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河二中 葛洪春(2012/3/25)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的乘法与除法运算法则,深刻理解它是乘法运算的逆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复数的除法运算实质是分母实数化类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项式乘除法和复数乘除法的类比,知道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学习复数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难点突破及途径
教学重点及原因: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运算律。
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类比推理和迁移能力。
教学难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复数的除法法则。,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不宜做过多的补充和延伸,也应该注意避免烦琐的计算和计巧的训练只讨论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不宜扩展。
二、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1、我校学生特点
我校学生中考入学成绩比较低,智力发展一般:思考问题有一定难度,语言表达、动手能力均相对较差;接受相对较慢且不求甚解(浮);团队意识淡薄,集体主义精神较差。
2、学生的知识积淀:
学生在《必修2》及《选修5》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一些有机化学知识,这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在能力上,学生还是具备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及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可以开展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了解的知识没有上升到类别的性质,缺乏系统性。
针对以上情况,的性质为载体,采用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类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多项式乘法法则.
2、归纳推理法
运用已有多项式乘法法则和分母有理化及复数加减运算的知识,通过归纳类比,推导复数乘除法法则。
4、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思考交流 引入课题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与交流,并且分组按要求画出曲线图。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分组协作能力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对比分析的变化规律。
环节二、回顾旧知,演绎推理
引导思考回顾1:
引导思考回顾2:
2、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完成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烷烃、烯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比甲烷与其他烷烃的结构异同,推测烷烃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以及对比乙烯与其他烯烃的结构异同,推测烯烃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类比推理和迁移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强化烷烃和烯烃的性质,巩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三、分组探究,探求新知
指导学生动手:
用老师提供的思考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老师讲解新概念:
设计意图: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模型,并与同组其他同学作品对比,发现CH3-CH=CH-CH3 有两种不同结构,从而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精神,为讲解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环节四、总结所学,检测提高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展示测试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学习的回顾,了解自己掌握了哪些新知识,在学习方法、能力上有哪些提升。并通过测试题,既让学生巩固所学,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课本P36:1、2、3、5四个题
(2)阅读课本P30资料卡片
设计意图:课本习题为巩固所学,课下阅读资料卡片可以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一 复数代数形式的乘法法则 例1
二 乘法运算律 例2
三 共轭复数
四 复数代数形式的除法法则 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