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项大汶口文化早期与中晚期相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氏族公社时代
B.属于新石器时代
C.出现明显分化
D.过着定居生活
2.西周的诸侯国中,位于最北和最南的是( )
A.鲁、卫 B.齐、楚 C.燕、楚 D.卫、晋
3.商鞅变法废除的秦国旧制度涉及( )
①土地归属 ②官吏选拔 ③授爵禄 ④地方行政制度 ⑤财产继承 ⑥赋税
A.①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⑥
4.“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此话观点为( )
A.力主推行分封制 B.反对分封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推崇世袭制
5.唐朝中期以后出现的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大变革说明了( )
A.中国封建制度已开始衰落
B.社会生产力已处于停滞状态
C.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矛盾加深
D.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6.在中国历史上有关“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议中,柳宗元的观点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符合这一观点的事件有( )
①西汉“郡国并行制” 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③唐设节度使 ④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王安石变法主要反映了( )
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北宋和辽、西夏的矛盾
C.地主阶级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
D.大官僚与中小地主阶级的矛盾
8.据清朝前期的记载:“乾隆中叶,海内之士,知钻研古义,由汉儒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的统称)训诂以上溯七十子、六艺”,形成了考订古书的风气,一批学者致力于校勘,考订古代经籍文献。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 )
A.书院鼓励学生钻研学术,风气比较活跃
B.清朝乾隆中期国力强盛,文化环境较好
C.科举制度规章非常严格,八股取士使人不务实际
D.实行文化,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9、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
A.用宗教幻想号召群众必然失败
B.反对建立资产阶段共和国必然失败
C.提不出取代封建制的新思想必然失败
D.建设宗教国家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10、在19世纪未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将侵略势力延伸到渤海岸的国家有( )
①英国 ② ③德国 ④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资产阶级维新思维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是指
①要求进行政治改革 ②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③由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康有为认为改制代表平民利益 B.康有为认为改制是是惊人的大事
C.托古改制最稳妥,不担风险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13、有人认为,清末“新政”“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戊戌维新运动没有来得及实施或被扼杀了的那些东西”;据统计,中用、民用等官商企业投资总额,15年为18000余万元,1913年达到32000余万元。10余年投资增加近一倍。增加速度最快是在20世纪初的年”。这说明
A.“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新政”与戊戌维新目的一致
C.“新政”执行者是维新派的代言人 D.任何改革都有利于社会进步
14、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说:“分明晃了共和的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引文主要反映了作者( )
A.对旧文学的彻底批判 B.要共和就不能容忍旧文学
C.拥护共和政体 D.对旧文学的绝对否定偏向
15、最早提出废除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是在
A.辛亥中 B.五四运动中
C.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 D.南京国民建立后
16、1924年孙中山北上的主要目的是
A.召开国民会议,统一中国 B.支持冯玉祥,反对段祺瑞
C.争取和平统一,避免内战 D.反对军阀混战,反对列强
17、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②日本建立伪“满洲国”
③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④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成立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
18、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多田骏发明声明:“我军对华北态度有三点:一、把反满抗日分子彻底驱逐出华北;二、华北经济圈;三、通过华北五省的军事合作,防止”。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要
A.实现华北五省自治 B.变华北为殖民地
C.迫使国民投降 D.与合作共同
19、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的实质是
A.使根据地渡过严重的经济困难 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C.建立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 D.农村的封建剥削
20、1940年下半年至1942年,日军对正面战场和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发动进攻,日本的战略目标是( )
A.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把中国做为太平洋战争的后方
C.竭力摧毁重庆政权的抗战意志 D.打通中国交通线增援南洋
21、重庆谈判中被迫承认的基本方针是( )
A.实施宪政 B.召开政协会议 C.和平建国 D.实现自由民主
22、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做为中国民主胜利的标志,主要依据是(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B.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奴役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南京国民被推翻,中国党夺取了全国胜利
D.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23、1984年说:“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 )
A.平反冤假错案是从1975年开始的
B.对“”的全面否定始于1975年
C.1975年已开始系统纠正“”错误
D.1975年的工作为以后拨乱反正做了准备
24、后,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确切含义是( )
A.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
B.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D.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2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人的作用
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26在尼德兰中,圣像破坏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各地斗争行动分散,缺乏统一指挥
B.人民群众没有经验,易于各个击破
C.北南矛盾日益显露
D.贵族富商动摇妥协
27、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击败无敌舰队,海军舰队取得制海权
B.三次英荷战争,打击荷兰海外贸易
C.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击败法国
D.中英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
28、拿破仑的对内从总的方面来看,它的作用是( )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进工业的进展 D.促进欧洲的共同发展
29、在19世纪以后的工业发展中,最有意义的发明是( )
A.轮船等交通工具的产生 B.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
C.工厂制的普遍推广和实行 D.轧棉机和农业化学的发明
30、符合19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与改革的史实的有( )
①因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引起
②首先在希腊爆发反对封建的
③比利时的使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再次被改动
④英国发生的改革反映英国工业对政治的影响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31、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理位置 ②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最早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满的是
A.古典主义文学 B.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C.浪漫主义文学 D.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消除了协约国各国之间的矛盾 B.缓和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矛盾
C.有利于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 D.开始冲击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4、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以“”作招牌结盟的主要目的是
A.以迷惑西方大国,掩盖侵略意图
B.以反苏为诱饵鼓励西方执行绥靖
C.打破国际提倡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拉扰西方大国加入轴心国同盟
35、直接导致第三次科技加速到来的最重要因素是
A.第二次工业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完成
B.30年代严重经济危机各国寻求新的出路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加速发展科技
D.美苏争霸中双方都企图以实力压倒对手。
36、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基础,实质上是
A.以欧洲为中心的恢复 B.垄断资本主义的联盟
C.美苏争霸的后果之一 D.第三次科技的作用
37、两次海湾战争的发生,说明当今世界的格局是
A.多极化 B.一超独霸 C.一超多极 D.五极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田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 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劓(割鼻)、城旦春(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在《田律》、《徭律》、《仓律》、《工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三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
材料四 至于秦始皇兼吞各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根据上述材料评述秦律的特点、实质,以及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和历史作用。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250字左右。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
——《张謇致袁世凯电》
材料二:黄兴致电伍廷芳,议和愈出愈奇,殊为可笑。第一条仍保存大清皇帝称号及世世相承字样,可谓无耻之极。 ——《共和关键录》
材料三: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纪录》
材料四:南北议和,临时成立,袁公就大总统任,全国统一,大局相安。醉心富贵之徒,乃纷纷运动,抢位置,争权力,以为标榜之具,视公理为虚无之谈,利禄热中,廉耻皆丧。渐乃党帜分树竞争日急,言论各有所偏,是非因之大乱。
——《〈大江报〉历史记略》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武昌后各政治势力的态度及影响。
要求:表述应成文,无须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40.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日本的,在东京的地位最重要。它是根据天皇的旨意建立的,是专门祭祀阵亡将士的场所。它里面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直到二战为止的日本国内和对外侵略战争中死去的246万多名日本官兵的“亡灵”。
材料二,到1879年,“招魂社”改为“”。从此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期间日本战死的官兵大都入祭于,据计有240多万。
材料三:鉴于的帝国主义性质,1945年,占领日本的盟军总司令下令停止国家对神社的资助,盟军总部在实现日本民主化过程中,发布了《神道指令》。1946年1月公布的《日本国》第20条写明“任何宗教团体都不得从国家接受或行使政治上的权利。国家及其机关都不得进行宗教教育以及其他任何宗教活动。”
材料四:此后,按《宗教法人法》登记,在法律上成为一个普通“宗教法人”。
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请从表面形式到实质说明日本东京的性质。(2分)
(2)结合材料二,列举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日本发动了哪些对外侵略战争?(4分)
(3)材料三、四中的《神道指令》、《日本国》、《宗教法人法》分别说明了什么?这些文件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8分,第42、43题各11分,共计40分。
41、本题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各图中,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所标出的地点,当时经济的主要特点及形成特点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2.材料一:50-7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统计表
| 年代 | 农业 | 制造业 | 第三产业 |
| 1952-1957年 | 53.6% | 18.5% | 27.9% |
| 1972-1977年 | 33.0% | 39.0% | 28.0% |
材料二:1975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统计表
| 国别 | 农业 | 制造业 | 第三产业 |
| 联邦德国 | 3.0% | 48.0% | 49.0% |
| 英 国 | 2.0% | 36.0% | 62.0% |
| 日 本 | 5.0% | 44.0% | 51.0% |
43、17—18世纪,中国和法国的封建统治者都调整统治,加强集权,发展经济,但在具体和措施上却有较大差异,试从经济和措施的角度比较两国的差异。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你有何认识?
参
一、选择题:
1、C 2、C 3、A 4、B 5、C 6、C 7、C 8、D 9、C
10、A 11、C 12、D 13、A 14、D 15、C 16、A 17、C
18、B 19、D 20、B 21、C 22、A 23、D 24、A 25、B
26、D 27、C 28、B 29、B 30、A 31、C 32、C 33、D
34、A 35、C 36、B 37、C
二、材料解析题:
38.评述的内容包括:特点:法律比较周密,涉及内容广泛;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3分)
实质:是秦国、秦朝封建集权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益。(2分)
职能: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保证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重农抑商;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3分)
作用:从法律上维护封建生产关系,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性;为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完备奠定了基础。秦律过于严苛,破坏社会生产力,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4分)
39、评述的内容包括:态度:武昌后,各地纷起响应。(1分)①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掌握了东南一些省份的领导权,支持袁世凯窃取成果;(3分)②袁世凯对党人施加压力,为诱逼清帝退位,对其许下优厚条件;(3分)③资产阶级派对袁世凯封建军阀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出软弱妥协性,拱手交出果实。(4分)
影响:袁世凯窃取了辛亥的果实。(1分)
40、(1)表面形式是专门祭祀阵亡将士的场所(1分),实质是日本历代政客、军人公开利用的宣传军国主义的政治工具(1分)。
(2)14—15年的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1分),1904—1905年为进一步夺取朝鲜和争夺中国东北与沙俄进行的日俄战争(1分)1914—1918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1931—1945年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分)。
(3)①《神道指令》明确规定了神社与国家分离(1分)。《日本国》确立
了“政教分离”和“祭政分离”的原则(1分),《宗教法人法》说明不受国家管理(1分)
②第一:在国际力量干预下,敦促日本实现民主化(1分);
第二:这些文件公布,制约了神社的非法公开活动,居心叵测的政客、
军人再也不能公开利用它为政治工具了。无疑是对日本人民起到了一定的思想作用(1分);
第三:至今,日本某些无视,不顾反对参拜神社。
这种情况应引起关注与警惕。(1分)。
三、问答题
41.图1.元朝建立后,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为大都主要粮食供应地。(1分)我国自南宋起经济重心已移到南方,民间谚语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之说。元朝时苏州附近的松江,植棉业和棉纺织业均有较大发展。(2分)
元大都人口众多,为将南粮北运,元朝开辟了两条水上运输线,一为通过南起杭州北到大都的南北大运河,另一为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海、渤海到直沽的海上运输线,然后从直沽再经运河将粮食运至大都。大规模的水上运输线加强了元朝对江南的控制,加强了南北交通,也反映了元朝对南方经济的依赖。(2分)
图2.明朝中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手工业兴旺、商品经济活跃。苏州杭州丝织业发达、松江为棉纺织业中心、景德镇为制瓷业中心。此外,扬州为食盐集散地、武昌为木材市场、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福州、宁波为明朝四个外贸港口。这一经济繁荣景象与江南原有的经济基础和明初一系列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是分不开的。(3分)
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使这一地区的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在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从而冲击了封建的生产方式和自然经济,使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了。(2分)
图3.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在长江下游的上海及沿海城市广州等地产生。(1分)
十九世纪中期的先后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最先被迫开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增开南京、汉口等十一处口岸。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首先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这些地区的自然经济也在外国商品冲击下,进一步解体。(3分)
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庆、上海、汉阳和沿海地区的福州等地,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受他们的诱导和通商口岸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也开始投资办企业,由此产生的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3分)从而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1分)
42.(1)变化:农业(或第一产业)的比重有较大下降,工业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没有变化。(2分)
(2)产业结构变化原因:鉴于我国的落后状态,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强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3分)以后,党和制定的经济发展也是把发展工业制造业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对第三产业只要求在工农业发展的前提下有相应的发展。(2分)
(3)评价:我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合乎国情。但是,对第三产业重视不够也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点。(2分)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分)
41.当时中国处于清朝的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法国则出现了路易十四改革(1分),两国措施差异为:
(1)清朝实行“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法国则推重商主义,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2)清朝在国内广设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手工业生产规模,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法国路易十四则发展工场手工业,取消国内关卡,消除国内封建割据势力,客观上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3)清实行闭关,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不利于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而法国鼓励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加紧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国外市场不断扩大。(2分)
认识:当时世界正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法国的路易十四在客观上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法国国力日益强盛,而中国却逐渐落后于历史潮流,最后被动挨打,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