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7:27:41
文档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推荐度:
导读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②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特点:用典。(参看课文注释)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③ 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 

④ 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师要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感受,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变成诗歌翻译)

4. 小结: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 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①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②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④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⑤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朗读。 

2.作家作品简介。

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机,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3. 思考并提示: 

①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②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抗战局势的险恶和自身处境的危苦。

④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⑤ 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4.齐读这首诗。

 (四)《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

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反诘埋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再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进而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 

4.齐读这首词。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单了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 “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阅读理解 

①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② “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③ “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④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⑤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5. 小结: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6.齐读背诵这首曲

文档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