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口译特点与翻译技巧
旅游文本翻译特点及技巧
旅游文本词汇翻译策略
语篇翻译意识与翻译策略
旅游口译的特点与翻译技巧
旅游口译的特点
1) 即时性。导游通常是在旅游景区向外国游客做现场介绍的,因此口语翻译的内容具有即时性。在介绍景点过程中,译者需在仔细听与分析的同时做好整理、组织与表达工作。这就要求译者思维敏捷,全神贯注。在介绍景点前,译者通常会就景点的相关背景文化及特殊词汇做好准备,以保证现场翻译的效果。
2) 精确性。在口译中,精确性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在对地名、数字、人名等资料进行翻译时尤其要做到精确,任何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的媒介及与外国友人交流的窗口,旅游口译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对于外国游客来说,译者对旅游景点的描述及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与解说都是其了解中国的直接途径,一旦译文内容出现差错,与事实不符,那势必会导致游客的误解。
3) 综合性。旅游口译涉及的知识面广,覆盖面宽,“既包括历史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包括与旅行游览相关方面的旅游常识,还包括广泛的国际知识等”。优秀的旅游口译人员首先应对导游业务充分了解,此外还需具备较好的个人素质,比如知识水平、交际能力与心理素质等。在口译过程中,译者要将诸多种类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且要灵活地予以运用。在翻译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如成语、诗歌及菜名时,实际就是在进行一种跨文化交流。而不同国家的游客往往有不同的英语口音、语速与风格,译者必须适应这种语言多样性。可见,旅游口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 灵活性。旅游是一项休闲活动,因此,旅游口译与气氛严肃的会议口译有着很大区别。在进行旅游口语翻译时应注意用词的生活化、亲和化,以便营造出一种译者与游客均感到轻松愉悦的良好氛围。对于有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国籍与不同性格的外国游客,译者更需要灵活机动地处理相关的翻译内容,力争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之上,做到言简意赅、表达清晰,以地完成口译工作。
旅游口译的技巧与方法
1) 翻译内容简明化。
在进行现场旅游口译时,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外国游客能够准确无误地听懂并理解翻译内容。作为译者,应尽量不采用过于复杂的句式,言简意赅的简单句或者简洁明了的短语往往能起更好的效果,可以避免引起游客不必要的误解与困惑。
例如: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总面积9563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是国内外旅游胜地之一。
译文为:Zhangjiaji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Hunan Province and has an area of 9 563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 million people. It is one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在此处有关张家界的翻译中,译者并未采取任何复杂的从句,而是按照原文顺序逐句翻译,虽然在文学性上有所欠缺,却让人对翻译内容一目了然,感觉简洁清晰。可见,在口译中,将翻译内容简明化处理实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
2) 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采用文化对比的方法。
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有时并不特别了解,因此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考虑到这一方面,在翻译时适当融入外国游客比较了解的内容,采用对比的方法,以便于其理解相关内容。
例如:早在殷商时期,我们华夏祖先便早已确立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太阳初升的东方代表冬去春来、万物繁衍昌盛的景象。译文为:Dating back to the Yin and Shang periods (1766B.C—1122B.C),Chinese ancestors established the sense of five directions of north, south, east, west and center. The east, where the sun rises, represents life’s fertility with the end of winter and coming of spring.
从该译文可见,由于考虑到外国游客对中国古时的朝代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因此,译者在商朝之后特意加上其所处具体年代的标注,这样更符合西方传统文化,以便游客对翻译内容有一个直观、准确的了解。
3) 注意用词及表达方式的变化。
在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尽量使其保持新鲜感。对于口译者而言,用词不可一成不变,表达方式也要避免过于单一,否则会让游客感到枯燥无味。
例如:在形容山峰高险时,可用towering、lofty、imposing、piercing、steep、craggy、sheer、perilous与precipitous 等词;在形容食品香甜可口时,可用delicious、tasty、juicy、savory、tempting、appetizing、tantalizing、fragrant、crisp、tender 或fresh 等词; 而在形容造型新颖别致时可用“It is ingenious in design. ”、“ It has an ingenious design. ”、“ It is ingeniously designed. ”或“It excels in an ingenious design.”等多种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口译者应根据语意概念扩充词汇,丰富表达方式,以做好口译工作。
旅游文本翻译特点与翻译技巧
旅游文本翻译的特点
旅游资料包括游记、景点介绍、旅游广告、公共标识、餐厅菜单及旅游指南。所谓旅游翻译是将已知的旅游资料用其他语言传递给外国游客的方法。旅游文本的翻译往往不强调译文与原文完全吻合一致,译者拥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但在翻译时应从读者的角度处理译文,充分考虑其理解力,即以侧重读者的方向为准则,以便译文能够为之接受。此外,旅游文本翻译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通常,旅游资料中会涵盖大量的文化信息,中文讲究文体句式的优美齐整,而英文旅游文体通常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表达通俗直观,比较注重语言的实用性与信息的准确性。成功的旅游翻译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并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有的旅游资料的中文注释文字优雅,寓意丰富,要将它们翻译得既有文采又符合西方人的文化传统,需要借助翻译技巧。
旅游文本翻译的技巧与方法
1) 直译法
直译就是根据原文的实际意义逐字进行翻译,当中文的意思能够用相应的英文直接表达
的情况之下,通常采用该种方法,而这种译法的优点在于完全忠实原文,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例如:“西湖十景”译为Ten Views of the West Lake,“花港观鱼” 译为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紫禁城分成两部分,前面部分有三大殿。皇帝在这里处理朝政,主持重要仪式。紫禁城内所有建筑物的屋顶都是黄瓦,黄色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译为“The Forbidden City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has three large halls, where the emperor dealt with the state affairs and conducted important ceremonies. All buildings in the Forbidden City have roofs of yellow tiles, for yellow was the color for the emperor.”
对紫禁城的结构及建筑特色进行了简要介绍。
再如:On November 5, 2009 the city of Lucerne received the “European Energy Award Gold” for the progressive efforts for its energy policy. The European Energy Award supports communities that want to contribute to a sustainable energy policy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rational use of energy and an increased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译文为:2009年11月5日,卢塞恩市凭借在能源方面的不懈努力赢得了“欧洲能源金奖”,欧洲能源奖评选对象是在支持能源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能源以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做出贡献的社区。
简单明了对卢塞恩市获得能源奖的介绍。
2) 直译加注译
有时为了能更好地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对一些音译的人名、地名或事件名等进行意思上的解释,译者会在原文翻译的基础之上增加相关注释,这种翻译方法被称为注释译法。
例如,“秦始皇”被译为“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ted China in 221BC”,鉴于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不熟悉,译者在秦始皇的英文后面注释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功绩,这样就能使外国游客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与了解。
再如,文人墨客常以古代美女西施来比喻西湖的娇美,因此它又有“西子湖”的美称,译文为:Many men of letters 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whose Chinese name is Xihu, to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 of the State of Yu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alling it “Xi Zi Hu”, where “Zi”, in Chinese, is used to refer to a female person.
涉及地名、人名的汉字意义,如果直译,英文读者不了解其意义或文化渊源,所以在相应的地方对这些汉字的意义进行解释,可以增加读者对所介绍的旅游目的或景观历史渊源的了解,激发兴趣,利于宣传中国文化。
3) 增译法
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内容在原语国家可能尽人皆知,但外国人却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对原文中一些带有原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就可以添加解释性翻译,将这部分知识补充出来,避免读者对译语的误解甚至不解,做到内外有别。
例如:林子的边上原来有一个洞,传说白娘子曾经在这里。
译文为:Near the forest there once was a cav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
这句话如果完全按照原文可译作:Near the forest there once was a cav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 cultivated herself。这样的译文外国人也能看懂,但很可能产生不解:中国的怀特太太是谁?为什么会在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洞里?而添加了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游客不但容易理解,还会对传说故事有所了解,从而提高了旅游兴趣,加深景点印象。
再如:On the road leading from central Europe to Adriatic coast lies a small Slovenian town of Postojna. Its subterranean world holds some of Europe’s most magnificent underground galleries. Time loses all meaning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nderground winders. The drip stone-stalactites, columns, pillars and translucent curtains, conjure up unforgettable images.
译文为:从中欧通往亚得里亚海岸的路上有一座斯洛文尼亚小城,叫做波斯托伊纳。这座小城的地下藏着欧洲一些最为神奇的美术馆,这些地下奇迹蔚为壮观,历史悠久,置身其中,可以欣赏到钟乳石、石柱、透明的石帘,可谓形象姿态万千,令人流连忘返。
译文里添加了动词“置身其中,可以欣赏到”,因为英语更倾向静态,汉语更倾向动态,所以在英译汉时要添加动词,才能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显示出汉语的动态特征。
在旅游翻译中,传统节日也经常需要类似的解释性翻译。特别是当游客对传统节日、风土民俗很有兴趣时,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补充内容。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就可以译作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an important festival for the 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yone happiness by splashing water to each other;“端午节”也可以译作Dragon Boat Festival—a festival to memorize Quyuan—a famous poet and statesman of Chu Kingdo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o finally killed himself by plunging into the Miluo River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in the year BC 295.
从理论上说,增添的内容可以很广泛,只要是与原文相关或理解原文内容所需要的背景知识都可以加入,比如历史年代,生卒时间,人物身份及其历史贡献,地理位置,音译名称在原文语言中的含意等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翻译的侧重点、游客兴趣、必要性以及时间等因素等却往往了增添的内容和详略程度。
4) 省略或删减译法
旅游文本资料的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不少中文的景点介绍往往讲究句式工整,引用一段名人的话或者中国古诗作验证,文字富有诗情画意;但对外国读者而言,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甚至有时候这些描述不但对原文理解没有帮助,还会让游客更觉糊涂。
另外,汉语在介绍美景时倾向于使用华丽的词藻和各种各样的修辞格,甚至几个连用的词表示的都是类似的意思。在英语口语中,这种华丽并不实用,意义相似甚至雷同给人的感觉也不一定美,所以翻译的时候可做适当的删减,只要把美好的感觉传达给客人就可以了。因此,译者没必要做到翻译与原文字字吻合,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站在读者的角度,紧扣原文核心意义,删减冗长内容。可在旅游翻译时,如果没有特别目的和要求,这样的文字常可删去。
例如: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妍媲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译文为: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原有的中文介绍用多个形容词来渲染各种桂花之美,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但对外国读者来说,如果全盘译出,那会显得异常臃肿、困惑,故译者将原文中描述桂花的多个形容词删除,仅用一句话予以概括,既紧扣了原文的核心意义,又避免了译文的拖沓冗长,从而大大降低了外国读者的理解难度。
再如:在我国最早的典籍中,即有关这条河的记载。《尚书·禹贡》:“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诗经·大雅》:“沣水东注,维禹之绩”,说明沣水在远古就是一条著名的河流。
译文为:Records about this river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classics, which prove that the Fenghe River has been well-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
如果文中的“漆沮既从,沣水攸同”,“沣水东注,维禹之绩”译出,定会给英语读者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困难,那么翻译就起不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所以均省略不译,是译文明白晓畅,达到了功能对等。
5) 音译与直译并用
在很多旅游文本的翻译中都采用了这种结合的方法,尤其是以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命名的景点,通常只能选择音译,而同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又必须让外国游客充分理解其内在涵义,这就又要融入其对应的英文意义,即直译的方法。
如:杭州景点中的“西泠桥”译为Xiling Bridge,“苏小小墓”译为Su xiaoxiao Tomb,“岳飞庙”译为Yue Fei’s Temple。
6)释义
释义即英语中的paraphrase,从翻译的角度讲就是不直接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用译者自己的话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在译文中解释原文的意思。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这种策略可用于原文引用了比较难懂的诗句或典故但直译加注释又显得没有必要的时候。
例如:风和日丽时举目远望,佘山、金山、崇明岛隐隐可见,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译为“Standing at this altitude on sunny days, one has the feeling that the world below is suddenly belittled.”
原文中“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只译出了其中的意思,没有直译。“舟的前方驾着一柄长舵,形如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
译为In front of the boat is a long helm, which is shaped like the knife on the westerners’ dinner table.
如果译出“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还需要注释说明“关云长”是谁,“青龙”和“偃月刀”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样显得繁琐,而且即使解释出来,外国读者也不一定完全明白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时仅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处理。这样,“青龙偃月刀”与他们的餐具联系在一起,使英语读者感到亲切生动,没有陌生感,是一种巧妙寻找最佳关联点的译法。关照了游客心境,取得了“诱导”效果,可以使译文读者在自己文化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内涵,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7) 类比法
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积极的反响, 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类比方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 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我们常将中国古代的济公比作美国历史上的Robin Hood; 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Romeo与Juliet它们可分别译为: Ji Gong, Chinese version of Robin Hood;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Chinese version of Romeo and Juliet,另外在某些场合可把《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猪八戒与美国人心目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相提并论。
例如:(苏州)境内河流密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译文为With so many rivers and lakes in it and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through it, Suzhou is renowned as “Venice of China”。
“江南水乡”译成了Venice of China,即用英语中表达同样文化意义的形象来取代汉语中的形象,这样英语读者马上就会明白在这个传说里为什么济公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明白“江南水乡”是什么意思。
再如: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 年结束。译文为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这份旅游资料显然是针对北美市场发行的。若是美国或其他西欧国家, 则可以在“1420”后加上“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这种类比法使英语读者将他们陌生的中国人物、事件、地点、年代与他们熟悉的人物,故事或年代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可接受性,避免又陷入文化差异这块无奈的沼泽中去。
8)意合法
用意义上的关联来“粘合”源语言,使目的语具有意合的特点(即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组合在外部形式上往往没有明显的标志,而主要靠意义来衔接)。
例如:这种是牡丹,木本植物;那种是芍药,草本植物。
译文:This peony is a woody plant; that one is herbaceous.
译文直接把两句话粘合在一起,意思表达清晰准确,两个句子在句式结构上也达成了一致。
再如:要想成功地售出各种服务,关键在于使顾客满意,这一点强调再多也不会过分。
译文:It cannot be emphasized too much that the successful sale of services depends on pleasing the customer.
译文用一句话表达了原文中的意思,用句型It cannot be emphasized too much that 一句就说明了原文的意义。
文本词汇翻译策略
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词汇特点,词与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斯威夫特给文本下的定义是:“把恰当的词用在恰当地方。”因此,文体学特别强调场合与选词的关系,也就是说,词的恰当与否“首先取决于作者或说话者的主题、对象、与目的。”旅游文本中的用词也要体现旅游宣传的语气,有效传递信息,感染游客,译者必须顾及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符合旅游文本的功能特点,达到宣传目的。
1)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文本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时并不特指某个人,而是一种泛指。第二人称代词用在广告宣传文体中用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是读者们也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更好地宣传推介产品或服务。因此,旅游文本中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代词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中英文旅游文本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有些可以直译,但汉语有时表示泛指的句子中会省略主语(即无主句),所以英文里的you有时可以选择省译。这样使表达的内容更显客观、公正。
例如:You’re not permitted to bring your own food to the park; you can only consume the fast food sold on the premises.中文译为:不允许自带食物进入园中,只能在里面的快餐店用餐。
另外,汉语旅游材料中经常使用“你”或“您”来表达一种亲切的语气,一般直译为英语中的you。
例如:我们还专门为您安排了“环岛一日游”,带给您最大的舒适与享受。您既可以留在船上度过令人难忘的一天,也可以在几处停靠的站下船游览,饱览岛上的怡人风光。译为:Our Round-the-Island Day Excursion has been specially designed to offer you maximum comfort, luxury and enjoyment. You can either spend a perfect day without leaving the cruise or pay visits to the added attractions of the fascinating shore at each of our places of call.
2)选择常用词语
旅游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消费活动。海外读者或旅游者的年龄性别不同,职业经历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其中不乏在历史、考古、文学等方面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要达到在广大读者群众中的宣传目的,尽是选用通俗易懂的常用词汇,除非万不得已,尽可能少用专业词汇。
例如“碑林”一词,在旅游资料中不宜译为“Forest of Steles”。Stele是希腊考古学方面的一个专业词,专指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版、石柱,大多数读者或旅游者不知道这个词。“碑林”最好译为比较通俗的“Forest of Stone Tablets”。
又如“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在专业文献中可分别译为“Neolithic Age”和“Paleolithic Age”,但在旅游资料中宜分别译为“New Stone Age”和“Old Stone Age”;再如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它是大慈大悲的化身,故译为“Goddess of Mercy”比译为“Bodhisattva Guan Yin”更通俗简洁、明白易懂。
再如:云南有26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各民族的服饰、建筑、风俗、歌舞、饮食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译为:Home to 26 ethnic group-the largest number in China-Yunnan Province offers tourists a cultural feast of unique ethnic costumes, architectures, customs, cuisines, songs, and dances. 这里没有夸张渲染的成分,没有过多修辞手法,使受教程度一般的读者都能够读懂。从而达到宣传目的。
3)选择恰当词语
来中国旅游的游客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为了使他们明白我们所介绍的内容, 在翻译旅游资料时一定要学习并研究外国的文化,旅游者的心理,尽量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内容,使他们能够乐意接受。目的是吸引游客兴趣,避免游客产生反感心理。
如杭州西湖的藕粉是有名的滋补营养品。有一次,浙江旅行社的一位导游翻译在向美国客人介绍藕粉时,根据词典它译为“Lotus root starch”,向美国游客宣传吃藕粉的几大好处,可是吃的人并不多。事后他才了解到starch吃了容易使人发胖,而美国人都不愿意身体发胖,不仅体形难看,而且他们认为这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后来这位导游翻译改用“powder”、“pudding”或“paste”代替“starch”,同时叫服务员在藕粉上少放些白糖,结果美国客人不仅乐意品尝,而且吃的津津有味。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词的改变,就使广告促销的效果大不相同。
再者,旅游文本翻译应充分考虑该语言的地域变体。如英语语体中存在着两大语体: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美国英语中人行道用“sidewalk”来表示;英国英语则用“pavement”。
由于英语、汉语在行文布局、遣词用字上的差异,加上旅业的特殊性,有些原文中的词汇(甚至一些常见词),在译文中照直译出文不达意或显得不合规范。这就需要结合原文的上下文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原文词义加以恰当引申,找出它们在这一具体语境中的实际含义,再选用相应的译文形式给以表达。同时,译文选词时也要注意两种语言之间词、句的逻辑配关系。
例如:Whichever way you choose to visit ZhengZhou, you will reach here quickly and enjoy a comfortable stay, because ZhengZhou has a wide range of accommodation to suit all budgets and tastes.
译文为:无论坐何种交通工具都能迅速抵达郑州,下榻处会让你备感舒适, 这里的住宿条件能充分满足各种档次和品味的要求。
原文中“stay”和“tastes”二字极其通俗,而“budgets”却又十分抽象。如何在译文中用符合行业规范的词语来表达值得推敲。直译“逗留”、“预算”、“品味”均不合适,读者无
法接受。根据上下文语义,结合目前流行的说法,“下榻”、“档次”、“品味”译得恰到好处。
4)避免使用争议性词语
旅游者来自四面八方,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中, 自然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现象等难免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就要求译者翻译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情况,谨慎处理历史资料中某些敏感事件或问题的历史背景,根据可接受性原则把握好译文的分寸。
如西安碑林艺术博物馆“昭陵六骏”展柜内的中文说明词中有这么一段: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征战时骑过的六匹骏马, 在修建昭陵时诏令雕刻的。其中“飒露紫”和“拳手”二匹骏马于1914年被美国人毕士博盗走, 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译为The six stone horses were sculpted when Zhaoling Mausoleum was built by the order of Emperor Li Shimin in memory of the six horses which served him in wars. Two of them, known as“ Sa luzi”and“Quanshou” were stolen by an American in 1914. They are now kep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Philadelphia.
而一位美国游客持有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复印的原始付款凭据说明,那位美国人当时是从当地军阀手中购买了这两件石刻艺术品,而不是如说明词中所说的“被美国人毕士博盗走”。这两种说辞明显具有争议。
而世界著名的Travel Guide的创始人Eugene Fordor组织编写的Fordor's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中对这段史实的记述颇值得借鉴。These stone chargers are considered to be master pieces of sculpture from the Tang period. Two of the original stone horses are on display in a museu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our that are on display in the museum here were damaged during an attempt by a private collector to have them shipped to the United States. This was during the period before 1949 when some great art treasures were stolen from China.
在这段叙述中,作者没有指名道姓地说出是谁“盗走”了这两件中国石刻珍品,但对这一史实及其背景作了简要的说明,其实通过“a private collector”和“were stolen from China”等词语,外国人也不难悟出这两件石刻珍品究竟是被“盗”还是被“卖”。这种淡化或模糊的处理方法,可能更为客观而使外国游客信服,更不易让人产生“对号入座”式的联想而影响到对中国艺术珍品的欣赏。
因此对于旅游类史料的翻译,译者可以采用有别于政治文献或法律文件的翻译原则,进行淡化或模糊处理,避免使用具有争议性的词语。
5)删减次要词语
旅游资料中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如果按字逐译成英语,对理解原文并无多大帮助,甚至外来读者或游客根本看不懂,翻译时应在忠实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予以适当删减,以利于读者或游客理解。
如:乐山水光山色独特,地理环境优越,素有“绿扬夹岸水平铺”之称,举行龙舟竞赛得天独厚。译为:Famous for its “tranquil river fringed with rich vegetation”, Leshan in Sichuan Province has the ideal setting for the Dragon Festival.
原文中“水光山色独特,地理环境优越”的具体体现就是“绿扬夹岸水平铺”,属于信息重复,翻译时删去了前两句,译文简练,更符合西方读者的接受习惯。
再如:刘备章武三年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
译为:Liu Bei died of illness in 223 at present-day Fengjie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nd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
这句导游词对本国旅客来说容易理解,如果照词直接译成英语,外国读者或游客却不太容易理解。“章武三年”外国人不懂,“白帝城永安宫”和“惠陵”,外国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五月”和“八月”是农历,要表达清楚还需要另作说明。如果这个句子出现在学术论文或其他读物中,完全可以用加注的办法逐一交待有关历史知识,然而在导游词中如果对此一一加注,那注文比正文还长,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翻译时可适当删减某些次要词语。
6)使用描述性很强的词汇
无论是英语的旅游材料还是中文材料,在介绍宣传景点时都会使用一些描述性很强的形容词或动词,以渲染所介绍景点的美,从而达到说服读者来旅游景点旅游的目的。这些描述性词汇在译成汉语时比较容易,因为汉语更注重文词的华美,但文中的一些四字描述性词汇在译成英文时往往要大打折扣,要尽量挑选一些描述类英文形容词或动词表述出来,不过要注意避免语义重复。
例如:Welcome to breath-taking views, unforgettable moments and impressive scenery. Springtime in Interlaken debauches with blooming landscapes, natural alpine air, crystal clear rivers and rustling waterfalls. Snow-covered mountains and sunny days invite for springtime skiing in the Jungfrau region.
译为:欢迎前来欣赏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风光。春天的因特拉肯景色宜人,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有纯净的山区空气、水晶般清澈剔透的河水和哗哗作响、飞流直下的瀑布。另外,白雪皑皑的高山和灿烂明媚的阳光,都在热情地迎接您春天来少女峰地区滑雪。
句中形容词breath-taking、unforgettable、blooming、crystal clear、rustling、snow-covered、sunny等都是描述性很强的形容词,表现出Interlaken旖旎的风光和纯净的空气,动词debauch有些夸张,invite又是拟人手法。汉语译文将多数形容词译成了四字短语,符合中文读者的审美预期。再现了原文的宣传语气,同时使中文读者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语篇翻译意识及翻译策略
语篇翻译意识在旅游翻译文本中的运用
一、语篇翻译与语篇翻译意识
语篇的定义
语篇的概念源自于语篇语言学, 或称语篇分析、篇章分析。英美国家的学者中用discourse analysis的居多,而欧洲学者多用text linguistics(黄国文,2001)。在语篇研究中,对于语篇的定义比较宽泛,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张美芳、黄国文,2002:3-6),一是从形式、结构方面看,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由句子组成。这一点我们从语言学家Michael Stubbs(1983:1)对语篇分析研究对象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一般来说,语篇分析研究的是句子或小句以上的语言结构,进而对交谈话语或书面篇章这样较大的语言单位的研究。”
对于语篇定义的另一种观点从功能方面着眼,认为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一个语义单位(Halliday&Hasan,1976)。而Beau Grande和Dressler(1981:3)把语篇定义为“交际活动”,Hatim(1990:158)则把语篇看作“组合在一起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交际功能,以达到某一总的修辞目的”。我国学者胡壮麟(1994:1)也有类似的看法,“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的语篇概念应把上述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考虑,一方面语篇具备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另一方面语篇是超越句子语法的范畴。因而翻译中的语篇概念应是“连贯而完整的较大的语言交际单位,如段落、整篇文章、会话等。”(李运兴,2001:16)
语篇翻译内涵
语篇翻译是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以语篇为准进行的翻译操作。其内涵大致有三点:
①将译者的视野从字句扩展到句群、篇章等大于句的单位,凸显不同语言级层上翻译操作的特点强调篇章——一次翻译任务所处的语篇整体,——是翻译操作的最终决策级层。
②语篇类型(text type),交际动能与翻译策略方法密切相关。
③语篇在一定的语境中发挥交际功能。翻译操作必须考虑翻译活动发生时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即翻译情景。传统语言学翻译方法相比,语篇翻译方法具有几点差异:(1)前者的重点在句子,认为意义决定于词与句,而后者的重点是整个语篇,认为意义通过语言结构来体现;(2)前者把翻译对等建立在词、句层面上,而后者则认为翻译对等建立在语篇和交际层面上;(3)前者的研究对象只是语言,而后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语言系统和言内因素,而且还包括言外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和传统翻译不同,语篇翻译是一个自上而下Top-down的过程。译者在翻译实际操作中,应有语篇翻译意识,应从宏观至微观地对话篇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解,宏观上对语篇的文体特点、篇章类型、语篇意图功能、文化语境等进行分析,微观上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恰当运用衡接、连贯手段,对语篇进行重写,达到最佳译文效果。
二、语篇文体特点意识
根据翻译的实际需要,可将文体分为叙述、描写类、说明、议论类及应用类三大类型,(不同的文体类型,决定不同的翻译策略),英文的旅游文本属应用文体,应具有用词明白晓畅,句式简洁生动的特点。
请看下例:在远古时代,秦淮河即为扬子江一支流。新石器时代、沿河两岸便人烟稠密,孕育了南京古老文化,有南京的母亲河之称。入城后的内秦淮河东西水关之间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元朝金粉”之誉。两岸河厅河房,雕梁画栋,画航凌波,金陵古都风貌的游览胜地一一秦淮风光带。
这段文字夸张渲染过多,不宜直译,译文应力求体现简洁性。对“新石器时代……人烟稠密,河厅河房,雕梁画栋”等不实之词应予以适当删减、修改.
可译为:As a Tributary of Yangzi River, Qinhuai River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thy as in the Neolithic Age it nurtured the earthy settlers along the banks and wa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river of Nanjing. Now, the river, especially the part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water fuels, that runs within the city hints,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culture and economy of Nanjing, bearing the reputation of "the prosperities along the 10-1i Qinhuai River"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glories of the ancient capital of six dynasties.”
三、语篇功能意识
根据Reiss(2000,19)的理论,语篇可分为信息功能语篇、表情功能语篇、祈使功能语篇和视听功能语篇(informative text expressive text, operative faxt, audioecial Text)旅游翻译文本既可以是信息功能语篇、表情功能语篇或是祈使功能语篇,亦可是三者的结合体。译者应对具体语篇功能进行分析,从而选择译文结构。
例如:在四川西部,有一处美妙去处。它背依眠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声婉转、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
其译文为:One of Sichuan's finest spots in Huanglong (Yellow Dragon) tying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 Its lush germ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ub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
原文具有语篇功能,译者为使其英译文具有同等的祈使功能,不拘泥于字、句,按英语语篇规范,在语篇结构上作了调整.据陈宏薇( 1996; 229)分析,汉语原文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先行描述,最后点明这一美妙去处究竟是哪里.而相应英语语篇则开门见山,点明地点,再行描述.另外,译文中添加了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等,使“美妙”一词具体化,给英语读者更明晰的印象。
四、文化语境意识
任何语篇都是在这一定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不能脱离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语篇与文化背景的种种关联构成了文化语境,译者的文化语境意识,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对文化词语和文化形象的处理,注意不同文化对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可能造成的影响,充分调动译者作为源语读者群所掌握好文化信息,说身处地,从原文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文,然后从译语文化语境着眼,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述为能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连贯语篇,并设法对文化差异造成的语境裂缝进行弥补。
例如:伴池,是学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形,因此俗称月牙池,历来学宫都采用前庙后学的格局,孔庙前均有淬池,学宫亦称伴宫。
其译文为:The pool in front of the Confucius Temple is always of semi-circular shape like a half moon, and popularly known as crescent pool. The layout of Confucius Temple traditional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recent pool, the main hall of the female, which is opposite to the pool. And behind the main hall, the wont of the college calls brown as provincial college or district school. Therefore the old phrase to cross the pool" means to take the first degree unde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译者根据已有的文化知识分析,可推知“学宫前的水池”的学庙为文庙的代称,前庙即文庙、孔庙、夫子庙,后学即学宫。原文这三者关系易混淆译文要进行调整。“学宫亦称淬宫”是无法译成the court of college is the court of pool。译者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越伴池”(即在科学制度中人称取得最初的等级为“赵浮池”)增译,介绍相应的文化背景,对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庙的结构和相关文化有所帮助。译文虽然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变动调整,但在跨文化交际时起了很好的效果。
五、语篇结构意识
不同的语篇方式传达着不同的意义。语篇的意义不是语句的简单迭加。语篇中句子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思维模式组织起来的。分析语篇的结构,了解原文如何组句成篇,文脉如何发展,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将原文信息以相应结构表达出来。忽视原文的语篇结构无疑会影响原文质量。
(一)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语篇中的句子是按主位(theme),述位(Rheme)呈线性排列的。
主位(Theme)表示已知的信息,述位(Rheme)表示未知信息,即新信息。
例如:长安城内街道宽广笔直,主要大街宽度都在一百米以上,宫门前的一条东西向大街,足有二百二十米之宽。道路两旁种有青槐和榆树,并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译文一:The streets were straight and wide. The avenues were over 100m in width. The one outside the palace, running from east to west, was fully 200m wide. Ash and elm trees lined the streets, all of which had a sewerage system.
译文二:The streets in Chang’an were straight and wide, with the main streets over 100m in width, and the one in front of the palace, running from east to west, even 220m wide. All of them were lined with locust and elm trees on both sides are equipped with drainage system.
如果我们对原文进行述位分析,可以知道,已知信息定位(Theme)是“街道”,该语篇主位推进模式大致是由相同的主位引导出各自不同的述位,而译文一的第三句选择了新信息青槐和榆树作主位,打破了原文的语篇推进模式,逻辑不通,意思混乱。译文二比较符合逻辑规范。
(二)语篇是按一定的衔接、连贯手段联接的。衔接是指存在于语篇内部的各种语义关系,对语篇中某一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主要的衔接手段有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等。
连贯是指语篇中的语义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达到语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译者既要对原文进行衔接与连贯的分析,也要在译语表达中充分注意到英文的特征,恰当使用衔接连贯手段,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对语篇进行结构分析的又一个视角。
(三)语篇结构分析不容忽视,结构必须为意义服务。不论是主述位信息推进分析,还是衔接连贯分析,都应以语义为中心展开。任何没有内容的衔接和连贯都是无意义的。
例如:唐长安城包括今西安市城区和近郊区,面积相当于现在西安城的六倍半,城周有三十六点七里,城里居住着的一百万人口。
译文一:During the Tang Dynasty, Chang'an included pretend-day Xi’an and its suburbs, 6.5 time larger than pre-Liberation Xi’an, it was 36.7 km in circumference, and had a population of one million.
译文二:In Tang Dynasty, its capital Chang'an with a circumference of 36.7km, was 6.5 times larger than present-day Xi’an, equal to the whole area of Xi’an together with its outskirts, and it had a population of about one million.
译文一仅从信息及衔接、连贯来看,没有问题。但却没能抓住语义这个中心,信息散乱,支离破碎,不是个好译文。而译文二中心明确,突显了“人口”、“面积”两个小话题。
综上所述,译者在翻译操作中应具备一定的语篇翻译意识,针对不同的语篇,从文体、功能、文化语境、结构等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充分理解原文,再从英文语篇特征出发,恰当运用衔接连贯手段,对译文进行重组、整合,有助于取得好的译文效果。
旅游语篇翻译策略
1)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实现指示功能的充分“对等”
旅游语篇的主导功能是其指示功能,这类语篇都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向读者发出“指示”,在读者身上产生明显的“语后效果”,使其成为真正的旅游者。因此翻译中应使源语中的指示功能充分表现在译文里,译文的好坏应以是否在译语读者身上产生的同样效果和反应作为准绳。请看下例: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北武周山(又名云冈)。创建于公元453年(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以后献文、孝文诸帝都在这里续建,历百余年而成。这里有大小石窟50多个,各窟佛像共约五万一千余尊。大者高十七米,小者短到数寸。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在中国历史、宗教上,以及东方艺术上,都具有巨大的价值。
译文为: Located in Datong, Shanxi Province, the Yungang Grottos are a complex of over 50 Buddhist grottos enshrining over 51,000 Buddhist statures as large as 17 meters tall or as short as a few inches. Built for over a hundred years, they are of great histories and artistic value.
原文描述了云冈石窟的地点、修建年代、石窟造型、艺术特色等,中国读者读了之后既领略了中国古代佛教雕塑的艺术美,又会产生“亲自去看一看”的愿望。原文的指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译文中却删去了石窟的详细位置(大同西北武周山)和建造者(北魏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这样做是考虑到了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审美情趣上的明显差异,以便更好实现指示功能的对等。如果直译出来,指示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因此指示功能的充分“对等”并不意味着原文与译文语言形式、结构、内容的完全对应,而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审美情趣以及阅读心态等,或增或减,或改或编,或并或缩或述,进行“变译”处理,以达到“说服”读者的指示功能。
2)信息功能转换时应以译语读者各的需要为根本
旅游语篇一般都含有大量的旅游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为了实现旅游语篇中的指示功能而设置。在对汉语旅游资料进行英译时,应该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需要,译者未必照收照转原作信息。信息功能的转换过程中,“等量的信息不一定有等效”。
例如前例,云冈石窟的具体地理位置并非译语读者所需,即使译出,对于译语读者来说也是无用信息,实为“译犹不译也”。因为汉语旅游语篇的译语读者大多为国外普通读者,即潜在的旅游者,而非地质、地理专家。我们不应单纯以原作所含价值去衡量它在译文中的价值,必须以译语读者的所需为依据加以考察原作,将其转换为在译语中的实用价值;原作有些部分的价值再高, 若非译语读者所需, 也是没有价值的。
旅游语篇的信息功能所提供的信息中除地理位置、交通路线外,文化信息也是旅游语篇中非常重要的信息( 尽管并非每一篇旅游资料都含有文化信息)。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涉及到民族历史、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服装饮食等各个方面。对于文化信息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指示功能。旅游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工作, 应以读者为中心,灵活处理所涉及的文化信息。在此将重点探讨对文化信息的处理。
①对文化信息增添必要的解释
例如:太平宫位于唠山东部的上芜山北麓, 初名太平兴国院,是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的道场之一。
译文为:Taiping Temple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foot of Mount Shangyuanshan, east of Laoshan Mountain. Its original name was “Garden of Taiping Xingguo”, serving as a Taoist temple. Under the grant of Zhao Kuangyin, the founder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121), it was built for Liu Ruozhuo, a famous Taoist priest of the time.
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主要体现在历史人物“ 赵匡溉、刘若拙”及“道场”等词语上。对于中国人来讲, 这些词无须任何解释就能体会出原文中的人文之美。而对于大多数外国游客来讲,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如果译文中对此不加任何解释, 这种人文之美就可能丧失,那么语篇中的指示功能也不能再现出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译文中增添了必要的解释。
②删除低值文化信息
例如:观光层高达263米,是鸟瞰全市景色的最佳处所,当风和日丽时,举目远望,佘山、金山、崇明岛隐隐可见,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译文为:The observation deck, 263 meters high, is the best place to get a bird’s-eye view of the city. On a sunny day, the deck commands an indistinct view of Mount Jinshan and the Chongming Island far, far away. Standing on the deck, one gets the feeling that the world is belittled.
原文引用了《论语》里的一句话“登泰山而小天下”,而译文对此采取了回避手段,删除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之所以这样处理, 正是考虑到译语语篇的指示功能。在整个语篇中,该文化信息的信息值相对较弱,原文引用此语无非是形容电视塔之高,若直译出来,则须加注解释“泰山”,即使这样,译文读者(当然指外国人)也很难将此与电视塔联系起来,从而破坏了译文语篇的指示功能。
③改译文化信息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别,难免出现文化冲突,即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的一些事物在意义上却相互排斥(陈安定:1998)。这种文化信息的直接译人势必难以让译语读者接受,从而损害语篇的指示功能。如“羊城”是广州市的别称,“羊”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如成语“三羊开泰”,然而不宜译成“city of goat”,因为“goat”在英语中的联想意义是“老色狼”,只好改译为“City of Rams”,否则“语后效果”可想而知。
产于南国的“红豆”,寄托着人们的“爱意与相思”,若译成植物学术语“ormosia”或直译成“red peas”,该词的蕴含之意则全无,不如改译为“love peas”。对于旅游语篇中出现的诗词曲赋,有时也应改译为好,即不是按照翻译诗歌的标准去翻译,而是只译出其意味。
例如:宋代诗人苏东坡用“浓妆淡抹总相宜”来赞誉西湖。
译为:The West Lake was compared by Su Dongpo, a celebrated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121), to a beauty “who is always charming in either light or heavy makeup.”
原文中含有古诗词, 这可以说是汉语旅游语篇的特色,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而一般外国读者就难以欣赏,他们会感到罗嗦,不够简明。况且,旅游语篇往往附有彩色照片,外国读者可一目了然。因此翻译时对古诗词加以改译,一带而过,效果有时会更好。
3)描写功能的转换中吴注译语读吝的审美情趣
与信息功能转换一样,旅游语篇中描写功能的转换也应以再现原文中指示功能为目的。由于汉、英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不同,审美情趣上存在差异, 描写手法也就迥然各异。因此,在将汉语旅游语篇英译时,对于描写功能的转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意象转换形象
汉语旅游篇章中多以意象感人,追求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和谐之美,在对景点描写时,常把景物的内在意蕴依附于外在的表象之上,努力做到情景交融,意境相谐。而英语中对于景物的描写重在形象可感,在很多情况下,只是简单地罗列具体形象而不是对意境进行深化,从而传达出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
例如:(香迅公园)园址是一片倾料的海岸,没有刻意雄琢,也不发撼人心,似乎只是造物主的原作,幽静恬美。徜徉其间,但见白浪激礁,松林度坡,红岩峰峋,沙滩扣银,景色知画如诗。
译为:Sitting on the rocky, sloping side of the coast, the park shows little signs of man’s refinement, appearing as an original work of nature. Strolling in the park, you can enjoy a scene full of poetic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waves, rocks, white sands and pine-covered slopes.
这段描写融入了主观情境的抒发,读起原文,意境自然映人脑海,这是汉语言的表现手法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译成英语时,需将主观化的意象具体化,形象化。
②避虚就实
中国历代山水田园之作中往往融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对于景物的描写具有一种超越现实,虚实不定的朦胧之美。这在汉语旅游篇章中表现得也很明显。英语的景物描写大多实景实写,客观而忠实地再现自然。因此,对于讲英语国家的旅游者来讲,那种超越现实,虚实不定的朦胧之美则显得虚夸不实, 笼统含蓄。在英译汉语旅游资料时,应当化虚为实,去除那些虚华溢美之辞,使译文表达自然流畅。
例如:崂山,林木苍草,繁花似佛,到处生机盘然,本天绿芽红花,夏天浓荫蔽日,秋天遥谷金黄,产冬则玉树琼花。其中,更不乏古树名木。景区内,古树名木有近300株,50%以上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著名的有银杏,桧柏等。
译文:Laoshan Scenic Area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rees of many species, 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 Among them over 300 are considered rare and precious, half of which are plants under State-top-level Protection. The famous species include gingko and cypress.
结语
无论是旅游口译还是文本资料的翻译都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外国游客在欣赏中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蕴藏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译者必须不断地充实相关专业知识,准确地把握相关文化信息,按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相关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既精确又充分体现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浅析旅游翻译技巧与方法》单敏
《论汉英旅游翻译的特点及翻译技巧》陆相如
《如何在旅游翻译中选择关键词》姚坤明
《实用旅游英语翻译》彭萍
《从语篇功能看旅游语篇的翻译》康宁
《英汉旅游语篇中的文化信息传递及翻译》陈莉
——蒋静(20131374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