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菁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85
摘要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从语域、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以及语轮更迭几方面,分析了网络交流语言的特点。语言随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并有所变化,本文旨在分析其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和变化,予以关注,以利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更好的掌握及运用。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 网络交流语言
1.引言
随着英特网的普及,上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普遍,伴随着这种交流形式的产生,网络语言逐步成为一种有其自身特点和功能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既不完全属于我们面对面交流时的口头语言,也不能完全归类于书面语言,它只在其特定的网络空间里能产生功能和意义。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几个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
2.对网络交流语言的分析
2.1语域 (register)
人们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交流与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及氛围相关。交流用语言随语境不同而不同,这就出现了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被称作语域。
2. 1.1 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种主要的话语方式。口头语言有时效性,对听话者产生的影响是即时的;书面语言受到空间距离的,语言表达的影响相对滞后。网络语言既有口头语言的特点又有书面语言的特点,并且同样的字词,在意义上,网络语言与书面或者口头语言可能大相径庭。在网络上,人们的表情达意与日常生活中有着相当的差异。
例如“沙发”在网络上的意思和日常生活中“沙发”的意思迥异,在网上表示“第一个对某博客发表看法”的意思,又例如用数字或者符号来代替文字表情达意,“88”可代表“bye bye”,“:)”用一个冒号加括号的一半代表高兴的心情,等等。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里面难以产生应有的话语效果。
2.1.2 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
社会成员担任的社会角色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话语方式。从社会地位角度,交流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依据“权利(power)”和“平等(solidarity)”来划分,前者指社会成员从高到低的社会地位,后者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在真实生活的口头或者书面交流时,无论是跟长辈、上级或者朋友进行交流,人们充分意识到“权利”和“平等”因素在起作用。而在网络语言里面,“权利”和“平等”被冲淡了,即使不尊重这二者,也不像真实交流时那么容易造成不堪的局面。由于网络语言借助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网罗语言的使用者与一般的交流媒介的使用者相比,可以很大程度上忽略参与者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距离,这也成为许多人通过网络语言直抒己见、宣泄情绪的原因之一。
2. 1.3 语场(field of discourse)
语场指正在发生什么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 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
语场划分为专业语言和非专业语言。说话者依据交流活动的特点和性质采用相应的语言。例如,一位语言语言学家所做的学术讲座使用的是专业语言,而家人朋友间的聊天则是非专业语言。网络语言大多使用的是非专业语言。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人们背景职业各不相同,加上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缺乏连贯性使得它的语言多为非专业的。
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常常不带有较明确的目标或任务。在网络交流的同时,人们甚至可以兼顾其它的事情,这也使其语场不如其它语言形式明确或突出。
2.2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合作原则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于1967年提出。他认为人们为了有效地运用语言以达成其交流目的,遵循着一套相互合作原则,他因为为词命名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了四个准则,即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关系准则(maxim of 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
人们在网络上习惯用虚拟的网名来沟通交流,甚至掩盖真实的身份、年龄、性别等等,这样就没有遵循合作原则当中的质量准则,但人们以此种方式依然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话题的随意性,话题变换的频繁等等,也打破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相关准则以及方式准则。
当然,即便在其它语言形式中,打破合作原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 提出了“礼貌原则(PP)”。利奇认为只有通过礼貌原则才能充分解释会话含义(implicature)以及间接语言行为。衡量礼貌程度的一种途径就是衡量话语的直接程度。同样的话语内容,会话含义表达得越间接,话语越礼貌。
以下列句子为例:
(1) Tell me the truth .
(2) I want you to tell me the truth .
(3) Will you tell me the truth?
(4) Can you tell me the truth?
(5) 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the truth?
(6) Could you possibly tell me the truth ?
句(1)话语含义的表达不够间接,没有达到礼貌程度。从句(2)依次到句(6),会话含义的间接度逐渐增大,话语的礼貌程度也逐渐上升。以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语言,衡量网络语言的礼貌程度,大多数情况下其礼貌程度都不高,像上例句(6)的礼貌程度很少出现在网络语言当中。这就说明,网络语言的间接程度较低,话语表达方式较直接、简单。
2.3语轮更迭(Turn-taking)
语轮更迭指说话者角色的转换。萨克斯(Sacks)指出支持语轮更迭的机理是依次选择的一套原则。在一场对话中,最小的控制单位是“一个语轮”(a turn)。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的语轮更迭原则是“无间断,无交迭”原则(一些美国印第安语言除外)。它指的是在一场对话中,如果对话双方同时开始说话,其中一人须立刻停下来以给另一方说话的机会,从而遵循“无交迭”的原则。
另一方面,如果谈话中出现了数秒钟的停顿,其中一方为了使谈话继续进行下去,须谈论一些即使是无意义的内容,从而避免出现谈话的“间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对话通常是交替进行的,遵循了语轮更迭的原则。但在网络交流时,这种原则时常被打破。对话双方经常同时开始说话,又会在中断对话较长一段时间后,重新开始未完的讨论和交流,而交谈双方并不对此感到不适或者排斥,这在日常的交流方式中较难实现。
3. 总结
以上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网络交流语言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产生的语言交流方式也值得人们的关注,网络与生活日益相关,认真了解网络交流语言的特点和功能势必有助于人们更有效的沟通,也将在整个语言的进化发展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 Hasan,R.Language,Text and Context [M] J.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2] 胡壮麟. 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
社, 1994. 51 - 78 ; 129 - 163.
[3] 王德春. 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 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 朱永生. 话语基调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J ] . 外国语, 1997 ,
(1) : 25 - 30.
[5] 徐明. 论时空变化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J].中国外语,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