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轮课堂教学攻坚案例论文
诸嬿雯
I.目标设定
学校的第六坚的课堂展示中,我选择了牛津教材中的第五课:Points of View,“观点”,课文内容围绕广告这一主题,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消费观的正确养成进行了探讨。在高一下班学期的牛津教材中是教学内容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也是最实用的。选择这篇课文的原因有很多:首先, 选择这篇课文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我希望能探索在教学中弘扬和渗透民族精神的教学模式。现在的青少年身处于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中,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淡薄,漠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而这篇课文正是围绕着青少年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进行了探讨,这个主题非常适合民族精神渗透课堂教学的主旨。 而且,我觉得在最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有责任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为了实践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篇课文也非常有发挥的空间,因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有理有节地表达自身观点,因此课堂的教学完全是围绕着学生能力的养成展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体。第二,选择这篇课文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了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可大部分学生仍然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着老师“喂”知识,这就造成了学生疏于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缺乏个性的问题,有的学生不想也不懂怎样表达自身观点,因此,在课堂上唤醒学生的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够合理表达就成为选择此课的目的,并不是说要在这短短四十分钟内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表达观点,我认为关键是:希望每个人对每件事物都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正确合理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还是没有自己的想法,你想了还是没想,是否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大家来进行讨论。就学生目前所掌握的词汇量,知识点来看这篇课文是完全可以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的。第三,从执教老师本身来说,牛津教材的教学已经是第二轮,对于课文内容及其外延内涵比较熟悉也思考的比较透彻,同时因为一直以来在上课时我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比较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并能勇于表达,因为我想信只有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老师才可能去发现不当之处并正确引导他们,否则师生之间就永远是饲养员和被饲养者,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关系,不可能会有良好的沟通,更谈不上理解交流,又何来教育之说。我相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老师都不要把自己当成“老”师,把学生吓到不敢讲话,老师更应该是个好的倾听者,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多交流多沟通,从课堂作起,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我想选择Points of View这篇课文还是相当有意义的。
II. 教学活动设计过程:
首先这节课的定位是课文及补充阅读结束后的深入拓展课。第五课阅读部分的主题是: 对广告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补充阅读则在课文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就青少年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理财能力的培养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的培养展开了讨论。因此,这节深入拓展课的主题我定为:对青少年如何培养自身勤俭的美德和理财能力展开深入讨论,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有理有节地表达自身观点,希望通过学生对此主题的集中深入地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的指导思想概括地来说主要有这样三方面:
一、以民族精神教育教学的研究为重点,着重进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勤俭自强精神这一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将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最基础的课堂中去。
二、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探索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在语言教学中,时刻牢记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个方面的能力。
根据上述教学主题与指导思想,我开始着手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首先,为了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为了导入本课主题,我设计了Warming-up Activity.原先的想法是请学生围绕主题查找资料,修改后进行听力练习。(听力练习一直是我觉得比较有效的热身练习,可以很快让学生的注意力和精神集中起来)但是查找来的资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所脱节,为了使这一练习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想如果联系的内容能够与学生息息相关会真正吸引学生,让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因此经过反复思考,我将此活动改为请数位同学在课前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一次调查,就中学生的零用钱的使用现况作了一次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在班级范围展开调查(如时间充裕甚至可以在年级或学校范围展开)并撰写简要的调查报告,制作成听力练习。学生在练习听力的同时也要就调查结果发表简短的意见。此活动需时五分钟左右。
接着,围绕这一主题,学生们将进行语言功能的操练----学会有理有节地表达对某事物的观点。为了更生动地导入这些常用的句式句型,围绕着课文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几个场景,邀请学生拍摄录像,演示如何表达自我观点,和使用事实等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外教的大力协助和友情出演。在每段录像后请学生找出所使用的句式,从而进一步导入更多有用的句式句型,此活动需时约十分钟。在导入更多的相关句型这一环节,英语教研组的同事们给了我很多的建议和启发,在他们的建议之下,我把原来的到最后统一导入句型改为根据录像内容,分段分类型导入,这样更为清晰明了。
为了巩固、操练这一语言功能,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比较实用有效的情景对话练习,同样也围绕课文主题。学生先捉对操练已学句式,接着在班级范围进行交流。因为答案有无数种可能,也许会让这一练习比较轻松愉快可适当活跃课堂气氛。此练习需时十分钟。在此练习中,情景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此这些情景我也是一改再改,直到想出既切合课文主题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让他们有话可说的情景。同时我还补充了例句,让学生更清楚练习的要求和目的。
最后,在一上层层递进的练习,活动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文主题----对青少年应该培养自身勤俭的美德和理财能力展开深入讨论,目的在于希望通过学生对此主题的集中深入地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原本我打算是要用辩论的形式,可是经过思考,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辩论这一形式只适合于少数比较优秀的学生,难以让大多数同学加入,因此最后我还是用了讨论这一形式。讨论的主题也是经过了几次修改,从“你认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身勤俭的美德和理财能力?”到“你认为中学生是否有必要培养自身勤俭的美德和理财能力?为什么?”学生更有话讲,也让讨论更有争议性,更精彩。计划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买个小组选出自己的组长和员,组长负责带动引导讨论,员负责简要记录讨论内容以方便组员发言,在讨论中也同样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已学的语言功能更清晰,更有条理地表达自身观点,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一至两名同学作为发言人简述本组观点。本活动需时十五分钟。
在讨论的基础上,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120字的议论文,就中学生是否应当培养理财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清晰。(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在课文的教学中就已经强调过了,并在课后展示了范文,并划出重点进行讲解)
III. 教学过程的叙述
在第一个环节的热身练习中,因为完全是学生自己参予的调查,自己写的报告,自己制作的听力练习,因此在做练习时,氛围效果极好,学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并对同学做出的努力表示赞许。这是一个完全由学生主导的练习,因此学生非常投入地在参予进去,不管是先前的调查也好,还是课堂上的听力练习也好,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一活动中,而不像以前感觉上象是被老师牵着走。
在接下来的知识点导入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明显地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不光是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都很感兴趣地在听在想,也正因为这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教学的效果也很不错,每段录像后的提问归纳知识点——如何表达观点这一语言功能环节,学生的反应很迅速也很准确到位,不光是被提问到的学生,其余的同学也在很认真投入地回应老师的提问。这一教学活动顺利完成。
在巩固操练环节,因为情景设计比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同时和课文内容有比较切合,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课文中已经学过的想关词汇及知识点结合本课所学的语言功能,非常活跃地进行了对话操练,并且能够主动要求起来发言表达观点,在备课时,我曾经给每个情景都配备了几个可能的回答,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观点明显地与我不同,甚至同一个情景,不同的学生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当然他们都能根据练习要求在表明观点的同时给出自己的原因理由,有些同学还努力地想要说服其它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例如,情景四: Situation 4: I don’t think that children should be given too much money. 我不认为小孩子应该被给很多的零用钱。有些学生认为有太多的零用钱会让小孩认为钱来得容易,会养成小孩乱花钱的恶习,因此不该给小孩太多的零用钱;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就是应该在花钱中学会理财,没有钱又怎么能学会花钱呢,理财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我觉得这正是我想看到的,这不光是语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思维能力和自信心的锻炼。
在最后的讨论中,让我更为高兴得局面出现了,学生们非常认真投入地在进行着讨论,并在讨论中运用这今天学到的知识,这些都是其次,最令人兴奋的是,不光是组与组之间有了不同的意见,甚至连同一组内都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在全班交流时,意见相同的小组在互相补充完善着自己的观点,意见相左的小组间在试图说服着对方。最有趣的是有两个小组,本组内都有不同意见,一组采取了组内辩论的形式,分别有两名同学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理由,针锋相对,寸土不让,辩到最后,还有模有样地进行了总结陈词,内容相当精彩;另一组则是小组中唯一的男生有着不同的意见,小组讨论了半天,女孩们说服不了他,于是乎,小男生站起来代表全组,侃侃而谈,长篇大论,虽说意见比较冷僻,倒也有些道理,结果说得听课老师都笑了,可偏偏组里的小姑娘们还是不赞同,站起来发表了一个声明,说是这纯属他个人意见等等,课堂气氛被烘托的十分热闹。这个活动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学生们完全放松地投入了讨论中,大胆地在讲述自己的观点,有些同学的观点不是大部分老师所期盼的,可是这些难能可贵的声音却更让我觉得欣喜,因为他们在讲出他们的心声,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一味附和老师,投老师所好,捡老师爱听的讲,而且他们的观点也不是偏激的或病态的,而是更有新意的,让我看出他们的确是用了心思,动了脑子在想在思考,这就是我想看到的。
IV. 协同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不光是学生,连我自己都很兴奋,听课老师们的反馈都觉得很不错,更有老师来要课件,来和我交流探讨,我自己也觉得很有收获:
一.因为是探索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所以就这点我思考了一下,民族精神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之丰富,光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或要求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学生之间的感染力也许会更有效,老师的教育不是靠讲,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正确的引导,这种引导体现在各方面,无论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还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解释都是体现,不光是引导的方式手段,引导的对象也不一定就是所有的学生,可以先正确引导争取一部分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去引导其它的。毕竟,民族精神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长期的,效果也会更持久吧。
二. 因为同时也在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就这点我也谈谈自己的体会吧,我想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活动,那么身为教师,对我来说难度最大的就是要清楚了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吧,不光是课堂内的教与学的沟通,课余的沟通也许更为重要,所以每节课下课,我都会在教室里“转悠”,答疑的同时也知道了学生知识点掌握的中的难点和掌握程度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询问也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说需要老师给与什么样的帮助和指导。经常反复的沟通,师生间也形成了默契,所以上课时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