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 西方经济学(微宏观部分) 代号
(共1页,共11题,答题时不必抄题,标明题目序号)
一、解释下列概念 (每小题5分,共30分)
1.消费者剩余 2.生产函数 3.一般均衡
4.交易方程 5.凯恩斯陷阱 6.通货膨胀
二、问答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如何调节供给和需求并使两者相等的? (10分)
2.试述宏观经济目标及其相互关系。(10分)
3.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在生产时应如何确定最优的要素组合? (10分)
4.用宏观经济学中的原理说明,在经济出现衰退的情况下,应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其手段主要有哪些? (20分)
5.试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效率并说明这一理论的意义。(20分)
参
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课程 西方经济学(微宏观部分) 代号
(共1页,共11题,答题时不必抄题,标明题目序号)
一、解释下列概念 (每小题5分,共30分)
1.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消费者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类商品,往往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但市场上的商品一般只有一个价格,便产生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西方经济学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他们看来,价值或价格决定于边际效用,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所以,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愈少,其边际效用就愈大,因而愿意支付的价格愈高。但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统一价格,若市场价格低于购买数量较少的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这个消费者便能获得消费者剩余。由于劳动者收入较少,一般购买的商品较少,因而比起能购买较多商品的富人来说,劳动者相对地能获得较多的消费者剩余。可见,消费者剩余概念实际是宽慰劳动者消费较少,而掩饰富人消费过多的一种理论。
还可以用图1更具体地衡量消费者剩余。
图1 消费者剩余
在图中,为需求曲线。当消费者以单位价格购买单位的物品时,他实际支付的总额为。但是,单位的物品提供给他的效用为,即他愿意支付的最大支出为。而两者之间的差额,即,就是消费者剩余。它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令反需求函数为,价格为时的消费者的需求量为,则消费者剩余为:
式中,为消费者剩余的英文简写,式子右边的第一项即积分项,表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总数量,第二项表示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总数量。
消费者剩余并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得到的好处并不是从卖者那里搜刮到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消费者剩余仅是消费者心理上所感觉到的一种满足。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常常被用来研究消费者福利状况的变化,以及评价的公共支出与税收等。
2.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假定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该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组合()在每一时期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若以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写为:
这个公式表明,在一定的生产水平条件下,产量Q是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函数。
生产函数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常见的生产函数有固定配合比例生产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当资本和劳动完全不能替代时,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固定配合比例的生产函数。其公式为:
Q = min(L/u,K/v) u、v>0
式中,u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以美国经济学家C· 柯布和P· 道格拉斯的名字命名的。其公式为:
Q = ALK A>0,0<<1,
3.一般均衡: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时,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包括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能使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接受。这种状况需满足以下条件:完全竞争的市场;资源具有稀缺性;每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达到效用最大化;每个厂家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达到利润最大化;所有市场出清,即各自供求相等;每个厂家的经济利润为零。
4.交易方程:指由费雪提出的解释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交易额之间相互关系的等式。其公式为:
MV=PT
式中,M表示通货, V表示货币交易流通速度, P表示交易发生时的价格水平,T表示国民经济商品交易。费雪分析,
交易方程式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论进行的重新表述,认为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数量对产出量通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因此,只有和的关系最重要。得出结论:价格的变动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而且是同比例变动。注意:①不涉及利率的影响。②认为货币只有交易媒介功能。③混同金属货币与纸币在决定物价中的不同作用。④V、T不变的假设与现实不符。虽然该方程式受诸多严格的条件,但仍对货币数量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原理是:凯恩斯认为,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这一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反之,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在此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此时采取扩张性,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无效,而财政极为有效。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就是如此。但在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如图2所示,当利率降到一定程度时,LM曲线呈水平状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此时,不管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大可能使利率再下降。货币无效,而财政极为有效,能使IS右移至,利率保持不变,不产生“挤出效应”。
图2 流动性陷阱
6.通货膨胀: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式中,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t时期和()时期的价格水平。
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①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②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③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①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率上升。
②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
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
②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又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二、问答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如何调节供给和需求并使两者相等的? (10分)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能够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并使两者相等,形成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即指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决定的价格,也就是供求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也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时的价格。
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竞争压力,便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使价格自动上升。这样,价格经过上下波动,最后会趋向于使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从而形成均衡价格。但市场均衡状态的出现只是一种暂时状态,随着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便会发生位移,从而使旧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形成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即形成新的市场均衡和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这种形成过程,以及由旧的均衡向新的均衡的变动过程,实际就是所谓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的过程和形式。它一方面通过市场的价格的波动自动调节商品的供求,使之趋向均衡;另一方面,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它又自动地引起价格的变化,使之趋向于稳定的均衡价格。
2.试述宏观经济目标及其相互关系。(10分)
答:(1)经济是指国家或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①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失业一般分为三类:磨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磨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前两种失业被认为难以消除,故充分就业目标是针对非自愿失业而论的。
②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借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④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及经济增长。
(2)关系
货币四大目标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矛盾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①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
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的增长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国际收支赤字。
④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货币当局稳定物价的努力常常会导致资本流入和需求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由于货币目标之间固有的矛盾,货币当局只能做出适当的选择而不可能达到所有目标。可能的选择是:①侧重统筹兼顾,力求协调;②侧重于权衡或选择,使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具体的目标选择不但有赖于各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经济和货币认识的深化程度。
3.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在生产时应如何确定最优的要素组合? (10分)
答: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它所使用的生产要素能够给他带来利润最大化。具体说来,就是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等于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即。也就是厂商把雇佣的劳动投入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雇佣劳动总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产品MRP),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劳动雇佣量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要素成本MFC)。
理由是:假如MRP>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超过雇佣这个劳动单位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些许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 答:(1)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当时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对此的束手无策,与战争中对经济的计划与指导所形成的经济稳定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这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相信对经济的计划与指导是一种稳定经济的力量,而始于1929年的几乎使资本主义覆灭的大萧条则被认为是纵容自由放任的结果,这些都为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历史机遇。为了拯救和改善资本主义,此时的经济计划者和也需要从理论上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提供依据。这样,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就得到了认可。 按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条件下,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或者说资本主义的通常状态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是处在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所造成,所以市场机制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于是必然要出现萧条和失业,或者,当需求过度时,也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调节经济就是要维持经济的稳定,其手段就是调节需求,即运用财政和货币进行总需求管理。在进行需求管理时,财政被认为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调节手段。 (2)扩张性的财政 财政工具主要有两类:(1)支出类:扩大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2)收入类:减少税收和公债。 财政作用机制。(1)购买构成总需求一部分,作用最为直接。对国民收入影响程度取决于购买乘数。(2)转移支付通过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作用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影响程度取决于转移支付乘数。(3)税收作用途径有两条:一是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税率高低将改变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税收乘数。 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膨胀性财政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 (3)货币 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 货币三大工具:①调整再贴现率;②公开市场业务;③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三大货币工具的特点:①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银行借款时的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增加。改变再贴现率是一项被动的,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配合。②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当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时,央行可买进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当需要遏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时,可进行反向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银行最常使用的工具,具有主动灵活的优点。③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比例。提高(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不仅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缩减(扩增),还会缩小(扩大)货币乘数,引起银行信用的多倍紧缩(扩张)。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金融市场是一种强有力的调节措施,见效也快,但易引起宏观经济的剧烈震动。其他货币工具:①选择性信贷控制。②道义劝告。 货币作用机制。货币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从而作用于总需求,达到影响国民收入的目的。 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应采取扩张性的货币,可供选择的有:降低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回购债券,扩大货币供给。 5.试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效率并说明这一理论的意义。(20分) 答:(1)完全竞争市场在纯理论形式上是一切可能的市场中最完美的,是一种最有效的市场。 从长期来看,厂商给社会提供的是尽可能低的价格和尽可能高的产量。商品价格等于生产商品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因而消费者只需支付最低价格;在长期中不存在经济利润,所有厂商都运营于平均成本最低点,资源得到最充分配置。 具体来说,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而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①资源配置最优化。均衡点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意味着对产品价值的评价等于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如果出现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情形,则意味着对产品价值的评价大于该产品的机会成本,产品生产资源配置不足,反之,如果出现价格低于边际成本的情形,意味着对产品价值的评价小于该产品的机会成本,产品生产资源配置过度。所以,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资源配置最优。②净社会福利最大化。简单来说,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意味着只要扩大产量就可以增加总收益,就会增加社会福利;反之,减少产量会增加总收益。在均衡点上,价格、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实现净社会福利最大化。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均衡点达到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净社会福利最大化。 (2)完全垄断市场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所以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达到最优。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 (3)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可以采取反垄断。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行业的重新组合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垄断的行业重新组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以便通过竞争把市场价格降下来。被重新组合的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价格就越接近于竞争性价格。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分解原有的垄断厂商,或扫除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并为新进入的厂商提供优惠条件。对垄断行为进行处罚是为了防止垄断的产生。如果一个行业不存在进入障碍,那么一般说来,垄断厂商不会在长期内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利用各种处罚手段来制止垄断行为尤为重要。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反垄断法则是上述措施的法律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