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综述
2007年,湖北省平均降水量1183.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199.48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增加0.3%,为平水年份。全省地表水资源量984.1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2.2%;地下水资源量282.8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2.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30.9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015.0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2.0%。
2007年,从外省、市流入我省境内的水量为583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8.8%;从省内流出省境的水量为6638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9.2%。
2007年,全省共统计了63座大型水库和244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252.86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50.91亿立方米;共统计了13个湖泊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19.39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2.17亿立方米。
2007年,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58.73亿立方米。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6.4 %,地下水源占3.3 %,其他水源占0.3 %;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1.4 %,工业用水占37.3 %(含火电用水量),农业用水占51.3 %。全省用水消耗总量为120.08亿立方米,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46.4%。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6.72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第二产业占77.1%,城镇生活污水占16.5%,第三产业废污水占6.4%。
2007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26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287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8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281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63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45升/日。
2007年,对全省5530.5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82.4 %,比2006年增加10个百分点;全年共评价了进出我省河流的7个省界断面水质,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断面数为4个,占57.1%。对8个湖泊和21 座水库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和水库分别为4个和19 座。对上述湖泊和水库营养状态评价结果为富营养湖泊5个、中营养湖泊3个、中营养水库21个。
2007年全省共评价93个水功能区水质,其中65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达标率69.9%,未达标水功能区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总体而言2007年湖北省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良好。
2007年全省46个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水质合格率为100%的水源地为27个,水质合格率80%~100%的水源地为8个;水质合格率50%-80%的水源地为8个;水质合格率低于50%的为3个。水源地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氨氮、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
2007年就全省范围而言我省为平水年份,降水与常年持平。但局部降水偏少,干旱灾害较为严重;局部大暴雨突发,洪涝灾害较为严重。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7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183.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199.57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增加0.3%,比上年值增加27.2%,为平水年份。
从全省2007年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1)可以看出:2007年全省年降水高值分布区域为随州、荆门、宜昌、恩施一线带状区域。鄂东南降水变化在1000~1400毫米,鄂西南降水变化在1200~2400毫米,江汉平原降水变化在800~1300毫米之间,鄂东北降水变化在800~1400毫米,鄂西北降水变化在700~1700毫米,鄂北降水变化在700~1800毫米,鄂中降水变化在1200~1800毫米。全省年降水量最大值为恩施自治州太平镇雨量站,其年降水量为2482.0毫米,年降水量最小值是十堰市上津雨量站,其年降水量为609.0毫米。从2007年降水量距平图可以看出(图2),全省降水除鄂东北、鄂东南及江汉平原降水偏少10~30%,鄂西北降水与常年基本持平外,其余区域降水都比常年有所增加,鄂北、鄂中降水比常年偏多10~50%,鄂西、鄂西南降水比常年偏多10~30%。
2007年降水年内时程分配,汛期4~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8.7%,尤以7月降水量为最多,占年降水量的23.8%,其次是6月,占年降水量的15.3%;非汛期的1~3月、11~12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
的21.3%,以12月降水量为最少,占年降水量的2.1%,1月次之,占年降水量的2.7%。
全省十七个市州2007年年降水量与常年值比较,孝感市、十堰市与常年基本持平;荆门、随州降水增加较多,分别比常年增加28.6%和25.9%,其次是襄樊市、宜昌市,分别比常年增加15.1%、12.4%,神农架林区、恩施自治州比常年降水增加9.0%、7.7%;黄石市、咸宁市、仙桃市降水减少较多,分别比常年减少27.1%、24.4%、20.7%,其次是潜江市、鄂州市和黄冈市,分别比常年将少17.2%、17.1%、16.5%,武汉市、荆州市、天门市比常年降水减少14.1%、12.2%、6.5%,2007年全省各市州降水量与常年值、与2006年值比较结果见图3和表1。
表12007年湖北省行政分区降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2007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984.11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29.4毫米,比2006年增加61.6%,比常年值偏少2.2 %。全省十七个市州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值比较,鄂州市、黄石市及咸宁市偏少在40~60%,武汉市、黄冈市、仙桃市偏少程度在30~40%,十堰市、荆州市、潜江市及神农架林区偏少程度在15%以内;随州市、荆门市偏多程度在70~90%,襄樊市、孝感市偏多程度在20~40%,恩施自治州、天门市及宜昌市偏多程度在7%以内,全省各市州2007年地表水资源量与上年、常年比较见表2。
表22007年湖北省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2007年全省入境水量583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9.4%,比常年偏少8.8%,其中长江干流入境水量为3861亿立方米,汉江水系入境为291亿立方米,洞庭湖水系入境为1670亿立方米,富水、倒水等五条中小河流入境水量为9亿立方米;全省出境水量为663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1.9%,比常年偏少9.2%。其中自长江干流出境6626亿立方米,淮河水系出境7亿立方米,华阳河水系出境5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河道、湖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在确定各市州的地下水资源量时,扣除了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2007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282.81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加27.7%,比常年偏少2.3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63.21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221.14亿立方米,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54亿立方米。各市州地下水资源量见表3。
(四)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加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而得。
2007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015.0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58.7%,比常年偏少2.0%。全省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1%,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54.6万立方米。2007年全省人均水资源总量1673立方米,亩均水资源总量2099立方米。
2007年全省各市州水资源总量见表3。
表32007年湖北省行政分区总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2007年全省共统计63座大型水库和244座中型水库,与2006年相比新增统计大中型水库6座,减少统计中型水库1座。其中新增统计大型水库1座,为十堰市竹溪县鄂坪水库;新增统计中型水库5座,分别为十堰市竹溪县石庙子水库、竹山县松树岭水库、郧县梅铺水库、房县六里峡水库和神农架林区坪堑水库,减少统计中型水库1座,为恩施自治州来凤县塘口水库。全省年末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252.86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50.91亿立方米,增加幅度为25.24%。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量为223.33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46.0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量为29.53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4.88亿立方米。
2007年全省13个主要湖泊年末蓄水总量为19.39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2.17亿立方米,减少幅度为10.1%。
表4 2007年湖北省行政分区水库蓄水量
表5 2007年湖北省主要湖泊蓄水量
四、供用耗排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按受水区分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它水源(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统计。
2007年全省总供水量258.73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49.41亿立方米,占96.4%,地下水源供水量8.43亿立方米,占3.3%,其它水源供水量0.亿立方米,占0.3%。各市州2007年供水量见表6。与2006年比较,总供水量持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增加0.47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减少0.70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增加0.17亿立方米。
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占31.9%,引水工程供水占24.4%,提水工程供水占43.6%,,人工载运水量占0.1%;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供水占85.6%,深层承压水供水占14.4%。
表6 2007年湖北省行政分区供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老口径按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类用户统计,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居民、城镇公共、农村居民及牲畜用水;工业用水为取用的新水量,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量。新口径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其中生产用水再划分为第一产业用水、第二产业用水、第三产业用水。
2007年全省总用水量258.73亿立方米。按老口径统计,其中农业用水132.65亿立方米,占51.3 %,工业用水96.62亿立方米,占37.3%,生活用水29.46亿立方米,占11.4%。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减少10.3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9.69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0.56亿立方米。按新口径统计,其中生产用水237.68亿立方米,占91.86%,生活用水20.97亿立方米,占8.11 %,生态用水0.08亿立方米,占0.03%,各市州2007年用水量见表7。
表7 2007年湖北省行政分区用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007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20.08亿立方米,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46.4%。按老口径统计,其中农业耗水量75.40亿立方米,工业耗水量28.05亿立方米,生活耗水量16.63亿立方米,分别占用水消耗总量的62.8%、23.4%和13.8%。按新口径统计,其中生产耗水量108.86亿立方米,占90.6 %,生活耗水量11.14亿立方米,占9.3%,生态耗水量0.08亿立方米,占0.1%。
表8 2007年湖北省行政分区耗水量水量:亿立方米耗水率:%
(四)废污水排放量
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07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6.72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废水)为36.02亿吨,占77.1%,城镇生活污水7.73亿吨,占16.5%,第三产业废污水2.97亿吨,占6.4%。全省废污水入河量为32.71亿吨,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为20.58亿吨。各市州中,废污水排放量大于3.0亿吨的有武汉市(7.45亿吨)、黄石市(3.88亿吨)、襄樊市(5.69亿吨)、荆州市(4.24亿吨)、宜昌市(4.39亿吨)、黄冈市(3.16亿吨)、荆门市(3.42亿吨),见表9。
表9 2007年湖北省行政区废污水排放量单位:(万吨/年)
五、用水指标
2007年全省人均用水量426立方米,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287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8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为281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163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45升/日。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工业结构、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市州用水指标值存在一定差异。人均用水量大于500立方米的有黄石市、荆州市、鄂州市、荆门市、仙桃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大于500立方米有荆州市、黄冈市、仙桃市。各市州用水指标见表10。
表10 2007年湖北省行政分区用水指标
2000年以来,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人均用水量和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则呈震荡下降趋势,见表11和图6。
表11 湖北省近年用水指标单位:立方米
六、江河湖库水质
(一)河流水质
2007年,根据湖北省水资源水环境监测网水质监测资料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及省内41条中小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
2007年全年期评价河长5530.5公里,其中Ⅰ~Ⅱ类水河长2688.7公里,占48.6%;Ⅲ类水河长1828.6公里,占33.1%;Ⅳ类水河长209.5公里,占3.8%;污染较重的Ⅴ类水河长271.0公里,占4.9%;污染严重,丧失使用功能的劣Ⅴ类水河长532.7公里,占9.6%。劣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18.3%。劣于Ⅲ类的水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河段和部分支流,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粪大肠菌群等。
其中长江干流和汉江干流共评价1815.7公里,Ⅱ类水河长占40.5%,Ⅲ类水河长占52.6%,Ⅳ类水河长占0.9%,Ⅴ类水河长占5.9%,劣Ⅴ类水河长占0.1%。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
中小河流水质污染状况与去年相比有所改善,在3714.8公里的评价河长中Ⅰ类水553.2公里占14.9%,Ⅱ类水1399.5公里,占37.7%,Ⅲ类水873.4公里,占23.5%。受污染的Ⅳ类水193.5公里,占5.2%,污染较重的Ⅴ类水1公里,占4.4%,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531.2公里,占14.3%。2007年超标(超Ⅲ类)河段长度888.7公里,占23.9%。主要污染河流为涢水、府澴河、黄渠河、滚河、竹皮河、神定河、新河、巴水、蛮河等,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二)省界水体水质
2007年全年期省界水体评价7个断面,其中乌江水系的唐岩河朝阳寺、洈水乌溪沟为Ⅰ类,洞庭湖水系的松西河杨家垱为Ⅱ类;长江干流武穴闸为Ⅲ类;龙感湖为Ⅳ类;黄盖湖、唐白河水系的黄渠河为劣Ⅴ类,其中受到污染的黄盖湖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氨氮,表现为湖泊富营养化。而黄渠河以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为主。龙感湖总氮超标,湖泊富营养化。
表12 2007年进、出湖北省河流省界水体水质状况
(三)湖泊水质
2007年全年期共评价8个湖泊,评价面积为1058.8平方公里;其中Ⅲ类水湖泊4个,评价面积为817.1平方公里,占77.2%,Ⅳ类水湖泊3个,评价面积为216平方公里,占20.4%,劣Ⅴ类水湖泊1个,评价面积为26平方公里,占2.4%。主要污染湖泊为咸宁的黄盖湖、黄石的大冶湖、黄冈的武山湖和龙感湖;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总氮、总磷等;从湖泊富营养化的角度评价,其中富营养湖泊5个,评价面积503平方公里,占47.5%,中营养湖泊3个,评价面积为556平方公里,占52.5%。
表13 2007年湖北省主要湖泊水质状况和营养化程度
(四)水库水质2007年全年期共评价大型水库21个,年平均蓄水量149.2854亿立方米,其中Ⅰ类水水库4个,年平均蓄水量为8.8702亿立方米,占5.9%,其中Ⅱ类水水库7个,年平均蓄水量为116.291亿立方米,占77.9%,Ⅲ类水水库8个,年平均蓄水量为22.8542亿立方米,占15.3%;Ⅳ类水水库2个,年平均蓄水量为1.27亿立方米,占0.9%。受到污染的水库为咸宁的三湖连江水库和恩施的大龙潭水库,主要污染物为总氮。从三湖连江的各项超标参数分析,污染物超标浓度有大幅下降;其中总氮从去年的 2.03mg/L(超标1.03倍)降到今年的1.63mg/L(超标0.63倍),整体水质持续好转,治污达到一定效果;大龙潭水库今年首次开始监测,总氮1.87mg/L(超标2.74倍)。从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分析,21个水库均为中营养。
表14 2007年湖北省代表性水库水质状况和营养化程度
(七)水功能区水质
2007年度参与评价的各类水功能区有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共93个,其中水质达标的水功能区有65个,达标率为69.9%;评价的水功能区总河长为3632.6公里,达标河长为2594.3公里,河长达标率为71.4%;湖泊类水功能区评价面积为9.7平方公里,达标面积为879.7平方公里,面积达标率为88.9%;水库类水功能区评价蓄水量为145.7194亿立方米,达标蓄水量为138.8369亿立方米,蓄水量达标率为95.3%。各类不达标的水功能区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总体看,2007年湖北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良好。
(八)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
2007年湖北省46个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全年期Ⅰ类水源地有2个;Ⅱ类水水源地有25个;Ⅲ类水水源地有17个;Ⅳ类水水源地有2个,为大龙潭水库和山水利枢纽。
全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全年水源地水质合格次数/全年水源地水质监测评价次数)为100%的水源地有36个;水质合格率80%-100%的水源地有7个;水质合格率50%-80%的水源地有1个;水质合格率低于50%的有2个,分别为大龙潭水库和山水利枢纽。水源地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表15 2007年湖北省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七、重要水事
一、防汛抗旱夺得胜利
2007年, 全省有效防御了长江、汉江和连江支流洪水及梅雨期中小河流、中小水库、中小水电站、小流域山洪滑坡等“四小”区域洪灾,抗御了春夏之交较大范围的干旱和立秋至初冬的局部干旱,夺取了防汛
抗旱斗争的新胜利。
全省水库拦洪223.3亿立方米,沿江滨湖地区大型骨干泵站累计排水入江31.56亿立方米,全省水利工程设施共减少淹没耕地980.5万亩,减少受灾人口736.3万,避免34座城市进水。累计提供抗旱用水
17.1亿立方米,抗灌农田面积456万亩,临时解决29.6万人、9.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饮水安全工程抓紧建设。修建各类供水工程6748处,其中水厂改造及管网延伸工程483 处、集中供水工程1103处、分散供水工程5162处,完成投资11.56亿元,共解决309.7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展。列入国家三年脱险专项规划的656座病险水库,有212座已完成初步设计,175座下达投资计划,55座开工建设。原一、二期规划项目中有33座水库完成主体工程加固任务。启动了300座小型水库溢洪道扩挖工作。三是泵站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列入国家规划的首批19处泵站更新改造已完成40%的任务,第二批23处泵站更新改造已启动,第三批18处泵站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四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加大。国家安排我省的2006年度项目建设基本完成,2007年度项目正抓紧实施。五是水利血防年度任务基本完成。全年下达水利血防专项工程投资3.3亿元,基本完成了各项专项治理年度任务。六是四湖流域专项治理加快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获批复,一期已启动实施,完成投资5165万元。七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开展。开工各类水利工程项目20万处,累计完成土石方3.8亿立方米,完成投资28.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5%。
三、水资源管理成效显著
全面贯彻落实460号令。全省省管取水户取水许可证已经换发完毕,市县取水许可证换发工作已近尾声,全省共换发新证7007套。以水电项目为重点,一批工业和生活取水建设项目都进行了水资源论证,为取水许可审批提供了依据。同时,重点就财政部、国家、水利部起草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涉及的三峡总公司水力发电厂和丹江口水库水资源费征收使用方面的问题,联合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向财政部、水利部进行了专题汇报,我省反映的问题引起了财政部、水利部的重视和关注。
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经省同意,《湖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已由省和省水利厅联合下发。经积极争取,鄂州市蒲团被水利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节水教育基地。襄樊市、荆门市、孝昌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正抓紧实施。
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一批建设项目新改扩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排污口设置论证。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通过了水利部中期评估。咸宁市、十堰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完成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摸清了全省141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基本情况,共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70个、准保护区132个。
水资源综合规划已基本完成,长江委召开了行政层面协调会。省以鄂政函[2007]54号文批复同意了《湖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和禁采区》,共划定超采区15处、禁采区3处,这对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水利改革与管理稳步推进
水利改革不断深入,全省新完成94家单位的水管改革,整体进度达到水利部要求。研究制定了全省乡镇水利公益性服务内容及服务标准,逐步规范乡镇水利站管理。严格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制订了《湖北省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施工招标评标办法(试行)》等10项规章制度,成立湖北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监督中心。狠抓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完成了湖北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水利厅应用系统“省汛情旱情监测预警与防汛抗旱管理系统”的建设并在汛期投入使用,基本完成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
五、依法治水成果丰硕
配合省常委会对《水法》及其实施办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开展了“水资源费征收宣传月”活动。加强水工程安全、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监督为重点的执法检查活动,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2582起,调处水事纠纷510起。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执法,先后查获非法采、运砂船20余艘,驱赶小型采砂船70多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