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7:37:13
文档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
推荐度:
导读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3.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三、难点: 民族精神我传承

四、教学准备:课件、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通过播放“红军长征”“抗洪”“抗震救灾”“载人航天”……等图片,来反映中华民族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讲授新课:

(一)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2、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4、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又有哪些新的体现?

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又该怎么做?

(二)课堂讨论,解答疑问

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讨论一:

鲁迅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中国的脊粱”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

答:“中国的脊梁”就是指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奉献自己一切的人们。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但“中国脊梁”并非只有英雄人物,千千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当中华民族遭到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分歧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如洪秀全、孙中山等等;为保卫祖国,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祖国边陲的战士,是中国的脊梁,如王利伟等;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中国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并搏的工人,是中国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中国的脊梁………。

讨论二:

戴望舒诗:见课文P68-69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答:”描绘了“九·一八”以后,中华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祖国大好河山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热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歌颂了为争取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讨论三:

话:见课文P70

1、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的这段话。

2、你能说说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

答:(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A、宣言书:它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蒋介石等是完全无庸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B、宣传队:它向11个省大约两亿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他们的道路。C、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中,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2)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和建设事业从公里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党人的民族精神。

讨论四:见课文P70这些中国留学生的行为为什么会赢得热烈的掌声?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当雄壮的国歌奏响时的感受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2)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三)情感升华

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填写表格:见课文P69

民族精神名言警句历史典故
团结统一“定于一”、“尚统一”、“一天下” 

郑成功收复
爱好和平“和为贵”、“与人为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等和亲
勤劳勇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卧薪尝胆、吃一堑,长一智

【课堂训练】

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党高度重视,总多次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会,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看望救援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在党、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全国上下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材料二:无论是1998年的抗洪救灾,还是2003年的抗击非典、2008年初的抗击冰雪和这次抗震救灾,中国人民在大的灾难面前,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协作,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焕发了我们民族精神新的活力与生机。这些宝贵的财富,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扬起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大旗。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思想品德课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材料充分说明了什么?

 

 

(2)    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青少年如何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人民网近期将举行 “2008,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征文活动。如果你参加此项征文活动,征文的题目你准备怎样命名?(题目要符合主题要求) 

文档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