垂直度、端面跳动公差(mm)
被测量部位在
| 测量方向上的尺寸 | 被测部位和基准部位在同一半模内 | 被测部位和基准部位不在同一半模内 | ||||||
| 二个部位中有一个动的 | 二个部位都动的 | 二个部位都不动的 | 二个部位中有一个动的 | 二个部位都动的 | ||||
| 公 差 值 | ||||||||
| ≤25 | 0.10 | 0.15 | 0.20 | 0.15 | 0.20 | 0.30 | ||
| >25~63 | 0.15 | 0.20 | 0.30 | 0.20 | 0.30 | 0.40 | ||
| >63~100 | 0.20 | 0.30 | 0.40 | 0.30 | 0.40 | 0.60 | ||
| >100~160 | 0.30 | 0.40 | 0.60 | 0.40 | 0.60 | 0.80 | ||
| >160~250 | 0.40 | 0.60 | 0.80 | 0.60 | 0.80 | 1.00 | ||
| >250~400 | 0.60 | 0.80 | 1.00 | 0.80 | 1.00 | 1.20 | ||
| >400~630 | 0.80 | 1.00 | 1.20 | 1.00 | 1.20 | 1.40 | ||
| >630 | 1.00 | __ | __ | 1.20 | __ | __ | ||
| 被测量部位在测量方向上的尺寸 | 被测部位和基准部位在同一半模内 | 被测部位和基准部位不在同一半模内 | ||||
| 二个部位中有一个动的 | 二个部位都动的 | 二个部位都不动的 | 二个部位中有一个动的 | 二个部位都动的 | ||
| 公 差 值 | ||||||
| ≤30 | 0.15 | 0.30 | 0.35 | 0.30 | 0.35 | 0.50 |
| >30~50 | 0.25 | 0.40 | 0.50 | 0.40 | 0.50 | 0.70 |
| >50~120 | 0.35 | 0.55 | 0.70 | 0.55 | 0.70 | 0.85 |
| >120~250 | 0.55 | 0.80 | 1.00 | 0.80 | 1.00 | 1.20 |
| >250~500 | 0.80 | 1.20 | 1.40 | 1.20 | 1.40 | 1.60 |
| >500~800 | 1.20 | __ | __ | 1.60 | __ | __ |
1.7表面质量要求:
表7 压铸件表面质量要求表
注:对于1级及有特殊要求的表面,只允许有经抛光或研磨能去除的缺陷。
| 缺陷名称 | 缺陷范围 | 表面等级 | 备注
| |||
| Y1级 | Y2级 | Y3级 | ||||
| 流痕 | 深度≤㎜ | 0.05 | 0.07 | 0.15 | ||
| 面积不超过总面积比(%) | 5 | 15 | 30 | |||
| 冷隔 | 深度≤㎜ | 不允许 | 1/5壁厚 | 1/4壁厚 | 同一部位的对应面不允许同时存在。 | |
| 长度/最大轮廓尺寸 | 1/10 | 1/5 | ||||
| 所在面上的缺陷数 | ≤2 | ≤2 | ||||
| 距铸件边缘≥㎜ | 4 | 4 | ||||
| 两冷隔间距 | 10 | 10 | ||||
| 拉伤 | 深度≤㎜ | 0.05 | 0.1 | 0.25 | 除A级面以外,浇口部位允许增加一倍 | |
| 面积不超过总面积比(%) | 3 | 5 | 10 | |||
| 凹陷 | 凹入深度≤㎜ | 0.1 | 0.3 | 0.5 | ||
| 粘附物痕迹 | 整个铸件不允许超过 | 不允许 | 1处 | 2处 | ||
| 带缺陷面积的百分比 | 5 | 10 | ||||
| 气泡 | 平均直径 ≤3㎜ | 每100cm2缺陷数 | 不允许 | 1 | 2 | 允许气泡同时存在,但大气泡不可超过3个 |
| 整个铸件不允许超过(个) | 3 | 7 | 总数不超过10,且距铸件边缘不小于10㎜ | |||
| 距铸件边缘≥㎜ | 3 | 3 | ||||
| 气泡凸起高度 | 0.2 | 0.3 | ||||
| 平均直径 >3㎜-6㎜ | 每100cm2缺陷数 | 不允许 | 1 | 1 | ||
| 整个铸件不允许超过(个) | 1 | 3 | ||||
| 距铸件边缘≥㎜ | 5 | 5 | ||||
| 气泡凸起高度 | 0.3 | 0.5 | ||||
| 边角缺陷深度(㎜) | 铸件边长≤100㎜ | 0.3 | 0.5 | 1 | 对有密封及配合要求的压铸件不允许有此缺陷。 | |
| 铸件边长>100㎜ | 0.5 | 0.8 | 1.2 | |||
| 各类缺陷总和 | 面积不超过总面积比(%) | 5 | 30 | 50 | ||
表8 压铸件机械加工后加工面上允许孔穴缺陷表
| 加工面面积 | 1级 | 2级 | 3级 | |||||||||
| 最大直径(mm) | 最大深度(mm) | 数量(个) | 至边缘最小距离(mm) | 最大直径(mm) | 最大深度(mm) | 数量(个) | 至边缘最小距离(mm) | 最大直径(mm) | 最大深度(mm) | 数量(个) | 至边缘最小距离(mm) | |
| ~25 | 0.8 | 0.5 | 3 | 4 | 1.5 | 1.0 | 3 | 4 | 2.0 | 1.5 | 3 | 3 |
| >25~60 | 0.8 | 0.5 | 4 | 6 | 1.5 | 1.0 | 4 | 6 | 2.0 | 1.5 | 4 | 4 |
| >60~150 | 1.0 | 0.5 | 4 | 6 | 2.0 | 1.5 | 4 | 6 | 2.5 | 1.5 | 5 | 4 |
| >150~350 | 1.2 | 0.6 | 5 | 8 | 2.5 | 1.5 | 5 | 8 | 3.0 | 2.0 | 6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