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面对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宅”一族,以及“宅”群体中大学生占较大比重这一现状,本文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其概念,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宅现象;御宅族;大学生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了“宅男宅女”。“宅”不但在时下青年人群中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更在全球范围内衍生出“宅文化”。据调查,84.8%的学生觉得自己多少有点“宅”。有67.4%的学生称自己已经宅了几个月到两年不等的时间,更有12.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宅龄”已经超过了两年。除去上课和睡觉时间,有45.8%的学生每天有3~5小时宅在宿舍中(沈 燎,张益斌,楼仁功,2010)。
面对日益壮大的大学生“宅”一族,本文从大学生“宅”现象的行为特征,形成原因,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社会心理分析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宅”现状,引导大家更正确和理性的认识这一现象,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1 宅的定义以及宅人的特征
1.1 什么是宅
“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宅是OTAKU的简称,在日文里用作第二人称,表示对对方尊敬,相当于您、阁下或是府上之义,写成日语汉字就是御宅。20世纪80年代,这个词在日本ACG(英语缩写,指动漫、漫画和游戏)迷之间广泛使用,御宅族就成了“ACG的过度狂热者”一类人的代名词。不过,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宅男、宅女”并非直接源于日本,而是。“宅”这一词进入中国以后,多用的是其引申义,不单单指热爱ACG文化的人士,只要是那些在家里常不出门,喜好玩电玩及观赏动漫,或是没女/男朋友,穿着不修边幅,讲话不着边际或不注重人际关系,常用网络环境代替现实中的交友行为的人,就会被自动归类为“宅”类人,男性被称为“宅男”,女性则被称为“宅女”(李伟,2009),最初这个词带有明显的贬义,但目前普遍为各界人士使用趋于中性。
1.2 什么人被称为宅男、宅女
赵思(2009)归纳了宅男宅女的四个特征:第一,厌恶外出,却未必足不出户;第二,不屑且不善交际;第三,现实的时间观念淡薄,而虚拟的时间观念却截然相反。第四,一部分“宅男”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还有人对宅人的构成进行了分类(刘元元,王媛媛,2008)。在宅一族中主要有以下几类人:上班族。平时朝九晚五认真工作,下班及节假日不爱出门,不喜应酬,他们认为上班本就很累,有时间应该在家休息;家庭主妇。不用工作,有时间待在家中,她们爱好上网,看电视剧,种花,烹饪,聊天,打牌,十分享受家居生活;自由职业者。如自由撰稿人、专业游戏玩家、收藏癖好者等,他们是真正的新新人类,拥有一技之长,生活离不开电脑和网络,在满足爱好的同时解决生计,社交多是志同道合的网友;无业游民。多是啃老族,没有经济来源,单身,不愿工作,逃避社会。
还有一类就是本文要着重关注的大学生“宅一族”。大学校园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也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在宿舍无外乎睡觉、上网。他们除了睡觉电脑几乎都开着,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他们饮食不规律,也有人宅在网吧,饿了叫外卖或在网吧买泡面,困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很多大学生寒暑假也宅在家里,不用上课、写作业,不用担心吃饭,宅的心安理得。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躲进自己的房间,甚至很少与父母交流。
2 宅现象的成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选择“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压力和失败,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胜利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行为可能由于在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同时也是社会性衰退的表现(赵思,2009)。
2.1 外部原因
2.1.1 互联网与ACG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网上娱乐、购物交易订餐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轻车熟路,无须迈出家门,就能够满足日常需求。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娱乐生活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网络游戏更是成为大学生流行休闲的放松方式,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洁,2011)。加之外来的各种关于动漫网络的信息,和宣扬“宅”文化的影视作品,也使得年轻人逐渐被这种气氛所影响。
2.1.2 社会压力增大
伴随着大学扩招、企业改革,这一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当现实生活与心中期望发生冲突,很多人选择了躲避。
2.1.3 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忽视
有御宅倾向的年轻人在童少年时期很少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缺乏与人的沟通能力,不知不觉中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相对隔绝,缺少正常的生活经验 。而在学校生活中,由于客观原因使得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意愿和能力方面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使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负担,内心想法无法及时与人沟通,形成恶性循环(赵思,2009)。
2.1.4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
校园里的学生社团虽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但往往存在社团活动层次低、缺乏创新性、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等问题。而大学生大多精力充沛,加之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裕,学校管理自由,如果缺乏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其产生熏染和良好的社团活动对其产生吸引, 那就等于我们拱手把大学生的充沛精力让位于其他的活动,如此,大学生热衷于“宅”生活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大学城建设,往往娱乐和人文建设都还不到位,便养成了大学生“宅”习惯(郑碧强,张叶云,2011)。
2.2 内部原因
2.2.1 缓解压力逃避现实
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如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下遭受挫折和打击,面对逆境有的人选择直面而上,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宅”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避难所。其实很多人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残酷现实,可就是不愿努力克服,于是放任自流,宅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赵思,2009)。
2.2.2 弥补自身交往缺陷
有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由于家庭或学校教育等原因只顾埋头苦读而忽视了培养交际能力,导致性格内向和交往障碍。一方面他们极其渴望与他人交流,寻找知心朋友,另一方面交往能力的欠缺使他们始终不得要领,如果再遭遇挫折会更加自卑,宅在窝里不再出来。 这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寻求网络,在虚拟的时空中塑造自己想要的性格,寄托于虚幻的感情(张洁,2011)。
2.2.3 惰性心理
人人都有惰性,懒惰是人之常情,关键是如何克服。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有一个清晰、明确坚定的目标,而很多大学生现在所欠缺的就是目标,所以会感到无事可做,毫无动力(刘元元,王媛媛,2008)。
2.2.4 从众心理
良好的群体氛围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亦然。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所以如果宿舍的大部分人,或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都变成了宅一族,其他人都就跟着宅(张洁,2011)。
3 宅生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3.1 对身体的影响
身体疲劳与疾病年轻化(郑碧强,张叶云,2011)。调查显示:近80%受访大学生表示,把业余时间大多花在上网、电脑游戏上,平时运动的时间少得可怜,每周在宿舍或在家上网的时间,累计起来可达到40个小时;干粮泡面是家常便饭,甚至有男生为省钱买游戏装备,整年吃泡面。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长期不规律和不充足的睡眠引起睡眠周期紊乱和神经衰弱;长期饮食不规律,造成营养不均衡,引起肠胃疾病;长时间久坐损伤颈椎等。
3.2 对心理的影响
易造成心理封闭、社交能力退化和增加心理负担。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完善性格以及各种社交能力等都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与人交往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不断完善提高的。而校园“宅”一族大多依赖于网络,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和依赖于网络沟通,则会脱离现实生活,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会大大退化,从而反感甚至害怕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产生社交恐惧和交流障碍,慢慢变成了社交缺失人群。严重者甚至会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学习、生活等环境,从而影响社会化能力的发展(郑碧强,张叶云,2011)。
4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宅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社交体验是个体社会心理成长的重要手段。在御宅族的生活中,社交活动的匮乏必然导致其社交能力下降,社交动机减弱,阻滞个体社会化的正常进程,尤其是正处于社会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御宅族所受到的影响更为深刻(张洁,2011)。
除了物质需要以外,人类还需要精神和爱,这些都需要通过与人的交往来实现。而恶劣的人际关系会带来了恶劣的情绪反应,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
对于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满怀热情准备在工作中尽情施展才华,却发现事与愿违,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使之丧失了对原有生活工作状态的信心。加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使很多年轻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自己更加感兴趣并且能让自己获得更大满足感的事情。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这种时候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自身的缺陷和失败的现实,而是倾向于借助某种机制,来解除自己不适应和焦虑,这就是防御机制或者调整机制。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退缩?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现实中的“我”萎缩,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而虚拟世界中的“我”不断膨胀,使得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逐渐减少。如果我们能够合理使用自我保护机制,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的生活,但如果过度依赖这种自我保护的武器,就会使原本正常的生活状态受到破坏(赵思,2009)。
5 小结
尽管在文中列举了宅生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也不能否定宅现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透过大学生宅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当代青年在自我实现上要求满足“尊重”“归属”“显示”“共感”“创造”等心理需求,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大学生宅现象看做是个体自我实现遇到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消极生活方式的表现,而是应该把它归属为个体努力探索新途径以实现自我的一种挑战(沈 燎,张益斌,楼仁功,2010)。宅文化在发展中衍生出许多次文化,例如考据文化和研究文化,这其中常常不乏出现一些有着令人惊奇本领的青年人才。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具有良好电脑操作水平,以及某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有的学者认为,“御宅族”痴迷电玩、动漫,成员主要是一些在校学生和无业闲居的青年,他们长期“御宅”必将荒废学业、事业,甚至引发并招致更大的道德危机或恶性事件(王艳,2008)。这也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宅”群体的误解,真正的“宅”状态不能简单的和网瘾等同,有部分人选择“宅”是因为内向的性格,或者是逃避现实、懒惰等等消极因素,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是喜欢宅的生活,独处给予他们更安心舒适的享受。有研究表明,独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创造力和自我整合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陈 晓,周 晖,2012)。
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希望大家正确认识宅现象,避免对“宅”人群的误解,引导大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同时,适度把握,不与社会脱节,做个健康的能“入宅”,也能“出宅”的优秀“宅男宅女”。
参考文献
刘元元, 王媛媛. (2008). 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 网络财富, (11), 231-232.
李伟. (2009). “宅”词新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112-115.
赵思. (2009). 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 科教文汇,(2009.4.下旬刊),235-237.
沈燎,张益斌,楼仁功. (2010).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7),49-52.
郑碧强,张叶云. (2011). 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3),157-167.
张洁. (2011). 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 社会心理科学,(5-6),81-86.
王艳. (2008). 小议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机、成因及”出宅之道”. 天津教育,(11),30-31.
陈晓,周晖. (2012). 自古圣贤皆”寂寞”?——独处及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11),1850-1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