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科 | 初中历史 |
| 教学课例名称 | 《秦统一中国》 |
| 教材分析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人教版。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应该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掌握“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通过启发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展示图片、图表,把抽象化形象、具体,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忆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
|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 我校是农村中学,所以,学生由于对隋唐文化了解比较少,只是知道一些唐诗。系统的认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直观情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 |
|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一)、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2、讨论法、图解法:引导学生看图,组织学生自行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3、角色置换法:请学生重现历史的精彩场面,启发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考虑问题(二)、教学资源:1、素材:《秦始皇像》、《战国形势图》、、〈〈秦统一六国形势图〉〉、各国化货币、文字图片、长城和灵渠景观、《秦朝疆域图》等。2、课件:自制多媒体课件,音像图片资料等。(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
| 教学过程 | 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展示视频《荆轲刺秦王》,创设历史情境。师:视频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师:故事讲完了,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荆轲应不应该刺杀秦王呢?有人认为荆轲很伟大,为挽救燕国献出了自己生命,但也有人认为荆轲不应该刺杀秦王,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秦王,看看他是否该杀。那现在就请同学们随我走进秦朝,认识一下我们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集中到皇帝手里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 |
| 课例研究综述 | 本节课的亮点是: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每个同学都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在上课的时候不断提醒学生考试的题型。结合考试内容,重难点把握得较好,知识点较全面。 出现的不足有:只能照着课本的知识点上课,不能进行很好的总结归纳。上课的时候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比较沉闷。上课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赶时间,上的不是很仔细。 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在以后上课过程中,要把知识点总结、穿插起来讲,效果可能会更好。上课的时候尽量与学生互动,提高一些激情。以后再安排上课内容的时候还是要适量,不能太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与学生交谈,让他们多点学习的兴趣。还要多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放弃基础差的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