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钦差大人(qīnɡ) 嬉戏(xī) 呈报(chénɡ)
B. 赫赫有名(hè) 称职(chèn) 爵(jué)士
C. 爱慕虚荣(mù) 庇护(pì) 女娲(wā)
D. 莽莽榛榛(zhēn) 滑稽(jì) 澄澈(chénɡ)
2.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缥渺 杞人优天 B. 繁衍 随声附合
C. 勋章 害人听闻 D. 潺潺 不可救药
3.3.下列各句空缺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白云团团,________出了几点疏星.
②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________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③他用惊奇的目光________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④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________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A. ①漏 ②绵延 ③张望 ④摆
B. ①透 ②繁衍 ③注视 ④装
C. ①闪 ②延续 ③审视 ④显
D. ①射 ②生育 ③环顾 ④扮
4.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B. 我们祖国之所以土地宽广,是因为物产丰富.
C. 初中生的青少年学习的重要阶段.
D. 谁也不能否认好的课外书籍对我们没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5.5.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B. 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
C. 女娲给自己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D.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两位诚实的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6. 关于童话这一体裁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童话是儿童讲给儿童听的,并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文学体裁.
B. 童话就是神话.
C. 童话是大人专门用儿童口气讲给小孩听的故事.
D.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想像、幻想和夸张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使儿童受到教育.
7.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想像和夸张是童话的重要特性,它的故事是虚构的,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B.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句话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 《皇帝的新装》是以新装为线索,按照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展开的故事情节.
D. 《女娲造人》是一篇童话,以幻想的形式解释宇宙的起源.
8.8.阅读下面的赏月对联,用“/”划分出它的节奏并简要说说这副对联的妙处.
月 月 月 明 八 月 月 明 明 分 外
山 山 山 秀 巫 山 山 秀 秀 非 常
这副对联的妙处是:
9.9.阅读下面两则寓言,用简略的语言写出寓意.
(1)《两只口袋》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他们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
寓意:
(2)《公牛与车轴》几头公牛正使劲拉着货车行走,车轴被压得发出吱吱的响声,牛回过头,不耐烦地对车轴说道:“喂,朋友,我们无声无息负担着全部重量,你叫唤什么?”
寓意:
10.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3)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4)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秋词》刘禹锡)
(5)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的幸福.
11.11.仔细观察下面漫画,请写出你读图后的感想.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2. 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
13. “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14. 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穿井得一人》,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 察传》
15. 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16. 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
道之
17. 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18.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段,回答问题.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9. “天真的声音”的含义是什么?
20. 为什么百姓们只是私自低声地传播,而且推说是“有一个小孩子说”的?
21. 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
22. 皇帝有点儿发抖了,为何又摆出“更骄傲的神气”?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窗牵牛花
风中箫
十五岁的她,叛逆、倔强,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学去酒吧,还跟社会上一些人有了来往,不管母亲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哀求打骂,都无济于事,她依然如故.母亲毫无办法,常常暗自垂泪.
那次她逃学跟一帮朋友去爬山,偏找没路陡峭的地方走,结果摔下山来.所幸并无大碍,只是右腿骨折.打上石膏,医生说,需躺在床上静养三个月,右腿不能乱动,更不能下床.
病房里静悄悄的,她那些朋友早不见了.她躺累了,挣扎着想起身,腿却钻心地疼,只能再躺下不动.她想抬一下右腿,又是一【 】疼袭来,她心里忽然漫过无边无际的恐惧,反复纠缠着母亲问:“我的腿是不是再不能走路了?”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她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呢,嚷嚷着难受,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
因为疼痛和难受,病房里的时光,慢成了黑白的长镜头,昼夜似乎都已不再分明,她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母亲把家里的君子兰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母亲说,这是你十岁时从外婆家搬来的,刚开始你勤快地天天浇水,差点浇坏了……她转过头,望一眼那苍绿的君子兰,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几天后,从君子兰旁边拱出两片小小的嫩叶儿,探头探脑的.开始让人以为是棵小草,随着叶子渐渐长大,母亲冲着她惊讶地说,原来是一棵牵牛花啊.她侧头望过去,细细的茎蔓,嫩绿的叶子,看上去倒有些惹人喜欢.母亲找来一根竹竿插上,纤细的茎蔓便顺着竹竿向上攀爬着.白的墙,白的床单,那一【 】新绿格外引人注意.
牵牛花的茎蔓攀着竹竿一圈一圈向上爬,她一圈一圈数着,1、2、3……她想起了蹦跳着一级级数台阶的快乐,想起了走在阳光下轻快自在的感觉.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她曾经拥有那幺多快乐和幸福.
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
早上醒来,她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台,心里满是期待:牵牛花的蔓又长高了没有?当然每一次她都不曾失望.纤细的茎蔓那样有力,直爬到竹竿的顶端,伸出毛茸茸的触角张望着.母亲用竹竿搭了个小花架,它顺着爬了上去,把一个窗台缠绕得绿意盎然.
寂静的病房里,她安静地望着窗台上的牵牛花.以前,她见过路边的牵牛花,但她从来不知道,牵牛花的藤蔓是如此蓬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飞快地生长,不知疲倦.每天清晨,它都会让她惊异,呀,又长高了.
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
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
牵牛花开的季节,她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多年后,她接母亲来家里住,母亲看着满阳台的牵牛花,笑:“怎么都是牵牛花?”她笑:“喜欢啊.”她忽然想起问( )( )那年,那盆君子兰一直都放在室内,怎会长出牵牛花啊( )( )母亲淡淡地说:“我特意种上的.”
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
她记得,就是从那时起,她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23. 在文中【 】内填写恰当的量词.
24. 在文中( )内填写恰当的标点符号
2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性格变化的过程.
26. 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
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
(2)她回学校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27. 说说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的理解.
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
28. 你认为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回答.
29.29.以“假如我 ”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假如我也有七十二变”“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等),写一篇想象作文.不少于500字.
参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钦差大人(qīnɡ) 嬉戏(xī) 呈报(chénɡ)
B. 赫赫有名(hè) 称职(chèn) 爵(jué)士
C. 爱慕虚荣(mù) 庇护(pì) 女娲(wā)
D. 莽莽榛榛(zhēn) 滑稽(jì) 澄澈(chénɡ)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中的“钦”应读“qīn”;C项中的“庇”应读“bì”;D项中的“稽”应读“jī”.故选B.
2.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缥渺 杞人优天 B. 繁衍 随声附合
C. 勋章 害人听闻 D. 潺潺 不可救药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中的“优”应为“忧”;B项中的“合”应为“和”;C项中的“害”应为“骇”.故选D.
3.3.下列各句空缺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白云团团,________出了几点疏星.
②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________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③他用惊奇的目光________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④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________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A. ①漏 ②绵延 ③张望 ④摆
B. ①透 ②繁衍 ③注视 ④装
C. ①闪 ②延续 ③审视 ④显
D. ①射 ②生育 ③环顾 ④扮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漏”在这里指星光从云缝中透出,比较贴切;“绵延”指延续不断;“张望”指向四周或远处看,与“陌生而美丽的世界”的语境相符;“摆”形象地表现出皇帝的自欺欺人和愚蠢.故选A.
4.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B. 我们祖国之所以土地宽广,是因为物产丰富.
C. 初中生的青少年学习的重要阶段.
D. 谁也不能否认好的课外书籍对我们没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B项中的“土地宽广”与“物产丰富”没有因果关系,所以不能使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关联词;C项应该改为“初中时期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阶段”;D项应该删去“没”.故选A.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5.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B. 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
C. 女娲给自己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D.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两位诚实的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D项的标点使用有误,应该把“说”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6. 关于童话这一体裁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童话是儿童讲给儿童听的,并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文学体裁.
B. 童话就是神话.
C. 童话是大人专门用儿童口气讲给小孩听的故事.
D.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想像、幻想和夸张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使儿童受到教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童话是儿童讲给儿童听的”,这是一种直观认识上的错误.B项中童话和神话虽然都通过想象来塑造形象,但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C项中“童话是大人专门用儿童口气讲给小孩听的故事”这也是概念上的错误,属于臆造.因此日常学习中要准确把握文学体裁的概念.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7.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想像和夸张是童话的重要特性,它的故事是虚构的,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B.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句话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 《皇帝的新装》是以新装为线索,按照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展开的故事情节.
D. 《女娲造人》是一篇童话,以幻想的形式解释宇宙的起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D项有误,《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而不是童话.因为它所讲的是宇宙的诞生过程,是神创造世界的过程,所以应该是神话.
8.8.阅读下面的赏月对联,用“/”划分出它的节奏并简要说说这副对联的妙处.
月 月 月 明 八 月 月 明 明 分 外
山 山 山 秀 巫 山 山 秀 秀 非 常
这副对联的妙处是:
【答案】月 月 / 月 明 / 八 月 / 月 明 / 明 分 外
山 山 / 山 秀 / 巫 山 / 山 秀 / 秀 非 常
①对仗非常工整②上下联语意相连,营造了美妙的意境.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结构的划分和妙处的分析,作答时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副对联先写“月”与“山”的普遍特点,然后强调“八月的月亮”和“巫山”的特别之处,即“明分外”和“秀非常”,可以根据这个意思来停顿.这副对联的格式整齐,节奏感强,写出了景物之美.
9.9.阅读下面两则寓言,用简略的语言写出寓意.
(1)《两只口袋》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他们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
寓意:
(2)《公牛与车轴》几头公牛正使劲拉着货车行走,车轴被压得发出吱吱的响声,牛回过头,不耐烦地对车轴说道:“喂,朋友,我们无声无息负担着全部重量,你叫唤什么?”
寓意:
【答案】(1)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忽视自己的缺点.(2)讽刺了那些不干事情却叫唤得特别响的人(或那些叫唤得特别响的人往往不干实事,而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往往被承担着重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了《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伊索寓言》形式上短小精悍,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据此可以判断出《两只口袋》的寓意;《公牛与车轴》通过公牛的话告诉我们:勤劳的人往往都是默默无闻的,而那些叫苦、抱怨的人,往往都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10.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乡书何处达? 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3)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4)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秋词》刘禹锡)
(5)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的幸福.
【答案】 (1). (1)归雁洛阳边 (2). (2)随风直到夜郞西 (3). (3)不亦乐乎 (4). (4)我言秋日胜春朝 (5). (5)何当共剪西窗烛; (6).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详解】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雁”“郞”“烛”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11.11.仔细观察下面漫画,请写出你读图后的感想.
【答案】示例: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过度关爱下,我们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或:家庭、学校与社会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漫画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真看图,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前提条件;二是审读寓意,这是解答漫画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基础.解答漫画题最关键的是审题,审题可以理解漫画的寓意,通过所褒贬的社会现象悟出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正确解题.主要意思应该是过度关爱.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2. 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
13. “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14. 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1). 边塞诗 (2). 高适(岑参)
13. 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14. “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常识的识记.《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所以从题材上属于边塞诗.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等.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修辞手法和诗文内容的理解.(1)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貂锦”原指战士身上穿着的衣服,这里采用的“局部代整体”的借代的修辞手法.(2)诗文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沙场.这两句诗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的悲壮事实.“誓扫”“不顾”等词语,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据此理解概述作答.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诗文中的“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将士战死沙场的真实场景,一边是梦境中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虚实相对,对比鲜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据此理解作答.
阅读《穿井得一人》,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 察传》
15. 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16. 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
道之
17. 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18.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5. 宋君……丁氏/丁氏对曰/
16. 到,等到;传说.
17.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8.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及”在这里是“等到”的意思;“道之”意思是“传说这件事”,“道”的意思是“传说”.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翻译进行理解分析.“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这个事情.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必须从故事入手,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再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答.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实事求是,“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点睛: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选自《吕氏春秋》 作者:吕不韦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传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阅读《皇帝的新装》选段,回答问题.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9. “天真的声音”的含义是什么?
20. 为什么百姓们只是私自低声地传播,而且推说是“有一个小孩子说”的?
21. 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
22. 皇帝有点儿发抖了,为何又摆出“更骄傲的神气”?
【答案】19. “天真的声音”就是爽直、美好的声音,也是真实的声音
20. 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或不称职,但是又确实看见皇帝没有穿衣服.这样说,既表示了自己的意思,又不至于别人说自己愚蠢
21. 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思想顾虑
22. 皇帝这样做正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恐慌
【解析】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短语含义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去思考.结合上文的内容可知,“天真的声音”指的是孩子的语言,孩子没有受社会坏风气的污染,还保持着单纯与真诚,所以才能说出真话来.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短语的含义的理解,这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文章的表现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20题详解】
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百姓们既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又有着重重的顾虑,害怕别人嘲笑自己愚蠢,所以才通过小孩子的口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就保全了面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答.小孩子的心思比较单纯,没有过多的思想包袱,表达自己的意见会很直接,所以他敢于说实话.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意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皇帝的做法是出于虚荣,想保全自己的面子,但这是自欺欺人的表现,足见他的愚蠢.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窗牵牛花
风中箫
十五岁的她,叛逆、倔强,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学去酒吧,还跟社会上一些人有了来往,不管母亲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哀求打骂,都无济于事,她依然如故.母亲毫无办法,常常暗自垂泪.
那次她逃学跟一帮朋友去爬山,偏找没路陡峭的地方走,结果摔下山来.所幸并无大碍,只是右腿骨折.打上石膏,医生说,需躺在床上静养三个月,右腿不能乱动,更不能下床.
病房里静悄悄的,她那些朋友早不见了.她躺累了,挣扎着想起身,腿却钻心地疼,只能再躺下不动.她想抬一下右腿,又是一【 】疼袭来,她心里忽然漫过无边无际的恐惧,反复纠缠着母亲问:“我的腿是不是再不能走路了?”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她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呢,嚷嚷着难受,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
因为疼痛和难受,病房里的时光,慢成了黑白的长镜头,昼夜似乎都已不再分明,她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母亲把家里的君子兰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母亲说,这是你十岁时从外婆家搬来的,刚开始你勤快地天天浇水,差点浇坏了……她转过头,望一眼那苍绿的君子兰,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几天后,从君子兰旁边拱出两片小小的嫩叶儿,探头探脑的.开始让人以为是棵小草,随着叶子渐渐长大,母亲冲着她惊讶地说,原来是一棵牵牛花啊.她侧头望过去,细细的茎蔓,嫩绿的叶子,看上去倒有些惹人喜欢.母亲找来一根竹竿插上,纤细的茎蔓便顺着竹竿向上攀爬着.白的墙,白的床单,那一【 】新绿格外引人注意.
牵牛花的茎蔓攀着竹竿一圈一圈向上爬,她一圈一圈数着,1、2、3……她想起了蹦跳着一级级数台阶的快乐,想起了走在阳光下轻快自在的感觉.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她曾经拥有那幺多快乐和幸福.
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
早上醒来,她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台,心里满是期待:牵牛花的蔓又长高了没有?当然每一次她都不曾失望.纤细的茎蔓那样有力,直爬到竹竿的顶端,伸出毛茸茸的触角张望着.母亲用竹竿搭了个小花架,它顺着爬了上去,把一个窗台缠绕得绿意盎然.
寂静的病房里,她安静地望着窗台上的牵牛花.以前,她见过路边的牵牛花,但她从来不知道,牵牛花的藤蔓是如此蓬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飞快地生长,不知疲倦.每天清晨,它都会让她惊异,呀,又长高了.
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
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
牵牛花开的季节,她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多年后,她接母亲来家里住,母亲看着满阳台的牵牛花,笑:“怎么都是牵牛花?”她笑:“喜欢啊.”她忽然想起问( )( )那年,那盆君子兰一直都放在室内,怎会长出牵牛花啊( )( )母亲淡淡地说:“我特意种上的.”
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
她记得,就是从那时起,她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23. 在文中【 】内填写恰当的量词.
24. 在文中( )内填写恰当的标点符号
2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性格变化的过程.
26. 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
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
(2)她回学校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27. 说说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的理解.
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
28. 你认为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回答.
【答案】23. 阵 抹
24. : “ ? ”
25. 叛逆、倔强、乱发脾气;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26. (1)从动词、形容词入手,能举例赏析.
(2)从比喻句入手,说出本体、喻体的相似点,赏析“悄然开放”.
27. “愣在了一旁”,是因为她没料到那改变了她人生轨迹的牵牛花竟然是母亲特意种下的,直到现在“她”才明白母亲为了她的成长付出了怎样的苦心;“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一句,一方面是说她回忆起了母亲为了改变她“特意种下的”牵牛花,另一方而说明此刻她心里“缠绕”的是母亲那浓浓的母爱.
28.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母亲;面对叛逆的女儿,母亲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用别具一格的方法耐心引导她,鼓励她;母亲用母爱帮助女儿度过了成长的叛逆期.
【解析】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填写量词的能力.腿的疼痛袭来自然用“一阵”来修饰,且有“阵痛”一说.形容“新绿”自然用“一抹”,“一抹”:一条;一片.如一抹夕照;天边一抹晚霞等.这里形容“新绿”也很恰当.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表达符合的使用.“她忽然想起问”后肯定得加顿号,以表示提顿.然后是人物说的话,所以要加引号.人物所说的话“怎会长出牵牛花啊”是个问句,所以这个问句后要加问号且要放在引号内.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性格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性格,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性格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第1段点出“十五岁的她,叛逆、倔强,沉迷网络游戏”;看到了牵牛花的茎蔓特点,进而“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最终因为“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使得“从那时起,她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可从文章中提取关键性词语作答即可.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和把握.牵牛花是植物,不会真正地牵“她”的目光.这里一方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牵牛花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牵牛花对“她”的吸引力.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景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倾向,即“她”对牵牛花的喜爱、迷恋之情.(2)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她回学校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从“如”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比作“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无非是为突出痊愈的“她”读书的认真,表现了“她”努力向上的精神状态,给人无限的力量与希望.这两个句子,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动词的运用、语句的形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最好把握了文章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赏析这句话时,可把此句分为两部分来答:先根据具体语境答出“她愣在了一旁”的原因;再根据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母爱”来答出“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母亲用别具一格的方法(让“她”从牵牛花中汲取力量,获得新生)耐心引导她鼓励她的情节,即可概括出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母亲.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9.29.以“假如我 ”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假如我也有七十二变”“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等),写一篇想象作文.不少于500字.
【答案】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飞行,想必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却往往无法做到的一件事情.飞行,并非是个高难度动作,但这前提是要有一双翅膀,一双足以带我们翱翔在神秘、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的翅膀.在我这种想象力丰富的年纪,这一技能自然是让我异常心动的.我虽在房间里做着今天老师给予的繁重课业,但心思早已飘到别处了.
我幻想着,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在浩瀚无边的天际中飞行着,享受这冷风徐徐吹来的感觉、享受着从高处俯瞰地面的感觉.我想看遍世界的明媚风光,享受着自由的感觉.我还要带着我的父母一起去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然后留下我们“走”过的痕迹.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就可以在迟到的前一秒快速地抵达学校,就可以从凶巴巴的老师的魔掌下逃脱了.隐隐还记得,上一次迟到的惩罚是必须在胸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下次一定不会迟到了,为期一个月.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大惩罚,但却伤极了我的自尊,受尽了同学们的嘲笑.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怕像“超人”一般地帮助需要我帮助的人.就像我如果遇到了火灾现场,我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使用我的飞行技能,飞进着火的建筑物里,将那些无法逃离“火”掌的人拯救出来了.
幻想着加入自己有一双翅膀这一想法,也许有些天真,甚至是像在发白日梦,但这也不失有一丝的童趣不是吗?假如我们连童真都丢弃了,只剩下现实,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试题.这个世界没有“假如”,但我们经常使用“假如”,这样我们就可以大胆想象那些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心灵得到一次放飞.“假如”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可见题目的意思很明了,就是假设自己怎么样了.本题可以表达某种幻想,让自己变成某种事物,拟题为“假如我是一只小鸟”“假如我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等.
【点睛】近年来,半命题作文成了中考的新宠.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