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卫生服务是党和的一项民心工程,大力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城镇基层医疗保健体系,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由一、二级医院转轨形成。培养全科医生是当务之急,为使人民群众有能放心、满意的全科医生,既要有精湛的临床技能又善于与病人交流;能够根据循证医学原理行医。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合格全科医生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医德、医风高尚的技术队伍,为一定的人民群众提供连续、有效、优质、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他们应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会管理卫生资源,重视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他们是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首诊医生,应精(善)于诊断、检查未分科的病人,他们又是决策者(使医疗保健服务符合伦理道德、成本效益)、交流者(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社区领导人(能赢得社区群众信任,代表社区的需要和行动)、管理者(能在保健系统内外进行协调,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1]。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卫生部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适应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卫生保健需求的全科医生,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全科医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新学科,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和社区医学于一体,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内容相结合为特征,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逐渐和协调性的卫生服务。
全科医生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组合的概念认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既扩大了全科医生的思维,又丰富和充实了他们的处理和解决社区居民健康问题的能力。全科医生应该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全面发负责,不仅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还应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全面负责,即生命的准备阶段、保护阶段以及提高生命质量阶段。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预防保健为导向,向服务对象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社区卫生服务。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发挥全科医疗的特色和优势。卫生服务向四个方面扩大,即以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人的生理扩大到心理,以医院服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服务。
全科医生要应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处理有关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服务对象不受性别、年龄和疾病过程的,既有病人个体,又有其家庭成员。服务内容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关注心理卫生,指导合理用药,注意弱势人群保健,家庭病床服务,及临终关怀的社区卫生服务[2]。
全科医学是一种需要知识面很广,但不是很深的专业,如果遇到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医学问题,全科医生应该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和寻求会诊、转诊。全科医学不是其他各个专业的大杂烩,而有其自己的知识基础。医学知识有三类,第一类是认识性的知识或书本知识,这类知识要过时的,全科医生和所有的医生都需要终身的学习;第二类医学知识是临床技巧,虽然新技术不断加进来,但这些知识不大会过时;第三类医学知识是经验知识,是通过处理病人的经验学到的,这类知识随着从业时间不断增长,很少会过时[3]。
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起点应该高,决不能将别的地方不要的人员借培训之机推给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学院校应设立全科医学专业或全科医学系,在医学专业本科生增加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为以后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使所有医学生都具备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思想和知识。培训中应该完成训练,必须安排相关实践进行实习。为了配合培训工作应组织编写有关全科医学的培训教材,组建全科医学培训的师资队伍,建立全科医生的培训基地,医学院校本科专业为学生讲授全科医学非常重要,我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投身到全科医学专业,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使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民心工程”更加完善,造福一方社区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周禄林1浅析社区卫生服务市场及培育[J]1中国全科医学杂
志,2002,(4):2971
[2]乌正泰1全科医生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J]1中国医学论坛
报,20021121
[3]张爱珍1浙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探索[J]1中国全科医学
杂志,2002,(6):4511
收稿日期:2005-01-30
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是巩固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
朱章福,杨贵兰
(重钢职工总医院三门诊部跃进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400080)
文章编号:1009-5519(2005)08-1032-01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
医学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博士两个阶段的培养和学习,是我国医学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因此医学研究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前景。但如何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笔者仅从导师的角度探讨如何针对这种情况,抓好研究生培养,保证其教育质量不滑坡。
1制定个体化培养方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除了在学校内完成半年的理论课程
医学研究生指导工作中的体会
刘宝华,童卫东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普通外科,重庆400042)文章编号:1009-5519(2005)08-1032-02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