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了表内除法 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野营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身边,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四、突破重难点措施: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2、注重动手操作,丰富直观表象。 3、引导学生用有余数出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加强计算练习。
六、课时:4课时
七、单元后记
一、教 材 分 析
1、本单元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 “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二、单 元 教 学 目 标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 重难点 :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 教学难点: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制关系。
四、教 学 方法:
1、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读数,写数的基础,学习万以内的认识时,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2、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可以采用动手操作学具,利用学具的直观性,发展学生的数感,加深理解和认识。 3、在理解数位的意义时,由于生活中很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的意义。
五、课时数: 9课时
六、单元后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测量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地测量身边的物体,体会1毫米、1分米、1千米有多长。在“自主练习”和“实践活动”中,也安排了许多实际测量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估测和实测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 米”、“分米”和“毫米”。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毫米、分米、千米。 2、建立毫米、分米、千米长度的概念。 3、会正确进行单位间的互换和转化。 难点:1、熟练进行长度单位间的互相转化,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进行长度单位的估测。
四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信息窗呈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情境,制成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2、在实际测量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大量的测量活动,另一方面还有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估测自己的步长等,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六、单元后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口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巩固与提高。笔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作准备。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笔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笔算,以及加减法的估算和验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能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位、退位),并会验算。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教学难点: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四、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2、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教学时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五、课时数 4课时
六、单元后记
一、教材分析:
空间观念表现在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在头脑中进行“虚拟地移位”,即假设自己站在某一指定的位置,会看到物体的什么形状。充分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景象,进行直观教学。联系课前学生的观察活动,课上通过提问: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分别能看到什么让学生思考,回忆,交流,说说两个位置观察时的不同结果。利用道具让学生进行充分感悟。 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观察物体,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观察情景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让学生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四、教法学法: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五、课时数:2课时。
六、单元后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四、课时划分: 7课时
五、教法学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预习为辅。
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六、单元后记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继续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安排了两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第二个红点问题和绿点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多边形。教学重难点是探究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三、重点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能用已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
四、 教具:几何图形。 学具:几何图形
五、教法学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预习为辅。
五、课时划分: 7课时
六、单元后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经,以学习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纬安排设计的。其基础是:万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简单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单元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掌握运算顺序。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学法 :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预习为辅。
五、课时数 : 8课时
六、单元后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年级《统计》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对统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教学生动、有趣,借助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统计的意识;逐步体验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且能根据简单的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打下基础。本课时创设的情境,都是选取学生经历过的真实素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统计的欲望,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分类统计,并会用画“正”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呈现整理的结果,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初步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三、重点:会用分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难点:理解用“正”字记录、整理数据的优点。
四、教法学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五、课时数:4课时
六、单元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