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测试题
1.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 () [单选题] *
| A.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浆蛋白结合及解离的规律 |
| B.药物吸收后在机体细胞分布变化的规律 |
| C.药物经肝脏代谢为无活性产物的过程 |
| D.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
| E.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正确答案) |
2.某药血浆半衰期为 24h,若按一定剂量每天服药 1 次,约第几天血药浓度可以
达稳态 ( ) [单选题] *
| A.3 天 |
| B.2 天 |
| C.4 天 |
| D.5 天(正确答案) |
| E.6 天 |
3.药物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 [单选题] *
| A.不需要消耗能量,无饱和性 |
| B.由载体转运,需要消耗能量(正确答案) |
| C.由载体转运,不消耗能量 |
| D.无饱和性,有竞争性抑制 |
| E.无竞争抑制,无饱和性 |
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 [单选题] *
A.结合药物暂时失去活性
| (正确答案) |
| B.结合后药效增强 |
| C.结合是牢固的 |
| D.见于所有药物 |
| E.只有少数药物 |
5.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 () [单选题] *
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 (正确答案) |
| B.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慢 |
| C.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
| 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
| E.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 () [单选题] *
A.固定不变
| (正确答案) |
| B.随给药剂量而变 |
| C.口服比静脉注射长 |
| D.随给药次数而变 |
| E.肌肉注射最短 |
7.按每个半衰期恒量重复给药时,为缩短达到稳态血浓度的时间,可以 () [单选题] *
A.首次剂量加倍
| (正确答案) |
| B.首次剂量增加 3 倍 |
| C.连续恒速静脉滴注 |
| D.增加每次给药量 |
| E.首次剂量增加 1.5 倍 |
8.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 () [单选题] *
| A.药物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循环的分量 |
| B.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分量 |
| C.药物经首过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与速度(正确答案) |
| D.药物通过胃肠道进入体内的相对量与速度 |
| E.药物发挥作用的部分 |
9.大多数药物在体内通过细胞膜的运动方式是 () [单选题] *
| A.易化扩散 |
| B.主动转运 |
| C.膜孔滤过 |
| D 简单扩散(正确答案) |
| E.胞饮 |
10.药物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 [单选题] *
| A.要消耗能量 |
| B.能逆浓度差转运 |
| C.有饱和性 |
| D.顺浓度差转运(正确答案) |
| E.有竞争抑制 |
11.某一弱碱性药物的pKa值为8.4,如果增加尿液的pH值,则该药在尿中 () [单选题] *
| A.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 |
| B.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正确答案) |
| C.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
| 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
| E.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减慢 |
12.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为 () [单选题] *
| A.药物的给药途径 |
| B.药物的理化特性 |
| C.药物的剂型 |
| 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正确答案) |
| E.药物的脂溶性 |
13.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 () [单选题] *
| A.分布 |
| B 起效快慢 |
| C.代谢快慢 |
| D.作用持续时间(正确答案) |
| E.吸收 |
14.药物的消除速度可影响 () [单选题] *
| A.药物的起效快慢 |
| B.药物的最大效应 |
| C.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正确答案) |
| D.不良反应的多少 |
| E.药物的效价强度. |
15.肝药酶的特性 () [单选题] *
| A.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
| B.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正确答案) |
| C.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 |
| 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 |
| E.专一性低、活性无限、个体差异小 |
16.以下具有首关效应的是 () [单选题] *
| A.甘油舌下给药从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 |
| B.肌注苯巴比妥被肝药酶代谢后,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 |
| C.口服地西泮经肝药酶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正确答案) |
| D.硫喷妥钠吸收后贮存于脂肪组织使体循环药量减少 |
| E.以上均有首关效应 |
17.t1/2的长短取决于 () [单选题] *
| A.药物的吸收速度 |
| B.药物的转化速度 |
| C.药物的消除速度(正确答案) |
| D.血浆蛋白结合率 |
| E.药物的首关消除 |
18.某药的t1/2为 9h,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 () [单选题] *
| A.1d 左右 |
| A.1d 左右 |
| B.2d 左右(正确答案) |
| C.3d 左右 |
| D.4d 左右 |
| E.5D 左右 |
19.药物的 pKa 值是指 () [单选题] *
| A.药物 99%解离时溶液的 pH 值 |
| B.药物 90%解离时溶液的 pH 值 |
| C.药物 50%解离时溶液的 pH 值(正确答案) |
| D.药物全部解离时溶液的 pH 值 |
| E.药物 95%解离时溶液的 pH 值 |
20.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 [单选题] *
A.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
| (正确答案) |
| B.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 |
| C.机体代谢排泄药物的能力未曾饱和 |
| D.血浆药物浓度达稳定水平 |
| E.机体代谢排泄药物的能力减弱 |
21.药物吸收达到血浆稳态浓度是指 () [单选题] *
| A.药物作用达最强的浓度 |
| B.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 |
| C.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 |
|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正确答案) |
| E.药物的生物转化已停止 |
22.药物的 pKa 是指 () [单选题] *
| A.各药物的 pKa 不同 |
| B.是弱酸性药物在溶液中 50%离子化时的 pH 值 |
| C.与 pH 的差值变化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的比值的相应变化(正确答案) |
| D.pKa 大于 7.5 的药物在胃肠道呈离子型 |
| E.是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 50%离子化时的 pH 值 |
23.首关消除是指 () [单选题] *
| A.舌下含化的药物,自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 |
| B.肌肉注射吸收后,经肝药酶代谢后,血中药物浓度下降 |
| C.药物口服后,胃酸破坏,使吸收入血的药量减少 |
| D.药物口服吸收后经肝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正确答案) |
| E.静脉注射吸收后,经肝药酶代谢后,血中药物浓度下降 |
24.哪种给药途径经常发生首关消除 () [单选题] *
| A.舌下给药 |
| B.直肠给药 |
| C.口服给药(正确答案) |
| D.气雾吸入 |
| E.肌肉注射 |
25.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等于 () [单选题] *
A.0.693/ke
| (正确答案) |
| B.ke/0.693 |
| C.2.303/ke |
| D.ke/2.303 |
| E.0.303/ke |
26.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 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 () [单选题] *
| A.90%离子化时的 pH 值 |
| B.80%离子化时的 pH 值 |
| C.50%离子化时的 pH 值(正确答案) |
| D.80%非离子化时的 pH 值 |
| E. 90%非离子化时的 pH 值 |
27.离子障是指 () [单选题] *
| A.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过,而非离子型的则不能穿过 |
| B.非离子型药物不可以自由穿过,而离子型的也不能穿过 |
| C.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过,而离子型的也能穿过 |
| D.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过,而离子型的则不能穿过(正确答案) |
| E.是对分子型药物的障碍 |
28.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 () [单选题] *
| A.作用于靶器官 |
| B.在肝脏代谢 |
| C.与血浆蛋白结合(正确答案) |
| D.储存在脂肪 |
| E.进入大脑 |
30.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决定其 ( ) [单选题] *
A.副作用的多少
| (正确答案) |
| B.最大效应的高低 |
| C.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 |
| D.起效的快慢 |
| E.毒性作用 |
31.大多数药物是按下列哪种机制进人体内 () [单选题] *
| A.易化扩散 |
| B.简单扩散(正确答案) |
| C.主动转运 |
| D.过滤 |
| E.细胞吞饮 |
32.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 () [单选题] *
| A.消除半衰期 |
| B.消除速度 |
| C.吸收速度 |
| D.生物利用度(正确答案) |
| E.最大效应 |
33.舌下给药的优点是 () [单选题] *
| A.经济方便 |
| B.不被胃液破坏 |
| C.吸收规则 |
| D.避免首过消除(正确答案) |
| E.无恶心反应 |
34.诱导肝药酶的药物是 () [单选题] *
| A.阿司匹林 |
| B.多巴胺 |
| C.去甲肾上腺素 |
| D.苯巴比妥(正确答案) |
| E.阿托品 |
35.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 [单选题] *
| A.血浆蛋白结合率 |
| B.吸收速度 |
| C.消除速度(正确答案) |
| D.作用强弱 |
| E.不良反应的强弱 |
36.负荷剂量的概念是 () [单选题] *
| A.一半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 |
| B.一半稳态血药浓度的剂量 |
| C.达到一定血药浓度的剂量 |
| D.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正确答案) |
| E.二倍稳态血药浓度的剂量 |
37.苯巴比妥可使氯丙嗪血药浓度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苯巴比妥 () [单选题] *
| A.减少氯丙嗪的吸收 |
| B.增加氯丙嗪与血浆蛋白结合 |
| C.诱导肝药酶使氯丙嗪代谢增加(正确答案) |
| D.降低氯丙嗪的生物利用度 |
| E.产生了竞争抑制 |
38.保泰松可使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这是因为保泰松 () [单选题] *
| A.增加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 |
| B.减少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结合(正确答案) |
| C.减少苯妥英钠的分布 |
| D.增加苯妥英钠的吸收 |
| E.产生了协同作用 |
39. pKa<4 的弱酸性药物如地西泮,在胃肠道 pH 范围内基本都是 () [单选题] *
| A.离子型,吸收快而完全 |
| B.非离子型,吸收快而完全(正确答案) |
| C.离子型,吸收慢而不完全 |
| D.非离子型,吸收慢而不完全 |
| E.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相等 |
40.药物的血浆t l/2是指 () [单选题] *
| 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
| 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
| 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
| D.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正确答案) |
| E.药物的最高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
41.为了维持药物的疗效,应该 () [单选题] *
| A.加倍剂量 |
| B.每天三次或三次以上给药 |
| C.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正确答案) |
| D.每 2 小时用药一次 |
| E.每 8 小时用药一次 |
42. 某药在 pH=5 时的非解离部分为 90.9%,其 pKa 的近似值是 () [单选题] *
A.6
43.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时,其半衰期 () [单选题] *
| A.随药物剂型而变化 |
| B.随给药次数而变化 |
| C.随给药剂量而变化 |
| D.随血浆浓度而变化 |
| E.固定不变(正确答案) |
44.有首过消除的给药途径是 () [单选题] *
| A.直肠给药 |
| B.舌下给药 |
| C.静脉给药 |
| D.喷雾给药 |
| E.口服给药(正确答案) |
45.在时量曲线上,曲线在峰值浓度时表明 () [单选题] *
A.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 (正确答案) |
| 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完成 |
| C.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已达到平衡 |
| D.药物的消除过程才开始 |
| E.药物的疗效最好 |
46.某药剂量相等的两种制剂口服后曲线下面积相等,但达峰时间不同,是因为
( ) [单选题] *
| A.肝脏代谢速度不同 |
| B.肾脏排泄速度不同 |
| C.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 |
| D.分布部位不同 |
| E.吸收速度不同(正确答案) |
47.在时量曲线中血药浓度上升达到最小有效浓度之间的时间距离称为 () [单选题] *
| A.药物消除一半时间 |
| B.效应持续时间(正确答案) |
| C.峰浓度时间 |
| D.最小有效浓度持续时间 |
| E.最大药物浓度持续时间 |
48.以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若以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
药浓度时间的长短决定于 ( ) [单选题] *
| A.给药剂量 |
| B.生物利用度 |
| C.曲线下面积 |
| D.给药次数 |
| E.半衰期(正确答案) |
49.pKa 与 pH 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的变
化为 ( ) [单选题] *
| A.平方根 |
| B.对数值 |
| C.指数值(正确答案) |
| D.数学值 |
| E.乘方值 |
50. 最常用的的给药途径是 () [单选题] *
A.口服
51.葡萄糖的转运式是 () [单选题] *
| A.过滤 |
| B.简单扩散 |
| C.主动转运 |
| D.易化扩散(正确答案) |
| E.胞饮 |
52.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肾脏排泄关系比较密切的转运方式是 () [单选题] *
A.主动转运
| (正确答案) |
| B.过滤 |
| C.简单扩散 |
| D.易化扩散 |
| E.胞饮 |
53.绝对口服生物利用度等于 () [单选题] *
| A.(静脉注射定量药物后 AUC/口服等量药物后 AUC)×100% |
| B.(口服等量药物后 AUC/静脉注射定量药物后 AUC)×100%(正确答案) |
| C.(口服定量药物后 AUC/静脉注射定量药物后 AUC)×100% |
| D.(口服一定药物后 AUC/静脉注射定量药物后 AUC)×100% |
| E.(静脉注射等量药物后 AUC/口服定量药物后 AUC)×100% |
54.口服生物利用度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 () [单选题] *
| A.蛋白结合的影响 |
| B.代谢的影响 |
| C.分布的影响 |
| D.消除的影响 |
| E.药效的影响(正确答案) |
55.有效、安全、快速的给药方法,除少数 t1/2 特短或特长的药物,或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外,一般可采用 () [单选题] *
A.每一个半衰期给予半个有效量并将首次剂量加倍
| (正确答案) |
| B.每一个半衰期给予 1 个有效量并将首次剂量加倍 |
| C.每半个半衰期给予半个有效量并将首次剂量加倍 |
| D.每半个半衰期给予 1 个有效量并将首次剂量加倍 |
| E.每一个半衰期给予 2 个有效量并将首次剂量加倍 |
56.关于表观分布容积小的药物,下列哪项描述是正确的 () [单选题] *
| A.与血浆蛋白结合少,较集中于血浆 |
| B.与血浆蛋白结合多,较集中于血浆(正确答案) |
| C.与血浆蛋白结合少,多在细胞内液 |
| D.与血浆蛋白结合多,多在细胞内液 |
| E.与血浆蛋白结合多,多在细胞间液 |
57. 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 () [单选题] *
| A.单位时间内以不定的量消除 |
| B.单位时间内以恒定比例消除 |
| C.单位时间内以恒定速率消除(正确答案) |
| D.单位时间内以不定比例消除 |
| E.单位时间内以不定速率消除 |
58.易化扩散是 () [单选题] *
| A.靠载体逆浓度梯跨膜转运 |
| B.不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
| C.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正确答案) |
| D.不靠载体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
| E.主动转运 |
59.消除速率是单位时间内被 () [单选题] *
| A.肝脏消除的药量 |
| B.肾脏消除的药量 |
| C.胆道消除的药量 |
| D.肺部消除的药量 |
| E.机体消除的药量(正确答案) |
60.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 [单选题] *
| A.通过载体转运,不需耗能 |
| B.通过载体转运,需要耗能(正确答案) |
| C.不通过载体转运,不需耗能 |
| D.不通过载体转运,需要耗能 |
| E.包括易化扩散 |
61.相对生物利用度等于 () [单选题] *
A.(试药 AUC/标准药 AUC)×100%
| (正确答案) |
| B.(标准药 AUC/试药 AUC)×100% |
| C.(口服等量药后 AUC/静脉注射等量药后 AUC)×100% |
| D.(静脉注射等量药后 AUC/口服等量药后 AUC)×100% |
| E.绝对生物利用度 |
62.静脉注射某药 500mg,其血药浓度为 16μg/ml,则其表观分布容积约为() [单选题] *
A.31L
63.某药表观分布容积为 40L,欲立即达到 4mg/L 的稳态血药浓度,应给负荷剂
量 ( ) [单选题] *
| A.13mg |
| B.25mg |
| C.50mg |
| D.100mg |
| E.160mg(正确答案) |
.维拉帕米的清除率为 1.5L/min,几乎与肝血流量相等,加用肝药酶诱导剂苯
巴比妥后,其清除率的变化是 ( ) [单选题] *
| A.减少 |
| B.增加 |
| C.不变(正确答案) |
| D.增加 1 倍 |
| E.减少 1 倍 |
65.药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 () [单选题] *
| A.汗腺 |
| B.肾脏 |
| C.胆汁 |
| D.肺 |
| E.肝脏(正确答案) |
66.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后不会 () [单选题] *
| A.毒性降低或消失 |
| B.作用降低或消失 |
| C.分子量减少 |
| D.极性增高 |
| E.脂溶性加大(正确答案) |
67.药物在肝脏生物转化不属于第一步反应的是 () [单选题] *
| A.氧化 |
| B.还原 |
| C.水解 |
| D.结合(正确答案) |
| E.去硫 |
68.不直接引起药效的药物是 () [单选题] *
| A.经肝脏代谢了的药物 |
| B.与血浆蛋白结合了的药物(正确答案) |
| C.在血循环的药物 |
| D.达到膀胱的药物 |
| E.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药物 |
69.关于肝药酶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 [单选题] *
| A.为 P450 酶系统 |
| B.其活性有限 |
| C.易发生竞争性抑制 |
| D.个体差异大 |
| E.只代谢 70 余种药物(正确答案) |
70.关于一级消除动力学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单选题] *
| A.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 |
| B.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无关 |
| C.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
| D.半衰期的计算公式是 0.5C0/ke(正确答案) |
| E.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
71.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单选题] *
| A.是可逆的 |
| B.不失去药理活性(正确答案) |
| C.不进行分布 |
| D.不进行代谢 |
| E.不进行排泄 |
72.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不包括 () [单选题] *
| A.消除速率常数 |
| B.表观分布容积 |
| C.半衰期 |
| D.半数致死量(正确答案) |
| E.血浆清除率 |
73.关于口服给药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单选题] *
| A.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
| B.吸收迅速而完全(正确答案) |
| C.有首过消除 |
| D.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 |
| E.是常用的给药途径 |
74.某催眠药的消除常数为 0.35hr-1,设静脉注射后患者入睡时血药浓度为1mg/L ,当病人醒转时血药浓度为 0.125mg/L ,问病约睡了多久 () [单选题] *
| A.4 小时 |
| B.6 小时(正确答案) |
| C.8 小时 |
| D.9 小时 |
| E.10 小时 |
75.在等剂量时 Vd 小的药物比 Vd 大的药物 () [单选题] *
| A.血浆浓度较小 |
|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
| C.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小(正确答案) |
| D.生物利用度较小 |
| E.能达到的稳态血药浓度较低 |
76.一弱酸药,其 pKa=3.4,在血浆中的解离百分率约为 () [单选题] *
| A.10% |
| B.90% |
| C.99% |
| D.99.9% |
| E.99.99%(正确答案) |
77.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决定其 () [单选题] *
| A.起效的快慢 |
| B.作用持续时间(正确答案) |
| C.最大效应 |
| D.后遗效应的大小 |
| E.不良反应的大小 |
78.某药物在口服和静脉注射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的面积相等,这意味着() [单选题] *
| A.口服吸收迅速 |
| B.口服吸收完全(正确答案) |
| C.口服和静脉注射可以取得同样生物效应 |
| D.口服药物未经肝门静脉吸收 |
| E.属一房室分布模型 |
79.静脉注射 2g 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 1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 [单选题] *
| A.0.05L |
| B.2L |
| C.5L |
| D.20L |
| E.200L(正确答案) |
8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 [单选题] *
| A.是牢固的 |
| B.不易被排挤 |
| C.是一种生效形式 |
| D.见于所有药物 |
| E.易被其他药物排挤(正确答案) |
81.为使口服药物加速达到有效血浆浓度,缩短到达坪值时间,并维持体内药量在 D-2D 之间,应采取如下给药方案 () [单选题] *
| A.首剂给 2D,维持量为 2D/2t1/2 |
| A.首剂给 2D,维持量为 2D/2t1/2 |
| B.首剂给 2D,维持量为 D/2t1/2 |
| C.首剂给 2D,维持量为 2D/t1/2 |
| D.首剂给 3D,维持量为 D/2t1/2 |
| E.首剂给 2D,维持量为 D/t1/2(正确答案) |
82.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 [单选题] *
| A.吸收快慢 |
| B.作用强弱 |
| C.体内分布速度 |
| D.体内转化速度 |
| E.体内消除速度(正确答案) |
83.口服苯妥英钠几周后又加服氯霉素,测得苯妥英钠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这现象是因为 () [单选题] *
| A.氯霉素使苯妥英钠吸收增加 |
| B.氯霉素增加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 |
| C.氯霉素与苯妥英钠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苯妥英钠游离增加 |
| D.氯霉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减少(正确答案) |
| E.氯霉素诱导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增加 |
84.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时间的长短决定于 () [单选题] *
| A.剂量大小 |
| B.给药次数 |
| C.半衰期(正确答案) |
| D.表观分布容积 |
| E.生物利用度 |
85.静脉恒速滴注某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时,到达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 [单选题] *
| A.静滴速度 |
| B.溶液浓度 |
| C.药物半衰期(正确答案) |
| D.药物体内分布 |
| E.血浆蛋白结合量 |
86.药物的血浆 t1/2 是指 () [单选题] *
| 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
| 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
| 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
| D.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正确答案) |
| 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的时间 |
87.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抽血两次,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 150 μg/ml 及 18.75μg/ml, 两次抽血间隔 9 小时,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 () [单选题] *
| A.1 小时 |
| B.1.5 小时 |
| C.2 小时 |
| D.3 小时(正确答案) |
| E.4 小时 |
88.体液的 pH 影响药物的转运及分布是由于它改变了药物的 () [单选题] *
| A.水溶性 |
| B.脂溶性 |
| C.pKa |
| D.解离度(正确答案) |
| E.溶解度 |
.dC/dt=-kCn 是药物消除过程中血浆浓度衰减的简单数学公式,下列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 [单选题] *
| A.当 n=0 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
| B.当 n=1 时为零级动力学过程 |
| C.当 n=1 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正确答案) |
| D.当 n=0 时为一房室模型 |
| E.当 n=1 时为二房室模型 |
90.如果某药在体内的转运与分布符合一房室模型,则该药 () [单选题] *
| A.只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
| B.高度解离,在体内被迅速消除 |
| C.仅存在于血液中 |
| D.在体内转运快,在体内分布迅速达到平衡(正确答案) |
| E.药物先进入血流量大的器官 |
91.药物代谢动力学中房室概念的形成是由于 () [单选题] *
| A.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 |
| B.药物的消除速度不同 |
| C.药物的分布容积不同 |
| D.药物的分布速度不同(正确答案) |
| E.药物的达峰时间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