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过程质量控制 方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58:55
文档

过程质量控制 方法

●设计过程质量控制一、概述二、设计过程控制1.设计计划2.检验测试规范的制定3.设计评审4.设计验证5.样机(品)的试制、鉴定和设计定型6.销售前的准备工作7.设计更改●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一、概述二、工艺规范的制定1.产品工艺规范的技术准备2.编制正式的工艺规范三、制造过程控制1.原材料质量控制和外购件验证2.严肃工艺纪律3.工序能力验证4.工序检验与“首件三检制”5.验证状态的控制和不合格品处理6.检测和试验设备的控制7.技术文件的制定8.纠正措施●辅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一、概述二、辅助材料控
推荐度:
导读●设计过程质量控制一、概述二、设计过程控制1.设计计划2.检验测试规范的制定3.设计评审4.设计验证5.样机(品)的试制、鉴定和设计定型6.销售前的准备工作7.设计更改●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一、概述二、工艺规范的制定1.产品工艺规范的技术准备2.编制正式的工艺规范三、制造过程控制1.原材料质量控制和外购件验证2.严肃工艺纪律3.工序能力验证4.工序检验与“首件三检制”5.验证状态的控制和不合格品处理6.检测和试验设备的控制7.技术文件的制定8.纠正措施●辅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一、概述二、辅助材料控
●设计过程质量控制

一、概述

二、设计过程控制

1.   设计计划

2.   检验测试规范的制定

3.   设计评审

4.   设计验证

5.   样机(品)的试制、鉴定和设计定型

6.   销售前的准备工作

7.   设计更改

●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

一、概述

二、工艺规范的制定

1.   产品工艺规范的技术准备

2.   编制正式的工艺规范

三、制造过程控制

1.   原材料质量控制和外购件验证

2.   严肃工艺纪律

3.   工序能力验证

4.   工序检验与“首件三检制”

5.   验证状态的控制和不合格品处理

6.   检测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7.   技术文件的制定

8.   纠正措施

●   辅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 概述

二、 辅助材料控制

三、 模具控制

四、 设备控制

五、 动力、水、暖、风 、气控制

六、 运输和储存控制

●   使用过程控制

一、 概述

二、 服务控制

1.    提供产品说明书

2.    提供专业工装

3.    做好市场保障工作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是一个设定标准(根据质量要求)、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不是检验。

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项或一组活动,可以视为一个过程。

过程方法: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使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写我所做  做我所写

设计过程质量控制

一、概述

“设计过程”是形成产品质量的首要过程,该过程质量控制的好坏,影响到:产品在“制造过程”是否“好

做”,在“使用过程”是否“好用”,这两者应统一表现在市场上是否“好卖”。因此,“设计过程”应始于“市场调研”。

“技术开发”是指专业性极强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而不是直接研究某种具体的产品。“技术开发”是“过

程设计”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进程,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

    产品的研制和推广是将“技术开发”的成果,物化为具体的产品。只有在“研制”成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式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规范的制订工作。接着,进行“试制”即“试生产”。成功后,进行“鉴定、定型”(包括“设计定型”和“工艺定型”),完成后,才允许进入“制造过程”或称“批量生产”。

  “设计过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概括为:“研制-科研-设计-试制-定型”等五个相互衔接的过程。

二、设计过程控制

设计质量靠“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来保证。这是一项仔细的工作,具体内容有:设计计划、检验测试规

程、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试制鉴定和设计定型(包含工艺定型)和设计更改。

1.设计计划

1.1明确质量要求

    产品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放错、工艺性、外观造型性(含颜色)。

1.2符合有关环保和其他法律法规

1.3明确各项设计的职责,落实到设计组和人员

1.4明确设计任务,应提交技术文件:

例如:图纸(包括包装图)、BOM、标准规范(产品标准 技术条件 检验规范)、其他文件(产品说明书)

2.检验测试规范的制定

此规范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制造过程的质量检测,二是制造过程结束后的成品检测。

规范的内容,规定检测仪器设备(含准确度要求)、检验方法、性能的目标值、公差,接收和拒收的判据以

及计算机软件。

3.设计评审

设计评审的内容分三类:第一类是与产品规范和服务要求相关项;第二类是与满足顾客需要相关项;第三类

是与工艺规范和服务要求相关项。

3.1 与产品规范和服务要求相关项

&  可靠性、耐用性和可维修性的要求;

&  工序能力能否恰当满足公差要求;

&  产品接收和拒收的判据;

&  安装性、装配性、贮存性、贮存期限和可处置性;

&  失效性和保护特性;

&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以及故障分析;

&  诊断和纠正问题的能力;

&  外观要求及其接收准则;

&  标签、标记、可追溯性和使用说明书。

3.2与满足顾客需要相关项

&  将产品设计任务书的输入(即满足顾客需要的技术指标)与输出(产品能达到的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审查;

&  通过对样件的试验进行设计确认;

&  审查产品的工作能力(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

&  审查防止误用和滥用的措施;

&  安全性和环境的适应性;

&  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和国际标准及相关标准;

&  与其他厂商的竞争产品进行对比;

&  与过去同类产品设计对比,重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做到充分吸收利用。

3.3 与工艺规范和服务要求相关项

&  设计的工艺性(包括特殊工艺的采用、机械化加工、自动化加工、装配性和安全性等)

&  设计的可检验性和可试验性;

&  外购件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含外购件质量和稳定的货源);

&  产品的包装质量,运输,贮存中的安全性、损坏与变质的可能性。

4.设计验证

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设计验证的内容之一,分析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运用《FMEA》和《故障树分析》。验证计算和验证试验也是设计验证的重要内容。验证计算是采用其他计算方法或其他人员再计算以验证原计

算结果是否正确,即计算校核工作。

5.样机(品)的试制、鉴定和设计定型

样机(样品)的试制和鉴定是通过实践来验证设计在工艺上是否“好做”,在性能和功能上是否“好用”。若

“好做”又“好用”,则对全套设计应给予肯定,这就是“设计定型”。当然,因为“好做”,所有,对全套工艺规范也应定型,即“工艺定型”。

试制是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完善设计(或工艺)的过程。必须在有充分的条件保障下才能完成。在试制合格的基础上要进行“鉴定”,主要是开好鉴定会。试制和试验原始资料、鉴定报告和样机要妥善保管,这都是改进设计的原始资料。

“设计定型”是对全套设计图样、技术文件、技术规范的最终确认。即通过试制和鉴定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解决,修改有关图纸、技术文件和技术规范,并通过最终的设计评审而确认即“定型。

6.销售前的准备工作

产品说明书的编制、市场服务机构的建立、质量追踪的准备。

7.设计更改

设计资料是整个技术资料的根基,工艺围绕设计而展开其工作,可见其重要性。因此,要严格控制其质量。

设计虽然定型,但经制造过程、使用过程,难免发生更改。对待更改要慎之又慎,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

7.1所有更改都必须经原审批人或授权人审核、批准,才可进行。

7.2更改内容(如图纸、技术资料等)应清晰、明确。要有:更改人、更改时间、更改依据和更改标记。

7.3更改后的资料,应正式下发,同时收回已作废的资料。

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概述

制造过程衔接与设计过程,而设计的工艺性考验是“试制”。虽然通过了“试制”,不一定“批量生产”就会容易,批量生产与试制相比有一些不同,设备、工艺、人员素质、环境都会有些变化。所以,在批量生产中,有许多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因管理因素导致的质量事故会相续的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正式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任务。

制造过程始于工艺准备,体现于工艺规范(指适合批量生产的规范)。整个制造过程就是忠实执行工艺规范的过程。

二、工艺范围的制定

1.进行产品工艺规范的技术准备 

产品工艺规范的技术准备,一般应与产品的设计评审交叉进行。所谓技术准备,是指工艺规范的总框架的确

定,又称工艺方案制定。

1.1合理安排工序;

1.2确定专用工艺装备和系数;

1.3明确车间分工和加工流水线安排;

1.4识别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制定工艺内容;

1.5明确工序质量控制点,规定控制方法;

1.6提供外协件零件清单。

2.编制正式的工艺文件

在工艺方案确定的基础上,编制正式的工艺规范(又称作业指导书)。

三、制造过程控制

3.1原材料质量控制和外购(协)件验证

在制造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六大因素中,原材料首当其位。因此,在进入制造过程前,要严格把关。应从以下

两方面入手:一.杜绝不合格材料入库;二.严禁混料和错料。外购(协)件质量至关重要,必须建立一套进料验证机制,严格把关。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和控制质量,不是光靠进料把关来解决问题,应该立足对分供方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监管”。

3.2 严肃工艺纪律

   所谓严肃工艺纪律的核心所在,就是“忠实执行工艺规范”,对操作者首先应晓知,只有按照工艺规范去做,才能保证质量,还必须绳之依法。要强化对操作工的监督,监督是有重点的,即控制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面铺开。

3.3 工序能力验证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能稳定加工出符合规范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对此,应先验证,而后加工,否则可能会造成大批量不合格事故。验证方法有两种:一是“工序能力指数”法;二是定性分析法,就是先生产一吨数量的产品,边加工、边检测、边调整,根据结果可对工序能力作出正确的验证。

3.4 工序检验与“首件三检制”

在工序流程的全过程中,要求员工牢记“一切为了顾客”“下一道工序就是顾客”的强烈质量意识。所以,工序检验是关键。

&  操作者自检:操作者是产品的制造者、是产品质量第一保证人,将自检结果及时通知、隔离和记录。

&  自动化检验:是指自动化检测装置,具有检测快速、准确、高速,适用大量生产的工序。

&  工序巡回检验:工序巡回检验要按规定重点监督和检验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质量,其他工序采取巡回监督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或向上级反馈(重大问题),并做好记录。

&  最终检验:每种零件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是最终检验,目的是保证以合格零件供给下一道工序;若被加工

件就是成品,其最终检验就是“成品检验”,目的是防止不合格品出厂。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均都得按照检验规范执行。

& “首件三检制”

首件是指每个工作班每个工序开始做的第一件;一个批次制品开始的第一件;生产设备或工艺装备调整后的第一件,当然,这一个第一件应理解为工人自检认为合格的第一件。

“首件三检制”是指“自检”、“互检”和“专检”,严格执行,并记录,便于追溯。

3.5  验证状态的控制和不合格品处理

验证状态有三种:合格状态、不合格状态和待检验状态。需要对各状态进行标示区分,以防混淆。标记形式:标签、工序卡、印记等。对不合格品可以作:“特采”“让步接收”处理,必须签字审核和批准并做好记录。执行执行特采和让步要慎重,可能产生有形或无形的损失。

3.6  检测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检测和试验设备属计量系统中的硬件,对其质量控制,首先要建立计量器具管理制度,还要实行计量器具的检定制度。

3.7  技术文件控制

要做到有记录,有保管,有回收的措施建立制度,保证技术文件的有效性。

3.8  纠正措施

&  在生产现场总会发生质量问题,不管问题的大小,一定要抓到底,坚持质量分析活动常抓不懈,要健全质量责任制。

&  要做到“纠正措施计划”的编制、实施和落实,并进行验证。

辅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概述

   辅助生产过程一般包括:辅助材料供应、工具的制造或外购。设备的外购与维修、动力和水、暖风、气的供应以及运输保管等服务。

二、 辅助材料的控制

辅助材料不直接用于产品,可能会人忽视,经过实践证明,它对产品的质量影响重大。其质量控制应和原材料一视同仁,不可松懈,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验收。在采购合同签订之前,也应对分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监督”。

三、 模具的控制

模具的检测和确认与产品的略异,至少前者的检测精度更高。它对产品的质量影响重大,其质量控制应和产品一视同仁,不可松懈。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验收。在采购合同签订之前,也应对分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监督”。

四、 设备的控制

&  设备多为外购,应按其技术标准、附件目录等进行验收。

&  在生产运行中的设备,其质量内容控制是:设备管理人员按规定程序进行保养设备;制度检修计划;实施设备的计划检修制度。

五、 动力、水、暖、风 、气控制

动力,特别是指电力,目前电压不稳定,随时和忽然停电会给产品带来质量隐患和损失。水、暖、风 、气一般都是有企业辅助车间供应,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产品质量。

最好在可控制范围内进行控制,企业必须实施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六、 运输和储存控制

运输和保管两个环节对产品质量影响直接,其重要性容易理解。运输不当会直接导致产品损伤或损坏;保管不当会被污染或变质。要根据产品的性质,对运输和保管这两个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使用过程的控制

一、 概述

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为“别人”(即顾客);另一部分是为“自己”(即企业)。使用过程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首先,企业贯彻了“一切为了顾客”的基本观点,反过来,顾客对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必须回报以信任。这是最实在、最有效的商业广告。信誉是企业的巨大无形资产。其次,通过使用过程能获得多种市场信任,对改进设计、工艺和销售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 为顾客应做的控制工作

1.提供产品说明书;

2.提供专业工具;

3.做好市场保障工作(备件的提供 产品的责任制 技术咨询)。

三、 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应做的控制

企业应通过维修点或售后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与顾客接触的机会,制定有力措施,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如顾客对产品质量的反映、对产品的需求等。

企业应充分利用销售渠道,制定措施(如质量追踪卡/表),进行质量追踪。

文档

过程质量控制 方法

●设计过程质量控制一、概述二、设计过程控制1.设计计划2.检验测试规范的制定3.设计评审4.设计验证5.样机(品)的试制、鉴定和设计定型6.销售前的准备工作7.设计更改●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一、概述二、工艺规范的制定1.产品工艺规范的技术准备2.编制正式的工艺规范三、制造过程控制1.原材料质量控制和外购件验证2.严肃工艺纪律3.工序能力验证4.工序检验与“首件三检制”5.验证状态的控制和不合格品处理6.检测和试验设备的控制7.技术文件的制定8.纠正措施●辅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一、概述二、辅助材料控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