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电子外经贸管理 b. 社会保障服务系统
c. 电子税务系统 d. 电子人事管理系统
13.1.2 G to G电子政务即与之间的电子政务,它是指内部、上下级之间、不同地区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实现的电子政务活动。以下属于G to G电子政务的有(D)。
a. 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b. 电子化采购
c. 电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d. 电子公文系统
13.1.3 G to B电子政务指与企业(business)之间的电子政务,借助信息技术,通信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提供服务。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建立电子化文件资料中心,将各种证明文件和办事流程电子化、网络化,为企业提供高效网上服务。以下属于G to B电子政务的有(C)。
a. 城市网络管理系统 b. 电子医疗服务系统
c. 电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d. 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13.1.4 G to E电子政务是指与公务员(employee)之间的电子政务,G to E电子政务是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重要形式。以下属于G to E电子政务有(A)。
a. 公务员日常管理 b. 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c. 内部网络办公系统 d. 电子公文系统
13.1.5 电子政务内网运行的系统有(D)。
a. 经济信息查询与发布系统 b. 信息查询与发布系统
c. 社会信息查询与发布系统 d. 行政执行系统
13.1.6 电子政务上运行的系统有(C)。
a. 宏观系统 b. 监督检查系统
c. 公共管理和服务应用系统 d. 行政管理业务系统
13.1.7 电子政务建设方法通常采用信息系统建设的(D )。
a. 生命周期法 b. 原型法
c. 面向对象 d. 以上三种方法的结合
13.1.8 基于互联网网站的信息发布及查询,面向全社会的各类项目计划的申报、申请,相关文件、法规的发布与查询,各类公用服务业务信息发布和实施,如工商、税务、保险的管理等,涉及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为(B)。
a. G to G和G to E b. G to B和G to C
c. G to E和G to C d. G to C和G to G
13.1.9 内部的公文流转、审核、处理系统,内部的各类专项业务管理系统,例如:各类计划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人事管理等,内部的各类事物管理系统,例如:日程赶排、会议管理、机关事务管理等,内部的面向不同管理层的统计、分析系统理等,涉及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为(A)。
a. G to G和G to E b. G to B和G to C
c. G to E和G to C d. G to C和G to G
13.1.10 从到地方各级间的公文信息审核、传递系统,从到地方各级间的多媒体信息应用平台,主要包括: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交换等,同级之间的公文传递、信息交换等,涉及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为(A)。
a. G to G b. G tb B c. G to E d. G to C
13.3 名词解释题
13.3.1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答:办公自动化是指借助技术手段,将人的部分业务转交给各种设备来处理,并由这些设备和办公人员共同完成办公业务。
13.3.2 电子政务(electronic government)
答:电子政务就是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并对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管理,同时改进、优化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以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能力、廉洁程度,节约行政开支,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13.3.3 电子
答:电子可理解为通过电子化手段来运作业务特征的形态的描述。
13.3.4 信息化
答: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工业时代的(即传统)向信息时代的(即现代)演变的过程。
13.4 问答题
13.4.1 试述电子政务的特点。
13.4.2 试述中国电子政务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3.4.3 试述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及作用。
13.4.4 试述电子政务内网的内容。
13.4.5 试述电子政务的内容。
13.4.6 试述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四个层次和两个支撑体系及其作用。
13.4.7 试述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内容。
13.4.8 试述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体系标准的内容。
13.4.9 试述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需求种类及内容。
13.4.10 试述统一的安全电子政务平台组成及其作用。
13.4.11 试述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原则。
13.4.12 试述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过程。
13.4.13 试述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内容。
13.4.14 试述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含义。
13.4.15 试述电子政务发展的社会背景。
13.4.16 试述电子政务产生的技术发展阶段。
13.4.1 答:电子政务的特点主要有:
(1)以改革政务流程为基础的人机结合的信息系统。(2)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运行环境。(3)强调部门之间的通信与协调。(4)以安全支撑体系为保障: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国家权力行使相关的业务,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决定了机构的业务、权力能否正常开展和执行,安全是电子政务最为重要的基石。(5)电子政务的建设依赖于各部门业务信息化程度。各部门业务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基础。(6)以、企业和社会公众为行为主体。的业务活动主要是机关内部、机关之间、与企业之间以及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活动。
13.4.2 答:从目前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来看,中国电子政务主要有三个不同的发展和应用阶段:
(1)基于广域网的信息与服务发布。这阶段电子政务应用的特点是以单纯的信息和服务发布为主,信息流向比较简单。(2)在电子政务系统中不同行业的政务信息系统在运行的情况下实现有限的数据和信息交换。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机构之间以及整个部门与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在一定的安全框架下,实现数据共享、各类信息的自动交换。(3)以重塑职能、实现再造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化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实现政务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各部门信息和系统应用的高度集成。这阶段的电子政务应用将业务流程重组和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网络化扩展。
13.4.3 答:目前,电子政务的主要模式有G to C模式、G to B模式、G to E模式和G to G模式等四种。
1)G to C电子政务是指(government)与公民(citizen)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2C,是通过电子网络系统来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2) G to B电子政务指(government)与企业(bsiness)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ZB,是指对于企业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电子政务方式代替传统形式的政务活动,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企业提供更大的方便。 3)G to E电子政务是指(government)与公务员(即雇员)(employee)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 GZE。G to E电子政务是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G to G、G to B和G to C电子政务模式的基础。G to E电子政务主要是利用Intranet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办公和员工管理体系,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管理水平服务。
4)G to G电子政务即(government)与(governmen)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Z G,它是指内部、上下级之间、不同地区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实现的电子政务活动。G to G模式是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
13.4.4 答:电子政务内网是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办公网,其上分别运行的是各类相对的政务管理应用系统,其服务对象是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党务。政务工作人员。主要的内网业务系统有:决策指挥系统、宏观系统、行政执行系统、监督检查系统、信息咨询系统等所有机关内部行政管理业务系统。内网以各部门的局域网为基础。
13.4.5 答: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和社会公众。运行的是公共管理和服务应用系统,包括基于Web的应用服务门户,以及客户用 务(C/S)结构的各类客户应用模块。目前各类网站、用于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网上服务应用均属于此类。目前主要的应用系统有:政务信息查询与发布系统、社会信息查询与发布系统、经济信息查询与发布系统、网上税务管理系统、网上信访系统、网上社保系统、网上工商管理系统、网上金融服务系统等。
13.4.6 答:电子政务系统的四个层次是:网络、系统层,信息资源管理层(数据访问层),应用服务支撑层(信息交换层人应用业务层。两个支撑体系是: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体系和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其中:
网络、系统层(即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提供电子政务系统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此层向信息资源管理层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信息资源管理层(数据访问层)负责管理存放在信息资源中心以及网络系统中的各类数据资源,向应用服务支撑层提供数据整合:访问、转换、提取、过滤和综合服务。通常包括数据库及其数据库管理系统。
应用服务支撑层(信息交换层)包括工作流引擎和电子政务中间件平台。中间件支持跨平台的分布式异构数据访问,从而向应用业务层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工作流系统通过工作流引擎驱动数据在应用业务层的各应用之间流转,以便根据分工,合理、高效和完整地分配信息。通过上层的面向政务领域的应用框架(框架也可以看作一种半成品,它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可以快速地生成各种具体的政务应用,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扩充。
应用业务层即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包含GZ G、GZB、GZC和GZE等模式下的政务应用系统以及协同工作与决策支持系统。
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体系标准为电子政务实施提供了标准依据。
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保障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可靠地不间断地运行。
13.4.7 答: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的内容主要有总体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应用支持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六类。
13.4.8 答: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体系标准的内容主要有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产品、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服务等信息安全保证措施。
13.4.9 答:目前中国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需求可分为部门面向社会提供的应用服务及信息发布、部门之间的应用、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涉及部门内部的各类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四类。具体内容如下:
(1)面向社会提供的应用服务及信息发布。基于互联网网站的信息发布及查询;面向全社会的各类项目计划的申报、申请;相关文件、法规的发布与查询;各类公用服务业务信息发布和实施,如工商、税务、保险的管理等。 (2)部门之间的应用。从到地方各级间的公文信息审核、传递系统;从到地方各级间的多媒体信息应用平台,主要包括: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交换等;同级之间、的公文传递、信息交换。 (3)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内部的公文流转、审核、处理系统;内部的各类专项业务管理系统,例如,各类计划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人事管理等;内部的各类事物管理系统,例如,日程赶排、会议管理、机关事务管理等;内部的面向不同管理层的统计、分析系统。 (4)涉及部门内部的各类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机要、秘密文件及相关管理系统;领导事务管理系统,包括日程安排,个人信息等;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分析、决策处理系统;涉及国家重大事务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13.4.10 答:安全电子政务平台主要由交换平台、互联网络接人平台和政务专网接人平台构成。其中:
(1)交换平台负责将内部的Web门户系统、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目录服务系统、公共服务中心、数据服务中心、安全保密管理中心、系统运行维护系统、注册中心RA、授权服务中心AA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互联网络接人平台根据政务网的具体业务需求细化为安全与非安全的二类接人,包括Internet与VPN接人。Internet接人负责普通用户信息访问对外的Web业务应用,VPN接人负责移动办公与有特定安全需求的用户的安全接人。以Internet接人的用户访问的信息涉及敏感信息时主要由应用层安全处理系统提供安全保障,以VPN接人的用户一般情况下由客户端的PKI网关与服务器的PKI同关设备建立安全隧道来提高安全性,对具有更高安全要求的应用可以在应用层进行一次安全处理来加强安全强度。 (3)政务专网接人平台提供一个统一的接人平台,将接人集中化,并对系统接人接口提供接人级的安全控制。
13.4.11 答: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原则就是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适度超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网络是基础,安全贯穿全过程,以应用为目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包括信息收集、业务处理、决策支持三个层面的内容,要适应机构不断重组、职能不断优化的需求。
13.4.12 答: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亦遵循一般信息系统建设原理,建设过程依次为:成立建设领导小组一系统调研一系统规划十可行性论证一系统分析一分析方案评审一系统设计一设计方案评审十系统实施一系统运行与推广一系统评价一系统维护。
13.4.13 答: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内容主要有: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的总体目标与原则。总体方案设计、系统的功能分析、数据规划、网络基础支持平台、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解决方案、风险与控制、培训计划、项目进度安排、经费筹措、项目建设队伍组织、项目效益分析。
13.4.14 答:(1)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同时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的软件技术发展的支撑。(2)电子政务的切人点是政务信息管理,处理的是与行政管理有关的公共事务。
(3)不是将传统的管理和运作简单地搬上互联网,而是要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加强对业务运作的监管,使其更加有效地运行。
(4)电子政务的目标是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13.4.15 答: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和传播变得更为便利,、企业及公民个人之间的相对距离缩短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变得密切了,从而增强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也增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占有量,从而削弱了传统的优势地位,对于传统的官僚管理提出了挑战,使、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管理、民主管理、参与管理成为一种需求和可能。
另一方面是内在改革的需要,世界各国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职能和组织机构的优化,公众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降低方面。而互联网用户的广域性、信息交换的实时性、互动性、低成本性正好符合的改革需要,特别是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实现在组织机构和职能上的柔性,使得互联网能够成为提升效率、完善服务。业务流程优化的平台。同时,借助互联网将原有的信息数字化后以“无纸化”或“少纸化”的形式来开展业务,从而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互联网作为运作的一个平台,能够帮助实现其现代改革目标。
13.4.16 答:电子政务产生的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办公过程中普遍使用现代办公设备,如传真机。打字机。复印机等;第二阶段普遍使用计算机和打印机,并利用其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文件排版输出以及人事财务信息管理等;第三阶段普遍使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文件共享、网络打印共享、网络数据库管理等。
电子政务是由政务办公自动化发展而来的,而今,办公自动化是电子政务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