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镇屈原小学傅梦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10以内加减法的第二课时,同时也是学习减法的第一课时。学好了这一课,为后面减法的学习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学情分析:
这节课,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减法运算,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减法原型,初步感受过“从一个整体中拿走或去掉一个或多个物体,数量在减少”这一现象,只是处在实物感知阶段。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从实物感知阶段提升到理性阶段,使学生逐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减法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在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减法计算的策略。
3启发学生根据数学符号表示的意义,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操作学具,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难点:启发学生根据数学符号表示的意义,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教法:谈话法、启发式、讲授法
(根据学习理论:讲授新知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加法就是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知道多了就要用加法;学习新知时采用谈话法就很自然地引出学习的内容。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减法原型,老师只要精心设计好几个数学问题,就可以启发学生把已有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知识,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讲授法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新知时,经常用到这种教学方法。)
学法:操作法、交流法、观察法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直观形象阶段,他们只能通过观察直观物体和操作学具,理解减法的意义。因此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直观教具的使用,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操作学具理解减法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这节课继续学习5以内的减法。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揭示题课,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
2、板书课题:认识减法
二、学习新知
1、树上还剩几个?
A 让学生观察课件,把图意说出来。
(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
B谈话:如果让你用小棒代替苹果,用多少根小棒表示呢?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加两根,还是拿走两根小棒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对在生活经验中积累的减法原型,进行深沉次的思考,使减法的意义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C 学生操作学具,教师巡视。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才会理解减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操作学具理解图意,绝大多数学生初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
2、还剩几块奶酪?
A先让学生把图意说出来。
B再让学生用小棒把图意表示出来。
(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
C 启发学生用符号表示图意。
(让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题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水平由具体形象上升到抽象逻辑阶段。)
3、教师小结。
A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B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 =3。
(老师通过归纳小结,使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由零散的、片面的上升到全面的、综合性的。)
4、认识减法算式:认识减号;认识减法算式的读法。
(因为讲授法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新知时,经常用到这种教学方法。)
三 当堂训练
1、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通过练习,可以全面检测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程度。通过全班交流,可以使学困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四 课堂小结
1、教师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根据记忆的遗忘规律,短时记忆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所学的新知就会很快遗忘,短时记忆保存最长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所以新课上完后,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新知再次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使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五、课堂练习
练一练1、2、3。
(学生虽然通过课堂小结,使新知由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但要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新知,必须要让学生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还剩下多少?
2+3=5 5—1=4 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