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分 |
| 得分 |
1.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dm的是( )
A. 乒乓球的直径 B. 拳头的宽度 C. 2分硬币的厚度 D. 保温瓶的高度
2.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4:3,速度之比为3:2,则两物体行驶时间之比为( )
A. 9:8 B. 8:9 C. 2:1 D. 1:2
3.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B. 测量时选用的工具越精密越好
C. 学生用钢尺的最大测量长度为15cm,因此,无法用它来测量长度约为50cm的课桌的宽度
D. 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
4.如图所示,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两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A.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慢 B. 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
C. 比赛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D. 比赛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6.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
A. 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
B. 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
C. 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D. 在岸上听见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轰鸣声
7.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 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8.缺水地区的冬季,当地有些居民靠取冰雪来获得生活用水.如图是将一定质量的冰雪,从-20℃加热到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不考虑水中有杂质产生的影响),下列对图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冰的熔点是,水的沸点是
B. 当地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C. 冰熔化和水沸腾过程中都吸热且温度升高
D. 图象中的BC段,物质只是以液态方式存在
9.在你认为很静,没有任何声音时,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这是因为( )
A. 狗的耳朵能转动,能准确确认声音的方向
B. 狗的发声频率比
C. 狗的听觉频率比人的范围大
D. 同样的声音狗听起来响度大
10.如图所示,“狼外婆”叫门时,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振幅 D. 音色
11.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 春天早晨天空中出现的雾汽化、吸热
B. 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蒸发、放热
C. 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液化、放热
D. 冬季地面草丛上出现的霜凝固、吸热
12.如图中,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13.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 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 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 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
D. “滴水成冰”的原因--凝华
14.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6.0分)
15.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______的,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______是运动的。
16.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8μm= ______ mm;(2)60km= ______ dm.
17.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______(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填“音调”或“响度”)。
19.将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在桌上,一会儿瓶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______现象。在瓶内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瓶内水的温度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0.“掩耳盗铃”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无声手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关上门窗或安双层玻璃是在______减弱噪声的。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21.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22.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装有声呐,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考察时发出声音0.8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23.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__。
(2)实验中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原因是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撞击底端金属片的时间t,在正式测量前,要多练习几次,目的是______。
(4)一同学首先测出图中的距离s后,再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C点所需时间t,则上述测量中,______的测量有误,原因是______。
24.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某同学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图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
(1)甲、乙两图中能正确反映水沸腾时现象的是图______。
(2)从图丙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此时当地的大气压比l个标准大气压______(选填“高”“低”或“相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
1dm=10cm.
A、乒乓球的直径在4c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拳头的宽度在10cm=1dm左右,此选项符合题意;
C、2分硬币的厚度在1m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保温瓶的高度在40c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答案】B
【解析】
解:
∵v=,
∴t=,
∴====。
故选:B。
已知速度的比和路程的比,利用速度公式变形t=求时间之比。
本题考查了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因为是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3.【答案】D
【解析】
解: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是不能减小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错误。故A错误。
B、测量时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工具不是越精确越好。故B错误。
C、学生用钢尺的最大测量长度为15cm,课桌的长度是50cm,但宽度不一定是大于15cm.故C错误。
D、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只是测量的时候从没磨损的刻度开始算起。故D正确。
故选:D。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1)刻度尺能否使用的判断标准不是零刻线的有无,而是刻度是否均匀;
(2)求平均值时,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误差,但是不能减小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4.【答案】A
【解析】
解: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相同时,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得:时间一定时,速度和路程成正比,故V甲>V乙.所以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根据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可以看出,当时间相同时,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再根据速度公式即可判断。
考查了速度和物体运动的知识点,学会看图象,考试卷中常常有图文并茂的试题。
5.【答案】D
【解析】
解:(1)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跑的快;
(2)在兔子睡觉之后,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长,所以乌龟跑的快;
(3)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的快.
故选D.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3)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1)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等于一段路程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比值(兔子睡觉的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
6.【答案】B
【解析】
解:A、用光将鱼引到网内,说明光可以在水中传播,不符合题目要求。
B、鱼听到的声音是经空气------水------鱼,所以此选项可以说明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符合题目要求。
C、岸上听到得河水流动的声音是经空气传入人耳的,不符合题目要求。
D、在岸上听到得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的轰鸣声,是由空气传入人耳的,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选:B。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此题要结合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声音传播的路径进行分析后解答。
7.【答案】C
【解析】
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固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B
【解析】
解:A、由图可知,BC段所对应温度值为0℃,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98℃.不合题意.
B、DE段所对应的温度值为98℃,因此当地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符合题意.
C、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都要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D、BC段所对应的温度是0℃,晶体处于熔点时,可能是固态、液态和固液共存状态.不合题意.
故选B.
(1)熔点和沸点与大气压有关,要指明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沸点.
(2)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
(3)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都要继续吸热.
(4)晶体处于熔点时有三种存在状态,可能是固态、液态和固液共存状态.
该题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的很全面.
9.【答案】C
【解析】
解:因为声音频率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都听不到,当有次声波时,狗能听到,而人却听不到;
故选C.
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而狗等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广.
此题考查了人和狗的听觉频率范围特点,要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解答.
10.【答案】D
【解析】
解:小白兔和狼发声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故小白兔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不是它的外婆;
故选:D。
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11.【答案】C
【解析】
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不合题意.
B、水变干是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不合题意.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放热,不合题意.
故选C.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2)六种物体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状态变化情况.
12.【答案】B
【解析】
解:A、图中温度呈上升趋势,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是晶体的熔化图象;
B、图中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C、图中温度成下降趋势,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象;
D、图中温度不断降低,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故选B.
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的分析,若温度有上升的趋势,则为熔化图象;若温度有下降的趋势,则为凝固图象.若温度有一段时间不变,则为晶体,若温度不断变化,则为非晶体.
13.【答案】C
【解析】
解:A、灯泡用久了,钨丝受高温升华为气态钨,所以灯丝会变细,属于升华,故A错误;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湿衣服内的水分蒸发所致,属于汽化,故B错误;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变干,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故C正确;
D、滴水成冰”的原因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过程,属于凝固,故D错误.
故选:C.
要判断各选项的物态变化是否相对应,首先要弄清楚各选项的物态变化特点,然后根据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来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几种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然后根据规律来判断.
14.【答案】D
【解析】
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D图象与事实相符合。
故选:D。
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
此题通过图象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蒸发特点和现象,要注意分析;大部分学生知道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温度降低,如果没有考虑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的回升,会选错答案,因此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再做题。
15.【答案】静止;流水
【解析】
解: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被研究的物体是老树,老树和参照物枯藤之间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老树以枯藤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小桥是运动的,一定要选择一个和小桥之间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小桥和流水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故以小桥为参照物流水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流水。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6.【答案】8×10-3;6×105
【解析】
解:根据单位换算的公式,8μm=8×10-3mm,60km=6×105dm
故答案为:8×10-3,6×105.
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00μm,1μm=1000nm.
本题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的掌握,注意科学记数法的使用.
17.【答案】传递信息;响度
【解析】
解: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胶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
故答案为:传递信息;响度。
声音的响度和物体的振幅有关,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平时可以利用减少声音分散的方法来提高响度,如喊话时把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
本题考查了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提高响度的方法,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升华;吸
【解析】
解:雪人之所以变小,是因为固态的雪直接升华为水蒸气的缘故,在这一过程中雪要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升华;吸。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物态变化形式,称之为升华,升华是吸热的。
在分析物质是发生哪种物态变化时,关键要抓住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
19.【答案】液化;不变
【解析】
解:瓶子的外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液化形成的。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恰好是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吸热的时候冰会熔化,但是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液化、不变。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化和液化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0.【答案】人耳;声源;传播过程中
【解析】
解:①掩耳盗铃是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使自己听不到铃铛产生的声音。堵住自己的耳朵,就是在人耳处即声音的接收处减弱噪声。
②在射击时声音很大,但无声手是指在安装消声器是从噪声的产生处防治噪声,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③把门窗关上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人耳处,声源,传播过程中。
考查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有关噪声问题是声学中常见考点,还要和实际生活结合。
21.【答案】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t=10:45-10:15=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100km/h。
(3)据图可知从B到达南宁的距离s′=70km,
轿车从B地到南宁所用时间t′===0.7h=42min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30min;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42min。
【解析】
(1)从车内的钟表显示可得此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2)由图可得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再利用v=,求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利用t=求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通过图象得出需要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22.【答案】解:由题可知,v声=1500m/s,声音从水面传到水底的时间为t=×0.8s=0.4s,
那么这里的水深为S=v声t=1500m/s×0.4s=600m,
答:这里的水深为600m.
【解析】
先算出声音从水面传到水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就可求出这里水的深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声音从水面传到水底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v=;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路程;小车运动的距离比s小
【解析】
解:(1)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
(2)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3)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时前先练习几次,目的是熟悉测量过程,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4)由图可知,测量的距离s有错误,小车运动的距离等于s减去小车的长度。
答:(1)v=;
(2)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3)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4)路程;小车运动的距离比s小。
(1)探究小车速度变化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
(2)实验时,斜面放的坡度要小些,这样小车的运动时间时间长;
(3)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时前先练习几次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4)由图可知在测量路程错误,没有减去小车的长度。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考查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实验的操作能力。
24.【答案】乙;98;低
【解析】
解:(1)甲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乙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2)水的沸点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由图丙可知,水在沸腾时保持98℃不变,因此水的沸点是98℃;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由于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而此实验中沸点低于100℃,所以此时当地的大气压小于l个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乙;(2)98;低。
(1)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一部分水蒸气又液化成小水珠,所以体积减小;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其体积逐渐增大,到液面处破裂;
(2)沸点指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本题考查了沸腾时和沸腾前现象的区别、沸点、沸点和气压的关系的理解,难度不大,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实验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