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高一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评课稿
高一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评课稿
高一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评课稿
金老师的备课思路:从题目入手,念奴娇——豪放
怀古诗:写景 咏史 咏怀
但是,对于咏史到咏怀这里的衔接,自认为做得不够自然,仍需要改进。
其他老师对于本堂课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包括优缺点):
1、提出的主问题不够明确,仿佛是放出问题,回答了,回来,再放出一个问题。
2、朗读非常充分,让学生从朗读当中体会诗歌
3、教室注重思想内容的讲解,但是对于个别字词的讲解却有些缺乏,这些字词对于学生来说也算是比较难的。基础非常重要,尤其是高一的学生更应该注意掌握基础字词。
4、看得出来金老师非常懂得如何反馈,自我认识也非常高。
5、看得出来备课相当充分,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似乎练习过一样
6、引导非常自然通顺
7、守卫有些仓促,应该适当总结,布置合理的任务
8、课堂脉络非常清晰
9、双边活动做得很好,让学生都充分参与进来了
10、教师的基本功掌握得很好,语速,语调都非常适宜
11、咏史到咏怀的过度有些牵强,如果结合《赤壁赋》是否会更好?学生之前学过《赤壁赋》相信会有所感悟。
12、没有用ppt学生的思想,这一点很好。充分地利用了黑板,板书。关于苏轼和周瑜对比的那一块板书是亮点!
13、词和诗不同,在朗读中体味词与诗的不同,齐读居多,个读不够,朗读的多样性还不够。
14、苏轼的豪放词不同于其他人的豪放词,试着将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做一个对比,不是一味的高昂。苏轼自然不费解,辛弃疾用典。
15、主问题设置,让学生假设“你是苏轼你想告诉我们什么?”
16、周瑜所有的得意点与自身所有的失意
17、少用ppt,多用学案。
第二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评课
该教师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激情飞扬,刚好对应诗人豪放的文风。教师通过自己的解读,除了把握传统的“乱”、“拍”、“卷”等动词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学生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同时要求学生把握“郎”、“初嫁”等易被教师忽略的词语,方便学生抓住关键词想见周瑜这一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仿佛能亲身感受当时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头衔,迎娶小乔时的意气风发。此时再联系苏轼的壮志未酬,就很能想见此人本人的身世之感。课堂整体效果较好,但仍有些许瑕疵。授课时,教师的主体性过强,学生基本处于倾听者的地位,自主参与的成分较低。在对整首词的把握上,由于解读较为深入,虽然能够促进学生把握情感和意境,但是似乎将词解构得过于细腻,若能从宏观上再来把握,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教学重难点:
学习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洪基唱)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连大词人苏东坡也敬仰周公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找同学简单介绍苏轼。
因为上学期学习过苏轼的《赤壁赋》,学生已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直接找学生介绍,然后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补充:
苏轼在词上的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到他影响的作家。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苏轼开创了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三,走进作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设计两个问题:
(1)词的上阕写景,写的是什么景?请赏析“拍”“卷”等字的表达效果。
(2)在三国众多的英雄豪杰之中,作者为何单单写“周郎”?你是怎样看待“人生如梦”的?
解析:(1)词的上阕主要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写的极其壮美。
“惊”的本意为“马骇也“。在这里,汹涌的波涛像受惊的战马那样奔腾,拍打着岸堤。排山倒海的波浪翻滚着,就像雪花一样,“卷起千堆雪”这一句话既是比喻又是夸张,一个“卷”字形象地写出了水浪的力度与气势。
(2)在三国众多的英雄豪杰之中,作者为什么单单写周郎呢?这是有深意的!因为作者当时已经45岁,还只是个团练副使的虚官,而周瑜20多岁就已经名满天下,统领东吴水军,将曹操的战船打的“灰飞烟灭”。这样一个年轻俊美的青年将领不正是很多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书生钦慕的对象吗?苏轼,此时被贬黄州,心情可想而知。
“人生如梦”是诗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致君尧舜”、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理想。即使遭贬谪,他也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诗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早生华发”之慨叹纯属一种人之常情。“早生华发”的感叹是在诗人与周瑜的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苏轼的感伤是由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四,落实背诵、默写,纠正错别字
五,课外推荐阅读,做好摘抄本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节选)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 “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 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 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 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 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 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 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 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 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 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 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 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 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 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 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 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 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第四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料,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五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王静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和品味以苏轼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的风格和特色,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解读能力;积累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解决课后相关练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和学习过程中,分析诗人使用的诗词创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感受古诗词创造的独特审美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和感受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家国情怀;学习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述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
• 导入: 导入语: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宋词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说到宋词,同学们,你们想到哪些著名词人呢?(让学生举手配合回答,一两个学生回答完毕后),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很丰富的,很好!那老师觉得呢,说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东坡—苏轼,他的词风堪称经典,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今天呢,请大家喝老师一起走进苏东坡的诗词世界,学习他的一篇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 解读课文,整体感知 • 作者简介
师: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家,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说,苏轼的文学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写作背景介绍
师:和《赤壁赋》一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免罪后发配到黄州充军。在心情极度失落的情况下苏轼两次游览赤壁,几乎是在和《赤壁赋》同样一个时期,苏轼写下了这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3、问题:文章标题是“赤壁怀古”,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答案:作者游览赤壁,触景生情,抒发怀古之情。
4、带着两个问题通读全文:
问题:(1)、整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
上阕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
• 文本研读:
分析上阕的字词,豪放的气势。• 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上阕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 夸张、拟人、比喻。
2、提问:上阕描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色?用笔在文中画出来,思考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景物:大江、浪、乱世、惊涛、千堆雪
景物特点: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 上阕的一些词用法很精到,表现了“大江”的雄浑壮阔,请大家找出来并作赏析;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4、齐读上阕,注意关键字重音,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
分析下阕,对周瑜人物形象分析,苏轼的情感。1、1、问题:这样的壮阔场景,确实很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在文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问题:作者为何只提到周瑜,而不是三国里的其他人物(比如:曹操,刘备)呢?
(一)、抒发对英雄的丰功伟业的仰慕之情;
(二)、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来感叹自己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3、齐读课文下阕,看看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 泰然自若(自信洒脱的语气)
4、作者在遣词造句中,运用哪些写作手法?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烘托和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讨论:作为一个豪放的词人,作者有没有一直沉迷于这种失落的心境?作者有没有排解这种失落的心境的方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全班分六个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确实,作者将自己的惆怅寄托给明月,斟一杯酒洒向大地,体现了自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赤壁赋》中,作者也有类似的表述:“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自由探讨: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结语
师:无数的宦海**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如果苏轼的这首词可以让我们学到了用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那也算是我们的一个收获了。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 江山如画 怀古 遥想公瑾 抒情 人生如梦
课后作业:
•(1)通过网络等手段,自学有关宋词的 知识,查找学习苏东坡其他的诗词作品,课后与同学谈论学习
•(2)比较柳永《雨霖铃》与苏轼的《赤壁怀古》,体会两种不同的词风:豪放派和婉约派,并作概括和总结
•(3)背诵课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