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常见逻辑错误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7:37:50
文档

常见逻辑错误

一、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是一切逻辑错误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指的是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一个理论必须是逻辑自恰的,就是说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允许包含逻辑矛盾。有一种逻辑推理叫做“归谬式”推理,即由一个假定如果能合乎逻辑地推出互相否定的结论(逻辑矛盾)来,就能证明该假定是错误的。二、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违反同一律对概念运用的要求的逻辑错误。三、偷换论题,避实就虚,攻其不意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辩论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王顾左右
推荐度:
导读一、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是一切逻辑错误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指的是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一个理论必须是逻辑自恰的,就是说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允许包含逻辑矛盾。有一种逻辑推理叫做“归谬式”推理,即由一个假定如果能合乎逻辑地推出互相否定的结论(逻辑矛盾)来,就能证明该假定是错误的。二、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违反同一律对概念运用的要求的逻辑错误。三、偷换论题,避实就虚,攻其不意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辩论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王顾左右
一、自相矛盾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是一切逻辑错误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指的是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一个理论必须是逻辑自恰的,就是说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允许包含逻辑矛盾。有一种逻辑推理叫做 “归谬式”推理,即由一个假定如果能合乎逻辑地推出互相否定的结论(逻辑矛盾)来,就能证明该假定是错误的。 

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违反同一律对概念运用的要求的逻辑错误。 

三、偷换论题,避实就虚,攻其不意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辩论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王顾左右而言他;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四、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例子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严肃的科学命题。 

五、机械类比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 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 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机械类比。 

   

  好几本逻辑教材上引用一个典型的机械类比的例子: 

  “一个家庭需要有一个家长, 在家庭里发生纠纷的时候, 就需要家长来裁决。国际问题要比家庭纠纷复杂得多,所以,国际大家庭也应该有一个“家长”,当国与国之间的纠纷通过协商不能解决时,就应该让承担“家长”职责的国家来裁决。” 

  这个例子是国际霸权主义者用机械类比来论证霸权主义合理性的逻辑错误。 

六、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取舍标准, 以混淆是非, 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七、诉诸情感 

  诉诸情感是指用煽情的语言来唤起公众的某种怜悯、义愤等情感以转移中心论题、逃避理论交锋的诡辩术, 又叫做“以情感为据”。 

  但是,在严肃的理论探讨中,仅仅有感情的抒发而缺少合乎逻辑的理论思考,对于得出理性的结论来说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情感是感性的东西,情感有时会阻碍理性的思考。所以“感情用事”历来不是褒义词。 

八、虚假论据 

  这种逻辑错误是指故意违反“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规则, 用编造的所谓“权威理论”或无中生有的例子作为论据, 用来论证错误的论题。 

  言论中大量虚假论据,有的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常识而搞错了,常识性错误。但是有不少言论中有故意作假、捏造论据的现象。 

九、预期理由 

  根据充足理由原则,论证中基本论据的真实性必须是已知的, 而不能是尚待证明的,违反这一要求, 用想当然的所谓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作论证,这种逻辑错误叫做“预期理由”。 

十、推不出 

  逻辑证明中论证方式的规则是:“论据必须能够推出论题”,这条规则要求论证者对论题提供充足的论据,违反它的逻辑错误叫做“推不出”。

本主题由 惟恋梧桐 于 2011-11-11 16:01 
移动
辩论常见逻辑错误(天伦大培训)

来源: 景轶老夫已婚的日志 

天伦又要打响了,发个科普帖。为了给无暇深究逻辑学原理的辩友一个速成的办法,现将常见逻辑谬误公布如下: 

  谬误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所产生的一切逻辑错误。 

  谬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概念谬误)。 

  形式谬误是指那种由于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则而产生的逻辑形式不正确的各种谬误,如:同语反复、循环定义、概念不当并列、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两不可、以偏盖全、循环论证、倒置因果等。 

  非形式谬误是从形式上看是符合逻辑的,但因为其中因知识水平、常识、概念定义等错误而得出谬误的结论,如:词语歧义、语句歧义、诉诸无知、诉诸武断、诉诸怜悯、诉诸感情、人身攻击、诉诸权威、因人纳言、因人废言等。 

  (一)形式谬误 

  1、同语反复 

  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一样违反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即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具体地说,同语反复是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 

  -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 

  2、循环定义 

  循环定义是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 

  -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1",那么,偶数是奇数加1得到的数。 

  -如果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 

  在这个定义中,定义"丈夫"必须用"妻子"这个概念,而定义"妻子"则必须用"丈夫"这个概念,因此,这个定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复习题 

  -甲问:什么是生命? 

  乙回答: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又问:什么是有机体? 

  乙回答: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那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 

  ①甲:什么是真理? 

  乙:真理是符合实际的认识。 

  甲:什么是认识? 

  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②甲:什么是逻辑学? 

  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 

  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规律? 

  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③甲:什么是家庭? 

  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甲:什么是社会群体? 

  乙:社会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④甲:什么是命题? 

  乙:命题是用语句表达的判断。 

  甲:什么是判断? 

  乙: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⑤甲:什么是人? 

  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甲:什么是动物? 

  乙:动物是生物的一部分。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②。 

  因为此选项与题干都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3、概念不当并列 

  在连续划分中,每次划分得到的概念属于同一层次,不同次划分得到的概念属于不同层次。一般地说,对概念分类的标准不一致,把不同层次的概念,或把具有交叉或属种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称为"概念不当并列"。 

  复习题 

  -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我都爱读。 

  上述陈述在逻辑上犯了哪项错误? 

  ①划分外国文学作品的标准混乱,前者的按国别的,后者的按时代的。 

  ②外国文学作品,没有分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等。 

  ③没有说最喜好什么。 

  ④没有说是外文原版还是翻译本。 

  ⑤在"古典的"后面,没有紧接着指出"现代的"。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①。 

  ①指出了题干对外国文学作品分类中犯的逻辑错误是标准不一致。②指出的是如何分类好,不是题干的逻辑错误;③和④明显不合适。选⑤不妥,尽管按照⑤所建议的加上"现代的"之后,挺象我们平常说话的方式,表示我没有任何偏好,只要是外国文学作品,我都爱读。 

  4、偷换概念 

  在同一思维中如果没有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就会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例如: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复习题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因此,《狂人日记》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下列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上述推理的逻辑错误? 

  ①偷换概念。 

  ②自相矛盾。 

  ③以偏概全。 

  ④倒置因果。 

  ⑤循环论证。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①。 

  题干中的推理两次提到"著作",前一个指鲁迅著作的总体,第二个指一部具体的著作《狂人日记》,前后概念不一致,为偷换概念。②、④、E显然不合适。选③也不妥,因为"以偏概全"类的错误是从个体或部分的特性出发,推广到全体时所犯的推理错误。也许是因为中文表达上有这种特点,很容易出偷换概念的题目。 

  再出一道复习题 

  -商家为了推销商品,经常以"买一赠一"的广告招徕顾客。 

  以下哪项最能说明这种推销方式的实质? 

  ①商家最喜欢这种推销方式。 

  ②顾客最喜欢这种推销方式。 

  ③这是一种亏本的推销方式。 

  ④这是一种耐用商品的推销方式。 

  ⑤这是一种以偷换概念的方法推销商品的手段。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⑤。 

  本题涉及到了"偷换概念"这样的概念。"买一赠一"有两种情况:一是"买"一件某商品,"赠"一件价值低一些的商品;另一种是"买"一件某商品,"赠"一件同样的商品。通常,"买一赠一"是指第一种情况。⑤指出其实质是"偷换概念"。对第一种情况,这种广告是偷换了"一"的概念,即两个"一"所指的是不同的商品。对第二种情况,"买"一件又"赠"一件,好像顾客赚了便宜,第二件似乎是白送的,其实都是买的,只是把两件的价格都算到第一件上,又把实际是顾客花钱"买"的第二件商品说成是"赠"的。①和②不是说的"实质",而是谁喜欢;③说这样会亏本,看来没认清此推销手段的实质;④说的是这种方法适合推销耐用商品,也不是有关此推销方式实质的。另外,题干中也没有提到此方式只适用于耐用商品。 

  5、转移论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例如: 

  -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 

  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 

  在上面的例子中,执法人员、营业员都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6、自相矛盾 

  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例如: 

  -"这件事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 

  -"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查真理的标准。" 

  复习题一 

  一个月了,这个问题时时刻刻缠绕着我,而在工作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又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以上的陈述犯了下列哪项逻辑错误? 

  ①论据不足。 

  ②循环论证。 

  ③偷换概念。 

  ④转移论题。 

  ⑤自相矛盾。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⑤。 

  题干中一方面说"时时刻刻缠绕着",又说"暂时抛开",是比较明显的自相矛盾。 

  复习题二 

  甲乙两人就"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否都是有目的"这一论题展开辩论。甲认为,人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乙持相反的观点。为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乙说:"我现在就可以有意识地但却无目的地举起我的手。" 

  乙的证明犯了下述哪项错误? 

  ①模棱两可。 

  ②两不可。 

  ③自相矛盾。 

  ④以偏概全。 

  ⑤论据不足。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③。 

  乙举手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所以"有意识地"同时"无目的地"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7、两不可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是非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否定了其中的一个,就必须肯定另一个。否则要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例如: 

  -"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8、以偏盖全 

  这是不正确构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出现的逻辑错误。现举一道逻辑思考题: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根据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及部分高等院校最近做的一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喜欢和比较喜欢京剧艺术的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4%。 

  下列陈述中的哪一个最能削弱上述观点? 

  ①大学生缺少对京剧艺术欣赏方面的指导,不懂得怎样去欣赏。 

  ②喜欢京剧艺术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回事,不要以偏概全。 

  ③14%的比例正说明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有潜力可挖。 

  ④有一些大学生既喜欢京剧,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兴趣。 

  ⑤调查的比例太小,恐怕不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情况。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②。 

  题干中的观点是"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根据关于是否喜欢京剧的调查。②指出了"京剧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说明不能以不喜欢京剧之"偏"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之"全"。①对题干中的观点不置可否,仅对不喜欢京剧做了点解释。③只是说"大有潜力可挖",但承认绝大多数(86%)大学生缺乏中国文化的修养,实际是赞成题干的观点。④举出"有一些"大学生的例子,好像是与题干辩论。但题干中的观点和调查数据都是说的"大多数",并没有说"全体"。因此,④也不能削弱题干的观点。⑤对调查方法提出质疑,怀疑样本数目太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削弱题干的观点。但与②比起来,⑤不是最能削弱题干观点的。 

  9、循环论证 

  这种错误发生在一个论证中,论据的证明需要依赖前提的情况。例如:在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一论题时,以现象"我们站在高处看海中的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见船杆后见船身"作为论据;而当说明这一现象时,又以"地球是圆的"作为理由,这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一文中,这样揭露了顽固派的诡辩手法:"你说谎,卖是说谎的,所以你是卖。我骂卖,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无疑了。" 

  10、倒置因果 

  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因果关系一方面具有相对性,即一个现象对于某现象来说是结果,但对于另一现象来说又是原因;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又具有绝对性,即因果链条的每个环节来说,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可倒"因"为"果",也不可倒"果"为"因"。现举三例: 

  -19世纪有一位英国改革家说,每一个勤劳的农夫,都至少拥有两头牛。那些没有牛的,通常是好吃懒做的人。因此,他的改革方式便是国家给每一个没有牛的农夫两头牛,这样整个国家就没有好吃懒做的人了。这位改革家明显犯了一个逻辑错误。 

  以下哪项论证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题干中出现的类似? 

  ①天下雨,地上湿。现在天不下雨,所以地也不湿。 

  ②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的作者曾获诺贝尔奖。 

  ③你是一个犯过罪的人,有什么资格说我不懂哲学? 

  ④因为他躺在床上,所以他病了。 

  ⑤你说谎,所以我不相信你的话:因为我不相信你的话,所以你说谎是徒劳。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④ 

  题干中改革家的犯的逻辑错误是"因果倒置",选项④也犯了同样错误。 

  -有一位改革人士说,凡是效益好的国有企业,都拥有充足的自有资金。而那些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都是债务负担过重,根本没有自有资金。他建议给每一个国有企业补足自有资金,那么就不会再有亏损的国有企业了。 

  这位改革人士明显地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以下的选项中,哪个与该错误相类似? 

  ①如果患肺炎,那么就会发烧;张某没有患肺炎,所以,他没有发烧。 

  ②一位律师为被告辩护说:"你们看他有如此美丽温柔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女儿,他会铤而走险地去抢劫银行吗?" 

  ③你的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还有什么资格发言! 

  ④因为地面湿了,所以天下雨了。 

  ⑤你说谎,所以你的话不可信;因为你的话不可信,所以你说谎。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⑤ 

  这位改革人士犯的逻辑错误是因果倒置,⑤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一位研究者发现具有低水平免疫系统的人在心理健康测验中的得分比具有高免疫系统的人分数低。这位研究者的结论是:免疫系统不仅能防御身体疾病,也能抵御精神疾病。 

  以下哪项如果真的,将最严重地削弱该研究者的结论? 

  ①该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和所进行的实验之间有一年的耽搁。 

  ②人的免疫系统不受药疗法的影响。 

  ③一些具有高免疫系统的人在心理健康测试中,与具有普通免疫系统的人得分相同。 

  ④具有低免疫系统的人比高免疫系统和普通免疫系统的人更易受到传染。 

  ⑤对普通人,强烈的压力首先引起精神疾病,然后降低免疫系统的活动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⑤ 

  要削弱结论,就说明研究者的结论把因果倒置了;即是精神疾病影响了免疫系统。也就是⑤项是最好的削弱。 

  (二)非形式谬误 

  1.词语歧义。这是指在确定的语言环境下对同一语词在不同意义下使用(即表达了不同概念)而引起的逻辑错误。例如: 

  -“所有的鸟是有羽毛的,拔光了羽毛的鸟是鸟,所以,拔光了羽毛的鸟是有羽毛的。”为什么会得出这一自相矛盾的,错误的结论呢?原因就在于两个前提中所共同使用的语词("鸟")是有歧义的。在第一个前提中,语词"鸟"是就鸟之所以为鸟应当是有羽毛的这个意义而言的,而在第二个前提中,则是就鸟的一种特殊状态、即被拔光了羽毛这个意义而言的。 

  2.语句歧义。这是指在确定的语言环境下,对同一语句作不同意义的解释(即用以表达了不同的判断或命题)而导致的逻辑谬误。例如有这样一个推理: 

  -“我们班上有10个足球爱好者与手球爱好者,所以,我们班上有10个手球爱好者。”,表达这一推理的前提"我们班上有10个足球爱好者与手球爱好者"的语句是有歧义的:既可以理解为这10人既是足球爱好者又是手球爱好者,也可以理解为这10人中仅有一部分是足球爱好者,而另一部分是手球爱好者。但只有在前一种意义上才能推出上述结论,在后一种意义上是推不出上述结论的。 

  3.诉诸无知。这是一种以无知为论据而引起的谬误。例如: 

  -某些法盲犯罪后,常常在预审中或庭审中用自己不懂得法律,"不了解这样做是犯罪"等来为自己罪行辩护、甚至论证自己无罪,就属此种谬误。其实,无知决不是论据,不知某事实存在,并不等于该事实不存在。某人不懂法律,但并非意味着法律对其无效。 

  4.诉诸武断。这是指既未提出充分的论据,也未进行必要的论证,就主观作出判断的一种谬误。例如: 

  -昆剧《十五贯》中,无锡知县过于执,仅凭尤胡芦(被害人)养女苏戌娟年轻貌美这一点,便判定她是与熊友兰勾搭成奸,谋财杀死养父的凶手。过于执的论断是:"看你艳如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岂能冷若冰霜?你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父亲拦阻,因之杀其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种无根据的主观臆断的错误便是一种诉诸武断的谬误。 

  5.诉诸怜悯。这是一种仅以认定某人某事值得怜悯、同情而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谬误。例如: 

  -有的盗窃分子,在案发后的预审或庭审中,常常以自己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十分可怜(如说自己老母年老体弱、妻子多病、儿子伤残、医药费如何昂贵,如何为此而倾家荡产……等),以此来博得别人的怜悯和同情,来为自己的盗窃行为辩护(似乎其盗窃是出于无奈,因而无罪或少罪)。这就是一种诉诸怜悯的谬误。 

  6.诉诸感情,亦称投从所好。这是一种在论证中不依靠有充分根据的论证,而仅利用激动的感情、煽动性的言词,去拉拢听众,去迎合一些人的不正当要求,以使别人支持自己论点而出现的谬误。就此而言,可以认为诉诸怜悯是这种谬误的一种特例。 

  7.人身攻击。这是指在论辩中用攻击论敌的个人品质,甚至谩骂论敌的手段,来代替对具体论题的论证。例如: 

  -19世纪60年代,英国教会和一些保守学者曾集会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某大主教拿不出科学论据反驳进化论,就把矛头指出信仰进化论的赫胥黎。他嘲讽地说,"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来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为照他的信仰,他本来是猴子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呢,还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呢?"这位大主教的"论证"就是一种人身攻击的谬误。这种手法的实质,是以不道德的论战手段代替正常的逻辑论证,以便使自己在论辩中取胜。 

  8.诉诸权威。这是指在论证中对论题不作具体的论证,而仅靠不加分析地摘引权威人士的言论,以之作为论证论题正确的充分论证的一种谬误。例如: 

  -在中世纪的欧洲,亚里士多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亚里士多德曾认定人的神经是在心脏汇合,而当时的解剖学家已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于是,一些解剖学家请宣传亚里士多德的经院哲学家去看人体解剖。不料,经院哲学家们看后竟说:您清楚明白地使我看到了一切,假如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没有与此相反的说法,即神经是在心脏里汇合的,那我也就一定承认神经在大脑里汇合是真理。这种谬误实质上是一种把权威的片言只语视为绝对真理而用以论证一切的谬误。所以,此种谬误又可称之为滥用权威的谬误。 

  9.因人纳言。这是指在论辩过程中,仅仅根据立论者的愿望或自己对立论者的感情或钦佩,而不考虑其论断内容是否真实或其论证过程是否正确,便对立论者的论点表示接受和赞同的一种谬误。例如,有些人或由于某种小团体观念,或由于对某人的盲目崇拜,只要是自己小团体中的人或是自己所崇拜的人的言论就认定是正确的,就加以赞同、支持和拥护。这就是一种因人纳言的谬误。 

  10.因人废言。这是指在论辩过程中,仅仅根据立论者的道德品质或自己个人对立论者的厌恶态度,而不考虑立论者的论断内容是否真实,也不根据逻辑反驳的规则和要求,就对立论者的论点加以否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谬误。例如,有些人在批评人家的论点时,常常不是就别人论点是否真实,别人的论断是否合符逻辑,而是抓住人家过去或现在的某些"小辫子"(如德行有亏,犯过某些错误之类)不放,以此作为否定对方立论的唯一根据。这就是一种因人废言的谬误。 

  以上四种谬误(人身攻击、诉诸权威、因人纳言、因人废言),都是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以"人"本身作为其立论或驳论的唯一根据。因而它们都是论证过程中"以人为据"的各种具体表现。 

  复习题一 

  -1908年,清朝3岁的宣统皇帝继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钟鼓齐鸣,三呼万岁,把宣统皇帝吓得直哭。抱着宣统皇帝的摄王安慰小皇帝说:"快完了,快完了。"后来,清王朝于1911年被辛亥推翻。清朝的遗老遗少怪罪摄政王说,就是他在登基大典上说:"快完了",所以把大清朝的江山给葬送了。 

  以下的哪一项与清朝的遗老遗少的手法相似? 

  ①这个码头坍塌,固然与建筑的质量有关,但与今年潮水过大也有一定的关系。 

  ②这座大桥被冲垮了,完全是由于百年未遇的洪水的缘故。 

  ③兴达公司如此兴旺发达,完全是这个公司的名字取得好。 

  ④暂时没有攻克这个难关,是由于我们掌握的资料还不完全。 

  ⑤只要真理在我们手里,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止我们取得胜利。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③ 

  题干和选项③都属于主观臆断,犯了诉诸武断的谬误。 

  复习题二 

  -王鸿的这段话不大会错,因为他是听他爸爸说的。而他爸爸是一个治学严谨、受人尊敬、造诣很深、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如果以下哪项是真的,则最能反驳上述结论? 

  ①王鸿谈的不是关于数学的问题。 

  ②王鸿平时曾说过错话。 

  ③王鸿的爸爸并不认为他的每句话都是对的。 

  ④王鸿的爸爸已经老了。 

  ⑤王鸿很听他爸爸的话。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①。 

  当王鸿谈数学问题时,他爸爸的话有权威性,当讨论其他问题时,比如关于体育、音乐或生物等方面的问题时,王鸿的爸爸的见解可能与常人无异,甚至很差。因此,选项①能直接针对题干论证所犯的"诉诸权威"的谬误进行了反驳。 

  选②不妥。即使"王鸿平时曾说过错话",但这次的根据是王鸿的爸爸说的。③说王鸿的爸爸不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即使对数学问题也可以这么说,这正体现了他的治学精神。但这不能成为对题干结论的有力反驳。再者,题干的结论只是"不大会错"。④中说"王鸿的爸爸老了",从某种意义上对题干结论提出质疑。但从题干的叙述中绝对没有对王鸿的爸爸在数学领域的权威性和判断能力提出怀疑。跟①比起来,还是选①更好。⑤是加强题干结论的,不应该选。

文档

常见逻辑错误

一、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是一切逻辑错误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指的是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一个理论必须是逻辑自恰的,就是说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允许包含逻辑矛盾。有一种逻辑推理叫做“归谬式”推理,即由一个假定如果能合乎逻辑地推出互相否定的结论(逻辑矛盾)来,就能证明该假定是错误的。二、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违反同一律对概念运用的要求的逻辑错误。三、偷换论题,避实就虚,攻其不意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辩论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王顾左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