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练习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57:17
文档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练习含答案

柳树中学2017年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习题一、选择题(10X4=4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烂熳(màn)匿名(ruò)筋疲力尽(jīn)缄默(jiān)B.芦荟(huì)长髯(rán)吹嘘(xū)慰藉(jiè)C.不逊(sùn)禁锢(ɡù)文绉绉(zhōu)酷肖(xiào)D.诘责(jié)窒息(zhì)锃亮(chénɡ)睥睨(bì)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鹤立鸡群几次三翻B.成群结队为富不仁文质彬彬和颜悦色C.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乱造
推荐度:
导读柳树中学2017年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习题一、选择题(10X4=4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烂熳(màn)匿名(ruò)筋疲力尽(jīn)缄默(jiān)B.芦荟(huì)长髯(rán)吹嘘(xū)慰藉(jiè)C.不逊(sùn)禁锢(ɡù)文绉绉(zhōu)酷肖(xiào)D.诘责(jié)窒息(zhì)锃亮(chénɡ)睥睨(bì)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鹤立鸡群几次三翻B.成群结队为富不仁文质彬彬和颜悦色C.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乱造
柳树中学2017年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习题

一、选择题(10X4=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烂熳(màn)      匿名(ruò)      筋疲力尽(jīn)  缄默(jiān)

B.芦荟(huì)       长髯(rán)      吹嘘(xū)       慰藉(jiè)

C.不逊(sùn)       禁锢(ɡù)       文绉绉(zhōu)   酷肖(xiào)

D.诘责(jié)        窒息(zhì)      锃亮(chénɡ)    睥睨 ( bì )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翻来复去      器宇轩昂      鹤立鸡群      几次三翻

B.成群结队      为富不仁      文质彬彬      和颜悦色

C.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粗制乱造      藏污纳诟

D.暗然失色      不可名状      美不胜收      微不足道

3、填入下面横线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从此就看见许多     的先生,听到许多      的讲义。

(2)自己虽然不富裕,还       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3)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      着愚钝和压抑。

(4)那扇门嘎嘎地响着,他们走进了他们的       ,走进了他们的梦境。

A、陌生、新鲜  周济   滞留   领域 B、陌生、新鲜  救济   滞留   领域

C、新鲜、陌生  周济   停留   领地 D、新鲜、陌生  救济   滞留   领地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 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其中一棵鹤立鸡群般站在它们中间,府视着它的弟兄们。

C. 研究现状要深入实地考察,分析问题要入木三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上取得实效。

D. 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B.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朱自清等人的著作,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

D.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赞扬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

B. 《回忆我的母亲》是无产阶级家朱德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C.《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

D.《美丽的颜色》一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8、下面几句话是按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②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④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⑥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A.②③①④⑤⑥B.④⑥③②①⑤C.④⑥③①⑤②D.④③②①⑤⑥

9.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我们会超过前人,创造出前人更辉煌的业绩。 改句:难道我们还不如前人,创造不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

B、原句: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改句:人,要么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么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C、原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改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根本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

D、原句: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改句: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是因为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10、下列分析《黄鹤楼》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二、默写和语言表达:(10分)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从莺燕的活动来表现初春的盎然春意的是                  ,                   。表现花草生机勃勃,暗示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来临的句子是                   ,                   。

2.王维的《使至塞上》:“                  ,                   ”两句诗传神地画出了奇特的塞外风光。

3、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的抱负的名句是:“               ,                ;               ,            。”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10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我市某中学开展了“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下列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又是一年“3·15”,2017年的主题是“网络诚信消费无忧”。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网络消费用户投诉案件数同比增长14.78%。网络消费领域侵权事件多发,与网络购物自身特点有关。商家身份隐蔽、交易平台虚拟、开网店的门槛过低,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商家资质无保障、售后服务欠缺。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盗取消费者银行卡和账号信息,引起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加大了网络支付风险。

材料二: 

(1)请概括出材料一的主要信息。(2分)

                                                                      

(2)材料二是“诚信”图标。对于“诚信”,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3)在广告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商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夸大产品效应,甚至用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请你以消费者的名义,写几句话规劝那些发布虚假广告的商家。(3分)

                                                                      

                                                                      

(4)写出与诚信有关的名言。(2分)

                                                                      

四、文言文阅读:(23分)

(一)曾子烹彘(13分)

韩 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正确的解释是:  (4分)

  A.其子随之而泣. (其:         )         B. 特与婴儿戏耳(特         )  

  C. 是教子欺也. (是:          )         D. 遂烹彘也(遂: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  (3分)

A.曾子之妻之市. ( 助词,的 )(动词,到)      B.顾反为女杀彘. (动词,反对)   

C.特与婴儿戏耳. (名词,游戏)               D.今子欺之. (动词,欺负)   

3.翻译下列语句: ( 4分  )  

(1)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4.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商鞅立木(10分)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1、解释下面词语:(4分)

(1)令既具,未布(布:         )  (2)予十金(予:            )

(3)民怪之(怪:              ) (4)卒下令(卒:           )

2、下面句子中的“之”与“恐民之不信己”的“之”用法一样的是(  )(3分)

A、妻止之曰              B、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有一人徙之

3、翻译句子:(3分)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五、课内阅读(17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

“这一声”指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3分)

4、“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他们”指是              ;其中“何尝”的词性是        ,这句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3分)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             ;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是指                        (2分)

6、“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哪些人?(2分) 

                                                               

7、这段文字运用了          、             的表达方式。(2分) 

柳树中学2017年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答案

一、选择题(10X4=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C    )

A.烂熳(màn)      匿名(ruò)      筋疲力尽(jīn)  缄默(jiān)

B.芦荟(huì)       长髯(rán)      吹嘘(xū)       慰藉(jiè)

C.不逊(sùn)       禁锢(ɡù)       文绉绉(zhōu)   酷肖(xiào)

D.诘责(jié)        窒息(zhì)      锃亮(chénɡ)    睥睨 ( bì )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

A.翻来复去      器宇轩昂      鹤立鸡群      几次三翻

B.成群结队      为富不仁      文质彬彬      和颜悦色

C.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粗制乱造      藏污纳诟

D.暗然失色      不可名状      美不胜收      微不足道

3、填入下面横线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1)从此就看见许多     的先生,听到许多      的讲义。

(2)自己虽然不富裕,还       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3)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      着愚钝和压抑。

(4)那扇门嘎嘎地响着,他们走进了他们的       ,走进了他们的梦境。

A、陌生、新鲜  周济   滞留   领域 B、陌生、新鲜  救济   滞留   领域

C、新鲜、陌生  周济   停留   领地 D、新鲜、陌生  救济   滞留   领地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 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其中一棵鹤立鸡群般站在它们中间,府视着它的弟兄们。

C. 研究现状要深入实地考察,分析问题要入木三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上取得实效。

D. 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形容变化大。)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搭配不当)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姿态)。

(缺宾语中心语)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恐龙灭绝事件被认为      或   认为恐龙灭绝事件)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C   )

A.“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B.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朱自清等人的著作,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改为 顿号  、)

D.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赞扬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

B. 《回忆我的母亲》是无产阶级家朱德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C.《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

D.《美丽的颜色》一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8、下面几句话是按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②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④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⑥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最好记首尾语句:首:总写,尾:胡子)

A.②③①④⑤⑥B.④⑥③②①⑤C.④⑥③①⑤②D.④③②①⑤⑥

9.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B   )

A、原句:我们会超过前人,创造出前人更辉煌的业绩。 改句:难道我们还不如前人,创造不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

B、原句: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改句:人,要么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么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原句不是选择)

C、原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改句: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根本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

D、原句: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改句: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是因为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10、下列分析《黄鹤楼》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茂盛)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二、默写和语言表达:(10分)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从莺燕的活动来表现初春的盎然春意的是                  ,                   。表现花草生机勃勃,暗示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来临的句子是                   ,                   。

2.王维的《使至塞上》:“                  ,                   ”两句诗传神地画出了奇特的塞外风光。

3、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的抱负的名句是:“               ,                ;               ,            。”

三、2.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我市某中学开展了“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下列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又是一年“3·15”,2017年的主题是“网络诚信消费无忧”。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网络消费用户投诉案件数同比增长14.78%。网络消费领域侵权事件多发,与网络购物自身特点有关。商家身份隐蔽、交易平台虚拟、开网店的门槛过低,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商家资质无保障、售后服务欠缺。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盗取消费者银行卡和账号信息,引起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加大了网络支付风险。

材料二: 

(1)请概括出材料一的主要信息。(2分)

                                                                        

(2)材料二是“诚信”图标。对于“诚信”,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①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守信,就是信守

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②“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③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3)在广告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商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夸大产品效应,甚至用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请你以消费者的名义,写几句话规劝那些发布虚假广告的商家。

示例:你虚假的谎言在不断流传,在以讹传讹之中总有一天会大白,或许最后的受害者,就是你。

语文综合性学习:(10分)

                                                                      

四、文言文阅读:(23分)

(一)曾子烹彘(13分)

韩 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正确的解释是:  (4分)

  A.其子随之而泣. (其: 代词:她的   )    B. 特与婴儿戏耳(特:只不过 )  

  C. 是教子欺也. (是:这   )         D. 遂烹彘也(遂:于是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A  )  (3分)

A.曾子之妻之市. ( 助词,的 )(动词,到)      

B.顾反为女杀彘. (动词,反对——通“返”,回家)   

C.特与婴儿戏耳. (名词,游戏——动词,开玩笑)               

D.今子欺之. (动词,欺负——欺骗)   

3.翻译下列语句: ( 4分  )  

(1)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小孩子还没有知识,等待着父母教他们。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的方法)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不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                                                                  

4.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2分)

答:父母要为子女做好诚信的表率,子女才能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二)商鞅立木(10分)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2、解释下面词语:(4分)

(1)令既具,未布(布: 公布,宣布    )  (2)予十金(予:给   )

(3)民怪之(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

 (4)卒下令(卒:最后           )

2、下面句子中的“之”与“恐民之不信己”的“之”用法一样的是( C )(3分)(主谓间结构助词)

A、妻止之曰 (代词他  ) B、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助词的)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有一人徙之(代词木头)

3、翻译句子:(3分)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有一个人扛走了木头,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                                                                    

五、课内阅读(17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看电影事件引起我思想的改变。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第一个判断正确,符合中国的实际。但第二个判断荒谬,中国人并非因国家衰弱而低能,鲁迅的成绩就已证明了这一点。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为下文写自己思想转变作有力的铺垫。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说明拯救民族迫在眉睫; “这一声”指日本爱国学生喊“万岁”;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

。(3分)

4、“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他们”指是麻木的中国人;其中“何尝”的词性是副词,这句表达了作者强烈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的感情。(3分)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日本仙台看电影时;联系全文,“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是指弃医学文                        (2分)

6、“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哪些人?(2分) 

   ⑴影片中给做侦探的中国人。

⑵影片中围观的看客。

⑶讲堂中的“我”。

                                                            

7、这段文字运用了 记叙、议论  的表达方式。(2分) 

文档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练习含答案

柳树中学2017年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习题一、选择题(10X4=4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烂熳(màn)匿名(ruò)筋疲力尽(jīn)缄默(jiān)B.芦荟(huì)长髯(rán)吹嘘(xū)慰藉(jiè)C.不逊(sùn)禁锢(ɡù)文绉绉(zhōu)酷肖(xiào)D.诘责(jié)窒息(zhì)锃亮(chénɡ)睥睨(bì)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鹤立鸡群几次三翻B.成群结队为富不仁文质彬彬和颜悦色C.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乱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