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18届九年级诊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45:09
文档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18届九年级诊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四川成都青羊区二诊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题卡相应位置。3.A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A卷第Ⅱ卷及B卷为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推荐度:
导读2017-2018四川成都青羊区二诊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题卡相应位置。3.A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A卷第Ⅱ卷及B卷为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2017-2018 四川成都青羊区二诊试卷语文

注意事项:

1.全卷分 A 卷和 B 卷,A 卷满分 100 分,B 卷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考 号和座位号填写在题卡相应位置。

3.A 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A 卷第Ⅱ卷及 B 卷为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 卷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

1. 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会听见黄莺清吟.(jīn),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xiāo)鸟的怪鸣。

B.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萌,来萌庇.(bì)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 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xīn)。

C. 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chuò)。只有穿长衫的,才踱.(duó)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D. 万顷.(qǐng)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的香草,一缕 一缕地掺.(chān)杂在芦叶的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诀别    喉咙  感概万分   水波粼粼

B. 诺大   清冽   忍俊不禁   鸦雀无声

C. 孱弱   瞻望   头晕目眩   瘦骨嶙峋

D. 荣膺   馈赠   通宵达旦   睡眼惶松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给他提意见的时候,要求他洗耳恭听了,他也点头称是,但转过身,就全忘了。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都在那瞬间妙手回春了。

C. 校长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给我们谈心时总是高谈阔论,让我们受益匪浅。

D. 他的学说在当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对他肃然起敬。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家提出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观点是遏制房价飞速发展的重要结 果之一。

B. 身体因素不仅了霍金后期的科研能力,也是他转向科普的一个原因。

C. 现已查明,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电线短路引起的。

D. 如果将烟草税提高 50%,可使烟民减少 4900 万,避免约 1100 万左右的人不因吸烟死亡。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B.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C. 多助之至.    至:到达。

D.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山不加增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臣以.王吏之攻宋

C. 寡助之.至    杜少府之.任蜀州

D. 困于.心衡于虑    搜于.国中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 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 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C.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 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D. 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却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 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8.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 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最后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第二则从个人事例 说起。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Ⅱ卷

三、默写

9.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槲叶落山路,_____。(温庭《商山早行》)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晏殊《浣溪沙》)

(2)请在赵师秀的《约客》和杜牧的《泊秦准》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下面小题。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 传入。《中国植物志》第 61 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 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 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 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 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 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 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 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 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 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 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 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 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 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 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 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 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 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 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 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0. 本文题目为“漫谈桂文化”,那么主要漫谈了哪些“桂文化”呢?请分条列举。

11. 选文第③段为什么要引用朱熹、屈原和欧阳修的诗句?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2. 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五、作文

13.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人物的悲欢离合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享受,如公正严 谨的藤野先生,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等;而创作这些作品的文人墨客们也能激发我们内心的 好奇和爱意。

请以“我心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补充文学作品的人物,或是古今文人墨客,然后作文;②要有真情实感;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少于 600 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 出现真会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 卷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14.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百里榆堤半日风”所写内容相似?请简要分析。

A.不畏浮云遮望眼   B.过尽千帆皆不是 C.风正一帆悬

15. “卧看满天云不动”与诗中哪句形成对照?请赏析其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工记 宋起风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 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②鼓,羞塞冻丕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 隐敞三章③。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 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④,负卷轶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 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⑤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 形若渐寤⑥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么,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 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文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⑦一,浮屠一, 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 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 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注】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桴:槌。③章:棵。④衲(nà):和尚穿的衣服,这 里指代和尚。⑤浮屠:宝塔。⑥寤(wù):睡醒。⑦招提:寺。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执桴鼓.    鼓:击鼓

B. 枕.山麓一寺    枕:靠近

C. 下则波文.涨起    文:通“纹”

D. 而人.事.如传更    人事:人情事物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

(2)舟尾一小童,拥炉嘘么,盖供客茗饮也!

18. 选文第二段是这类纪文所必须的,请结合选文及语文教材《核舟记》的最后一段说明其用意。

附: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一)名著阅读

19. 阅读下列名著语段,回答问题。

他什么都不知道了,心中只是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却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前拽。坐车 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任车夫在水里挣命。

语段中“他”是谁?请结合语段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20. 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意,在《范爱农》里也有体现。他在横滨接范爱农等留学生时写道:“我想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请问是指的哪两件事情?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雪白 王开岭

(一)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 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 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 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 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 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 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 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 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二)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 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 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 纬、流动的水……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21. 作者以雪为线索,表达自己的感念和思痛,请结合文章概括感念和思痛的内容。

22. 作者为什么在第(一)部分写画横线处“小学课本里的雪”?请分析其作用。

23. 请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第(二)部分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24. 文章最后说“具有物的欲望,欲望。”请结合全文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第(一)部 分中被笑的小女孩事件有何关系?

四、语言应用

25.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2018 营山国际马拉松(以下简称“营马”)将于 5 月 20 日在四川营山鸣抢起跑。自 3 月9 日报名启动以来,该活动关注度持续升温,3 月 30 日,从营山县体育局获悉,截至当天下 午 5 时,报名人数已超 8000 人,有来自美国、菲律宾等 10 多个国家的选手报名参赛,其中, 半程马拉松项目报名人数有 300 人,己达上限。

从目前的报名情况来看,参赛选手涵盖美国、菲律宾等 10 多个国家,其中,以男性跑 者居多,占总人数的 65%。选手年龄大多集中在 22 岁至 37 岁之间,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来自 重庆的 76 岁选手吴启华,他将参加半程马拉松项目,年龄最小的选手王子熙只有 4 岁,他 在家长的陪伴下参加欢乐跑项目。

(1)请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

(2)以下是记者对年龄最大的来自重庆的 76 岁选手吴启华和年龄最小的选手王子熙的爸爸 的采访。请结合语境补充采访内容。

记者:_______________?

吴启华:我虽然年事已高,但我坚持运动,热爱马拉松。我一直坚持科学地锻炼炼,跑半马 不是问题。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记者:家长,你为什么让孩子参加 5 公里欢乐跑?

王子熙爸爸:_______________。

(3)据了解,组委会对赛道的安排也别具用心。为了让参赛选手感受中国之美,体会营山魅 力,沿途经过的朗池镇兴云村,连片田园,薄雾轻绕,风景如画。大面积绿植覆盖,是绝佳 天然氧吧圣地,营山的美景尽收眼底。请结合营山特色为组委会拟写赛事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

1、【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为字音,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 清吟(jīn)改为清吟(yín),本题应选 A。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为字形。A“感概万分”改为“感慨万分”;B“诺大”改成“偌大”;D“睡眼惶松”改为“睡眼惺忪”。本题应选 C。

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为成语。A 洗耳恭听:指做好准备用心地聆听别人说的话,对自己有很大的 帮助,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只能用于听别人讲话,不能用于要别人听自己讲话;B 妙手回春:是指医生医术高超,能把垂危的病人治愈,这里望文生义;C 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不合语境;D 中流砥柱:指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 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本题应选 D。

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点为病句。A 搭配不当,应该把“重要结果”改为“重要原因”;C 句式杂糅,应该删掉“的原因”或者“引起的”;D 重复赘余,删掉“约”或者“左右”。所以答案选 B。

点睛: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答案】5. C    6. B    7. B    8. C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理解。C 选项中“至”是极点的意思,所以答案选 C。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理解。A 都表转折,却;B,凭借/认为;C 都是“到”的意思;D

都是“在”的意思。其中 B 选项两者用法和意义不同,所以答案选 B。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理解,注意其中实词的翻译,“则”是“如果”的意思,“敌国外 患者”是“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的意思。B 项翻译最准确,所以答案选择 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C 选项中“对比论证”手法错误,这两则短文都运用 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 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所以 C 错误,答案选 C。

(一)原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 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 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 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 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 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原文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 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 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 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答案】    (1). (1)角声满天秋色里;     (2). 枳花明驿墙;    (3). 似曾相识燕归来。    (4).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注重平时课本古诗句的积累,注意“枳”“驿”“似曾相识” 等字的书写。写整首诗的时候也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10. (1)桂花的产地;(2)与桂花相关的历史故事;(3)桂花被文人喜爱,写进 佳作,进入课本;(4)桂花的象征意义。    

11. 引用朱熹的诗句来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引用屈原的诗句来说明“桂花的食 用价值”,引用欧阳修的诗句来说明古代文人对桂花的喜爱,让诗充满情趣。通过引用三人的诗,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咏桂佳作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增添文章文采,体现 说明文准确性、科学性。    

12. (1)赞成。桂花是光荣称号的代名词,并且 2008 年奥运会在桂花的故乡举行,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因此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可以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 冠”。(2)不赞成。桂花未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届奥运会已经用了橄榄枝, 我们效仿就缺乏新意。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需要考生去文章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在简要分条概括出答案, 注意答案的完整性。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说明方法的作用,需要考生明确引用说明的作用,并且结合文章三位名 人的诗句内容来分析其作用。三方面的作用:对说明对象的意义,增添文章文采,体现说明文准确性、科学性的特点。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2.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两种态度皆可,再阐述具体的理解,做到有 理有据,层次清晰。

五、作文

13.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人物的悲欢离合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享受,如公正严 谨的藤野先生,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等;而创作这些作品的文人墨客们也能激发我们内心的 好奇和爱意。

请以“我心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补充文学作品的人物,或是古今文人墨客,然后作文;②要有真情实感;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少于 600 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 出现真会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我心中的鲁迅 

关于你的记忆在我的童年就开始流淌,一直延续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也许你的身影并没

有从一开始就博得我的敬佩,曾经觉得你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一个文人用他笔述写着那个 时代,那些往事。

在我还未洒脱一身稚气时,拜读你的文章,我曾有过这样一段暗想:你的文采也不过如 此嘛,文章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没有一连串使人折服的修辞,什么打伏笔,什么前后照应, 什么突出中心,也都不在情理之中嘛。只是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和涌动在你的文字中。于是,你的光芒没有在那个时候于我的心中闪烁,然而,时间的流逝却让你在我心中蜕变,那个崭 新的你在不久后就出现了。

成长让我明白你笔下的尖锐,让我看到你的诚实,你的爱国,你的无所畏惧,你的大义 凛然,孰重孰轻…你就这样被铭记---鲁迅。亲眼目睹为准绳,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鲁迅先生 那叫鲁迅,愚鲁而迅行,大愚如智而行事迅速快猛,文学家与家在此刻并现。你用伶俐 的口齿,人们的思想;用一只笔杆子,痛打资本家的“走狗”;用犀利的目光,笑过“二 丑艺术”;用凸起的颊骨,骂过“聪明人”和“奴才”。思想光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阻隔。 这便是你,鲁迅。

你创造了孔乙己和阿 Q,以此来唤醒麻木的世人,来告诫你生活着的社会。可谓举世浑 浊你独清,众人皆醉你独醒。面对他们腐朽的灵魂,你更多的是批判,而不是同情。再如《肥 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 是封建道德的假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一一给予严厉的批判, 你的思想给黑暗的社会带来了新的曙光。

毛评论你: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 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我深信这样的评价是准确的。你的思想影响着世界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每当想起你,我便有了前进的力量。无论前沿的道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不再 畏惧。因为有你,我可以挺起胸脯,大步向前。也许评价你的人已经太多了,你灵柩上覆盖 着的“民族魂”三个字的旗帜已是你一生的写照。我的文字也就变的微乎其微,但这是心底 的声音,是我的情感之言。

鲁迅先生,愿为你的思想喝彩,你的行动喝彩。你耳濡目染的文字里,有着最为深沉的 感召力,成长中的我会细细领悟,去体会你笔下的涌动,震撼…

鲁迅,我心中的鲁迅……

【解析】试题分析:此篇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从“我心中的     ”为题来叙述,我们可以从 我心中的“文学作品人物”来着手思考,可以根据鲜明的人物特点来叙述内容,可以从材料 中的内容感受到“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人物的悲欢离合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享 受,如公正严谨的藤野先生,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等”的人物特点,注意真情实感的流露, 以及写作内容的充实。

【答案】14. 与 C 项相似。“百里榆堤半日风”意思是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 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有着一种很舒适、轻快畅通的感觉,和 C 项“风正 一帆悬”的情感类似,而 A 项倾向于作者的远大报复和高洁情操,B 项掺杂了愁绪、失望等情绪。所以与 C 项更相似。    

15. 与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形成对照。动中见静,似静实动,写出了因船云 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分析,需要考生根据诗句内容分析出具体的情感表达,从每个选项 中分析出不同的情感,再结合本诗句来思考,得出答案。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手法及作用。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 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答案】16. D    17. 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    

18. 本文与《核舟记》都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凡七、五、八、三十有四,不 盈寸”等数字,准确说明了舟的体积空间小,侧面突出做工者技艺高超精妙。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理解,D 选项中的“人事”是“人的活动”的意思,所以答案选 D。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7.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延”“度”“宜”字的意思。(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拥”“嘘么”“盖”字的意思。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理解,需要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联系《核舟记》最后一段内容,分析具体最后一段的作用。

原文翻译: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 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

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打鼓,好像不能忍受这 寒冷的天气一样。

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 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 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 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 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

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 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 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 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宫 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 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 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 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 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答案】祥子;坚持、老实、吃苦耐劳。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骆驼祥子》中的具体情节及人物,读过文章可以了解到故事的情 节,得出答案。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0、【答案】一、作为年长学生接新来留学的同乡,看到这些“鸟学生”不要脸,带女人小鞋, 让日本鬼子笑话——摇头。二、这些“鸟学生”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那叫一个“繁文缛 节”,气得鲁迅头疼——摇头。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中的具体情节及人物,读过文章可以了解到故事的情节,得出答案,注重名著的阅读。

【答案】21. 感念的是“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富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物;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所有美的意境。有许多与雪有关的美好想象与让人动容的记忆”而思痛的是“如今,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地球上,已很难留得住雪了,以及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    

22. 引用小学课本里的雪,来佐证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即 雪的大与多。表达作者对于纯白的雪的向往与喜爱,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丰富文章内容,为下文写现实生活中“雪”美得痛心做铺垫。    

23. 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冬天是没有生气的,大地没有冬日的乐趣,河床没有结冰,树木萧条,鸟儿没有玩乐的场所,只有打了农药的蔬菜叶,灰尘、以及飞虫等,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冬日景色衰败萧条的痛心、惋惜之情,反思生活的现状以及怀念过去安谧、和谐的冬景。    

24. ①消灭贫穷,创造财富,追求梦想,没有错,但不能以美好的失去为代价。②梦 想不能苛求,要往长远看,慢慢来。应保持纯真的本色,克制个人的私欲,尊重规律,拒绝 盲目的采伐和无度的攫取。因为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而女孩儿却说雪像“雪花膏”, 老师和同学嘲笑她“异想天开”,体现了一种物欲,而忽略了想象与追求的可贵。

【解析】

21. 本题考查对散文脉络的梳理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应结合文章线索,将文章进行结构划分,结合每段内容进行概括。按照文章内容可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①到⑦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第①段第一次提出全文的线索“雪”,并指出“雪叫人感念”,紧接着后文对这句话进行阐述,感念的内容外表看起来是“雪”,但实际上还有逝去的美好的童年;⑧⑨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第⑧段总领第二部分,“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引出下文女生被嘲笑和被迫辍学的痛心故事;⑩到⑬段,是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故事的反思,对当时“我”没明白的事情的反思,对女孩遭到同学嘲笑的愤怒,对女孩因贫困辍学的质问;⑭到㉑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总领这个部分,表现了对再也看不到心目中的“雪”的惶恐不安,表达了对自己记忆中的东西的丢失的不安;㉒到㉕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从前不是这样子的”一句话通过现在和过去的对比,体现了对过去的“雪”的留恋、怀念。

22.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作用的分析。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我们的雪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从结构上来看,由具体雪景的描写过渡到不再有大雪的遗憾。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最珍贵的比喻”指的是把雪比作雪花膏,突出了雪的洁白与美丽,代表了美好事物的追求。

24.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精神启蒙的角度看,环境的破坏导致人们失去了精神方面的追求;从美文鉴赏角度看,强调了对失去雪的遗憾,表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

25、【答案】    (1). (1)马拉松报名参赛人数多、国际化;报名人员年龄差距大。    (2). (2)记者:吴选手您好,据悉您是本次马拉松活动年龄最大的选手,您觉得能够坚持 跑完半马吗?     (3). 王子熙爸爸:我想让孩子来感受跑步运动的氛围与乐趣,身体健康是最重要事 情,所以我支持孩子多多运动。    (4). (3)美丽中国,魅力营山,跑进新时代。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运用材料概括,需要考生阅读材料,从中概括出两条体现本次马拉松活动特点的信息。(2)本题考查采访内容的连贯,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根据问题和回答来写出最相关的答案。注意,提出的问题与回答的问题关乎语境,切忌断章取义。(3)本题考察语言运用主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材料,发挥想象,写出最适合本次活动的赛事主题即可。

文档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18届九年级诊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四川成都青羊区二诊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题卡相应位置。3.A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A卷第Ⅱ卷及B卷为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