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4+语义特征分析法i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46:39
文档

4+语义特征分析法i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4.1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我们在上一节3.5—3.6里说了,变换分析法很有用,但是变换分析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我们在上一节3.3小节里举过用变换分析分化“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的实例,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把它分化为[A]、[B]两个句式:[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静态][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活动,表动态]现在有个问题:句子格式相同—
推荐度:
导读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4.1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我们在上一节3.5—3.6里说了,变换分析法很有用,但是变换分析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我们在上一节3.3小节里举过用变换分析分化“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的实例,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把它分化为[A]、[B]两个句式:[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静态][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活动,表动态]现在有个问题:句子格式相同—
第四节  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我们在上一节3.5—3.6里说了,变换分析法很有用,但是变换分析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我们在上一节3.3小节里举过用变换分析分化“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的实例,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把它分化为[A]、[B]两个句式:

[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      [表示存在,表静态]

[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      [表示活动,表动态]

现在有个问题: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为什么会产生歧义呢?经仔细考察发现,歧义的产生原来跟句式中的动词有极大的关系。请看[A]式变换的实例:

(1)[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  [C]式: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 

台上坐着团              团坐在台上

                台下站着许多观众            许多观众站在台下

                地上蹲着一只狗              那只狗蹲在地上

                床上躺着病人                病人躺在床上

                床前跪着一个人              那个人跪在床前

                门口立着两个孩子            两个孩子立在门口

                门上贴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桌上放着几本书              几本书放在桌上

                黑板上写着字                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                  画挂在墙上

        左胸上别着北大的校徽        北大的校徽别在左胸上

        头上戴着礼帽                礼帽戴在头上

        树上钉着广告牌              广告牌钉在树上

        领子上绣着两朵玫瑰花        两朵玫瑰花绣在领子上

这些实例中的各个动词虽然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是具有某种共同的语义内涵,那就是“使附着”。我们一翻词典,果不其然,词典中对这些动词的注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请看:

      (2)坐: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

       站:直着身体,两脚着地或踏在物体上。

       蹲: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

       躺: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

       跪: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立:同“站”。

       贴:把薄片状的东西粘在另一个东西上。

       放:使处于一定的位置。

       写: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

       挂: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

       别:用别针把另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物体上。

           戴:把东西放在头、面、胸、臂等处。

           钉:用钉子、螺丝钉等把东西固定在一定的位置。

       绣: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布等上面做成花纹、图像或文字。

如果我们把出现在[A]式中的动词记为“动词a”,那么“动词a”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

       (3) 动词a:[+使附着]

相应的,我们可以把出现在[B]式中的动词记为“动词b”,“动词b”不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所以“动词b”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

       (4) 动词b:[-使附着]

这样我们可以把前面那个“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直接根据动词的不同,而加以分开,表示为:

      (5)[A] 名词[处所]+动词a+着+名词语

           [B] 名词[处所]+动词b+着+名词语

    上面我们用来分析、说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这个句法格式之所以会是一个歧义句式,之所以能分化为[A]、[B]两式的原因而采用的分析手段,就是语义特征分析法。从上面这个实例中,大家不难发现,我们是通过分析该句法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在该句法格式内所呈现的互有差异的不同小类的词的不同语义特征,来达到说明造成该同形、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的,而这正是语义特征分析法精神之所在。

  4.2 关于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词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语义学中分析、描写词的语义特征,大致有以下三个目的:

一个目的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再进行细分类。譬如说,在有生命事物中,人类是一个语义类,为了说明同一个家族中不同人的不同辈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某些语义特征(“+”表示正面特征,“-”表示负面特征,下同)对家族中不同称谓的人细加分类:

(1)母亲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父亲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哥哥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姐姐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弟弟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妹妹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舅妈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舅父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

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凸显同属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例如“火”和“光”同属一个语义类——可见自然现象,但语义上有区别,为了凸显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描写它们的语义特征:

(2)火 [+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 ]

           光 [+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 ]

有了上面的描写,对下面的问题我们就容易说清楚了:为什么有“光的速度”的说法,而没有“*火的速度”的说法?为什么有“大火”、“小火”的说法,而没有“*大光”、“*小光”的说法?再如动词“喝”和“吃”,从某个角度看,属于一个语义类——饮食类,但语义上有差别,为了显示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描写其语义特征:

(3)喝 [+动作,+对象为液体,-对象为固体,+用容器,+使事物消失,……]

 吃 [+动作,-对象为液体,+对象为固体,±用容器,+使事物消失,……]

同样,有了上面的描写,对下面的问题我们也就容易说清楚了:为什么可以说“喝水”、“喝汤”、“喝啤酒”,而不说“*吃水”、“*吃汤”、“*吃啤酒”(有些方言,如吴方言可以说)?反之,为什么可以说“吃饭”、“吃梨”、“吃面包”,却不能说“*喝饭”、“*喝梨”、“*喝面包”?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对词语进行语义特征的描写有助于说明不同词语在词语搭配等一系列用法上的差异。

再一个目的是,在语义学里使用“语义特征”这个概念,可以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例如“看”和“看见”,好像意义差不多,实际上除了都是凭借眼睛这一点外,没有别的相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词的语义特征的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请看:

(4)看   [+凭借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 ]

     看见 [+凭借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 ]

把“语义特征”这个概念术语借用到语法学中,为的是做两件事:一件事,用以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因;另一件事,用以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什么同是动词,或同是形容词,或同是名词,而有的能进入,有的不能进入。因此,语法研究中对“语义特征”这一概念的使用,其含义跟原先在语义学中的使用并不完全一样。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者说语义要素。因此,语法学中所讲的词的语义特征都是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概括得到的,而不是离开具体的句法格式单纯从词义的角度来分析、概括得到的。这个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例如,我们从词汇的角度说,可以将粉笔、黑板、板擦等归为一类,标以“教具”的语义特征。这样做,在词汇学里可能是有价值的,但在句法学里不一定有句法价值。

二是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例如动词“写”,离开具体句式,一般怎么也不会想到它还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朱德熙先生(1979)在考察了“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1+名词2”这一句式之后,发现凡能在这一句法格式的“动词”位置上出现的动词都含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动词“写”跟名词“信”相关联时也可以进入这一句式,如“张三写给李四一封信”,所以“写”也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这就是说,“写”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是在考察了“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1+名词2”这一句式并确认了“写”可以进入这一句式之后才加以确定的。

可见,语法研究中所使用的“语义特征”,它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的表示方式是,在所说明的词语之后加一个方括号,在方括号里用“+”、“-”号和扼要的、只一两个词语来表示所描写的词语具有的语义特征。如上一小节对“动a”所具有的语义特征的描写:

        (5)动词a:[+使附着]

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研究中使用时间不长,对它还缺乏必要的理论上的阐说。下面我们多举几个实例,以使大家从中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

    4.3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

这是朱德熙先生(1979)的一项研究成果。“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这一句法格式在第三节里我们已经简要地谈过。这里我们作进一步说明。为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为什么要在语法研究中采用语义特征分析,这里我们在谈“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法格式时将不避重复。

下面是按“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所造出来的句子,但请注意各个句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一定一样,要注意区别。请看:

      (1) a.他送了一个手机给小王

b.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

d.他刻了一个图章给老张

e.他卖了一辆自行车给小李

            f.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

g.他付了一万元定金给王老板

h.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i.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j.他交了五千元钱给税务局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m. 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

这些句子,词类序列相同,如果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它们进行分析,无论从层次构造或结构关系看,它们都一样。请看:

      (2) a. 他   送了   一个手机     给小王

b. 他   煮了   一点百合汤   给王大妈

c. 他   偷了   一份情报     给希尔公司

              1                 2                      1-2  主谓关系

                            3              4           3-4  连动关系

                     5          6                      5-6  述宾关系

但是,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句子实际可以分为三类:

(A)包括a、e、g、j各句;

(B)包括c、f、h、k、m各句;

(C)包括b、d、i、l各句。

现重新排列如下:

      (3)A  a. 他送了一个手机给小王

              e. 他卖了一辆自行车给小李

              g. 他付了一万元定金给王老板

              j. 他交了五千元钱给税务局

           B  c. 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

              f. 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

              h. 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k. 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

              m. 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

           C  b. 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

              d. 他刻了一个图章给老张

              i. 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l. 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A组各句,两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实际只是一个过程,如a句,“送小王手机”的过程也就是“给小王手机”的过程。例B、C组各句,两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是两个过程。但B组和C组还有区别,B组各句的两个过程都是转移过程,拿c句来说,一个转移过程是“情报”从某处偷到“他”手里,另一个转移过程是情报再从“他”手里到“希尔公司”手里;而C组的两个过程,一个是制作过程,一个是转移过程,拿b句来说,“煮百合汤”是制作过程,把百合汤从“他”手里到“王大妈”手里是转移过程。上述差别,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加以证实、分化。请看(T1、T2表示不同的变换式): 

(4)T1: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 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1+名词2

      A. 他送了一个手机给小王          他送给小王一个手机

               他卖了一辆自行车给小李        他卖给小李一辆自行车

               他付了一万元定金给王老板      他付给王老板一万元定金

他交了五千元钱给税务局        他交给税务局五千元钱

            B. 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      *

               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          *

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

               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      *

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      *

C. 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      *

 他刻了一个图章给老张          *

               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 

               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

(5)T2: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 名词[主语]+从…+动词+名词1+给+名词2

            B. 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  他从我们公司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

               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      他从银行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

 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他从大夫那里要了些白药给小王

               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  他从商店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

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  他从我这里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

            C. 他刻了个图章给小王           *

               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     *

               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

               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

变换分析可以证实A、B、C各组句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确实不同,可以将A、B、C各组加以分化,但变换分析解释不了为什么它们格式相同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这就需要用语义特征分析来解释。

上述句式里最关键的是动词。经研究,A、B、C各组语法意义的差别就是由句中动词决定的;而动词的不同,是由其语义特征决定的。

经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 A、B、C各组所用的动词不同:A组各句的动词“送”、“卖”、“还”、“交”(假定为动a),都含有“给予”的语义特征;所谓“给予”,可以描写为:

(a)存在着给予者和接受者双方;

(b)存在着从给予者向接受者转移的事物;

(c)给予者能动地将所转移的事物从自己一方转移到接受者一方。

B组各句的动词“偷”、“要”、“取”、“买”(假定为动b),都含有“取得”的语义特征;所谓“取得”,可以描写为:

(a)存在着得者和失者双方;

(b)存在着从失者一方向得者一方转移的事物;

(c)得者能动地从失者一方获取那被转移的事物。

C组各句的动词“刻”、“画”、“煮”、“做”(假定为动c),都含有“制作”的语义特征;所谓“制作”可以描写为:

(a)动作者能动地进行某种动作;

(b)在动作进行、完成之后产生某种成品。

上述三组动词的语义特征可描写、比较如下:

  (6)动词a:[+给予,-取得,-制作]

       动词b:[-给予,+取得,-制作]

       动词c:[-给予,-取得,+制作]

正是这种语义特征的不同,决定了A、B、C各组句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按语法意义的不同和动词语义特征的不同,我们就可以把“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这个句法格式分化为三个具体的句法格式:

      (7)A. 名词[主语]+动词a+名词1+给+名词2

           B. 名词[主语]+动词b+名词1+给+名词2

           C. 名词[主语]+动词c+名词1+给+名词2

显然,通过上述语义特征分析,不仅达到了分化上述歧义句式的目的,同时解释了造成上述歧义句式的根本原因。

    4.4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这是马庆株(1981)的一项研究成果。请先看实例: 

(1)A. 死了三天了

   B. 等了三天了

     C. 看了三天了

     D. 挂了三天了

上面所举的A、B、C、D四个例子,词类序列相同,都是“动词+了+时量+了”;内部层次构造相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也相同。请看:

      (2)动词 + 了 + 时量 + 了

        死    了   三天   了

        等    了   三天   了

        看    了   三天   了

        挂    了   三天   了

                              ( )  

                1       2             

           1-2  述宾关系(有人分析为述补关系)

但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尽相同,实际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情况:

A句“死了三天了”,其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只指明“死”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类似的例子如:

  (3)伤了三天了               断了三天了

       熄了三天了               了(liao 3)了三天了

       丢(=遗失)了三天了     塌了三天了

       出现了三天了             出嫁了三天了

       娶了三天了               提拔了三天了

       到任了三天了             枯死了三天了

B句“等了三天了”,其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只指明“等”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类似的例子如:

  (4)盼了三天了               哭了三天了

       追了三天了               养了三天了

       玩儿了三天了             忍了三天了

       病了三天了               想了三天了

       考虑了三天了             琢磨了三天了

C句“看了三天了”,其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则既可以指明“看”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如“那小说我早看完了,看了三天了”;也可以指明“看”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那小说我都看了三天了,还没有看完”。类似的例子如:

  (5)听了三天了               讲了三天了

       学了三天了               教了三天了

       擦了三天了               浇了三天了

       剪了三天了               广播了三天了

       研究了三天了             商量了三天了

D句“挂了三天了”,其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则既可以指明“挂”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如“灯笼早挂上了,都挂了三天了”;也可以指明“挂”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那灯笼太大,不好挂,我们挂了三天了,还没有挂上”;还可以指明由行为动作造成的“事物存在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如“彩灯一直在大门上挂着,都挂了三天了”。类似的例子如:

  (6)插了三天了               贴了三天了

       穿了三天了               系(ji 4)了三天了

       摆了三天了               戴了三天了

       吊了三天了               钉了三天了

上述不同可列如下表:

       (7)                 

             A        +           -          -

     B        -           +          -

             C        +           +          -

D        +           +          +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不同呢?原因在于动词。我们不妨将A、B、C、D里的动词分别记为动词a、动词b、动词c、动词d 。现分别列举如下:

  (8)动词a:死、伤、断、熄、了(liao 3)、丢(=遗失)、

              塌、出现、出嫁、娶、提拔、到任、枯死……

       动词b:等、盼、哭、追、养、玩儿、忍、病、想、考虑、琢磨……

       动词c:看、听、讲、学、教、擦、浇、剪、广播、研究、商量……

       动词d:挂、插、贴、穿、系(ji 4)、摆、戴、吊、钉……

经考察各组动词发现,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不同:

动词a表示的行为动作能在瞬间完成或者说实现,但不能持续,也不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可以持续。

动词b表示的行为动作不能在瞬间完成或者说实现,这种动作可以持续,但不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可以持续。

动词c表示的行为动作既能在瞬间完成或者说实现,也能持续,但不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可以持续。

动词d表示的行为动作能瞬间完成或者说实现,能持续,还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可以持续。

显然,以上四组动词各自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概括如下:

      (9)动词a:[+完成,-持续,-状态]

           动词b:[-完成,+持续,-状态]

           动词c:[+完成,+持续,-状态]

           动词d:[+完成,+持续,+状态]

通过对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的语义特征的分析,可以知道A、B、C、D从更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不同构,可分别表示如下:

      (10)A.动词a+了+时量+了

            B.动词b+了+时量+了

            C.动词c+了+时量+了

            D.动词d+了+时量+了

    4.5关于“V有……”格式

这是史有为(1985)的一项研究成果。请先看实例:

  (1)著有《阿Q正传》。

  (2)附有《阿Q正传》。

  (3)藏有《阿Q正传》。

例(1)—(3)都是“V有……”格式,但是如果要在它们头上加上主语,则情况并不相同。请看:

              V+有+N             名[施事]+V+有+N           名[处所]+V+有+N

 (4)著有《阿Q正传》 鲁迅著有《阿Q正传》       —

 (5)附有《阿Q正传》       —             书后附有《阿Q正传》

 (6)藏有《阿Q正传》 张三藏有《阿Q正传》 山洞里藏有《阿Q正传》

例(4)是说“著有《阿Q正传》”的前面只能加上施事主语,不能加上处所主语;例(5)是说“附有《阿Q正传》”的前面只能加上处所主语,不能加上施事主语;例(6)是说“藏有《阿Q正传》”前面既可以加上施事主语,也可以加上处所主语。由于例(1)、(2)、(3)“V有”后的宾语是同一个名词性成分,因此例(4)、(5)、(6)之所以不同,我们只能认为是由于“著有”、“附有”、“藏有”性质的不同而造成的。经考察发现,类似“著有”的如:

(7)A.占有、留有(~财产)、著有、享有、拥有、……

类似“附有”的如:

(8)B.刻有、写有、附有、埋有、镀有、缝有、题有……

类似“藏有”的如:

      (9)C.藏有、存有、怀有、带有、保存有……

经研究分析,A、B、C三类“V有”的不同,既跟V有关,也跟“有”有关。从V来看,A类动词V,似都具有“领有”的语义特征;B类动词V,似都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而C类动词V,似既具有“领有”的语义特征,也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藏”最明显了,它既有“收藏”的意思,又有“藏匿”的意思。作“收藏”讲时,“藏”就具有“领有”的语义特征;作“藏匿”讲时,就具有“存在”的语义特征。而“有”呢?《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既能“表示领有”,也能“表示存在”。A类动词后的“有”,凸显“领有”义;B类动词后的“有”,凸显“存在”义;C类动词后的“有”,要随C类动词表示不同义项而或凸显“领有”的语义特征,或凸显“存在”的语义特征。V和“有”的配合可列如下表:

(10)A.V[领有]有[领有]

B.V[使附着]有[存在]

C.V[领有/使附着]有[领有/存在]

    到这里,我们大致可以解释清楚本小节开头提出的问题。

    4.6关于“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式

上面我们分析的都是动词的语义特征,现在谈谈形容词。这是袁毓林(1993)的一项研究成果。

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祈使句,它是由形容词带上“(一)点儿”形成的。例如:

      (1)A.谦虚点儿!          客气点儿!                

           大方点儿!          灵活点儿!                 

               坚强点儿!          主动点儿!                

               耐心点儿!          细心点儿!

               虚心点儿!          积极点儿!

     B.远一点儿!          近一点儿!

        高一点儿!          大一点儿!

        低一点儿!          小一点儿!

       粗一点儿!          细一点儿!

        浓一点儿!          淡一点儿!

但需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形容词+一点儿!” 这一祈使句格式。例如我们不能说:

      (2)C.*滑头点儿!      *骄傲点儿!

              *自满点儿!      *冒失点儿!

        *胆小点儿!      *粗心点儿!

        *散漫点儿!      *悲观点儿!

              *罗嗦点儿!      *疲塌点儿!

              *嘈杂点儿!      *小气点儿!

        *笨一点儿!      *呆一点儿!

        *倔一点儿!      *蠢一点儿!

这为什么呢?这跟形容词的语义特征有关,而这也只有通过对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分析,才能得到比较的解答。

语言事实告诉我们,“形容词 +(一)点儿!”这种祈使句对形容词有一定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取决于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当然,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语义特征的形容词才能进入这一格式,具有什么样的语义特征的形容词不能进入这一格式,这可得全面考察,认真分析。为什么要强调“全面考察,认真分析”呢?因为如果只根据从大面上了解到的语言事实就作结论,就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譬如说,我们不能只根据上面我们所举的例子,就匆忙地作出结论说,褒义形容词和中性形容词能进入“A一点儿!”祈使句式,贬义形容词不能进入这种句式。多考察一些语言事实,特别是如果我们拿一个形容词词表,逐个来检验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一部分形容词虽然是褒义的,照样不能进入这一祈使句式。例如“聪明”,虽是褒义形容词,但好像就不能进入“形容词 +(一)点儿!”这种祈使句,我们似不说“聪明点儿!”(警告他人时只说“放聪明点儿!”)。下面是类似的例子:

      (3)D. *棒一点儿!

              *帅一点儿!

              *高尚一点儿! 

              *健康一点儿!

              *可爱一点儿!      

              *平凡一点儿!      

              *伟大一点儿!       

              *崇高一点儿!      

              *出色一点儿!       

              *优秀一点儿!      

这看来是增加了我们的研究难度,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

规律在哪儿?条件是什么?我们不妨先来比较、分析一下A组和D组里的褒义形容词。A组和D组里的褒义形容词区别在哪里呢?是色彩的区别?看来不是,因为A组里既有口语词(如“小心”),也有书面语词(如“坚强”);而D组里也既有口语词(如“聪明”、“棒”等),也有书面语词(如“高尚”、“崇高”等)。那是什么因素决定A组跟D组里形容词的不同呢?原来,形容词除了有褒义、贬义等语义特征区别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区别。

细细分析将会发现,A组和D组形容词存在着“可控”和“非可控”的语义特征区别——A组形容词都具有“可控”的语义特征,D组形容词不具有“可控”的语义特征。所谓“可控”,是说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人是可以控制的;所谓“非可控”,是说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人是不能控制的。譬如说A组的“谦虚”、“大方”等所表示的性状,人是可以进行一定的控制的,可以使自己尽量做到谦虚、大方、……。但D组的“棒”、“高尚”等所表示的性状,人是不能控制的,一个人“棒不棒”、“高尚不高尚”,是要让别人来评价的,而不是自己要棒就棒,要高尚就高尚的。“形容词+(一)点儿!”是个祈使句式,说话人用这个句式,就是要听话人做到句中形容词所表示的那种性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具有“可控”语义特征的褒义形容词能进入该句式,而不具有“可控”性状的褒义形容词,就不能进入该句式。

假如我们取三组语义特征:一组是[±褒义];一组是[±贬义];另一组是[±可控];并假设上面所举的A组里的形容词为“形a”,B组里的形容词为“形b”,C组里的形容词为“形c”,D组里的形容词为“形d”。那么“形a”、“形b”、“形c”、“形d”各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分别为:

(4)形a:[+褒义,-贬义,+可控]

 形b:[-褒义,-贬义,+可控]

 形c:[-褒义,+贬义,±可控]

 形d:[+褒义,-贬义,-可控]

了解了各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我们就可以知道,哪些形容词能进入“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式,哪些形容词不能进入这个祈使句式。具体可列如下表:

(5)                                   形容词 +(一)点儿!

形a:[+褒义,-贬义,+可控]             +

形b:[-褒义,-贬义,+可控]             +

形c:[-褒义,+贬义,±可控]             -

形d:[+褒义,-贬义,-可控]             -

从上可知,能进入“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的形容词,只限于“形a”和“形b”。它们的语义特征可概括描写为:

(6)形容词:[+可控,-贬义]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现在来介绍一个分析名词性词语语义特征的实例。这是邢福义(1984)的一项研究成果。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一种句法结构,它是由名词性词语加上“了”形成的,可以描写为:

  (1)名词语+了

这个格式通常是作谓语,也可以单独成句,前面可以受副词的修饰。例如:

(2)你们老夫老妻了,还闹什么别扭啊。

(3)他呀,了,可还是那样平易近人。

(4)哟,几年不见,你都大姑娘了。

(5)你大学生了,还那么不讲文明!

(6)“他哪一年入的党?”“老党员了。具体哪一年入的党,我也记不清了。”

(7)冬天了,得穿毛衣毛裤了。

(8)“今天星期几了?”“星期四了。”

但也不是随便什么名词都能进入这一句法格式的,譬如我们不能说:

(9)*桌子了    *港币了

     *饭碗了    *肥皂了  

           *香烟了    *黑板了

     *足球了    *苹果了

那么,什么样的名词能进入这个句法格式呢?其中有无规律可循呢?这也需要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才能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到,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如果属于带有顺序性而又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的,那末这些名词就能出现在“名词语+了”这一句法格式里。例如:

  (10)春天了       夏天了       秋天了       冬天了

  (11)正月了       二月了       ………       十二月了

  (12)星期一了     星期二了     ………       星期天了

  (13)初一了       初二了       ………       初十了

例(10)“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周而复始,在这顺序里,每一个名词都能进入“名词语+了”句式。余者类推。

其次,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属于带有顺序性并带有时间推移性的事物,而且是单向推移,那末除了所表示的事物在顺序中处于起始地位的那个名词外,其余名词都能进入“名词语+了”这一句法格式。例如:

  (14)大学生了。

从未入学的儿童,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形成一个学历系列。在这个系列中,除了处于起始位置的“未入学的儿童”不能进入“名词语+了”句式外,其余都能进入。

    再有,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属于带有顺序性并带有时间推移性的,而且是双向推移,那末这些名词就都能出现在“名词语+了”这一句法格式里。例如:

(15)了。

“普通百姓”、“副科长”、“科长”、“副”、“”、“副司(局)长”、“司(局)长”、“副”、“”……,形成一个行政职务系列。就个人来说,职位可能升,也可能降,所以可以双向推移。“了”当然可以说,这是说升职;“普通百姓了”也可以说,这是说降职。例如:

      (16)他现在呀,普通老百姓了,三年前就不当官儿了。

不过,谈到职位提升时,“普通老百姓”不能进入该句式;谈到职位下降时,表示最高行政职位的名词不能进入该句式。

有些词,如地名,本身似不具有什么顺序性或时间推移性,但如果所表示的地方处于某条交通线上,也就进入了某个交通序列,所以也就能进入“名词语+了”句式。如南京处于京沪线上,所以可以有“南京了”的说法,例如:

  (17)“现在到哪儿了?”“南京了。”

注意,表示交通线上起点站的处所名词,不能进入这个句式。如京沪线上,如起点站是北京,那么“北京”就不能进入该句式;反之,如果上海是起点站,那么“上海”就不能进入该句式。

还需看到,有些词,如指人的名词,菜肴的名字,就其本身的意义看,也没有什么顺序性或时间推移性,但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作为某个系列中的一个成员,那么这些词在特定情况下也能进入“名词语+了”句式。譬如大家都在排队检查身体,排队的每个人就成为这个特定排序中的一员,因此就可以有下面这样的说法:

  (18)“现在该轮到谁了?”“王小刚了。”

还有,譬如举行宴会,服务员一道一道上菜,是有一定程序的,表示处于菜单程序中的菜肴的名词,就可以进入“名词语+了”句式。例如:

      (19)“接下来上哪道菜了?”“松鼠鱼了。”

从上面所谈的情况看,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名词语+了”这种句式本身就表示“到什么程度或地步了”这样的语法意义,所以能进入这一句式的名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名词本身具有明显的“顺序性或时间推移性”或者说“系列推移性”这样的语义特征,这样的名词可以较自由地进入“名词语+了”句式,如上面举到的“老夫老妻”、“大学生”、“”、“星期四”等。另一种情况是,名词本身并不具有“顺序性或时间推移性”,但它所表示的事物可以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进入某个排序中,而一旦进入某个排序中,表示这种事物的名词就可以进入“名词语+了”句式,如上面举到的“南京”、“王小刚”、“松鼠鱼”等。这样,总起来说,能进入“名词语+了”句式的名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如下:

  (20)名词语:[+系列推移性]

假如我们把上面所讲的第一种情况的名词语记为“名词语a”,把第二种情况的名词语记为“名词语b”,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名词语a”所具有的“系列推移性”的语义特征是显性的,而“名词语b”所具有的“系列推移性”的语义特征是隐性的。

    4.8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从上面所举的各种实例看,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

很显然,“语义特征分析”,它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的语义特征的分析,而这正是语义特征分析精神之所在。毫无疑义,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向迈出了更可喜的一步。

参考文献

马庆株(1981)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第2期。

陆俭明(19)“V来了”试析,《中国语文》第3期。

陆俭明(1990)“V 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第1期。

陆俭明(1991)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第1期。

      (以上三篇文章又见《陆俭明自选集》)

陆俭明(1993)《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史有为(1984)关于“动+有”,《语言学论丛》13辑。

邢福义(1984)说“NP了”句式,《语文研究》第3期。

袁毓林(1993)《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1979)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第2期。又见《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朱德熙(1981)“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又见《语法丛稿》。

文档

4+语义特征分析法i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4.1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我们在上一节3.5—3.6里说了,变换分析法很有用,但是变换分析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我们在上一节3.3小节里举过用变换分析分化“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歧义句式的实例,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分析把它分化为[A]、[B]两个句式:[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静态][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活动,表动态]现在有个问题:句子格式相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