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疑神疑鬼
夏首之南有人焉①,日涓蜀梁②。其为人也,愚而善畏③。明月而霄行④,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⑤,仰视其发⑥,以为立魅⑦也。背而走⑧,比至其家⑨,失气而死。
注释:
①夏首:古时地名。在今湖北省夏水;焉,语气助词,无实在的意思。夏首的南边有一个人。
②涓蜀梁:人名。
③善畏:容易害怕,胆子小。
④在一个明月高挂的夜晚出门去。
⑤伏鬼:趴在地上的鬼。
⑥仰头看到自己的头发。
⑦立魅:站着的鬼怪。
⑧背:转身。背转身就跑。
⑨比:等到。等到跑回家里。
1.写出文中的一对意思相反的字: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填空。
文中这个人名叫_________,他是一个既_________又_________的人。在月光下他疑神疑鬼,把自己的_________当作_________,把自己的_________当作_________,结果,_________。
3.在横线上摘录此人疑神疑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诗《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和《示儿》中的“王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展示了一幅滚滚黄河入海,气势磅礴;两岸高山巍峨,直耸入云,雄伟壮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写出了南宋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怀、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朝廷的愤愤不满。
(6)老百姓所期盼的“王师”干什么去了呢?
林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了我们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_。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短文。
不能与不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敬重。
C.为不用明焉 明:明亮。 D.天下可运于掌 运:转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为长者折枝/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
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
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D.孟子借此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
4. 课外阅读。
东施效颦①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③之,归④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⑤妻子⑥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颦:皱眉头。②里:邻里。③美:认为……美。④归:回去。⑤挈:带着。⑥妻子:妻子和儿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东施效颦(___________)
(2)挈妻子而去之走(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在文中画出描写人们看到丑人“亦捧心而颦其里”的表现的句子。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施效颦最大的问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5]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 )。
A.每个人都要有追求美的勇气
B.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C.要懂得扬长避短,不能盲目模仿别人
5.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 其父,父不在, 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 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杨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_______。“夫子”指的是________。
[2]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浙江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用“ ”标出文中具体描写浙江潮的句子,这是按由 到 的顺序,从 、 、 、 四个方面来写的。
8.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甚:______________未:______________夫子: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他有礼貌,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
[3]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如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汽车后“别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提示语?请选择一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 ),薰以桂椒,( )以珠玉,饰以玫瑰,( )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1.这则寓言的题目是“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薰以桂椒 薰:____________________
饰以玫瑰 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椟: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古文阅读。
人生小幼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③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④,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释)①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题目为编者自拟。 ②专利:专注集中。 ③已:同“以”。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
④《灵光殿赋》:即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创作的一篇赋。 ⑤坎壈:困顿,不得志。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1)固须早教,勿失机也(____)
A.坚固的 B.一定
C.坚决地 D.同“故”,因此
(2)十年一理,犹不遗忘(____)
A.温习,复习 B.道理,义理
C.治理,管理 D.理睬,理会
[2]说说下列解释对应文中的哪个句子。
但是,人难免会有困顿的时候,即使在青少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岁时学习和二十岁以后学习,会有什么不同?请用原文作答。作者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说明什么?
(1)七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岁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作者观点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要在年轻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B.少年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C.如果年少时学习被耽误了,到年老时也无法补救了。
D.学习的正确态度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
11. 课外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旧说在山西境内。②柘(zhè)木:柘树。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⑤少女:小女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白喙:__________________(2)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内文言文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1]把文言文补充完整。
[2]解释加点的词。
(1)誉之曰(_____) (2)于物无不陷也(_____)
(3)吾矛之利(_____) (4)弗能应也(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
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钟氏之子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A。”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B。”
(注释)①令誉: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1]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填入文中A、B两处。
A._______ B.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_________________
(2)卿何以不汗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上文,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这篇文章,简单分析两个孩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阅读。
梁国________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
________,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________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从“为设果,果有杨梅”中可以看出( )
A.杨氏之子非常喜欢吃杨梅
B.杨氏之子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
[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氏之子能一下子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展现了自己的霸道。
B.以“孔雀”为名来反问孔君平,这样可以贬低孔君平的身份。
C.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4]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