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作者简介:赵其国,男,1930年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土壤学家、农学家、生态学家。通讯作者:黄国勤,男,1962年出生,江西余江人,教授。通信地址: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E-mail:hgqjxnc@sina.com 。收稿日期:2011-04-08,修回日期:2011-05-10。
广西农业:机遇、成就、问题与战略
赵其国1,黄国勤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2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
摘要: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有关方面参考,从机遇、成就、问题与战略对策4个方面探讨广西农业的发展问题。广西农业在中国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对广西农业发展一直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对推动广西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十二五”期间,广西农业面临着新的良好发展机遇,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发展外向型农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广西农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作物产量较低,潜力未能发挥;土壤退化严重,生产环境变劣;农业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农业科技落后,支撑能力不强。“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要实现广西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实施的发展战略有开放战略、带动战略、提升战略和低碳战略。关键词: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广西中图分类号:F322,F32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1-0247
Guangxi Agriculture:Opportunity,Achievement,Problems and Strategy
Zhao Qiguo 1,Huang Guoqin 2
(1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Jiangsu,China;
2
Research Centre on Ecological Sciences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Jiangxi,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issue of Guangxi agri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opportunity,achievement,problem and strategy..Guangxi agriculture holds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tropics and subtropics agri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our country.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alway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Guangxi.In last several years,a series of related policies were issued,which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Guangxi Province.Entering into the “Twelve-Five ”period,Guangxi agriculture is facing goo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particularly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free trading area ”,has brought the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develop the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e for Guangxi.In the “Eleven-Five ”period,although huge achievements were obtained in Guangxi agriculture,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Guangxi.For example,crops output was low,potential was not able to be displayed;soil degeneration was serious,production environment became poor;agricultural foundation was frail,growth potential was insufficient;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backward,and support capacity was not strong.At the “Twelve-Five ”period from now on and even in the future quite long time,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with good and fast in agriculture in Guangxi Province,som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They include open strategy,driving strategy,
enhancement strategy and low-carbon strategy.
Key words :Agriculture;Developmental Strate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Guangxi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广西全区土地总面积23.6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47%。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全区约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22.0℃以上,涠洲岛高达23.1℃。桂林市东北部以及海拔较高的乐业、南丹、金秀年平均气温低于18.0℃。广西降水丰沛,年降水量为1080~2760 mm,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的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 85%;10月—次年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广西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亚热带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是全国“产糖大省”、“水果之乡”,广西农业在全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1]。
在进入“十二五”之际,回顾“十一五”广西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探索今后5年或更长时间内广西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对策,对于推动广西农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笔者拟从机遇、成就、问题与战略对策4个方面,探讨广西农业发展问题,以供有关方面参考。1机遇
1.1领导高度重视
国家对广西的发展一直非常关心和高度重视[2]。总等领导同志多次莅临广西考察指导工作,多次对广西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07年3月,总要求,要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信息交流中心以及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2008年春节期间,总深入广西指导抗击雨雪冰冻灾害,要求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宝贵机遇,努力在继续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2009年1月,总对广西几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春节期间,总理在广西视察工作时,对广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进行了高度肯定,并对未来广西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寄予厚望。
1.2国家出台相关
为支持和推进广西“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并计划把该区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2009年12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提出了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1)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2)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3)培育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4)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
1.3扩大开放深化合作
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位置的广西成为东盟各国进出中国的名户,使广西由边陲省份变成国际通道和枢纽。
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随着《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的签署,完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全面建成。这是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是中国和东盟10国共创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标志着广西对外开放和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是广西农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战略机遇[3]。
2成就
“十一五”期间,广西经济社会、生态环保和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期间广西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就农业、农村而言,广西“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现在5个方面。
2.1产值增幅大
2006—2010年广西农林牧渔业总值从1448.4亿元增加到2610亿元,农业增加值从912.5亿元增加到1670.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95元增加到4543元,增幅均超过了80%。
2.2农耕技术新
广西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自主创新集成推广了“三避”(避雨、避晒、避寒栽培)、“三免”(水稻、玉米、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间套种等多项农业适用新技术。
2.2.1“三避”技术抗冻又抗旱2008年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桂北大部分果树受灾,而推广了树冠盖膜“三避”技术的333
3.33hm2阳朔金桔却生机勃勃;在2010年历史罕见的干旱中,采用了“三避”盖膜种植的农作物,有效节水50%左右,“三避”技术有效保住了60万hm2甘蔗、西瓜、玉米、香蕉等农作物。
2.2.2“三免”技术提质又提效广西的稻草覆盖马铃薯免耕种植技术,改“种薯”为“摆薯”,改“挖薯”为“捡薯”,平均每公顷省工90~120天,比常规耕作栽培增产50%。农业部先后5次在广西召开全国会议,推广广西“三免”技术(稻草覆盖马铃薯免耕种植、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
2.2.3间套种技术省地又增收水稻莲藕套种技术,让广西宾阳县黎塘镇司村这个莲藕之乡实现稻藕同生。单种藕每公顷只能产莲藕37500kg;套种后,莲藕产量不仅达到45000kg,还能多收7500kg左右的稻谷,每公顷能多收入15000元。2010年11月13日,全国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研讨会在广西召开,与会领导、专家高度称赞“稻藕套种”技术。目前,广西先后探索推广了“粮经套”、“粮油套”、“粮粮套”等多种模式。
2.3节本增效显
“十一五”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避”技术760万hm2、间套种96.67万hm2、测土配方施肥93.33万hm2。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440.88万hm2,节本增收68亿元;马铃薯免耕栽培41.33万hm2,节本增收40.3亿元;玉米免耕栽培.67万hm2,节本增收6.73亿元;水稻抛秧833万hm2;植保“三诱”技术186.67万hm2以上,节支增收20亿元。
2.4形成产业带
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了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发展,近年来,广西重点推动桑蚕、食用菌等11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优势农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目前,广西形成了桂林、南宁、来宾市食用菌产业带,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蚕优势产业带,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等主要糖料蔗产业带,桂东南、桂西、桂中木薯优势产业带,桂北、桂中柑橘产业带,左右江和桂东南香蕉产业带,桂南、桂东南荔枝产业带[2]。
2.5农业地位升
近年来,广西农业在全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1)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新高,总产量稳定在1400万t以上,优质稻等产量排全国前列。(2)“菜篮子”产品稳定增长,蔬菜种植面积113.33万hm2,成为全国最大冬菜生产基地。(3)肉类、水产品产量连续4年排全国第8位,其中对虾产量全国第二,罗非鱼产量全国第三。(4)糖料蔗、蚕茧、木薯、木材等产量排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60%、33%、70%、14%以上。此外,广西水牛存栏数全国第一,动植物良种覆盖率90%以上,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21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等等。
3问题
尽管近年来广西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其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
3.1作物产量较低,潜力未能发挥
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9》资料[1],广西耕地面积421.75万hm2,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47%,但粮食总产量只有1394.7万t,只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广西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就水稻而言,全国稻谷单位面积产量为6563kg/hm2,而广西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只有5227kg/hm2,广西稻谷单产比全国稻谷单位面积产量低13.57%,相当于每公顷少1336.05kg。这不仅说明了广西水稻产量还比较低,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而且还说明广西优越的光、温、水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资源潜力未能发挥,资源生产潜力亟待挖掘。
3.2土壤退化严重,生产环境变劣
广西存在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不利影响。(1)水土流失加剧:20世纪90年代,广西国营林场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下降了13.5%。虽然近年来有些地区的有林地面积增加,但林地质量退化,低矮灌木比例增大。目前全区水土流失中轻度侵蚀占14%,中度侵蚀占5%,强度侵蚀占0.3%,石山占2.6%。近10年中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约20%。(2)红壤酸化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的酸沉降的频率和强度均增加,酸雨的面积大幅度地向外扩展。近20年来,旱地红壤pH平均降低了0.1~0.2个单位,预计到2045年,土壤pH还将有所下降,而盐基饱和度则将下降约50%。(3)红壤坡耕地土壤肥力退化:广西土壤肥力大多处于中下水平,中、低肥力土壤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2%和33.3%。水田和林旱地土壤中全氮和速效磷大多处于轻度贫瘠到严重贫瘠水平。近20年来,自然荒地和稀疏林地的土壤肥力退化;由林地开垦的旱地土壤肥力也下降;红壤坡耕地中有机质和钾退化严重。特别是经济作物存在严重的连作障
碍,红壤微生物生物功能退化。
上述3个问题相互影响,使农业生产环境变劣。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大量的表土和养分流失;土壤瘠薄、中低产田(地)面积大;土壤酸化,抑制作物生长;土壤物理结构差,抗季节性干旱能力弱。植被逆向演替、侵蚀加剧,引起肥沃表土流失;酸雨加速了土壤养分离子的淋失,这些都是引起土壤肥力的退化的原因。而土壤肥力的退化,又导致土壤生态功能的失调,如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种群减少、功能衰退,土壤元素生物循环减少,这降低了土壤对退化过程的缓冲能力,加速了土壤的退化。目前在广西粮食生产中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是粮食单产的增长幅度已远远落后于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近5年来,化肥用量年增幅平均为8.4%,而每年粮食单产增幅仅为2.2%。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土壤肥力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并由此导致农业生产环境变劣,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3.3农业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
广西农业基础十分脆弱,突出表现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4]:(1)灌溉工程老化失修,水库病险隐患较多。广西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标准低、质量差,由于管理不善、维护不够、年久失修,约有三分之二的水利工程设施出现老化、损坏或报毁;(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灌区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广西现有大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为12.8%、中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为16.6%、小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为10.5%,远远低于应有标准;(3)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缺口非常大。
由于农业基础脆弱,导致广西农业灾害频发,出现“大雨大(水)灾、小雨小(水)灾、无雨旱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如2010年2—3月,广西部分地区干旱等级已经达到严重干旱,其中桂西北达到特大干旱等级,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截至2010年3月11日统计[5],广西全区有12个市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52.30万hm2,因旱导致176.46万人、87.0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2010年4月8日统计,全区因旱受灾人口1237.23万人,差不多每4个人中有一人受灾。严重的自然灾害,必然对广西农业发展“后劲”产生不利影响。
3.4农业科技落后,支撑能力不强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属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和自治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之一。与东、中部各省(市、区)相比,广西农业科技总体上比较落后,科
技对农业及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
3.4.1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据有关资料,广西农业科技人员约3万人,平均每县只有大约275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中部发达省(区、市)。据统计,广西现有农业科技人员中,博士仅占2.81%,硕士占1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甚远,与发达地区(省、区)、发达国家差距就更大[6]。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特别是农业创新型的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
3.4.2农业科技投入低由于广西属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因此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方面的资金和财力非常有限,远不及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就是与云南、湖南、贵州等邻省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资料(2010),广西自治区本级科技专项经费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数,如广西为12.31%,全国平均为28.8%,贵州31.98%,湖南35.72%,云南43.28%。
3.4.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能力较弱据广西科技厅研究,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28.6%,2/3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形成产业规模的更少。
3.4.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据测算,广西“十五”时期(2000—200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4.34%,而全国同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9.53%,广西比全国低15.19个百分点,可谓差距甚大[7]。
4发展战略
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广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是[2]:两区一带、富民强桂。“两区一带”,就是全面建设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上游经济带,使之呈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富民强桂”——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走道路;强桂,就是全面增强广西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农业发展而言,“十二五”期间重点提升“六大能力”——粮食保障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助农增收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新农村示范带动能力、农业发展竞争能力。
按照上述思路和战略目标,广西今后(“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应是:开放战略、带动战略、提升战略和低碳战略。
4.1开放战略
4.1.1总体战略“开放”是21世纪的主旋律,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广西今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就今后农业发展而言,广西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优势,千方百计地加快开放、合作的步伐,不失时机地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要积极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的形势,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4.1.2战略措施广西实施农业开放战略,具体措施包括:(1)在南宁建立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园,着力打造与东盟各国农产品交易和技术合作平台;(2)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3)吸引、鼓励区外、境外资金来广西投资开发农业产业,争取更多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广西;(4)扩大名、特、优、新、稀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出口;(5)积极引进农业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6)支持和鼓励广西区的农业企业、农业企业集团到区外、境外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流通项目。
4.1.3实践成效实践证明,作为中国最大的冬季蔬菜生产基地,广西有潜力做国家“菜篮子”,走出去与东盟农业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各国推出的优惠从多方面刺激了农产品贸易的扩大,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不管是在规模、种类还是其他方面都将面临新的机遇。
除了与“国外”合作,广西也积极利用“国内”资源。近年来,广西实行“借智借脑,跨越发展”,就是农业开放战略的具体体现。2009年11月,广西聘请袁隆平等13位国内著名院士担任自治区农业顾问;2011年2月,聘113名全国顶尖人才为广西农业“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专家——农业“高端智囊”。这对广西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可以设想,随着广西农业“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农业“走出去、请进来”速度、频率的加快,其成效将越来越显现出来。
4.2带动战略
广西农业“带动战略”,就是广西要以“广西—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契机和龙头,带动整个农业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广西现代农业发展。
4.2.1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调整农业发展策略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水果业、蔬菜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优质水果、蔬菜,建设一批对东盟有竞争优势的水果、蔬菜产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水产畜牧业和优势林产业。做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并加以实施,形成较大规模的产
业带。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建立农产品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加强对广西农业领域的监控,通过财政拨款或支持,对受到冲击的地区和农民给予财政补贴,统一、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广西农产品保险制度。还要加强与东盟在经济安全与风险防范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应对外部市场的挑战。
(3)建立广西—东盟农业贸易交流机制。与东盟国家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双边和多边的交流活动,如农产品展销洽谈会、农业技术论坛、农业领域高层次研讨会等,以增进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4.2.2实施产业带动,推动创新发展力争到2015年:(1)把蔗糖、畜禽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2)把粮食、蔬菜和水果打造成为五亿元产业;(3)把蚕茧、草食动物、中药材、生物质能源、奶水牛、优势水产品和农业生态旅游,打造成为亿元产业。同时,深入实施超级稻、秋冬种、间套种“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力争近2~3年(或3~5年)每年新增推广超级稻、间套种、秋冬种各13.33万hm2。
4.2.3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狠抓“菜篮子”工程和“万元增收”工程建设;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华侨农林场改革;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点,等等。4.3提升战略
“提升战略”就是针对当前广西农业存在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方位提升广西农业的产量、质量、效率和效益。
4.3.1提升资源利用率广西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农业资源浪费现象,包括作物秸秆资源浪费、有机肥资源(畜禽粪便等)浪费、土地资源浪费、水资源浪费等。为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资源,走“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之路,必须大力强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4.3.2提升作物生产力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广西农作物生产力总体较低,如根据统计,广西玉米、甘蔗、花生、甘薯、大豆等主要旱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0%~80%左右。因此,采用新型农业增产技术提升广西农作物生产力势在必行且潜力很大。
4.3.3提升农产品品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品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和占有率,尤其是广西作为“广西—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成员,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更是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按照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走清洁生产、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之路,真正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4.3.4提升产品加工率目前,广西农产品加工率还是比较低的,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差距。根据专家测算[8],若广西农产品加工率提高1%,全区可增加35亿元的工业产值和2.5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可增加7亿元收入;如果广西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30%,全区工业产值可增加420亿元,农民可增收84亿元。可见,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可观的。显然,为实现广西农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并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广西农产品的加工率。
4.3.5提升成果转化率要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和机制,以及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各种措施,提升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真正实现“科技—经济”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4.3.6提升科技贡献率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力争在3~ 5年内,将广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4.3.7提升全区人员素质“人”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只有人员(包括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和普通群众)素质的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实施好广西农业发展的“提升战略”,从而实现广西农业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
4.4低碳战略
4.4.1战略要求21世纪是“低碳”世纪,“低碳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战略。在农业发展方面,则要求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广西发展低碳农业,要求从两方面着手[9]:一是大力发展“减排农业”:据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全球农业减排的技术潜力高达每年5.5~6亿t二氧化碳当量,其中90%来自减少土壤CO2释放,即土壤固碳。二是积极推动“吸碳农业”:稻田吸碳制氧,水稻田也是“湿地”和“绿肺”,1hm2水稻田的生态功能相当于0.47hm2草坪的生态功能。
4.4.2战略措施具体来说,广西发展低碳农业的措施有:(1)大力发展“减排农业”,包括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沼气、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能源农业(种植木薯、甘蔗等能源作物)、开发利用太阳能(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日光温室、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太阳能杀虫灯等);发展农业清洁生产——节肥减药、间歇灌溉、生态减灾(“三避”技术)等;农业机械节能——改进工艺、更新设备等;乡镇企业节能——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企业等;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2)积极推动“吸碳农业”,如种植高碳汇农作物——水稻、甘蔗、木薯、果用瓜等4种作物,具有较大碳汇功能,是广西农业发展的重点;推广吸碳农业技术——施用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推广保护性耕作(少耕、免耕,“三免”技术)等;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广西森林覆盖率已达58%,全国第4,为发展“吸碳农业”做出了贡献。
5典型模式
通过对广西近年来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概括总结,归纳出5种农业发展模式,并对每种模式分别提出了对应的成功案例,每种案例都有其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可供其他地区农业发展借鉴参考。
5.1沼气农业模式
从贫困县到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低碳农业。2005年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丰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的村子比比皆是。而23年前这个地处桂东北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66元,是全区有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县。恭城实现跨越式发展,靠的是23年如一日地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曾赴恭城考察的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说,恭城走的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让人很舒服,农民富了,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之一。点燃恭城新农村希望的是一项生态农业新技术——沼气的推广。1983年起,恭城就提出在全县推广沼气池措施。到2005年,恭城全县沼气池总数5.66万座,沼气入户率88%,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其中自动排渣沼气池2.6万座,占总数的46%;并建立红岩、黄家厂等“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的示范点。随着沼气池的推广,恭城县找到了一条适合该县经济发展生态之路。
5.2农业科技园区模式
2006年5月28日,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建设在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启动,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的。为了加强和东盟国家科技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召开的机会,促进百色亚热带特色农业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发展,提高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启动建设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建设,围绕百色以及亚
农学学报JOURNAL OF AGRICULTURE
热带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和联系,加强现代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大组装配套集成先进适用技术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亚热带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梯度技术扩散,促进百色市、广西及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为亚热带地区现代农业提供示范。
5.3龙头企业模式
2009年6月,以东园公司为代表的31个东园企业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审核[10]。这样,在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该厂及其企业产品就已先后通过了保健食品GMP技术认证、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企业”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等多项认证审核,是广西区内通过此类认证的少数同行企业之一。据了解,这次通过认证审核的31个东园企业产品包括东园家酒、东园牛及其加工产品,东园鸡、鸭、鹅、东园淡水鱼以及东园珍珠、东园蔬菜、东园大米、东园水果等。这次东园企业通过的认证产品数量之多,在国内企业并不多见。这次东园企业产品顺利通过有机认证审核表明,合浦东园家酒厂10多年来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升企业产品品质和常抓企业生态环保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认可,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再上新台阶。该厂总经理黄炳权先生表示,这次东园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对企业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促进。今后东园企业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有机产品的标准进行管理和生产,不断把东园企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做长做大,把东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系统做得更加完善,努力打造出一批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广大消费者信赖的东园有机产品。据介绍,合浦东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原以生产东园家酒为主的轻工企业。10多年来,该厂不仅坚持大搞循环经济,大搞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各种生态种养,对企业内外各种产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且还通过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对以各种企业下脚料为主体的牛饲料以及沼液沼渣进行发酵处理,在国内率先利用微生物处理方式攻克了沼气池“结壳”难题,并成功开发了东园牛饲料、东园生物肥,东园奶酪、东园珍珠粉、东园珍珠酒等产品,不仅逐渐提升了东园企业产品的品质,而且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实现了企业污染物零排放,较好地保护了企业的周边环境。
5.4旅游型低碳农业模式
广西的八桂田园位于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的附近,以现代农业观光、果蔬采摘、农业DIY(Do It Yourself)、户外休闲等农耕游乐项目吸引游客。目前,广西已开发了6类乡村旅游产品:(1)农家乐(渔家乐等)。如阳朔高田镇历村。(2)现代农业新村。如恭城县红岩瑶族村、玉林北流罗政村等。(3)民俗(族)文化村寨或古村落。如宾阳蔡氏书香古宅、灵川县大圩古镇。(4)集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农园。如南宁乡村大世界、柳州农工商农业观光旅游区、桂林刘三姐茶园、田阳布洛陀芒果风情园等。(5)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如广西八桂田园、广西现代科技示范中心、南宁金满园、北海田野科技种业园等。(6)依托乡村名胜开展乡村旅游。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广西城镇居民出游的主要方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140多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一年的旅游接待人数约有2000万,旅游总收入约50亿元人民币。
5.5生态公园模式
广西北流市罗政村地处大容山南麓,水田少坡地旱地多。近年来,村民们因地制宜大做种养文章,建成优质龙眼水果基地100hm2,优质苗圃基地53.33hm2,使罗政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龙眼村、苗圃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3600多元。推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全村建成沼气池542座,占全村住户的93%。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安装了闭路电视,建成了卫生厕所、标准畜禽舍。文化广场建成后村民组建了龙狮队、粤剧队。村子还建了一个古荔园,对23株千年荔枝树进行了专门保护。
6小结
广西是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之一。近年来,国家对广西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广西加快发展的相关,为“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广西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农业产值大幅增长、农业耕作技术不断创新、农业节本增效十分显著,已形成多个农业产业带,广西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提升。
然而,就广西农业资源的优势和开发利用潜力而言,广西农业尚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物产量较低,潜力未能发挥;二是土壤退化严重,生产环境变劣;三是农业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农业科技落后,支撑能力不强。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广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广西农业应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一是开
·
·7
www.caaj.org
放战略;二是带动战略;三是提升战略;四是低碳战略。
从加快广西农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对近年来广西农业涌现出的一些成功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认为以下5种模式是值得在广西推广和借鉴:一是沼气农业模式;二是农业科技园区模式;三是龙头企业模式;四是旅游型低碳农业模式;五是生态公园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业年鉴200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郭声琨.科技日报社长对话广西壮族自治区郭声琨[N].科技日报,2011-03-08.
[3]
陈章良.广西农业发展的历史机遇[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1):44-47.
[4]陈发科,黄凯,韦海波,等.广西农田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1):55-59.
[5]周映.我区干旱等级已经达到严重干旱[N].广西日报,2010-03-15(004).
[6]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紧抓新机遇谋划大发展——广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站在新起点上[J].中国农村科技,2010(11):34-37.
[7]赵东喜,王力虎,黄晓昀.广西“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00-1502.
[8]曾东.推进农业由“产品生产”向“产业发展”战略升级[J].广西经济,2009(4):22-23.
[9]
韦吉田.广西大力发展低碳农业[J].农家之友,2010(5):6,8.[10]林益琳.合浦东园家酒厂31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审核[N].北海日
报,2009-06-04.
赵其国等:广西农业:机遇、成就、问题与战略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