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
刘 亮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摘 要 围绕着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这一主题,美国采取了制定新课程标准和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是“基于标准的教育运动”。关键词 美国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 课程标准中图分类号:G 423107(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6-08
作者:刘亮(1978-),男,山西洪洞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比较教育、外国教育史。
在世纪之交,美国对本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而课程改革则是其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研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课程标准对我们发展基础教育有借鉴的价值。
1 由分散趋向集中的课程改革
二战后美国大约每隔10年左右的时间便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教育改革。从20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初,美国为了摆脱教育危机,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便在日益,提出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计划、方案和法案。从总体上看,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是由原来课程设置过度分散向集中统一发展。而且其核心都是教学内容和结构的改革,即课程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一系列著名的教育改革文献发表为标志的教育改革运动在美国掀起。这些报告包括《帕地亚建议》、《国家在危险中》、《2061计划》、《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等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勾画出了21世纪美国教育的前景,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1)《帕地亚建议》的基本观点是:为所有学生提供相同
的课程。该建议提出要让所有学生都接受相同水平的学校教育,就必须提供包括人文学科的课程,即全民皆有相同的课程。《帕地亚建议》反映了美国一些教育工作者试图加强必修课,减少选修课的倾向。
2)1981年秋,里根总统授权成立“美国高质量教育委
员会”。该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引起美国朝野震动的报告———《国家在危险中》。该报告以美国教育面临危机的大量材料为依据,指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认为:凡是要取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最低限度应具有“5
门新基础课”(即英语、数学、科学、社会、计算机科学)的基
础。这份计划认为,所有儿童都需要并且应该得到基本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并富有成
果。
3)1991年,布什总统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
略》,提出了美国教育改革的4项战略和6项全国教育目标。这一文件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统一学校课程标准和建立统一的考试制度的意图。
4)1994年,克林顿制定了全国性教育改革法案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案继续确认1991年的6项全国教育目标,并在科学和历史学科之间增加了外语和艺术两门学科。这样核心课程增至7门。
2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础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目的是为21世纪的教育提前作好准备,从而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基础学科,强调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学习。读写
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学习能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基础学科是中小学课程的核心。给学生以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习能力是美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
2)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个方面是美国对信息
社会的到来所做出的反应。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要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必须养成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美国课程改革的另一热点。
3)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美国
基础教育改革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始终强调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介绍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以便于学生获得知识并提高理解能力;介绍一系列科学技能和掌握这些技能的过程,重视调查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T extile C ollege
第22卷第1期(总第75期) 2005年1月 V ol .22,N o .1(Sum 75)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显著特征。《美国2061计划》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强调科学知识的文化、伦理功能,注重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美国还将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纳入课程目标之中。
4)重视教育全球化发展,强调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美国课程改革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正因为如此,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个性化教育。面向21世纪需要的教育改革便是要求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创造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发展个性。
5)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与统一,渗透STS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美国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把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力图使科学知识“人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国家课程中,增加了人文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第二,在科学课程中加强了STS教育思想的渗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PSSC(物理科学研究会教程)和HPP(哈佛物理教程),都十分重视阐明科学进步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文明的进步要求公民素质普遍提升。但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充实并不能代表精神世界的充实,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与道德沦丧。因此,美国课程改革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美国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促进机会均等、形成健康和公正民主、达成生产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基本目的的价值(包括自身、家庭及相互关系,学生所属的更广泛的群体、社会的多样性及生存的环境),并肯定了真理、正义、诚实、信任等美德的信念。
3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它对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课程标准涉及到基础教育阶段各门主要学科,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教材编写、考试和评价的主要依据。就全国性的课程标准而言,主要是在全国性的各种专业研究会、教师或教学研究组织,以及为制定课程标准专门成立的机构的组织下进行的。首先出台的是数学学科的课程标准。以19年的全国数学教师协会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为先导,至今已先后制定并公布了十几门课程的标准。课程标准首先关注的是中小学的“核心科目”(core sub2 jects)。1994年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英语、数学、科学、外语、历史和地理等6门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公民和、经济学、艺术3门学科。而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已订立的标准已经超出了这些学科。除全国性的标准外,近年来,绝大多数州已相继制定了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教学科目的课程标准。
2)带有指导性的全国课程标准与指令性的州级或地区的课程标准相结合。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模式。在这种模式里,联邦和州的职责是宏观指导与地方课程开发,组织专家制订并颁布相关的计划指南、评价制度与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各学区则依据相关法律和上级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监督和评价课程计划实施情况,组织专家教师、社区人士等指导学校制定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为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提供保障,并具体指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有权力根据教学实际,参与本社区和学校的课程开发和具体实施计划的编制。
真正对公立中小学教学起约束作用的,是各州所制定且往往通过州立法付诸实施的州级课程标准。因此,从标准的统一层面来看,除了极少数州将制定课程标准的权力下放到地区外,基本上体现在州一级。
3)注重标准的可测性,以便为测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对已颁布的课程标准文件的分析,标准的类型主要有4种,即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s)、表现标准(performance stan2 dards)以及终身学习标准(lifelong learning standards)。课程标准主要是对课程教学活动提出基本要求,说明教学方法,建议所要采取的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教学呈现方式(m odes of presentation)。内容标准反映了什么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和会做到的,提出了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科的教材。表现标准强调的则是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应用。终身学习标准实际上是跨学科的标准,如要求学生具备决策的技能技巧,具备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等。实际上,不同类型的标准并非是孤立的和分割的。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制定的数学标准和全国科学教育委员会制订的科学教育标准就是采取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相结合的方式。
4)强调课程标准的发展性和分层次性,以及课程标准表述的精确性,以便反映出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每门课程除了较为笼统的一般标准外,都有阶段性的学习指标,这样就比内容标准更为精确和具体。表示出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某一阶段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必须达到的具体目标。以英语学科标准为例,斯托斯凯(Sandra S totsky)采用11项标准对各州的课程标准文件进行了分析。这11项标准包括标准是否可测量,智力难度是否随年级的提高而逐步提高,以及是否提出研究方法等方面。
13
第1期刘亮: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
5)实施严格的评价措施和具体的课程目标来保证课程标准的真正落实。近年来美国各州都十分重视在改革过程中,将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评价措施和体系密切结合起来,也就是要以标准为依据和目标,以评价为手段,来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近年来,与课程标准挂钩的州级考试制度已在各州普遍建立起来。学业考核的重点是基础和核
心学科。1994年颁布的“改进美国学校法”
(I AS A )要求各州每隔三个学年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考试,分别是三至五年级、六至九年级、十至十二年级。但是,实际上各州要求比这要高。一些州甚至要求学生每个学年都要进行考试。
6)课程标准的多元文化性。多元文化教育力图使多
种群体的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的发展机会,提高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学生的素质。这种教育思潮倡导对所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尊重,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对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有直接的联系。这种思想强调整合美国社会所有民族在社会中所做的不同贡献,倡导用更加准确的课程体系来反映美国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只片面地强调以欧
洲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在学校的多元文化的课程设计中,学生可以从多种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来看待有关的问题,更能了解世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M ehrens ,W.A.C onsequences of Assessment :What is Evidence ?[J ].
Educational P olicy Analysis Archives ,1998,6,(13).
[2]顾明远1教育大辞典:第1卷[Z]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
[3]王义高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1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
[4]S ・拉塞克,G ・维迪努1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
展望[M]1马胜利等译,周南照、桑新民校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5]钟启泉,张华1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1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11
[6]彭水渭,刘仁勇1美国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述评[J ]1外国教
育研究,1997,(2)1
On Course R eforming of American B asic Education Level
LI U Lia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Aiming at improving basic education level in America ,educational reforms were taken like establishing standard and strict 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new course ,whose valuation was centered on students ’overall progres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andard based education m ovement.
K ey w ords :America ,educational reform ,basic education ,course standard
2
3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