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大学生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将对一生的品德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学生,消费情况又不同,当今一些错误的认识更是给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带来了误导,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有理由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在大学里倡导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这必将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对策研究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分析与对策研究
石城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南京
210088)
一、大学生的消费文化特征
(一)消费内容从传统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消费形式呈现多样化从消费的内容上看,现代开放型的消费观念正不断冲击过去传统式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大学生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的消费比重提高,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另一方面,大学生日益重视健康消费,体育健身消费在大学生中渐成时尚。
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使广大大学生日益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而将伴随人的终身。不少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在校外的培训机构学习,比如托福、雅思、GRE 、程序员培训、驾驶员、外语口译等。学习消费的比值大幅度上升。笔者询问了我院土木工程系一个大四的班级,其中参加了驾驶员培训达55%,参加了施工员、造价员等资格认证培训的达40%。
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这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显现。进入新世纪,大学生消费文化又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大学生越来越不满足看电视、进影剧院这样一些传统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酒吧、游戏机,台球和保龄球比较普及;蹦极、攀岩、漂流、探险、滑翔等这类刺激的活动,吸引不少青年大学生;听音乐、泡沙龙者、进茶坊、泡网吧也为数不少。
(二)追求时尚和名牌成了新的潮流,信息消费日受青睐
大学生永远都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由于现代通讯传媒迅猛发展,人类各种最新文化信息的交流不断加快,给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消费需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毫无例外地快速接受了这一新生事物,并积极地投身于此。
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下面是一组针对我院四年级大学生宿舍拥有电脑情况的调查数据:
你们宿舍拥有几台电脑(4人间宿舍
)
抽样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大部分宿舍都配有电脑,而且拥有两台电脑以上的宿舍还占了多半,男生买电脑的人数相对女生来说较多。主要原因是女生上网一般就是聊聊天,可以去机房或网吧,而男生有相当数量是用电脑玩游戏,而网吧较贵,自己的电脑是父母一次性投资的,这样对自己来说既省钱又方便。
(三)人情消费、交际消费比重日益增大
不少大学生已亲身体会到,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受到,甚至由于人际关系差影响工作与学习。当代大学生渴求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请客吃饭、请人唱歌、过生日凑份子等等便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个普遍现象。由此导致
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比重日趋增加,甚至成了好多大学生不小的经济负担。在人情消费上,现在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在“象牙塔”里也慢慢滋生,比如过生日、考试得了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不识时务。请客者档次越高,
“赴宴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风的蔓延,给一些并不富裕
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四)大学生中的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笔者在本院学生中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调查问卷中有65.5%的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的是商品的质量,位居第一。同时,有59.8%的大学生在购买衣物时会选择价格实惠的,选择价格贵的仅占2%,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提供,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还是比较谨慎,力求“物有所值”,加上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品牌,但质量显然是要保证的。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误区
(一)储蓄观念淡薄,理财意识需要培养和加强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和消费水平之间经常存在着“入不敷出”的问题。有近一半的学生每月节余低于60元,其中,
“从来没有节余”的现象普遍存
在,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会出现因经济困难而大举外债的现象。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
在笔者与我院大学生交谈时,当问及对理财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学生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状况如何时,大部分学生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只有少部分学生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需要培养和加强。在调查中发现85%的大学生生活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供给、亲友资助,只有一小部分是勤工助学或自己创业。
(二)大学生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级分化
从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消费方面来看,来自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消费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日前,笔者对我院大学生这方面的消费问题做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发出问卷1份,收回有效问卷1份。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中的“两级分化”值得关注。本次调查对象中,城市生源142人,农村47人,男生98人,女生91人。其中主要设置的问题包含三个大的方面,即学习方面的消费,包括学习用具、网络支出、过级费、考证费、购买书籍费等;社会活动方面的消费,包括社团组织、个人的业余爱好、同学老乡聚会、恋爱支出、休闲娱乐支出等;生活方面的消费,包括伙食、零食、穿戴、化妆品、洗理、通讯交通、医疗、其他等8个项目。调查表明,来自城市、农村
文化艺术
43
)[参考文献]
[1]王晓清等.浅谈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J].商场现代化.2007.
[2][美]罗伯特·清崎著.萧明译.穷爸爸富爸爸[M].南海出版社.
[3]崔建华等.消费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的大学生消费差别比较悬殊。城市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数额多集中在800到1000之间,这个比例占到被调查城市大学生总人数的56%,而农村学生大部分在400到600这一阶段。其中个别贫困学生的每月生活费不足200元,而城市学生最高的达到3000元,两者相差近2800元。
(三)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
消费结构是指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总消费中,各类消费资料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包括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发展消费和交往消费。
[3]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目前尚无一致的结论。许多人认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高消费和浪费严重。表现在除正常的伙食费、书、文具和日用品外,大学生的其他开支比较大,所占的比例也偏高。如外出旅游、社交活动消费、文体活动消费。另外还有购买服装、电话费,个别男生抽烟喝酒,女生购买化妆品,开销也比较大。
笔者则认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及行为呈多样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早熟消费: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第二是畸型消费,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第三是豪华型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第四是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做现实社会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第五是悬空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第六是情绪化消费,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四)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笔者在和我院07、08级的学生交谈中,发现有些学生虚荣心很强,为了拥有一款新手机,一件名牌服装,情愿节衣缩食,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个别女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慌称学习费用开支增大,再次向节俭的父母伸手,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虚荣心的膨胀,又极容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最后导致人格上的缺陷。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没有结果”的爱情。据1994年沈小革的调查显示,当时的大学生恋爱消费为每月40元,1998年刘肖飞的调查资料显示已上升到每月80元左右;而现在的调查却显示,平均下来每月的恋爱消费已升至200元左右,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而大学生的恋爱消费主要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对策研究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健康的消费心理,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需要包括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及学生本人形成“合力”,才可能卓有成效。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家庭要形成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
家庭消费观念对大学生消费心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或无形地反映出来,父母日常生活中消费取向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少家长自己节衣缩食,却给孩子设计了“吃的讲营养,穿的要漂亮,玩的要高档,用的要排场”的理想模式。孩子们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成了家中的“太阳”,以超前消费为特色的生活方式误导了学生的消费心理,助长了学生不良的消费行为。作为父母应该首先培养自己的正确消费观念,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引导,懂得消费的合理性,给予孩子一定的消费自主权的同时要注意“家情”的教育,对消费要求有意识地给予区分,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加强劳动教育,促成勤俭节约消费观的形成。
(二)学校要大力塑造和引导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
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观的内容,普遍缺少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学校首先要注重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对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全面、客观。要提倡适度消费,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促进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的形成,另外,可开设理财相关课程和讲座,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在学生自制力有限的情况下,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为他们提供一个理性消费的氛围。
比如,笔者所在学院在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明确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获得各项资助者,取消其受助资格。第一,拥有或使用高档通讯工具的;第二,购买高档娱乐电器、时装或化妆品等奢侈品的;第三,节假日经常外出旅游者,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的。因此,高校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应该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引导他们走向合理、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
总之,高校是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文化的辐射源,是一道充满浓郁书香味的风景线,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形成,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同时也把他们的时间耗费、闲暇消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既改进了消费结构,又提高了消费质量。
(三)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
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文化方式的引导。大学生对消费的认识及消费行为呈现明显的不稳定性、片面性、极端性等特点。学生阶段正是长知识和养成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社会各界要努力树立健康的消费风尚,企业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倡导消费文明,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新闻媒体应该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幸福观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新闻媒体在理论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在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同时,要继续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从理论实践中寻找我们应有的价值取向。
基于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寄希望并依赖于社会的力量,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摒弃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行为,积极建立大学校园新风气、新消费文化的生长点。
四、大学生自身要加强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自我的消费技巧,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应该变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学生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会对超前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做有头脑的消费者。自觉学习一定的商品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财商。
从表面上看,大学生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建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乃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问题。社会、有关部门、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向他们传播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划清消费行为上的是非界限,提高他们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培养合理的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石城,1984年生,男,汉族。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土木系学办副主任。法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党建政工。
44
2010年1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