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由马加爵事件到某高校铊中毒事件,究其原因,无一例外地都是大学宿舍内部人际关系不和谐、矛盾激化酿成的悲剧。可见,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良好个性的表现。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直接的、间接的、可觉察到的并受心理特征所制约的相互交往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过程中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是高等院校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互交往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里,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室友关系又是同学关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21世纪是个多元化的时代,科技、信息、网络快捷。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新形势下,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且越来越多样化,其人际关系也呈现了新的状况,出现了新的问题。
在当代的大学生当中,80后独生子女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性相对较强,自我意识不完善,常常喜欢自我炫耀,盛气凌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总是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能够顺着自己。当他人的看法、观点、生活习惯等与自己发生矛盾,或自认为他人对自己不尊重时,他们会采取自我封闭甚至发生人际冲突等方式。这部分学生表面上表现的过于自傲要强,其实内心却非常孤独,他们渴求交往,却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常感到同学之间的空虚、冷漠。
还有一些大学生当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些学生大多因为经济条件较差,学习不好,或长相和身高等原因,在与
人交往中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常常产生羞怯、逃避的心理,不敢与他人交往,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指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与别人和谐相处或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常体验到负性情绪,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
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1.主观原因
(1)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从一个人的某个或某些特征出发,进而扩展到他的其他各方面的人际认识的心理现象。
(2)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是指交往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以后所给对象的评价或印象产生的影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先入为主”。
(3)近因效应:指在交往中所获得的信息或印象对以前给对象的评价或印象产生的影响。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与首因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4)刻板效应:笼统地把个体划分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的现象,即为刻板印象。这种效应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北方人豪爽粗犷、南方人精明仔细等。
(5)定势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人们相互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6)投射效应: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当人际认知偏差与个体的人际期望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就容易走进对他人认知的误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障碍。
2.客观原因
首先,是环境和地位的变化。大学既是象牙塔,同时又是社会的缩影。大多数大学新生面临着适应环境和角色转换的迫
试论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夏 雯 杜 波
摘要: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探讨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夏雯(1980-),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科技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杜波(1980-),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学。(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国电力教育
切要求。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没有在集体宿舍生活过。他们一般处在家长的呵护下,习惯于家庭环境下的关心和体谅,进入大学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面对的都是由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同学,他们既想拥有私人空间,又希望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也希望他人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就这样,心理闭锁性与迫切交往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难度。另外,多数学生在中学时是班里的尖子生,处于优越地位,老师爱护,同学羡慕。但进入大学后面对都很优秀的同学,有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其优越感逐渐消失,并找不到自己原先的位置,一旦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缺乏自信,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其次,是经济因素。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有的甚至很难负担起昂贵的学费,每到新学年开始就会为该学年的学费发愁,产生焦虑。经济困难,使他们吃饭穿衣相对其他人处于不利地位,更不能负担起和同学交往的花费。这样他们内心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常常逃避与同学交往,对于集体活动常采取消极情绪,形单影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人际关系障碍。
四、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符合一般普通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又要体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和他们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我国心理学家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智力发展正常,且具有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和一定的学习能力;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意识发展良好;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协调和谐;能控制和合理表达情绪,心境良好;意志坚定自制,意志品质良好;人格完整、和谐、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
2.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国内一些学者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王国华就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对在校350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人交往越积极主动,其人际关系越融洽;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感到“满意”的人就越少。心理健康的人能认清自己在其他人中的确切地位,能明确自己的合适位置,扮演合适的角色,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宽容心,因此就能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心理有问题的人,很难认清自己的位置和社会角色,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人际沟通技巧,所以很难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人际关系得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大学生能够获得理解、支持,得到真正的友谊,内心能得到满足,能满足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能够忍受独处,抵制孤独感、寂寞感和消除不安的情绪,能够正确适当地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从而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如果人际关系得不到满足,大学生就不能正确地接受他人,悦
纳他人,不能合理地控制和表达情绪,常会感到空虚、寂寞、孤独,造成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从而带来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使自己不能正常地去投入学习、生活,往往易产生心理疾病。
五、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途径1.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大学生要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扬长避短。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和学校是个大环境,班级和宿舍是个小环境。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必须能够感受它的氛围,跟随它的步伐,使自己能够较好地融入进去。第三,大学生要给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认清自己的适当位置,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既不要给自己过高的期望,也不要产生自卑心理,做到自爱自省。
2.优化自己的性格
外向型的人,相对活泼、开朗、自信,喜欢社交,对周围事物都很感兴趣;而内向型的人,相对沉默寡言,善于思考,重视自己的主观世界,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据调查,比较外向的性格有利于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具有心理障碍的多数是因为内向、孤僻造成的。所以,较内向的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学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使自己的性格逐渐活泼开朗起来。
3.学会互相尊重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也是有差别的。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要克服人际认知方面的偏差,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行为和选择,宽以待人,懂得包容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所换来的是别人对你的尊重。
4.提高人际交际的技巧
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因此大学生要学习理解人际交往的理论和技巧,并和实际行动相结合。懂得塑造自己,学会倾听,注意表达,关怀他人,这样既能进行较好的沟通,也能获得他人的信赖,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参考文献:
[1]余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王国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个性特征的调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董秀玲.和谐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5]赵红英.论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6,(11).
[6]田澜,程利东,占莉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及其教育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7]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3).
(责任编辑:李彦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