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让学生们“爱学”“乐学”
如何让学生们真正“爱学”“会学”。在七年的中学教学生活和五年的小学教学生活中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不停地思索,一直想追寻出它的根源,最后的结论就是:要让他们“爱学”“乐学”。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一系列的教学生活让我有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减少或减掉学生学习时脑中固有的压力,就会愉快学习。
我们襄阳区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教育形式由二00三年的“杨思教学”“日日清教学”到今天的杜朗口“二五五”教学。课堂模式由以前的老师“填鸭式”“灌输式”“师教生学”的形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学模式在不停地改变,但是教学的精神却都是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学会”“会学”。因此,我想:如果要让学生学生、会学,最根本的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让学生爱学,乐学,自愿去学。
曾有一位同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教育学生的小故事:一位同学不舒服而吐了,一位男生主动向老师要求清理了呕吐垃圾。老师想就事教育大家学习人类的爱心、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于是事毕老师当场奖励该男生“一颗星”(此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平时奖励都用红星做为奖品),并向全班同学发问:“老师为什么奖励该同学一颗星呀?”。太出乎老师的意料了,全班竟然哑雀无声,不得已,老师向平时表现最好、最懂事的一个孩子提问。这个最好、最懂事的孩子却说:“因为他回答问题好,所以奖励他一颗星”“可我今天没提问题呀”老师有点不满地说。“那是他平常回答问题表现的好。”唉----该老师说到这里,长长地叹了口气,“原本认为很简单的事,很简单的道理,他们都懂都明白也知道,今天看来,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怎么不会联系生活实际呢?!他们怎么什么都要向学习成绩、学习表现上扯呢!”
是啊,像我们很多的启蒙课,如品德、科学、特别是语文学科,很多的语言、道理、行为都是平常生活中常做常遇到的,可是学生们就是不愿意从日常生活中去看待,一点要把它与老师教学的知识或做的笔记联系在一起。难道是他们不会吗?我认为——不是不会,而是学生们的思维受到了,(不仅是小学生,还有大多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被固有的学习模式框死了,把学习认为成了一定的公式,认为学习就是老师课堂教的,是他们写的笔记。一提到语文,他们就想到组词,分析短文,要审题写作文拿高分;一提到数学,他们就想到要计算过细,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一提到英语,他们就想到要背记很多的英语单词……这些是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以来所留给世人的思维定式,就像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学那样根深蒂固!
我不赞成给学生定什么主科和小科,我认为知识不分主次,知识让我们人类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更加文明。所以我想尝试着让学生没有心里负担地愉快地来学习。
曾在教中学时,就跟学生们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很多首歌曲,歌词很长很长,经过三到五遍的教唱,大学都在不看歌词的情况下正确无误地把歌唱出来,而很多优美的课文、的数学公式、简单的化学元素他们用一节甚至两节课的时间却背不下了,为什么?难道仅仅是歌曲的音乐节奏好吗?不仅是因为它歌唱起来好听,更是因为学生们的思想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就此问学生,学生的回答很简单:“唱歌不是要参加中考的科目,只是唱着好听,唱着玩玩的,学习科目就不一样了,要考试,要排名次,还要的多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思维定式。然后我给他们讲述了一些名歌唱家,如、彭丽媛等进入音乐学院的经过,他们说:“妈呀,原来音乐也是一门这么深的科目呀”问了几个歌唱很不错的学生:“你们歌唱不错,有希望发展哟”岂料他们说:“不行,肯定不行,一定好难好难”“为什么?”我问。“老师您想呀,它要考说、唱、还要会识谱,还要会弹,太多了,我不行”。我认为呀,一说了他们所学的是一门很重要的课时,他们从心理上压力就来了,从思想上就认为它很重要,很难。
于是,我在想:怎么能创造一种神奇的药或思想精神或是神奇音乐?让他们服用后,没有后顾之忧,平心静气而又专注地学习呢。
事后,我在教授语文课时,包括我现在教授的英语课,我都做了共同的一个实验:上新课没让学生翻开新课,而是一种轻松导入之后,在自然的情境中展示新课,语文课文语句的优美性和故事本身的吸引力,让学生津津有味;英语那音节美的单词,富有强节奏感的短语及升降有趣的朗读,让学生乐于学,爱学,极快地就掌握。教授完后问他们难吗?懂吗?他们一致回答:不难,懂,很容易。最后让他们把书本打开,做一些必要的笔记,再复习巩固一遍,效果真不错。(也许针对有些科目不适用)
特别是今天我跟班带了三年英语的班级,出现了反常的现象:语文、数学、科学、品德这几门课程很不好的几个学生,在英语课上,抢着朗读短文,甚至在老师没有要求背诵的情况下熟练、流利地把英语短文背诵下来!这让我更加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带动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潜能,更好地学会知识掌握知识。
我实验的结果只想证明:学生用一种轻松看待的心态来学习,而不是用完成任务式地来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
(讨论:我们现在的教学课堂越来越体现:让学生大胆、大方、有主见地发挥个人观点。而我们很多家长仍然会说:语文、数学要努力,其它的将就也可以!我们的教学课堂模式走的像西方国家的教学课堂模式自主、随意却大胆抒发人具见解,而我们家长,我们的老师,那么多的成人能像西方国家的父母一样在生活中放手让孩子去搞小实验、去打小工挣学费等一系列锻炼孩子自主的生活能力吗?不能!我们中国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垒的保护墙密不透风。要想让孩子知识真正地学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要想让孩子真正的成人,就得放手让他们去瞌瞌碰碰。大人们适当地放松手,会让孩子成长的更加茁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