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3复习讲义之儒家思想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51:57
文档

3复习讲义之儒家思想1

第1讲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和独尊地位的确立◎考纲考点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2)各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新儒学的成因、内容、特点、实质和影响;(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学习流程之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巩固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影响和结局。(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④文化上,私学兴起
推荐度:
导读第1讲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和独尊地位的确立◎考纲考点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2)各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新儒学的成因、内容、特点、实质和影响;(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学习流程之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巩固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影响和结局。(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④文化上,私学兴起
第1讲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和独尊地位的确立

◎考纲考点解析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2)各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新儒学的成因、内容、特点、实质和影响;(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学习流程之课前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巩固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④文化上,私学兴起。

(2)影响:

①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②儒家思想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3)结局:秦朝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2、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派别代表时间地位主张
儒家孔子春秋儒学创始人“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性相近
孟子战国“亚圣”“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战国集大成者仁义、王道;“君舟民水”论;性本恶;礼法并用;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的本原是“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想
庄子战国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消极主义
法家韩非子战国集大成者“以法治国”;君主
墨家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3、董仲舒新儒学形成原因、主要内容、特点、实质和影响。

(1)原因:①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稳定。

②喊出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③加强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主要内容:①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集权的需要。

②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适应了加强君主的需要。

③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3)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4)实质:思想文化统治。

(5)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的原因。

(1)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2)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有利于加强集权。

(3)汉武帝为了加强统治,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温故检查自测(共50分,选择题每题4分,32分;主观题25分)

1.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B.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   C.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   D.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的这番言论说明他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礼法并施  D.提倡上善若水  

3.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自习乱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墨家的“兼爱”思想    B.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C.儒家的“仁政”思想    D.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5.董仲舒曾说:“孔子论经,有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这说明

A.儒家经典被定为学校教科书    B.董仲舒神化儒家经典  C.董仲舒神化孔子   D.董仲舒神化皇权

6.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A.集权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大一统的形成        D.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9.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学习流程之课上合作探究

○知新整合探究

1、分析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6分)

○解题模型探究

2、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载: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②《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④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材料二  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2分)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6分)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6分)

(4)“官”“家”结合,国家统一;天人合一,到了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2分)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3分)

○能力提升演练(共57分,选择题每题4分,32分;主观题25分)

1.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啊,要不然,即使有很多粮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人际关系要和谐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为政以德,国君要爱惜民力D.有教无类,教育要不分贵贱

2.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电影《墨攻》讲述了由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5.“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

A. 董仲舒    B.韩非子    C.荀子    D. 王阳明 

6.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C.强化君主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7.汉武帝时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和隋唐科举制的实行①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③有利于儒家的显贵④阻断了官僚子弟入仕的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对自身产生的影响是

A.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B.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C.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D.压制其他思想的发展

9.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观点的实质和影响是什么?

(2)结合秦汉时期的有关史实,说明造成儒家在秦汉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有哪些?

(3)儒学思想为什么会自汉武帝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学习流程之课后知识拓展

○隐性知识拓展1、简要分析孔子、韩非子、墨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①孔子:春秋末年,诸侯混战,生灵涂炭;周朝的制度(分封制、礼乐制度等)遭到破坏。

②韩非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迫切要求取得统治地位,实行国家统一以发展封建经济。为此,新兴地主阶级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夺取政权,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另一方面,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维护自身的利益,必须依靠严厉的刑法来农民阶级的反抗,奴隶主残余势力的反扑;必须建立君主的集权来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地主阶级统治。韩非思想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上述要求和社会现实。

③墨子: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争,渴望安定。

④董仲舒:秦以法治国,排斥儒学,结果法治过度而亡。汉批判地继承了秦的治国思想,一方面“削藩”解决王国问题,一方面休养生息,推行“仁政”,加强了集权,繁荣了经济。封建制度至西汉基本稳定,激进的法家思想已不适应巩固封建制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建立集权统治巩固封建制的需要,提出了他的理论——新儒学思想。

2.儒家思想的作用

(1)积极作用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2)消极作用: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3. 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思维提升拓展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同上

材料三  (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发展趋势如何?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推行过那些思想文化?

(3)如何评价西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

答案: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从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主义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西汉董仲舒提出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

(3)秦朝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独尊儒术”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作用,但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还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

文档

3复习讲义之儒家思想1

第1讲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和独尊地位的确立◎考纲考点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2)各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新儒学的成因、内容、特点、实质和影响;(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学习流程之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巩固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影响和结局。(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④文化上,私学兴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