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外力因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54:54
文档

外力因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学时◆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标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
推荐度:
导读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学时◆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标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2学时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结合有关资料,能够说出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的作用方式、分布地区,从而进一步解释现实当中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明白内、外力在塑造地表形态当中的作用。

通过结合岩石圈物质的循环图,能够说出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并能绘制三大类岩石的转换示意图,树立自然界各物质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意识,并能据此感受到自然界的瑰伟和壮丽。

◆教学重点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内力、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板书板画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

黄土高原图片和有关埃及金字塔塔高降低的文字资料

【提问】

1.观察黄土高原图片,描述其地表特征并思考原因

2.读金字塔塔高降低的文字资料,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观看思考】

【回答】

1.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原因:流水侵蚀;

2.风力侵蚀;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风化作用

【引入】

外力作用:指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作用下,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地质作用

【提问】

阅读教材,思考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它的能量来源于哪?

【阅读教材】

【回答】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能量来源: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学会读书提取有效信息,整合思路

【引导】

阅读教材,观察岩石的风化图

【提问】

风化作用形成了怎样的地表形态,它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阅读+观察】

【回答】

①地表形态:

地表岩石被破坏(温度变化、水、大气、生物影响),碎屑物存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②分布地区: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理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形成的地表形态、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

【分组】

全班分为四组,分别根据资料总结不同侵蚀类型的特征;

【材料】

雅丹地貌的形成

【提问】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了哪些主要的地表形态,它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材料】

黄土高原的形成

【提问】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哪些主要的地表形态,它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材料】

桂林山水的形成

【提问】

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了哪些主要的地表形态,它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材料】

挪威峡湾的形成

【提问】

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了哪些主要的地表形态,它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回答】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溶蚀、冰川侵蚀

【回答】

①地表形态:

风力的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②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回答】

①地表形态: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破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②分布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回答】

①地表形态: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②分布地区: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例: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瑶琳仙境)

【回答】

①地表形态: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②分布地区:

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理解侵蚀作用的类型、形成的地表形态、分布地区

过渡(搬运作用)

【展示】

河流搬运泥沙入海的照片

【引导】

搬运作用指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提问】

当这些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减慢、坡度减缓,位置上不能再进行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这又是哪一种外力作用?

【观看思考】

【回答】

泥沙会在入海口处慢慢慢的沉积、堆积起来,我们把这一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以搬运作用味过渡性知识讲解,沟通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沉积作用(风力、流水、冰川)

【引导】

同样沉积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风力沉积,流水沉积和冰川沉积

【材料】黄土高原的形成

【提问】

风力沉积作用形成了哪些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材料】

黄河三角洲的景观

【提问】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了哪些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展示】青藏高原冰碛堆积物景观图

【提问】

冰川沉积作用形成了哪些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提问】

这些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我们把它称为沉积岩。

【回答】

①地表形态: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②分布地区:

干旱内陆及临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①地表形态:

形成冲积扇(河流出山口);

三角洲(河口)

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

②分布地区:

河流出山口和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

①地表形态: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②分布地区:冰川广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回答】

形成过程举例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石灰岩

页岩

砂岩

砾岩

(有层理构造,有的含化石)

培养学生依据材料进行加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过渡】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使地标差异减小。正是在内外里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的物质才会不停地循环运动。

【展示】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提问】

归纳说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引导】

根据物质循环示意图,归纳三大类岩石的转换过程;

【板图】

三大岩石种类转换关系示意图

【观察思考】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过程

【回答】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下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在强大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地壳之中,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岩;

2.出露地表的演示经过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碎屑物质;

3.碎屑物质经过作用迁移到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再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4.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5.沉积岩、岩浆岩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6.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上升到地表,再次经受风化等外力地质作用,或者重新深入到地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

【绘图】

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岩石不断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形成地表形态与地壳运动的整体认识

【课后拓展】

课后观看岩石标本,完成观察笔记

【课后学习】

观看各类岩石的外观,并完成观察笔记

让学生对三大类岩石形成直观认识

◆板书设计(手绘)

文档

外力因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学时◆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标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