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邴 浩,杜 涵,罗 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2014‐05‐06
作者简介:邴浩(1984-),男,辽宁台安人,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与企业创新;杜涵
(1990-),男,山东济南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与企业创新;罗婧(1989-),女,山西太原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与企业创新。
摘 要: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基本特质、教育背景、社会支持、创业能力等方面共15个变量的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对2000—2010年毕业的清华大学校友创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影响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的核心因素。研究表明,影响创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学习成绩、获得最高学历年份、交叉行业背景、邻居创业及首份工作收入水平;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主要有获得最高学历年份、交叉学科背景、父亲学历、邻居创业及创业社会网络密度。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行为;创业意愿;影响因素DOI:10.6049/kjjbydc.2014030656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5)01‐0076‐07
0 引言
创业(Entrepreneurship)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备
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以微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术自主创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创造出的巨大财富令世人震惊。创业企业的发展对解决失业问题、刺激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因而欧美各
国对于创业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出台了多项支持
自主创业的。在学术界,对于创业的定义范式、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已成为热点。在我国创业问题还承载着更多的职能与意义。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就业模式的终结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调现象日趋严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以“新东方”为原型的电
[2] KOERHUISH,WCNOSSEN.Desoftware‐encomputerservicebedrijven[R].Groningen:GIRUG.1982.
[3] DRENTHD.Deinformatica‐sectorinnederlandtussenrijp
engroen,eenruimtelijk‐economischeanalyse.NGS108[R].Amsterdam/Nijmegen:KNAG.Dissertation.1990.[4] ATZEMAO.Locationandlocalnetworksofictfirmsinthe
netherlands[R].TijdschriftvoorEconomischeenSocialeGeografie.2001,92(3):369‐378.
[5] VERLINDEH,FVANOORT.Hetwoonmilieuvande
kenniswerkeralsleidraad[R]Utrecht:FaculteitRuimteli‐jkeWetenschappen.2002.
[6] BLANKSC.Insiders,viewsonbusinessmodelsusedby
smallagriculturalbiotechnologyfirms:economicimplica‐tionsfortheemergingglobalindustry[J].AgBioForum,
2009,11(2):71‐81.
[7] RONBOSCHMA.Thewindowoflocationalopportunity‐
concept[EB/OL].http://amsacta.unibo.it/776/1/260.pdf,2014‐05‐21.
[8] BOSCHMARA,GAVANDERKNAAP.Newtechnol‐
ogyandwindowsoflocationalopportunity:indeterminacy,creativityandchance[M].EconomicsandEvolution.Chel‐tenham:Elgar,1997:171‐202.
[9] 段小华,刘峰.关于科技投入支持新兴产业的若干问题
探讨[R].中国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调研报告,2009:2‐4.
[10] 牟绍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网络及其治理机制
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56.
[11] 熊勇清,曾铁铮,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环
境:评价模型及应用[J].软科学,2012,26(8):56.
[12] 孟海华,杨齐全,王革.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研究初探
[J].中国科技论坛,2008(6):75‐80.
[13] 张烁,程家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研究[J].中
国科技论坛,2011(6):16‐17.
[14] 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辨[J].财经问
题研究,2011,330(5):9‐10.
(责任编辑:张益坚)
生在沉重就业压力下对于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个人价值
的向往与追求;另一方面,我国当前正面临着经济结构
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而作为转型龙头的高新技术产
业与第三产业,其发展需要依靠一批充满活力的创业
企业和创业者的不断涌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
枟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枠中明确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
优惠,形成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
勇于创业新机制。”国家对于创业问题的关注由此可见
一斑。
本文对创业问题的研究将集中于创业行为与创业
意愿两个方面。从之前的研究来看,关于创业行为的
定义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Krueger和Brazeal[1]认为
创业行为是一个追求机会的过程,无论当前的资源情
况如何;Carter等[2]则认为创业行为本质上就是成立一
家新的企业,具体而言则包括将一项商业计划变成一
个现实企业组织这一过程中所有产生影响的事件;Lazear[3]将创业行为视为一个围绕特定理念,统筹人力、资本与信息等所有必要元素,高效地创造新的产品
或者降低原有产品生产成本的过程。Sternberg和Wennekers[4]则认为“创业”一词本身至少有两重含义:传统意义上定义为“一种自主承担收益与风险的、拥有并运营一家企业的行为”,这是一种较为直观的描述。而行为意义上的定义则是“寻找并把握经济系统中的机会”,这一行为并不一定等同于成为一家新创企业的所有者,只要参与过创建企业都可以被视为创业。可见,这一对于创业行为的定义是较为全面的,因而本文参照这一定义。相比而言,关于创业意愿的定义则较为明确。Bird[5]认为创业意愿是一种将个人的注意力指向创建新的企业或者在原有企业内部创造新的价值以获得相应满足感的心理状态,其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理性思维层面,包括对于商业机会的识别与分析、对于既有资源的判断和对于创业目标的设定等;二是感性思维层面,包括对于获得成功的行为的认可、对于创业风险的偏好等。钱永红[6]则认为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个人所具有的创业者特质以及对创业的态度和能力的一般描述。总而言之,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即:一个人只有首先是一个有创业意愿的潜在创业者,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创业。
1 文献综述与模型构建
本文旨在对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作出
定量分析。关于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Bergman和Stemberg[7]通过对全球创业观察(GEM)德国报告中2003年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两大类影响德国创业者创业行为的因素:个人联系因素和地区因素,每个因素又各包括3个维度。在个人联系因素中,
第一维度为就业情况、受教育水平、职业经历以及创业
经历。其中,个人对于创业收益的衡量、创业能力和经
验都与创业行为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维度为
年龄和性别。年龄对于创业行为有着双向影响,年龄
的增长带来工作能力和经验的累积,同时,年龄增长又
往往伴随着家庭负担的增加,提高了创业的风险。而
从性别来看,女性创业几率要低于男性;第三维度为“诱发性事件”,特指引导个人从拥有创业意愿发展为形成创业行为的关键事件,亦可理解为一个从量变到
质变的转折点。而在地区因素中,第一维度为市场购
买力,即当地经济对于产品的总需求情况,一个需求旺
盛的市场是促进创业行为的温床;第二维度为集聚效
应,即当地的创业密集程度越大,引发创业行为的可能
性越大;第三维度为失业率,其对于创业行为的影响与
年龄类似,同样是双向的。一方面较高的失业率将迫
使许多面临就业压力的劳动力转向自主创业的道路以
获得收入,而另一方面较高的失业率又意味着经济的
低迷和市场购买力的减弱,对于创业有着阻碍作用。Masuda[8]基于日本创业者创业行为的分析,指出了4类影响创业行为的因素:一是创业收益与失业率,均与
创业行为有着正向关系;二是性别,女性创业的几率要
高于男性,这一结论与之前大多数研究有所区别;三是
高校、风险投资、技术工人和服务工人的可获得程度,
这些资源的分布越密集,越容易获取,产生创业者的可
能性越大;四是的支持,包括财政支持和运营
管理支持等,是创业者所迫切需要的。Lazear[3]对斯坦
福大学校友创业情况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以下假设的正
确性:个人能力的全面和平衡有助于其实现创业。这
一假设由两个事实作为支撑:第一是有着多样化职业
背景的人更容易创业,第二是有着多样化专业学习背
景的人更容易创业。因此他认为创业是一个需要全才
而非专才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虽然不能做到包
办一切,但也应当具备多个领域的工作能力。张玉利
和杨俊[9]则将机会成本、创业团队和资源获取作为创
业内核,将个人特质、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作为影响创
业的外生因素,对全国11个城市的企业家的创业行为
进行了分析,此处的个人特质主要是指企业家对于风
险的偏好程度。其将创业行为划分成了机会拉动型、
贫穷推动型和混合型3个类别,并发现经济较为发达
的地区往往机会拉动型创业较多,而经济相对落后的
地区则贫穷推动型创业较多。但不论哪种创业类型,
都是创新冒险精神与理性决策交织的结果。林嵩等[10]
特别指出了机会识别对于创业行为的关键作用,而影
响机会识别的主要因素则是创业者的个人特征,包括
警觉性、风险感知、自信、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网络5类
因素,这5类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关于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范巍和王重鸣[11]将其
划分为3个层次: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背景因素。他
・
77
・
第1期 邴 浩,杜 涵,罗 婧: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们通过对杭州各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定量研究指
出,在个性特征层面,具有高外向性、责任认真性、经验
开放性和自我功效感的个人具备较强的创业意愿。在
环境因素层面,创业成就感、创业经济回报和创业的环
境影响与创业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背景因素
层面,学历层次、所学专业和年龄影响创业意愿。钱永
红[6]则从个体特质水平和个体资源水平两个方面对创
业意愿进行了分析,其中个体特质水平包括成就动机、
风险承担和自主性3个维度,个体资源水平则包括创
业回馈、资源获得和未来就业3个维度。通过对华东
和华南地区建筑、化工、IT服务和餐饮服务等12个行
业从业人员的实证分析发现,除了未来就业维度之外,
其余5个维度均与个人创业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他
指出个人特质水平因素和个人资源水平因素在预测个
体创业意向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同时考虑两个方
面的因素可以更准确掌握个体创业意向。贺丹[12]对于
浙江大学在校学生的研究则补充了另外两个与创业意
愿有着密切联系的方面:创业竞赛经历与实习经历。
前者可以促进创业意愿,而后者则会抑制创业意愿。
叶映华[13]则重点探讨了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意愿的激发
作用,认为高校应当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帮助学
生了解创业企业相关专业知识和顾客市场知识。Dohse和Walter[14]研究了美、德两国学生创业意愿的区别,发现了知识背景与创业意愿之间的联系。他们
认为知识背景决定了个人能否获得足够的创业经验和
策略,这不仅取决于个人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明显受到
当地整体教育方式的影响。Falck等[15]通过对国际学
生评估项目(PISA)中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群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个人创业意愿受到其社会化程度的影响,这一影响来源不仅包括父母,更重要的是在校期间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与创业意愿很强的同学相处会明显提升个人创业意愿。Mayhew等[16]通过对3700名美国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意愿还与学生在校期间课堂教育的形式是否有利于激发个人的创新思维有关。
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创业行为和创业意愿的研究工作,可发现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①创业行为和创业意愿两者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有很多因素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同时都对两者产生影响,这是由于创业意愿本身就是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所导致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宏观影响因素上,创业行为一般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相关,而创业意愿一般与教育模式等因素相关;②国内外研究通常将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层面主要包括个人心理特征以及能力特征,宏观层面主要包括社会对于个人的支持情况。这种分类方式较为清晰明确,应为学术界共识性意见;
③国内外对于创业行为和创业意愿研究的侧重点不
同。国外研究主要将创业视为一种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其研究多围绕宏观经济、失业率等问题展开,且由于国外长期的市场经济传统,对创业的研究很少涉及干预。相反,国内研究则多侧重于创业对于实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活力、保持增长动力的作用,将创业作为问题进行分析,其研究结论往往引向相应的建议,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模型
来探寻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图1 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影响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的因素可以分成4个方面、15个维度。第一方面为基本特质,包括性别、年龄、家庭结构、海外经历与收益风险判断5个维度;第二方面为教育背景,包括最高学历、学习成绩、学科背景、获得最高学历年份4个维度;第三方面为社会支持,包括家庭经济地位、家庭人力资源水平、社会网络影响3个维度;第四方面为创业能力,包括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和行业背景3个维度。
以上4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创业意愿。由于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且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因而这4方面的因素在直接影响创业行为的同时,也会通过创业意愿间接影响创业行为。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选择
本文的研究数据采用清华大学校友会联合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网络和邮寄的方式对30000名校友发放的“清华校友创业研究”问卷的相关数据。这次调查回收问卷2512份,询问了校友创业的相关问题,并且从院系和男女比例上均较为符合清华大学校友的整体比例。为了研究教育背景的影响,又补充调研了部分研究样本的在校学习成绩,因而用作本文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336,其人口统计学的相关数据结构均与2512份问卷无显著差异。
本文所选样本集中于2000-2010届校友。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2000—2010年是国家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在1998年5月,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首次将这一重要赛事引入了国内大学校园,开启国内大学创业教育。选取2000-2010届清华校友作为研究对象,可有效控制经济环境、创业教育氛围与环境等宏观外生因素,有
・
87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年效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
2.1.1 因变量选择
本文的关注重点是个体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根据前文对于创业行为的定义,凡是参与过创建新企业过程的个人均可被视为创业者,因而以问卷中“您参与创建过几家企业”作为判断标准,取定类变量,凡回答有过创建企业经历的被试者均视为有创业行为者,否则视为无创业行为者。样本中74人有创业行为,262人无创业行为。
创业意愿即为是否有创建新企业的打算。以问卷中“您是否有今后创建新企业的打算”作为判断标准,同样取定类变量,凡回答在今后有创建新企业打算的被试者均视为有创业意愿者,否则视为无创业意愿者。样本中263人有创业意愿,73人无创业意愿。2.1.2 自变量选择
如前所述,影响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因素有4个方面。
(1)基本特质方面,包括性别、年龄、家庭结构等因素。其中性别、年龄直接由问卷获取,性别为定类变量,年龄为定比变量;家庭结构则由问卷中“子女状况”解释,为定类变量;海外经历以问卷中“是否有海外经历”为判断标准,同样为定类变量;收益风险判断是一个涉及个人心理层面的因素,以问卷中“对未来3~5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预期”为判断标准,取定距变量。
(2)教育背景方面,包括最高学历、学习成绩、学科背景、获得最高学历年份等因素。其中最高学历直接由问卷相关问题获取,为定类变量,分为本科、硕士、博士3类。学习成绩为被试者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的课程平均成绩,为定距变量。学科背景主要考虑被试者是否具有交叉学科背景,代表其是否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以问卷中被试者的受教育经历作为判断标准,取定类变量,凡是拥有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不同类别学位的被试者均视为有交叉学科背景者,否则视为无交叉学科背景者。获得最高学历年份代表受教育背景,直接由问卷获取,为定距变量。
(3)社会支持方面,包括家庭经济地位、家庭人力资源水平和社会网络影响等。其中家庭经济地位由问卷中“您如何评价您的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为判断标准,取定序变量,按照从贫穷至富裕的顺序分为0%~25%、25%~50%、50%~75%和75%~100%这4个区间。家庭人力资源水平由问卷中被试者父亲的最高学历所解释,为定序变量,分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高中及大专学历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3个区间。社会网络影响衡量的是被试者的社会网络范畴内创业人员的影响,由3类变量组成:其一为家庭内部影响,由“父亲职业类型”这一变量解释,为定类变量,分为企业或部门的管理者、科教人员、职业人士(工人、农民、军人等)3类;其二为家庭外部影响,分别由“好友/邻居/同事/同学中是否有人有创业经历”这4个定类变量解释;其三为社会网络整体影响,由“社会网络创业密度”这一变量解释,衡量被试者社会网络中的创业者人数,为定距变量。
(4)创业能力方面,包括工作单位类型、收入水平和行业背景等。其中工作单位类型由问卷中被试者的职业经历信息获取,由于个人毕业后的首份工作对其产生的影响往往较大,故以首份工作的类型为判断标准,取定类变量,分为工商企业、非工商企业两类。收入水平由问卷中“在工作单位最后一年的年收入”作为判断标准,同样以毕业后首份工作为参照,取定序变量,分为0~2万元、2~5万元、5~10万元和10万元以上4个区间。行业背景与之前的学科背景类似,判断被试者是否具有交叉行业背景,代表其是否具备跨行业工作能力。这里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被试者目前的工作经历中存在不同的工作类型;二是若被试者始终在工商企业内工作,但曾有过变换工作的经历,且新工作与原工作分属于不同行业。以上两条标准满足任意一条即视为有交叉行业背景,否则视为无交叉行业背景。
2.2 研究假设
根据上文提出的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本文选取海外经历、学习成绩、交叉学科背景、获得最高学历年份、社会网络、交叉行业背景、首份工作收入7个维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基本特质方面,拥有海外经历者接触过国外的创业理念并受到浓厚创业氛围的影响,更有可能会具备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假设如下:
H1a:拥有海外经历者更具备创业行为;
H1b:拥有海外经历者更具备创业意愿。
教育背景方面,学习成绩对于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的影响可能是双向的。一方面,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保证成绩可能会占用个人的闲暇时间,而这些时间本可用于创业积累;交叉学科背景表明了个体是否具有更加广阔的思维与视野,因而对于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的影响应当是正向的;获得最高学历的年份代表了个体步入社会的时间,本质上代表了国家教育理念与的发展对于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的影响,但其影响方向难以估计,故假设如下:
H2a:学习成绩影响人的创业行为;
H2b:学习成绩影响人的创业意愿。
H3a:拥有交叉学科背景者更具备创业行为;H3b:拥有交叉学科背景者更具备创业意愿。H4a:获得最高学历年份影响人的创业行为;H4b:获得最高学历年份影响人的创业意愿。
社会支持方面,个人所在环境中创业者的数量越多,越容易激发个人的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其影响是正向的,假设如下:
H5a:拥有更高社会网络创业密度的人更具备创业行为;
H5b:拥有更高社会网络创业密度的人更具备创业意愿。
创业能力方面,交叉行业背景与教育背景中交叉学科背景的作用应当是类似的,即赋予个体尝试新的
・
97
・
第1期 邴 浩,杜 涵,罗 婧: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工作领域的可能性;而首份工作收入对于个人的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的影响则不能确定,一方面首份工作收入较高的个体可能会更加具备创业实力,而另一方面较高的收入又可能会消减个人的创业愿望,假设如下:
H6a:拥有交叉行业背景者更具备创业行为;H6b:拥有交叉行业背景者更具备创业意愿。H7a:首份工作收入影响人的创业行为;H7b:首份工作收入影响人的创业意愿。
其余自变量如性别、年龄等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分析中。2.3 回归分析
由于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两个因变量均为0-1变量,故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软件为SPSS19.0,回归结果见表1、表2、表3。
回归结果显示,对于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的logis‐tic回归模型均通过了卡方检验(见表1),表明模型本身具有意义;从拟合优度来看(见表2),创业行为回归
的NagelkerkeR2
为0.340,创业意愿回归的NagelkerkeR2
为0.226,均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程度,证明模型具有
较强的解释力。
从各个自变量的具体情况来看(见表3),在创业行为回归模型中,通过95%置信度下t显著性检验的变量有:学习成绩、获得最高学历年份、交叉行业背景、邻居创业及首份工作收入水平。在创业意愿回归模型中,通过95%置信度下t显著性检验的变量有:交叉学科背景、获得最高学历年份、父亲学历、邻居创业及社会网络创业密度。因而,最终假设H2a、H3b、H4a、H4b、H5b、H6a、H7a通过检验。此外,假设H1b的检验结果十分接近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表1 模型有效性检验
模型卡方自由度P值创业行为84.188270.000创业意愿
52.218
27
0.002
表2 模型拟合优度
模型Cox&SnellR2
NagelkerkeR2
创业行为0.2220.340创业意愿
0.146
0.226
表3 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变量名称
创业行为系数P值OR值创业意愿系数P值OR值性别(男)0.9730.0832.6460.2490.5431.283年龄
0.0400.3691.0410.0680.1631.070子女状况(有子女)-0.6550.1180.520-0.7240.0730.485学习成绩-15.944
0.0340.000
-1.834
0.7970.160
最高学历(本科)0.2970.582最高学历(硕士)0.8920.1192.439-0.2960.5680.744最高学历(博士)0.8250.2712.282-0.7090.3050.492获得最高学历年份-0.1840.0390.8320.1930.0271.213交叉学科背景
-0.1880.6580.829
1.165
0.0083.206家庭经济地位(0%~25%)0.3850.152家庭经济地位(25%~50%)0.1860.7041.2040.4080.3451.505家庭经济地位(50%~75%)0.4030.4671.4960.4060.4211.500家庭经济地位(75%~100%)1.4120.0974.104
2.885
0.02317.897父亲学历(初中以下)0.8500.033父亲学历(高中及大专)-0.1580.7170.854-0.6380.1470.529父亲学历(本科以上)
-0.2910.5680.747
-1.325
0.0100.266父亲职业类型(或企业管理者)0.4560.444父亲职业类型(科教人员)-0.6350.2460.5300.4170.3891.518父亲职业类型(职业人士)0.0340.9331.035-0.2160.5820.805未来经济增长预期
0.0020.9861.0020.0610.5341.063首份工作单位类型(工商企业)0.2550.5161.2900.6660.0531.946交叉行业背景1.5430.0004.6790.6810.0781.976海外经历0.3660.3091.4410.5950.0571.813好友创业0.6140.1501.847-0.2090.6280.812邻居创业1.1200.0243.064-1.2490.0100.287同事创业0.4330.3081.542-0.4300.3160.651同学创业
0.1410.7741.1520.1040.8141.110社会网络创业密度
-0.2130.3090.808
0.503
0.0291.653首份工作收入水平(0~2万元)0.0350.201首份工作收入水平(2~5万元)-0.1760.7070.838-0.3770.4270.686首份工作收入水平(5~10万元)-1.2390.0230.2900.2440.6281.276首份工作收入水平(10万元以上)0.0440.9371.0450.6330.2791.883常量
394.1980.029
1.578E171
-386.133
0.028
0.000・08・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年
本文在构建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论证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在基本特质方面,拥有海外经历的个人可能更具备创业意愿,国外的教育和文化环境较之国内而言确实更有利于创业思维的培养,这与国内之前的一些研究结论是一致的。除海外经历之外,性别、年龄、家庭结构等因素在本模型中均未产生显著作用。
(2)在教育背景方面,个人学习成绩、学科背景及获得最高学历年份对个人创业有着显著影响。其中,学习成绩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实际创业的比例会更低。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会投入更多精力在学习上,维持学习成绩便成为了创业的机会成本。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比较优势往往更多体现在学术研究等方面,同时,其在面临升学、就业时也可能会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些都会对其最终是否选择创业产生重要影响。学科背景对创业意愿会产生正向影响,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更具备创业意愿。交叉学科背景代表了个人较宽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有助于创业意愿的产生,因为创业本身就需要了解多方面知识。获得最高学历年份对于创业行为和创业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是相反的,前者为负向,而后者为正向。一方面毕业较早的个人往往具有创业行为,考虑到最高学历获得年份这一变量的分布为2000—2010年,距离本研究开展时间很近,许多刚刚离开校园、具备较高创业热情的人可能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启动创业过程,这一结果是合理的;另一方面毕业较晚的个人往往具有更强的创业意愿,表明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
(3)在社会支持方面,社会网络对于创业行为和创业意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首先,拥有较高创业社会网络密度的个体更具备创业意愿,表明身边有较多的人进行创业活动时会对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父亲学历越高,创业意愿反而越受抑制,这是一个之前并没有列入研究假设的结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研究结论。一般认为父亲的学历往往影响家庭的整体文化环境,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倾向于稳定的,因此具有较高学历的家长往往希望子女能够选择较为安定、风险较低的生活方式,而学历较低的家长反而没有给子女带来很多思维上的束缚。最后,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同样是研究假设之外的结论:邻居是否创业与个人的创业行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创业行为的集聚性。以往对于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社会网络影响方面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朋友、同学、同事等群体上,而在本研究中却是邻居这类特殊群体发挥了作用,这一结果是否归因于样本选取过程目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4)在创业能力方面,拥有交叉行业背景的人更具备创业行为。结合教育背景中的交叉学科背景维度来看,创业意愿的产生首先有赖于交叉学科背景,而最终转化为创业行为则有赖于交叉行业背景,表明教育经历与职业经历对于创业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前者有利于个人掌握创业知识,而后者有利于个人掌握创业技能,两者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而首份工作收入水平与创业行为则呈现负相关关系。收入水平代表着个人最初步入社会时所获得的资本,这一结论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创业不仅仅是一个机会拉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贫穷推动的过程,较低的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个人选择创业的诱因之一。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为实现激励自主创业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在以下方面提供支撑与保障:
(1)在高等教育环节,应大力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引导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开设更多的双学位、第二学位专业,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支持更多学生获取海外学习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不同行业的实习实践,培养多样化职业能力。同时,高校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营造氛围,全方位匹配资源、全过程累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认识自身创业潜力、培养创业能力素质创造条件。
(2)充分发挥创业的集聚效应,不仅重视新创企业的选址集聚,建设数量更多、配套设施更完善、资金条件更充裕的企业孵化器;还应当在高校、社区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通过高校、街道社区等组织的协作开展多样化的创业宣传与教育,举办创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自主创业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3)明确定位,不盲目干预市场行为。创业本质上是个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作出的主动或者被动的策略选择。由于大学生存在社会经验欠缺、创业资本不足等条件,单纯依靠市场可能会压制其创业热情,导致“市场失灵”的出现。然而简单以资金、优惠条件等方式支持所有创业者的导向同样可能导致“失灵”的出现,如果一些确实不具备创业能力的个体被留在了市场中,就会破坏企业竞争,不利于真正有实力的创业企业的发展壮大,这无疑与国家推动创业的初衷相背离。因此,经济扶持应有的放矢,促进自由竞争,最终培养出一批充满活力、有能力引领经济转型的新创企业。
・
18
・
第1期 邴 浩,杜 涵,罗 婧: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KRUEGERNF,BRAZEALDV.Entrepreneurialpoten‐
tialandpotentialentrepreneurs[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1994(18):91‐104.
[2] CARTERNM,GARTNERWB,REYNOLDSPD.Ex‐
ploringstart‐upeventsequence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6,11(3):151‐166.[3] LAZEAREP.Entrepreneurship[J].JournalofLaborEco‐nomics,2005,23(4):649‐680.[4] STERNBERGR,WENNEKERSS.Determinantsandeffects
ofnewbusinesscreationusingglobalentrepreneurshipmo‐nitordata[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5,24(3):193‐203.
[5] BIRDB.Implementingentrepreneurialideas:thecasefor
intent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8,13(3):442‐453.
[6] 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7,37(4):144‐152.
[7] BERGMANNH,STERNBERGR.Thechangingfaceof
entrepreneurshipinGermany[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7,28(2‐3):205‐211.
[8] MASUDAT.Thedeterminantsoflatententrepreneurship
inJapan[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6,26(3):227‐240.
[9] 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
管理,2003(9):61‐66.
[10] 林嵩,姜彦福,张帏.创业机会识别:概念,过程,影响因
素和分析架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6):128‐132.
[11] 范巍,王重鸣.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
2004,27(5):1087‐1090.
[12] 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
大学,2006.
[13] 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
2009(4):73‐77.
[14] DOHSED,WALTERSG.Knowledgecontextandentre‐
preneurialintentionsamongstudents[J].SmallBusiness
Economics,2012,39(4):877‐895.
[15] FALCKO,HEBLICHS,LUEDEMANNE.Identityand
entrepreneurship:doschoolpeersshapeentrepreneurialintentions[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12,39(1):39‐59.
[16] MAYHEWMJ,SIMONOFFJS,BAUMOLWJ,etal.
Exploringinnovativeentrepreneurshipanditstiestohighereducationalexperiences[J].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2012,53(8):831‐859.
(责任编辑:陈晓峰)
EmpiricalStudyonInfluencingFactorsofEntrepreneurial
BehaviorandWillingness
BingHao,DuHan,LuoJing
(SchoolofPublicPolicyandManagement,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Basedonaliteraturereview,thispaperestablishedamodeloffactorsinfluencingentrepreneurialbehaviorand
willingnesswith15variablesincludingbasiccharacteristics,educationbackground,socialsupport,entrepreneurialability,
etc.ByconductinganempiricalstudyofdataaboutTsinghuaUniversityalumniwhograduatedbetween2000and2010,thispaperanalyzedthekeyfactorsinfluencingentrepreneurialbehaviorandwillingness.Analysisshowsthatfactorsinflu‐encingentrepreneurialbehaviorincludeacademicachievement,theyearforhighesteducationqualification,cross‐industrybackground,neighbor'sentrepreneurshipandsalaryforthefirstjob.Entrepreneurialwillingnessismainlyinfluencedbytheyearforhighesteducationqualification,cross‐disciplinarybackground,father'seducationbackground,neighbor'sentre‐
preneurshipandentrepreneurshipdensityofsocialrelations.Basedontheresultsobtainedfromtheempiricalstudy,
targe‐tedpolicy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
KeyWords:EntrepreneurialBehavior;EntrepreneurialWillingness;InfluencingFactor
・28・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年
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作者:邴浩, 杜涵, 罗婧, Bing Hao, Du Han, Luo Ji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刊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年,卷(期):2015(1)
引用本文格式:邴浩.杜涵.罗婧.Bing Hao.Du Han.Luo Jing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