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稿日期:2009-12-04 修回日期:2010-01-30
作者简介:周根红(1981-),男,安徽望江人,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新闻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
●青奥会论坛
青奥会与奥运理念的文化转型
周根红
摘 要:青奥会是对青少年身份重建的重要尝试。它重建体育价值,彰显青年气质;弘扬体育文化自觉意识,重塑青少年主体意识;建构参与式文化,营造公共交往空间。但是,由于北京奥运会的文化影响,青奥会也很容易陷入奥运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因此,青奥会应理性建构一种共同价值、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体育赛事。关键词:青奥会;青少年;身份;重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10)01-0026-03
The Y outh O ly m p i c Gam es and O ly m p i c Concept of Cultura l Tran sfor ma ti on
ZHOU Gen -hong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210014,China )
Abstract:The Youth O ly mp ic Games tries t o reconstruct the identity of the youth .It reevaluates the value of s ports,highlights the te mpera ment of the youth,p r omotes the cultural self -a wareness of us,builds a partici pat ory culture,and creates a s pace f or public interacti on .However,due t o the cultural i m pact of the Beijing O ly mp ic Ga mes,the Youth O ly mp ic Ga mes is als o very easy t o fall int o cultural patterns of the Beijing O ly mp ic Ga mes .Therefore,the Youth O ly m 2p ic Ga mes should construct a rati onal and common values,behavi or and lifestyle .Key words:The Youth O ly mp ic Ga mes;youth;identity;reconstructi on
1 引言:身份危机与青奥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我们完
全进入一个市场化的商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消费文化成为深入我们生活的主要文化潮流。与此同时,大众传媒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介入性文本,它与消费文化共同成为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文化的制造者和引领者。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合谋,使得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炫耀式消费、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意义感的丧失以及通过服装、音乐、汽车、电视节目等替代物建构自身价值观念。甚至一些青少年以毒品、暴力、性、网络、游戏、粉丝和偶像崇拜等边缘性元素作为生活的体验,形成青年亚文化现象,进一步导致了自我价值的消解。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加强,麦当劳、迪斯尼、星巴克、好莱坞大片等裹挟着西方文化的风暴,扭曲并吸附着年轻人的信仰和价值体系,被可口可乐和麦当劳滋养大的他们无论是对国家文化、民族文化还是自身身份都遭遇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
青奥会的诞生,正是对逃离现实、主流、躲避崇高、稀释主体的青少年身份危机的纠正和释重。2001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雅克・罗格提出了举办青奥会的设想。2007年国际奥委会全会一致同意创办青少年奥运会。青少年奥运会成为一项专为年轻人设立的体育赛事,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
化等领域的内容,并将为推进这些领域与奥运会的共同发展而
扮演着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它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反对使用毒品等,使青年人成为真正的具有体育精神的人。正如有论者所说:“青年奥运会是重塑奥林匹克宗旨的具体方略,是奥林匹克活动体系的重要创新。促进奥林匹克教育理念的回归,推动奥运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持与奥林匹克运动整体的和谐,
是青年奥运会承载的伟大使命。”
[1]
2 青奥会与青少年身份重建
霍尔认为,身份是一种永未完结的“生产”,永远处于生产的过程中[2]。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少年的身份也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青年奥运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不同于奥运会这一成熟的全球媒介事件:对于跨越百年的奥运会来说,主流话语和媒介话语的建构大多还是停留在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层面。青奥会最主要的便是对青年身份的建构和青年话语的生产,是对青少年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尝试,以此促使青少年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2.1 体育价值重建与青年气质
随着一百年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奥运会越来越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系统,成为全球化的媒介事件,但是今天的奥运会也日益暴露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奥运会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话语对体育的“期待视野”,体现了国家主义和民
27
族主义话语色彩,以“英雄叙事”的策略凸显国家形象和民族身份,甚至为了获取金牌不惜采取贿赂、服用兴奋剂等不正当手段,严重背离了奥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奥运会已经被孵化成为一个极具经济增长力的事件,成为竞技表演业、广告业和拍卖业的“混合体”,渗透着浓厚的商业性质,损害了奥运会的自身价值和形象,干扰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注意力,影响到奥运会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扭曲了体育的本质和价值,进而制约其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发挥。
青奥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纠正奥运会的政治化和商业化弊端。正如国际奥委会罗格所说:“奥运会(指青奥会,笔者注)当然要有比赛,但我们主要的目标不是赛事,而是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运动会,青少年们学习奥运会的理念,比如友谊、和平、反对使用兴奋剂等。”国际奥委会发布的《青年奥运会指南》中也明确指出:作为国际奥委会关注青年标志性的青年奥运会,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把全世界的优秀青年运动员聚在一起并为之欢庆,而且还通过独一无二且强有力的方式让青年们领悟奥林匹克主义和社会的挑战;教育全世界的青年通过体育运动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参与社会,让他们知道兴奋剂、过度训练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危害;通过现代传媒、丰富多彩的奥运仪式和相关的文化活动号召全世界的青年一起分享影响一生的、人文主义经历[3]。这就是从青奥会的价值理念上重新建构了奥林匹克的价值观念,并试图塑造一种青少年与奥运会健康的新型关系,改变青少年对奥运会的过分狂热的功利化追求等弊端。此外,青奥会比赛场馆不要求重复建设,鼓励使用现有的综合性多功能场馆,而且会把精彩赛事集锦画面免费交给其他电视转播商以及互联网网站进行播放。这些努力的目标无非是减少青奥会的商业化程度。布尔迪厄曾经警告人们:“以盈利和利润作为思考与行动的原则时,人类最高的成就就受到了威胁,也就是说一切具有普遍性、涉及总体利益的东西受到了威胁。”[4]因此,让体育回归生活、让体育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是青年奥运会的核心价值理念。这种价值观的建构无疑是青少年身份建构的核心。
正如引言所论述的,青少年在今天这个时代面临着种种身份危机,青少年以一种亚文化状态游离于社会。他们所呈现的社会形象是“问题的一代”、“叛逆的一代”、“飘一代”,“新新人类”等等。他们与越轨、躁动、虚无、颓废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被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并为社会所失望和谴责。青奥会将目光伸向这些青少年,试图重新建构这一群体的青年气质。无论是新加坡青奥会的会徽“青春之星”所代表的激情、奉献和运动精神,还是南京申办青奥会时提出“青奥会将成为世界青年健康、快乐、成长的舞台”,“健康、快乐、成长、激情、运动”这些词语所代表的阳光形象,都成为青奥会对青年气质的一种概括。青奥会还通过大众传媒以及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加强世界青年共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痛苦,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个性的满足,从而塑造健康、良好的青年形象。
2.2 文化自觉与主体性重塑
与奥运会高度竞技化并日益远离奥林匹克精神所不同,青奥会在其设立的目标里明确提出“用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方式来推广奥林匹克精神、在年轻人之间提升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向世界各地的不同青年团体推广奥林匹克精神”。可以看出,青奥会的设立就是让青少年自觉养成体育运动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时候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它的形成过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就世界范围而言,文化自觉还包括要理解多种多样的文化,增强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位置的能力,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从而形成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5]。长期以来奥运会的意识形态统治了我们的体育运动,成为弥漫全球(尤其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体育文化势力。体育文化自觉就是要避免以一国或一种体育意识形态统治全球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孤立保守的文化割据主义,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文化与全球化、本土化的矛盾和不足,在体育文化交流中形成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现行体育赛事进行批判和质疑,然后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体育与全球化、体育与社会、体育与青少年、体育与中老年等相互关系中去,以主体意识探寻体育发展的可能和合理趋向。
然而,商业和传媒对大众的整体性瓦解,使得今天我们的选择看起来是自主选择。其实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是被符号所驱使、诱惑和传媒建构的选择。譬如我们上网、泡吧、旅游、体育明星崇拜、体育运动选择、体育产品使用等,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都是商业符号系统和传媒意义生产所建构起来的,我们不过是这种商业和资本生产和运作的一个环节。当我们长期生活在西方的文化工业体系中时,我们习惯以西方主义作为我们身份塑造的标准。青年身份的建构,显然不是发明一种他者来进行自我身份的认同,而是从我们自身出发,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主体性。因此,青奥会特别强调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文化自觉意识和张扬主体性。主办国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具有严格的实施方案和数据标准的奥林匹克价值教育计划(OVEP)。新加坡为迎接首届青年奥运会,所有中小学和初级学院将推出按照学生的年龄设计的奥运课程;主办运动会、展览或其他活动加强学生对青奥会的认识;推行“双胞胎计划”,所有学校将同世界上其他204个国家或地区的奥委会合作,通过交流和联系来加深新加坡本地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了解,同时促进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友谊[6]。南京申办青奥会的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设立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奥林匹克教育基地,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课堂、体育与健康论坛、冠军成长讲座,同时还邀请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体育工作者、奥委会、青年记者和运动员家长,针对教育、体育、文化三大方面内容举办论坛和辩论会。总之,青奥会以各种方式制造着体验和主体性的新模式,以此唤醒和重建青少年的主体性地位,以期在日益商业化和异化的体育空间里争夺体育话语权,寻找青少年身份突围和主体性重塑的道路。
2.3 参与式文化与交往空间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媒介、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我们传统的社会文化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接受的受众,而成为一支强大的参与式文化的生力军和参与式文化的创造者。其实早在20世纪中后期,面对汹潮澎湃的媒介技术发展浪潮,詹金斯针对当时受众和媒介内容互动的最新情况提出了“参与性文化”28 Journal of NS I Vol.24No.120102010年第24卷第1期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一词。其颇具建设意义地指出:当今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使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中来,媒介消费者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参与而一跃成为了媒介生产者[7]。时至今日,参与性文化已经不再仅仅是指我们对于媒介的消费方式,而且蔓延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一股全球性的文化潮流,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文化生态和人们的文化观念。这种参与式文化的生产以近乎激进的方式扩大了社会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用一种全新的参与姿态确立自我的形象,寻求全面的参与式空间。
青奥会建构的正是这样一个参与式文化样本,它以各种形式开放了青奥会的参与空间。除了体育竞赛,青奥会更加注重在运动会举办期间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还将通过网络和博客与外界互动。通过多文化的城市艺术、街道音乐庆祝活动和放映电影等形式,为青奥会锦上添花。国际奥委会还将通过电子数字平台等最新的传播媒介,在青奥会召开前后,开展全世界青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青奥会上。南京申办青奥会前后,都广泛开展了青少年动员,如小学生为青奥会加油、青奥林植树等活动,并且提出主办青年训练营、青年探险营、青年狂欢节、社区体验生活、青年榜样推广、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百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每年举办一次奥林匹克青年文化节、青奥使者计划、鉴于新媒体与青年之间的密切关系,青年奥组委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传媒的联合平台,真正让青年参与到青奥会中,实现参与式文化。
可以说,青奥会以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营造了一个公共交往空间。青奥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而是逐渐介入到推进体育改革、建构新型社会空间等方面。他不仅为各种文化提供了对话的场域,同时也为各种话语提供了一个博弈的平台。体育与多种媒介的互动互补既很好地以各种渠道传播了体育文化,又大力助推了体育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形势下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正是青奥会所营造的这一公共交往空间以基于认同的力量在很大层面上打破了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中的话语垄断,进而影响公共的制订和民主化进程,最终化为粘合与建构社会的新力量。3 结语:“影响的焦虑”
“影响的焦虑”是哈罗德・布鲁姆在其著作《影响的焦虑》一书中针对文学创作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现象,即作品受他人的影响而没有自己的个性所产生的一种焦虑心理。本文所指的是青奥会在北京奥运会的文化影响下,很容易陷入奥运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很难规避重大体育赛事的刻板印象。从目前的媒体报道来看,无论是从南京申办青奥会,还是申办成功后的报道,都无不体现出北京奥运会的文化规程,将青奥会的成功申办与北京奥运会话语并置。新华社的报道《南京将续航奥运新航程》、《南京申办青奥记:九万里风鹏正举》、《南京日报》的报道《奥运圣火将再次点亮中华》等新闻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其隐含的政治内涵。而且,从目前的相关报道来说,大众传媒关注最多的还是,对青少年的话语不多。这种话语权的分配,反映的仍是现实权力格局和话语鸿沟。作为异于奥运会亚文本特征的青奥会,应积极加强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建设一种新型的参与式文化,摒弃北京奥运会的“影响”,重新激活那些被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挪用和整合的文化基因,真正完成青少年的身份建构,使青奥会真正回归青年,让青年真正拥抱奥运,理性建构一种共同价值、行为和消费模式的体育赛事。
参考文献:
[1]王润斌,董世彪.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
(3):59-61.
[2]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208-223.
[3]田恩庆.青年奥运会发展动力与前景研究[J].体育网刊,2009
(12):51-53.
[4](法)布尔迪厄,(美)哈克.自由交流[M].杜裕芳译.北京:三联书
店,1996:17-18.
[5]尹敏.从新闻学视角审视北京奥运会我国媒体成功报道之方略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3(1):73-76.
[6]田恩庆.青年奥运会发展动力与前景研究[J].体育网刊,2009
(12):52-54.
[7]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1-
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