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行文线索看,作者采用散文写作中的“移步换形法”,从紫禁城的正门落笔,一路写去,到北面神武门结束,线索清晰,条理分明。这就给我们采用“板示法”教学提供了方便,教师可根据作者的思路设计板书提纲。
板书提纲分两条线,一条是文章脉络,一条是语文知识。教学时两条线齐头并进,同时出现。此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绘制一张“故宫博物院平面图”,以配合教师讲课。为了说明的方便,先将平面图和板书设计介绍于下:
故宫博物院平面图
1.午 门2.太和门3.太和殿4.中和殿5.保和殿6.乾清门7.乾清宫8.交泰宫9.坤宁宫10.御花园11.钦安殿12.隆宗门13.军机处14.养心殿15.太极殿16.体元殿17.长春宫18.翊坤宫19.体和宫20.储秀宫21.顺贞门22.神武门(此图系复印自《地理知识》1979年11期。为便于教师制作,有省略——作者注)
板书设计
一 故宫是我国最大的博物院。起笔扣题开门见山
二 故宫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收笔明旨意味深长
课文较长,为了能在两教时内授完,可布置学生先行预习。预习时注意下面三个问题: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对照以前学过的说明文,说说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是语言特色);读了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运用板示法讲授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齐头并进、纵横交错。所谓齐头并进,指教师讲授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板书和图示的作用,或先板书,后指明图中部位;或先指出图中部位,后板书,使课本、图示和板书同时推进,融为一体。教师可充当“导游”,把学生引进作者所介绍的故宫之中。在向纵的方向推进时,兼顾横的方面,即抓住每一个建筑的说明文字,深挖细剔,仔细玩味,得其写作要旨。比如在引导学生走进“天安门”,穿过“端门”、“午门”、“太和门”之后,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作者仔细介绍了其中最大的一个——太和殿。教师必须顺着作者的意图,从太和殿的外形、内景、殿顶、位置、用途五个方面认真观赏,领略它的雄伟壮观,同时把这五个词板书出来,使学生获得横的印象。这样纵横交错方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