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河南中招考试说明解密预测试卷
语文(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 题 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总 分 |
| 分 数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竭尽 (jié) 拜谒 (yè) 言简意赅(gāi) 扪心自问(mén)
B.恣睢 (suī) 关雎 (jū) 潸然泪下(àn) 自怨自艾(yì)
C.踌躇(chóu) 铸造(duàn) 断瓦残垣(yuán) 迥然不同(jiǒng)
D.奇崛 (jué) 倔强(juè) 贻笑大方(yí) 百战不殆(d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郑重其事 分道扬镳 不记其数 浮想联翩
B.心往神弛 狼狈不堪 销声匿迹 力挽狂澜
C.异想天开 断章取义 如火如荼 吹毛求疵
D.怨天尤人 含辛茹苦 陈词滥调 手屈一指
3.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答题。 (5分)
《大河报》11月24日讯 ① 中小学乱用违规教材的现象将有望得到遏制。②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获悉,从本月至12月31日,各地教育部门将展开一场清理中小学违规教材。
③据悉,近期一些地区和中小学使用未经审定的国家课程教科书,这些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学性、适宜性等方面的问题。④对在教材使用选用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学校和地区,教育部门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1)给上面这则新闻拟个标题(字数不要超过20个) (3分)
第 句,修改意见 。
第 句,修改意见 。
4. 名著阅读 (5分)
初中语文课本“名著导读”目录中常用一句话来概括点评名著的内容或特色,例如“《水浒》:反抗封建的英雄传奇”;“《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请你从《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四部名著中选择其中一部,写出它的书名、作者并用简短而有创意的话来点评其内容或特色,字数20以内。
名著: 《 》 作者:
点评: 。
5. 古诗文默写 (8分)
(1)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2)《〈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思而不学则殆。
(3)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中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
(4)翻开厚重的诗文书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杜甫身居漏雨的茅草屋,却心系百姓,发出了“ ,______ ”的呼唤;范仲淹屡屡被贬,却忧国忧民,抒发了“ , ”的高尚情怀。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6分)
材料一:据新华社北京2009年12月31日电 记者2009年12月31日从财政部获悉,财政部已于近日会同民政部向地方预拨2010年城乡低保补助资金430亿元。
据介绍,这批资金包括城市低保补助资金257亿元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173亿元。
材料二:另据新华社北京2009年12月31日电 记者2009年12月31日从财政部获悉,财政部已于近日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各地预拨2010年就业专项资金232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做好就业工作。同时要求各地及时分配下达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切实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措施,促进就业增长。
材料三:财政日前已预拨2010年优抚安置补助资金213.2亿元,用于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以及移交安置的离退休人员和机构经费补助,并要求地方及时将补助资金拨款到位。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3分)
(2)提取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3分)
二、现代文阅读 (共28分)
(一)阅读《绝情的背后》,完成7—10题 (16分)
①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脑子里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
②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③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
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你还有最后一次机会。”
④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
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⑤“给他的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
⑥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⑦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去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会要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⑧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
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有个学校能接收他。他心里更加难过,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⑨但父亲却真办到了,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他插班旁听了。
⑩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着说:“爸,
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⑾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人又聪明,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
将升入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⑿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那个班的班主任已经调到省附中了。”
⒀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
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了。”
⒁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人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⒂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
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
⒃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⒄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⒅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
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正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却隐隐地感觉到,自己的儿子还有希望。
⒆父亲接到班主任的捎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儿子暂时
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说:“暂时不要告诉你儿子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⒇班主任找到父亲说:“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
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元钱,说,“知道你们家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21)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22)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不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要先去趟某某中学。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14期朱晖/文)
7.结合文意解释文中的词语。(2分)
(1)刀光剑影:
(2)屡教不改:
8.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3分)
9.选文的(18)、(19)、(20)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作用是什么?(4分)
10.班主任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刻画他的?(4分)
1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请举例说明。(3分)
(二)阅读《耕读》,完成11-15题 (12分)
①“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反映了古人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理想,明确指出了做人、做事的分界,是高尚的人格追求和高洁的生活情趣的诗意写照。
②“诗书传家久,耕读继世长”,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解读。“耕读传家”,在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我们经常看到这四个字。耕是耕田的“耕”,读是读书的“读”。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本分做人,不废学业,耕读为生,朴中带雅,且沾一点书香,是过去不少乡人持家的宿愿。
③皓首穷经、躬耕垄亩,起于阡陌、达于仕宦,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耕读的理想结果。诸葛亮躬耕南阳,名为读书实为等待时机与明主。借耕读以图大志,身居陋室,心怀天下,也是出山之前的潜伏,左宗棠就在这种耕读中过了大半生,一旦放弃耕读就如猛虎下山,蛟龙入海了。在“家齐而后国治”的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十分重视家庭、家族的提升和发展,一些世代相传的政治世家、名门望族,除了血缘关系以外,文化学术的传承成为维系世家延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纽带。在耕读传家的身体力行方面,曾国藩及其家族被称为典范。曾氏家族一直在荷叶塘过着半耕半读的农家生活。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曾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④耕读是人格的升华。在古代的“耕读”中,“耕”是放在第一位的。“耕”是维持生命
的劳动,能“耕”得好,就不愁吃穿生存。“读”是放在第二位的。因为“读”得好实在不易,但真要读好了,那是要成龙变虎,成官成宦的。
⑤耕读是诗化人生。乡下农耕时,主人以耕读为乐,淡泊名利,感到十分惬意。有点文
化的人也常笔耕。陶渊明是隐逸之士的代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影响了不少人的志趣,并在耕读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和灵魂的家园。唐代诗人孟浩然在生活上比较接近陶渊明,他在诗中写道:“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上人。”
⑥耕读是最简单的幸福。跃马驰骋、纵横天下的曹操,最初的理想是在乡下建一所好房
子,“春天读书,冬天狩猎”。耕读是旧时许多文人的愿望,他们向往一片竹林、一册天书、一杯清茶的简单、闲适、宁静与充实。今人亦有不少富裕后开始结篱南山、亲水筑屋,于繁忙工作之余逃离都市喧嚣、重归耕读的精神意境的。
⑦耕读,在当代,其实就是学习、工作在现代语境的表达。当今,读就是学习,耕就是
工作,耕读就是生活。只是读的范围日益宽延,读的概念日益泛化了:耕已被“耕耘”一词替代,是在各个行业辛勤劳动的体现。“耕读”概念已从垄亩茅屋走出来,转换为现代意义上的学习工作状态的诗意读解,成为有品位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⑧小时候,耕为果腹,读是精神饥渴,从来也没有进入过自由耕读的至上至高境界,没
有尝到过做耕读主人的散淡从容。读书真正成为兴趣、爱好,则是大学生活中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在工作实践中面对诸多未知世界时激发出来的。学无止境,越学习越感觉自己浅显,学问如高山,高山仰止,更觉渺小。工作后也没有敢放弃阅读,因为读能够提高工作水平,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而勤读、善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推动工作时才能高屋建瓴,举重若轻,气度从容。
⑨我生肖为牛,性本憨愚,唯有勤读,方能开启智慧;我崇尚牛之精神,常以牛策己,唯有躬耕,方能不负人生。耕有垄亩躬耕,也有翰墨笔耕。躬耕到笔耕是思想的必然,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积累感受和思考,有创作的冲动,有表述的愿望,就形成了文字。这些文字贯穿起来记录了心路历程,表现了思想脉搏、人生足迹,如人生视窗展现内心世界,如瞭望灯塔扫视社会变迁。
刘致学(河南郑州)(摘自2009年11月26日《大河报》)
12.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3.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4.本文的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5.“耕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你对它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三、古诗文阅读 (14分)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6—19题 (1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⑤,如厕⑥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⑦,最妙者八分⑧。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o):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如厕:到厕所去。⑦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⑧八分:汉字书体名。
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敝:
(2)媵人持汤沃灌 汤:
1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
A.① 以衾拥覆 ②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B.① 久而乃和 ② 足肤皲裂而不知
C.① 诞惜不与 ② 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
D.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翻译句子 (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19.认真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原句说说宋濂和钟繇学有所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二)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20-21)题 (4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此诗以 为序,前四句写 ,后四句写
情景。(2分)
21.请从写法上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分)
四、作文 (50分)
22.根据下面的提示,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我和 ___ 一起 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我和你们一起共度难关”、“我和小树一起成长”、“我和孙悟空一起遨游太空”等等;
②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③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者,请用X X代替。
(2)交流如雨丝般细微但不乏晶莹闪亮,它奔向大地,汇成细流,义无反顾地流入心灵交汇的江河;交流如雨滴般无声胜有声,一滴一滴默默地流坠,碾着时光的足迹,最终滴穿了人与人之间如磐石般坚硬的隔阂。
请以“交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体验和感悟,也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要求 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个字。
②题目或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者,请用X X代替。
参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A ( B.潸(shān) C.铸(zhù) D.倔 (jué))(2分)
2. C(A.记-计 B. 弛-驰 D.手-首 ) (2分)
3.(1)教育部门开始清理中小学违规教材。 (3分)
(2)第 ②句:在“违规教材”的后边加上“的行动”。
第 ④句:将 “使用选用”改为“选用使用”。(每句1分,共2分)
4.示例一:名著:《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点评:一个西天取经降魔伏妖的神话。或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像超凡、夸张神奇、变化荒诞的神话。
示例二:书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点评:血与火中炼就辉煌的人生。或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此题作者1分、内容字数符合要求2分、行文流畅富有创意2分,共5分)
5.(每空1分,共8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 (2)学而不思则罔,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6.(1)财政预拨875.2亿元“惠民资金”(3分)
(2)财政预拨城乡低保补助资金430亿元 (1分)
财政预拨就业专项资金232亿元 (1分)
财政预拨优抚安置补助资金213.2亿元(1分)
二、现代文阅读 (共28分)
(一)(16分)
7.(1)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1分)(2)多次教育,仍不改正。(1分)
8.班主任为了挽救沉迷网吧、荒废学业、屡教不改的“他”而断然拒绝“他”父亲跪着希望再给“他”机会的请求。(3分)
9.插叙。补充交代了绝情背后的具体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小说的主题更突出。(4分)
10.班主任是一个既有原则又真正爱学生、对学生(差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用特殊的方式教育学生,使浪子回头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好老师。(2分)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2分)
11.欲扬先抑。例如:文章前面一直写老师的绝情: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断然拒绝父亲的跪求;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去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会要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上面的句子,把班主任的冷酷绝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表现他的良苦用心,突出了小说的主题。(3分)
(二)(12分)
12.提出文章的论题,开启下文。(3分)
13.耕读是人格的升华、是诗化的人生、是最简单的幸福、是现代意义上的学习工作状态的诗意读解。(3分)
14.事实论证,用富有代表性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皓首穷经、躬耕垄亩,起于阡陌、达于仕宦,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耕读的理想结果”这一观点。(3分)
15.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在今天,耕读,“其实就是学习、工作在现代语境的表达。读就是学习,耕就是工作,耕读就是生活。”(3分)
三、古诗文阅读 (14分)
(一)(10分)
16.(1)破 (2)热水 (3)等到 (4)因此(每题0.5分,共2分)
17. A(2分)
18.(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每次见到不同的字体,他都要写得非常相像。(每句1分,共2分)
19.甲文的宋濂: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其余的都无暇顾及,(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勇于克服生活的艰难困苦,勤奋苦读(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乙文的钟繇:钟繇痴迷学书,呕心沥血,费尽心思,(入抱犊山,学书三年;未得笔法,捶胸呕血;盗墓求书;学书画被过表;精思学书,如厕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4分)
20. 时间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间袭击敌营,以死报效朝廷。(每空1分,共2分)
21.示例一:此诗描写战斗的场面,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选用黑、金黄、红、紫、等色调浓艳的词语,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了、压、摧、凝、等动词努力烘托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示例二: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和“报君黄金台上意”分别活用了荆柯刺秦王、燕昭王重金纳贤两个典故,既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歌颂。(紧扣题目要求,意思接近即可,共2 分。)
四、作文 (50分)
22.(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