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动静
①动静结合
例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诗中燕子翩飞、衔泥筑巢是动景,鸳鸯在沙滩静静安睡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②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二、视角变化
包括远近(由远到近、由近到远)、高低(由高到低、由低到高)、俯视仰视。
例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
本诗视角变化为:由室内到室外,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天上之皓月,写出了诗中女子因思念而辗转难眠的情景和愁苦。
三、各种感官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例如: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
诗句中“数峰”“胭脂色”“荞麦花开”都为视觉描写,“万籁有声”为听觉描写,荞麦的花香为嗅觉描写。诗人动用多种感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有声有色,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
四、有声有色、色彩鲜艳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诗中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再有黄鹂的啼叫清脆悦耳,有声有色。突出了早春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特点。
五、点面结合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前两句为“面”,即渔翁存在的背景,用“千山”“万径”写出了背景的寥廓广大,纯洁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后两句为“点”,即描写对象渔翁。用背景的寥廓更突出渔翁形象的清高、孤傲。
六、修辞手法
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
借代手法解读
一、用具体代抽象
例如: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杜甫《倦夜》)
干戈:用兵器代指战争。
二、用部分代整体
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鳞:用鱼鳞代指鱼。
三、以专名代通名
例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骚:本指《离骚》,代指“诗”。骚人,代指诗人。
四、用特征代本体
例如: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伛偻:用弯着腰走路的姿势代指老人。
提携:用被大人牵着手走路的特征代指孩子。
五、用工具代事物
例如: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刘禹锡《竹枝词》)
银钏金钗:用头饰代指年轻女子。
长刀短笠:用劳动工具代指壮年男子。
六、用衣着特征代人
例如: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貂锦:用汉代羽林军穿的貂裘锦衣代指战士。
七、用颜色代事物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绿:用绿色代指叶。
红:用红色代指花。
八、用官职代人
例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江州司马:用官职代指作者白居易。
古诗中的乐曲解读
一、《折杨柳》
汉乐府古曲,有时也称《怨杨柳》《杨柳》,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关山月》
乐府曲调,也称《关山》,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三、《行路难》
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此句只用《行路难》一曲就表现了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将士们行军的艰苦。
四、《霓裳》
唐代著名乐曲,是《霓裳羽衣曲》的省称。本传自西凉,经唐玄宗润色修改而成,是演奏难度很大的乐曲,后多指美妙的乐曲。如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出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诗词中有时也用来表现沉溺奢靡的享乐生活。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极度夸张地写出了歌舞之盛,也表现了统治者耽于享乐、执迷不悟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
五、《六幺》
唐代著名乐曲,也称《录要》《绿腰》,后泛指美妙的乐曲。如欧阳修《浣溪沙》:“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觥筹交错的场面,词人沉醉其间的神态跃然纸上,其中也暗含了词人借嗜酒耽乐以排遣苦闷的感慨。
六、《梅花落》
简称《梅花》、《落梅》,笛曲名,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诗中运用时多作双关,既指梅花飘落,又指梅花曲调。如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七、《阳春》《白雪》
古琴曲名,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后用以指高雅深奥而不易为一般人所能欣赏的文艺作品,或喻指知音难觅,或形容人的才能出众。如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李白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他对青蝇一样的势利小人十分厌恶,抒发了自己在烦恼中自得清高的志士情怀。
八、《玉树后庭花》
又称《后庭花》《后庭遗曲》,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乐曲,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中多用来讽刺统治者沉湎声色、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面对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反以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现状,诗人用婉曲的笔调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
九、《梁甫吟》
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诸葛亮躬耕归隐时曾以本曲吟咏“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如刘克庄《汉宫春》:“遥知垂弧甲第,置酒华堂。且吟梁甫,谁管他冶子、田强。”作者借诸葛亮好吟《梁甫吟》的故事,以示躬耕归隐之志,并寓有忧谗惧祸之意。
十、《杨柳枝》
曲调欢快热闹,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诗人用欢快的《杨柳枝》曲来比拟热闹的觱篥声。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一、不慕权贵、傲岸不羁、豪放洒脱
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三、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君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六、友人送别、思乡怀人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八、爱恨情长、依依惜别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诗人形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一、送别类
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
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常用在送别诗中。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
3.【南浦】
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代指送别之地。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阳关】
最初表示古代地名,为交通西域的要道。如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唐人把王维的《渭城曲》谱成乐曲,称为《阳关三叠》,故“阳关”成为离别送行的歌,如白居易的《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5.【酒】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
6.【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8.【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情境,不仅让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9.【双鲤】
代指书信。因古人多用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如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10.【浮云】
古人望云而多生思友怀人之情。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三、愁苦类
11.【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12.【梧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1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4.【杜鹃】
又叫子规、望帝、杜宇。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5.【猿啼】
猿啼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孤寂、愁苦的感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6.【夕阳】
苍茫、衰暮,表达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哀叹。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抒情类
17.【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8.【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荷花】
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比喻高洁的品格。如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0.【兰花】
高尚的品质,隐士的象征。如方岳《买兰》:“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21.【丁香】
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2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以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23.【竹】
“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其虚心有节正好与古代君子之风吻合,所以古诗中常以竹喻君子,同时也是坚贞、高雅、积极向上的象征。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4.【黍离】
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5.【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26.【琴瑟】
①比喻夫妇间感情和谐。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如《诗经·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②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27.【西楼】
古代诗人特别钟情“西楼”,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许浑的“满天风雨下西楼”,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晏几道的“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西楼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
五、爱情类
28.【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纯洁的爱情。
30.【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隐居类
31.【东篱】
出自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2.【三径】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就用“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七、边塞类
33.【楼兰】
代指边境的敌人。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4.【柳营】
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严整,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3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终军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36.【羌笛】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八、咏史类
37.【商女】
指歌女,后成为不顾国家存亡、醉生梦死的典故。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8.【后庭花】
相传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制作的乐曲,全称《玉树后庭花》,后来成为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常见艺术技巧示例
一、排比
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二、设问
例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三、反问
例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四、反复
例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都只是无穷无尽的痛苦。
五、虚实结合
例如: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想象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七、对比
例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八、起兴
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九、衬托
(1)正衬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2)反衬
例如:《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衬哀情。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
十、托物言志
例如: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十一、借古讽今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诗人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十二、用典
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用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典故,批评了当时主将的。
十三、抑扬
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十四、细节描写
例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敲”“落”是两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十五、白描
例如: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刻画出农家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官府收租迫不及待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忧民悯农之情。
十六、正、侧面描写
例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这两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从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壮士们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壮士们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十七、列锦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中九组名词组合,呈现出一片萧疏景象。
十八、卒章显志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在诗歌结尾表明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古代诗歌题材及情感、手法
一、山水田园诗
1.内容特点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2.思想情感
(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5)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3.艺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例如:田 园 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二、咏史怀古诗
1.内容特点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2.思想情感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3.艺术手法
(1)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
(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3)对比、衬托。
(4)用典。
例如: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咏物诗
1.内容特点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诗人自况,诗人在描摹事物中寄寓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2.思想情感
(1)单纯咏物,表达自己的喜爱或赞美之情。
(2)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抒发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之情。
(3)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4)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3.艺术手法
(1)托物言志、象征。
(2)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3)正面、侧面描写。
例如:石 灰 吟
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蜂
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四、边塞诗
1.内容特点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2.思想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沉痛的反战思考。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3.艺术手法
(1)用典、虚实结合、对比。
(2)肖像描写、细节描写。
例如: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五、送别诗
1.内容特点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恋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2.思想情感
(1)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2)别后的思念之情。
(3)忧伤愤怒的不平之意。
(4)对友人的担忧、安慰与劝勉之情。
3.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乐景衬哀情。
(2)想象、虚实结合。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 董 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羁旅诗
1.内容特点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2.思想情感
(1)旅途的孤独、寂寞、漂泊之苦。
(2)思乡思亲之愁。
(3)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年华易逝的悲愤幽怨之情。
3.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2)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思乡思亲,而从对方写起。
(3)虚实结合。
例如:客中夜坐
明·袁凯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七、闺怨诗(爱情诗)
1.内容特点
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或闺中女子对心仪男子的爱慕之情以及离别后的相思之苦,还有的表现宫中女子对青春流逝的感叹、对爱情的向往。
2.思想情感
(1)表现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
(2)抒发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3)表达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4)表现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3.艺术手法
(1)先扬后抑。
(2)反衬。
(3)比兴。
例如: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宫 词
武 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八、讽喻诗
1.内容特点
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生活的痛苦,表达诗人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
2.思想情感
(1)表达对劳苦大众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
(2)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或权贵的讽刺或不满。
(3)表达对统治阶级腐朽、贪婪、残暴的深恶痛绝。
(4)表达对当权者的讽谏规劝。
3.艺术手法
(1)白描。
(2)对比。
(3)反语。
例如:陶 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