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7:33:10
文档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的大文学家曹植的作品。此文词藻富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顾恺之依据这一文学名著进行构思创作,绘制出了《洛神赋图》卷。他充分发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通过巧妙和构图,传神的笔墨,描绘出曹植在洛水之畔与洛水之神宓妃相会的情景。画中所描绘的洛神端庄美丽,时而徜徉于水面,“凌波微步”;时而飘忽遨游于云端。这位美丽非凡的仙女,据说正是使曹植寝食不安、朝思暮想的恋人甄氏的化身。此图在环境描写上也较为丰富,在洛神的周围,有青山、绿水、红日、彩霞、轻云、荷花、秋菊
推荐度:
导读中国古代美术欣赏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的大文学家曹植的作品。此文词藻富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顾恺之依据这一文学名著进行构思创作,绘制出了《洛神赋图》卷。他充分发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通过巧妙和构图,传神的笔墨,描绘出曹植在洛水之畔与洛水之神宓妃相会的情景。画中所描绘的洛神端庄美丽,时而徜徉于水面,“凌波微步”;时而飘忽遨游于云端。这位美丽非凡的仙女,据说正是使曹植寝食不安、朝思暮想的恋人甄氏的化身。此图在环境描写上也较为丰富,在洛神的周围,有青山、绿水、红日、彩霞、轻云、荷花、秋菊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的大文学家曹植的作品。此文词藻富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顾恺之依据这一文学名著进行构思创作,绘制出了《洛神赋图》卷。他充分发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通过巧妙和构图,传神的笔墨,描绘出曹植在洛水之畔与洛水之神宓妃相会的情景。画中所描绘的洛神端庄美丽,时而徜徉于水面,“凌波微步”;时而飘忽遨游于云端。这位美丽非凡的仙女,据说正是使曹植寝食不安、朝思暮想的恋人甄氏的化身。此图在环境描写上也较为丰富,在洛神的周围,有青山、绿水、红日、彩霞、轻云、荷花、秋菊以及鸿雁、游龙等,顾恺之人物画的特点是,以线描作为造型的手段,以浓色微加点缀来敷染人物容貌,不求晕饰,构图笔迹周密,线条流畅,如春蚕吐丝,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洛神赋图》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为宋摹本。此本较好地保存了六朝画风,是研究顾恺之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 

顾恺之是中国画史中第一号人物,历来关于他的传说,神秘莫测,而他所提出的“传神”论,也开创了整个绘画理论的新纪元。因此,把他作为绘画历史上理论与创作两栖明星来对待,我以为是不过份的。

《洛神赋卷》自然是人物画中的翘楚。

早在东晋时代,人物画已经有如此成熟的技处理,至少可见中国人是具备一等的聪明才智的。山水画家从中发现了树石、泉水的波纹线条;花 鸟画家从树叶的勾勒中找到了装饰画风的渊源;人物画家们当然更是洋洋自得,别人只是发现和发掘,他们却可以理直气壮地指此为人物画的权舆。这笔珍贵财富是归于他们的。

在一幅如此宏大的横卷场面中,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技巧荟萃一炉,这正是顾恺之不同凡响的所在。我们自然还该看到画面上种种匠心独运 

的痕迹:洛神,鹤立一旁,在画卷的左侧,人物突出,看出是情节中的主角。“白马王子”曹植与随从们则据画面右角,形成群体场面,以繁映简,互相补托,既见出曹植梦见洛神女后痴心眷念的神态,又点出《洛神赋》的中心内容:这是一种想象中的境界,凡人与仙女,就是所谓的“仙凡阻隔”,本来就该有距离的――画面的距离,暗示了文学环境中的距离。

《洛神赋图卷》的成功,还在于它已经暗示出画家意识到远小近大的景观原则这一枢纽。洛神女脚下的洛河水,水纹处理,完全是一种透视的处理。作为任务背景的树木,也是近处具体而细微,远处概括而模糊。至于飞龙、仙鸟,都不出这一原则。远山一抹淡笔,潇洒而简洁,在拉出景观空间、塑造可行可游的实际环境方面,都堪称是极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顾恺之不愧是大手笔,他把中国画从原始意义上的概括,上升到有精致技巧的形式处理,显然是对于丰富中国画的形式及表现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推崇他为“画圣”,并以他的成就作为中国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实非妄言。

 欣赏《洛神赋图》,我们不妨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一个纯文学作品,或者说,根据文学作品进行绘画上的再创造,在现存古代作品中,《洛神赋图》是最早的。观者也许会问,此前表现文学的作品不是很多吗?这涉及对古代艺术功用的理解。中国古代,尤其晋唐之前,美术品主要是实用的,并非纯粹的欣赏品。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现存早期美术作品,无论是墓室壁画、帛画还是陵墓雕塑,在当时不是供人观赏,而是有明确实际功用的。比如秦始皇兵马俑,那是始皇为自己死后的世界安排的,绝非给人看的。我们现在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观赏这些雕像,说它们如何精美,在艺术史上如何有地位,但在当时,这可是一项封闭而残酷的工程,工程结束时,所有的雕像制造者都被杀光。再如汉唐时代大量的历史故事、先烈功臣像、孝子列女之类作品,目的全在“成教化,助人伦”,是教人如何按儒家道德标准做好人的,而非用来消闲欣赏的。那时也有作为审美功用的作品,但大都没有留传下来,留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就显得格外珍贵。

  其次,《洛神赋图》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我们看到,画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场景下多次出现,有点像现代的连环画。这种结构与表现形式,与其它现存相应作品比,算是非常早的,也许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大家熟知的动画片《九色鹿》,内容与形象均出自敦煌莫高窟北魏275窟的一幅壁画——鹿王本生故事,也用了类似的表现形式,但它晚于《洛神赋图》。此外,这种多幅、情节性的绘画作品,很适合手卷形式——因为适合拿在手中展卷把玩,故名。手卷与立轴是中国古代绘画两种最主要的装裱形式,“卷轴画”这个名称就是从这儿来的。宋代以前,大多为手卷,它的特点是,纵向距离小,横向距离可以延展很长。观者是从右向左依次观看,在观赏过程中有一个时间顺序,这与叙述故事有共通之处:即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物的状态与所在场景不断地变化,读者不知不觉被带入一个个情节中,能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最后,通过《洛神赋图》, 可以了解魏晋时期卷轴画的一些特点。虽然这是一件宋代摹本,但仍保留了不少顾恺之的画法风格,古书中描述顾恺之多用“高古游丝描”,又说他的画是密体——以细长和相对繁密的线条塑造形象。《洛神赋图》正是这种面貌。特别是洛神,衣带繁密而飘举,画家巧妙地利用了衣带飘在风中的感觉,烘托出这位神灵的仙逸与灵秀。此外,画中山水与人物的比例关系,正好符合古书中关于那个时代的山水画“于山”、“水不容泛”的记载。当时的山水形象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画家还没有能力把它与人物的真实比例还原。画树的方法也很稚拙,有的甚至像手掌一样,难怪古人形象地以“伸臂布指”来形容。如果换一个角度理解,这种山水画的不成熟,反倒更好地突出了人的形象,试想如果人与山水处于真实的比例中,那是看山还是看人呢?后代山水画高度发达,人与山接近于真实比例了,可人在自然中那样渺小,如何表现他们的故事?如果将洛神置于高山大河之中,读者恐怕也很难体味到赋中描述的那种“轻云蔽月”、“流风回雪”的优美意境了。

文档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的大文学家曹植的作品。此文词藻富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顾恺之依据这一文学名著进行构思创作,绘制出了《洛神赋图》卷。他充分发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通过巧妙和构图,传神的笔墨,描绘出曹植在洛水之畔与洛水之神宓妃相会的情景。画中所描绘的洛神端庄美丽,时而徜徉于水面,“凌波微步”;时而飘忽遨游于云端。这位美丽非凡的仙女,据说正是使曹植寝食不安、朝思暮想的恋人甄氏的化身。此图在环境描写上也较为丰富,在洛神的周围,有青山、绿水、红日、彩霞、轻云、荷花、秋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