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总和。教师职业道德受到一定社会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是随着教师职业的产生而出现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为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工作中所遵守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师德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三大使命。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职能的具体承担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创新文化、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影响深远。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认识、体验,把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指概括和规范化了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征,体现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并内化为教师的普遍信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心理素质修养和知识与技能修养三部分。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中的统帅,支配着教师活动的目的和方向,同时也为教师模范的从事育人活动提供动力支持。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纪律意识,为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大局意识;此外还包括良好的道德修养,自觉培养良心、义务感、责任感、名誉感、自尊感、爱心、同情心等道德情感,并将这些情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动,来支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言行。
(二)心理素质修养
高校教师的心理素养不仅体现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还指导着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选择。高校教师的心理素养首先包括正确的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并在现实中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其次包括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客观事物。第三包括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正确认识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合理的调节方法,如注意转移法、行为补偿法和合理宣泄法等。
(三)知识技能修养
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素养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学科领域中所掌握的学科知识的程度;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完成教育教育任务所必备的教学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教育技术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教学法等;文化知识教师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所具备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素养是衡量其能否担当教师角色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发挥自身影响力和树立威信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和预防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
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系列的过程,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其方法是学、思、行相结合,逐步的规范和提高。
(一)注重自我教育
职业道德认知的建构需要在“外因”的作用下,内化为教师的自律,遵循着由他律逐步过渡都自律的规律。具体来说,高校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等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现身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其次要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树立依法从教、规范为师的意识;最后要学习高等教育的理论,掌握教育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先进的教育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三要加强本体性知识的学习,认真钻研学科高深知识,为良好的课堂效果打下基础。
教师的自我教育还应该包括有意识的自我强化教师意识。要深入理解的把握教师职业的内涵,对自己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的认识,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意识。
(二)强化自我修养
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另外一条途径是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省,对照、体验等心理活动,把所学习的道德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意识和内心的信念。教师要时刻以职业道德的原则来要求自己,对自己的思想品德高标准、严要求,时常反省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是否符合一名教师的身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情操。
教师自我反思的主要途径为“慎独”和自省,“慎独”表现为在教师日常独处时,自觉坚持道德信念的一种思想斗争和锻炼的过程。教师要从小事做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职业道德信念,磨练自己的意志,达到“慎独”的境界。反省表现为一种自我剖析、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时刻比照职业道德的原则反省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的思想和言行,及时改正缺点和失误,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决定。
(三)优化心理健康维护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教师要注重心理健康维护,培养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心理品质是高校教师高尚人格魅力形成的基础。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首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坦然的面对自己,将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教师能够正视自我,才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收获信心,进而做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其次教师还要乐于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高校教师要学会主动交往、乐于交往,与别人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形成愉快工作的基础。另外,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教师心情愉悦,增强乐于从教、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对于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培训和培养的重要课题,除了通过引导教师自身主动积极的自我提高之外,还需外部环境的熏陶和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