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
罗时进
内容提要 我们不妨将原本作为唐诗发展重要界标的“四唐”视为时间概念,并认
为由这一时间的轴线所展开的繁复的唐诗进程实际上就是“前李杜”和“后李杜”
时代的演进史。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
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自
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
从创作实际看,“后李杜”时代实际上就是杜甫影响的时代。
唐诗学术史上的“四唐分期”说,为唐诗史研究建立了重要的界标,也产生了许多局限。这种局限主要来自“四唐分期”中“时”和“势”两种表述对后者的强调。我们知道,初、中、晚的自然时间顺序展开中并不附加轻重褒贬的价值判断,但一旦引入了“盛”这一“势”的概念,“初、盛、中、晚”就潜含了“起、隆、衰、落”的解释意义了。这种解释必然会引导或制约人们对唐诗发展史的认识,看似生动的描述和细致的划分其实并没有准确把握唐诗发展脉络和实质。我们注意到近代学者将唐诗区分“为两半者不乏其人,首半是李白的时代,次半是杜甫的时代。李白总括前唐诸诗人,杜甫是后者的先驱。”①这一划分未加申说显得过于简单,但不应忽视它对于我们理解李杜的造极与分途在唐诗史上的意义。正是从这一特定角度进行解释而不是作具体而微的诗史过程分析,我们愿意取“四唐”说为时间概念,而认为由这一时间的轴线所展开的繁复的唐诗进程实际上就是“前李杜”和“后李杜”时代的演进史。
一 走向李杜的诗史进程
焦《论诗文》说:“杜甫之才大而实,李白之才高而虚。杜是造建章宫殿千门万户手,李是造清微天上五城十二楼手。杜极人工,李纯是气化。”这里突出的是旷古未有的“天才”与“人杰”这两种伟大作家才性的区别,然而他们的创作成就,毫无疑问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如果作为开元、天宝诗国高潮的标志和象征的话,我们宜将李杜这两位诗国的代表合而论之。
李杜诗在开、天之际出现,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次登峰造极,其最重要的意义是诗歌回到民间状态以后对宫廷创作的全面超越。人们对此似未引起充分的注意。我们知道,自魏晋至南北朝,文化学术一直在门阀氏族的垄断之下,文学艺术活动集中于社会的上层,宫廷兼有文化创造和消费的双重功能,文化和文学知识主要在以皇宫、春坊、后庭这个非常狭窄的的循环通道中流动。与之相应,上承“柏梁体”,下启“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诸体,形成了深厚的宫廷文学的传统和审美倾向。入唐后唐武德初至天宝年这一百多年的漫长过程中,虽然《文选》、《玉台》和类书是主要的文化读物,但后二者却几乎确定了宫廷趣味。文学创作虽然增加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艺术元素,但总体上仍然沿着六朝的脉络发展。帝王和他们所设之文馆以及与文馆紧密联系的学士集团,兼及后庭宫妃,是文学产品的绝对创造者②。有学者统计,康熙朝《全唐诗》收录初唐九十多年间存有作品的诗人共220余家,其中210多家是上述身份的人员,占初唐诗人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就作品而言,220多位诗人中,剔除重出互见和一些诗人入唐前的作品,共得2444首,其中可以确认为写于宫廷范围的诗约有1520首,所余仅920首③。如果说杨慎所云“唐自贞观至景龙,诗人之作尽是应制”(《升庵诗话》卷八)未免言过其实的话,那么我们说初唐诗歌主文学评论 2007年第2期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
文学评论 2007年第2期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
文学评论 2007年第2期
・991・“前李杜”时代与“
后李杜”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