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适用年级:三年级
设计者:邵 枫 学 校:上塘中心小学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在会用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从物体所在液体密度上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并推测原因;第二部分是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的不同,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第三部分是比较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的重量,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物体沉浮原因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三年级上册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学生们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本课中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较简单,但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的实验里,学生对“体积”概念的不清楚及同时使用量筒和天平两种精密仪器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上看,寻找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的原因也有点困难。
三、教学思路
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已意见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这节课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与浮的更多问题。
对于本课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我做了一点处理。学生学习了第二部分自制一杯盐水使沉在水底的马铃薯浮起来后,盐水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很少学生知道要比较两杯液体的轻重,即使老师将这个实验端出来,要进行同体积的比较,首先要用量筒量取体积相同的盐水和清水,再用天平比较轻重,看似简单的一个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对两种精密仪器的使用,学生还难以把握,要做好这实验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这环节我觉得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不够恰当而且花的时间多,因而我把“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这一教学内容删掉。把不同物体放在不同液体的沉浮情况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做实验从而进一步探究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了解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在有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浮,理解物体的沉浮不但与物体本身有关,而且与承载的液体有关。
2、科学探究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参与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验,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对沉浮探究发现的情况和见解。
五、教学重、难点
从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上考虑,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运用感官(不知名的液体不能尝)和实验验证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难点定为“不同液体对不同物体沉浮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
教师用的器材: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
学生用的器材:1、蜡烛、火柴、小汤匙
2、烧杯、筷子、白糖等
七、教学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出示两个马铃薯(一大一小),说说这叫什么?再出示两个水槽,A水槽里是清水,B水槽里是高浓度的盐水,两水槽的水色泽相近,量相等,动作示意要将两个马铃薯分别投入两个杯中,并请同学们猜猜这个两个马铃薯是沉还是浮。
2、在学生的争论声中教师将小的马铃薯投入A水槽中,大的投入B水槽中。大的浮起,小的沉下。怎样解释两个马铃薯的沉浮不同?你知道影响马铃薯的沉浮的因素有哪些?
3、如果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会怎样?观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浮;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全沉。这是怎么回事,怎样解释马铃薯的沉浮?(欲设学生回答:可能和水的多少有关;可能和水槽的大小有关;可能和水有关,B槽中是盐水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研究的主题:比较研究两个水槽中的液体。
(二)、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的液体(学生实验发现与推测)
1、讨论交流实验方法:你能想什么办法证实这两个水槽中的液体是不一样的?在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法中,师生讨论决定选取用火烧的方法进行实验。(当学生提出用尝的方法时,教师着重强调不知名的液体不能尝)。
2、教师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实验前教师先简单演示,演示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注意事项(温馨提示:A、用蜡烛加热要用外焰B、加热时,人千万别靠得太近C、小心汤匙烫手D、水不要太多)
3、组长领取实验器材,小组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实验成果,交流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尽量让学生说说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实验,从其中的一个汤匙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多学生会猜出这是盐,能让马铃薯上浮的是盐水。这时,教师追问:难道这些白色颗粒一定是盐吗?白糖溶解到清水里是否能使马铃薯上浮呢?在学生还是猜测是“盐”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白色颗粒再探究的欲望。
(三)、调制糖水,小组比赛看谁先让马铃薯浮起来
1、小组长换取实验器材,小组实验。调一杯糖水,看谁先让马铃薯浮起来。
2、浮起来的小组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在讲台上,教师按照他们的快慢排列顺序。做好的小组可以去指导没有做好的小组。
3、交流汇报。很多组并不是第一次把马铃薯放进糖水里就能把马铃薯浮起来,很多组估计要经历多次的放马铃薯,再拿出,再加糖,再放马铃薯,汇报时尽量让学生说说他们实验时是怎么做的。这里学生会生成一个新的问题:马铃薯在水中的沉和浮与水中的糖溶解了的多少有关。
4、总结:糖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揭示B水槽的水的确是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其它很多物质溶解在水中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物体的沉浮不仅与本身的体积和重量有关而且还和放入的液体有关。
(四)拓展延伸探究活动
1、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死海,让学生明其原因。
2、利用所学的知识表演魔术“改变鸡蛋的沉浮”回家给爸妈欣赏。
“比较两个水槽中的液体”的观察记录
班 第 组
水蒸发后我们小组观察到 的现象。
我们小组猜测这是 。
调制糖水的实验记录
| 先放一勺 | 再放两勺(3) | 再放两勺(5) | 再放一勺(6) | 再放一勺(7) | 再放一勺(8) | 再放…… | |
| 浮了吗(浮了打“√”) | |||||||
| 说明:糖水(能 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判断:1、清水中的糖放得越多,马铃薯越容易浮起来。( ) 2、清水中溶解的糖越多,马铃薯越容易浮起来。( ) | |||||||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A →清水 B→盐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