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汉语词性详解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56:43
文档

汉语词性详解

现代汉语词性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一.名词1.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2.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有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3.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推荐度:
导读现代汉语词性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一.名词1.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2.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有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3.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现代汉语词性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  

1.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2.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有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3.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5.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6.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7.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8.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9."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 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①基数: 一、二、百、千、万、亿  

②序数 :第一、第二、第三  

③分数 :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  

④倍数 :一倍、十倍、百倍  

⑤概数 :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

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 你 您他 她 它 我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它们 咱们 自己 别人 大家 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 你们自己 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 什么 哪(问人或事物)哪儿 那里 (问处所) 几 多 (问  数量) 多 多么 (问程度)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 怎样什么样 (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 那 (指人或事物)这儿 这里 那儿 那里 (指处所)  这会儿 那 会 儿 (指时间) 这么 这样 这么样 那么 那样 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 这些 那些 这么些 那么些 (指数量) 每 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 某 另 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八.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九.连词

词、词组或句子之间起连结作用的词汇。如:那么、所以、并且、或者等。  其在句子中往往表示一定的关系,如表示并列、表示选择、表示转折、表示原因等等。如:既……又、要么……要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等。

十.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十一.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成句。

十二.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文言文中的词性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同学们较难区分的,现在就把动词的使动、意动以及为动用法放在一起进行认知比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宾语:

是的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后面。宾语可由、、、名词化的、不定式、、等来担任。

宾语,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宾语分为和两大类,其中直接宾语指动作的直接对象,间接宾语说明动作的非直接,但受动作影响的对象。一般而言,及物动词后面最少要有一个宾语,而该宾语通常为直接宾语,有些及物动词要求两个宾语,则这两个宾语通常一个为直接宾语,另一个为间接宾语。

谓语:

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样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一般的句子都包括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谓语部分里的主要的词是谓语.经常用作谓语的是动词和形容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④空乏其身。(使……受贫困之苦)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凡能译为“使……怎么样”的词语,就是这个词语具有了使动的功能,视为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成伴侣,把……当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把……当作客人)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是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二者的区别。

    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一种少见的动宾关系,指谓语动词“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为……哭泣)

    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使动、意动、为动这三种活用方式在判断、理解、翻译时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凡谓语有使宾语如何,以“使……为”的形式对译的,属于使动用法;谓语有认为宾语如何,以“以……为”形式对译的叫作意动用法;谓语有为了宾语怎么样,以“为……”形式对译的叫作为动用法。如“闻寡人之耳者”要译为“让我的耳朵听到的”,这是使动用法;“固以怪之矣”要译为“本来就认为这件事是很奇怪的”,这是意动用法;“死国可乎”要译为“为国而死可以吗,这是为动用法。

    总之,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注意比较,可以试着翻译成以上三种格式,再根据语境看哪一种翻译最合理,进而明确属于哪一种活用。

词性的变化

汉语中的许多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会发生变化,即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因此,要学好词性,必须掌握语境中的词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1、 发明,可作动词或名词。

①这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这里的“发明”指某种成果或产品,是名词。)

②科学家发明了计算机。(这里的“发明”指研究开发,是动词。)

2、得,可作动词、助词或名词。

① 这件事你得去。(这里的“得”读děi,表示一种意愿,是能愿动词。)

②工资是我的劳动所得。(这里的“得”读dé,相当于“得到的报酬”,因此是名词。)

③这件事你做得对。(这里的“得”读de,用在动词“做”之后,表示补充说明,是结构助词。)

3、上,可作名词或动词。

①桌上有一本书。(这里的“上”,表示处所,是名词。)

②昨天我上南京去了。(这里的“上”表示动作行为,是动词。)

4、在,“在”的用法最为灵活,可作动词、副词或介词。

①星期天,我在家。(这里的“在”后面再没有动词,因此只好自己充当动词。)

②星期天,我在家看书。(这里的“在”后面还有动词“看书”,因此只能充当介词,和“家”合在一起,表示处所。)

③星期天,我在复习功课。(这里的“在”相当于“正在”,表示时间,因此它是时间副词。)

5、啊,可作叹词或语气助词。

①啊!祖国多么美!(这里的“啊”单独使用,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是叹词。)

②祖国多么美啊!(这里的“啊”用在句末,表示一种感叹语气,是句末语气助词。)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许多词性用法很灵活,应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下面几题请同学们仔细辨识:

①老师叫你。②昨天你叫老师表扬了。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④明天我要到上海。⑤请把座位让给她。⑥妈妈让我学做饭。⑦上学时要锁好门。⑧我买了一把锁。

(附参:①动词,②介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动词,⑥动词;⑦动词,⑧名词。)

有这样一则笑话: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上帝住哪儿?”彼得回答:“我知道,上帝住在厕所里。”老师愕然:“住厕所?你怎么知道的?”彼得说:“每天早晨,我都听见爸爸使劲敲厕所的门,一边不停地喊:‘上帝呀,你怎么还不出来!’”这则笑话的可笑之处是因为彼得答非所问,错误地把老师所问的“上帝”与爸爸所喊的“上帝”混为一谈。这实际上牵涉到语言中的词义虚化和词性转化现象。

笑话中,老师所问的“上帝”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一个事物、概念的名称,是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神,是名词;而爸爸在敲打厕所时所喊的“上帝”表示的是一种呼唤或感情,相当于“哎呀”、“唉”,其原来的意思已经虚化,词性也由名词转化为叹词。

汉语口语中,有些名词表示的事物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具有至高无上性,如“上帝”、“天”、“地”、“妈妈”等,因此,人们在产生惊讶、赞叹、无奈等感情时,往往会随口呼出,抒发感情。长此以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些名词的本来意思就被虚化,词性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些只表示呼唤应答或某种感情的特殊叹词。这种语言现象在口语中经常出现。如:

  “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吧?”(《变色龙》)

“天”本来一般指天空、天气、季节等,是名词。而在句子中却没有实在的意思,仅表示一种惊讶的感叹,由名词转化为叹词。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皇帝的新装》)

句中的“我的老天爷”本来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也是指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而在这里其本来的意思已经虚化,仅仅表示一种惊讶、慌张、无可奈何的呼唤和感叹,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叹词。

还有一则笑话:小刚和爸爸一起去划船,小刚不小心落水,在水中边挣扎边喊:“妈呀,救命呀!”爸爸却在船上无动于衷。人们惊奇地问:“那落水的不是你的孩子吗?”“是的。”“那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他说:“他是在喊他的妈妈,管我什么事!”  

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笑话当中小刚所喊的“妈呀”并不是对其母亲的呼唤,只是表示一种惊慌、恐怖的感情。我们在口语中常说的“妈呀,吓死我了”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还有些名词本身带有赞叹、喜爱的感情色彩,有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实在意义被虚化,只表示喜爱赞叹的感情色彩,变成了叹词。如: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皇帝的新装》)

“乖乖”一词在口语中一般是对孩子的亲妮称呼,但在这里却表示一种赞叹的感情,其本来的意思已经虚化,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的名词变为叹词。

这类叹词很特殊,因为它们在一般情况下都表现为名词,只有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表示呼唤应答或强烈感情时才虚化了原来的意思,转变了原来的词性,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区别。

中文词性转换的简明法则

众所周知中文是一种没有采用词的形态来区分其词性的语言.这是一个但凡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事实中国的语法学界所能告诉我们的就只有这些.中国的语法学界从来没有教会我们没有采用词的形态来区分其词性的中文其词语的词性该如何区分.简单的说中国的语法学界虽然拿的是讲中国话的人所发的工资但讲授的却是西方语言的语法因此超出西语语法范围的那一部分中文语法是他们这些只研究由西方人头脑想出来的已知理论的人所不知道的.

"两则随笔"与"随笔两则"有何区别?这关系到中文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词性不确定的问题.中文是通过其语序来确定其词性的."两则随笔"与"随笔两则"语序不一样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结构前者是加结构后者是举结构.何谓加结构呢?就是核心词在后而核心词前面的词则对其加以限定使之具体化的词组结构.如果单讲随笔显得很抽象用两则来对其加以限定以后就显得具体得多.何谓举结构呢?就是核心词在前而核心词后面的词则举出有关核心词的内容的词组结构.随笔是要谈论陈述的话题两则是举出这一话题所包含的内容.可能有人会问它们的语义不是一样的吗?是的它们看似一样不同的仅仅是它们的语序这正是我所刻意强调的东西.

在中文里上述这种语序的不同会导致词组结构的不同而词组结构的不同会导致词组所担任的语法功能不同从而起到通过其语序来确定其词性的作用.例如"进口瓷芯保用五年""进口"表面看是一个动词实际上是一个形容词.核心词是"瓷芯"而"进口"是核心词前面的词所以"进口"对"瓷芯"加以限定构成了一个加结构的词组这样"进口"必定是一个形容词其意思是进口的瓷芯."保用五年"是核心词后面的词核心词后面的词是举出有关核心词的内容构成了一个举结构的词组其意思是在谈论陈述"瓷芯"这一话题时谈到它所包含的生产方与消费者达成的协议是保用五年.如果撇开全个词组的语义单独把"进口"和"保用"这两个词拿出来谁能说清哪一个是形容词哪一个是动词呢?也就是说除了前面所说的语序外要确定其词性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所有的词所组成的被称为句子的全个词组的语义.

抛开了语义单从词的形态来看谁能弄清"进口瓷芯保用五年"中"进口"的词性?有了全个词组的语义再根据上述的语序法则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就不是靠猜而是靠科学的逻辑推理.有人会问我们受西方语言教育的训练一向认为先形式后语义是天经地义的你现在却说先有了全个词组的语义再判断词的词性那么在没有判断出词的词性以前如何能知道全个词组的语义呢?问得好这涉及到当初中文被建构出来时其建构者所采用的核心法则就是自然事理中的时空顺序.这个听起来挺抽象的东西需要举例来说明.你有没有听到过"子父"这个词?一定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在自然事理中的时空顺序中先有父才有子断不会先有子后有父的.你有没有听到过"书上有一张桌子"这种说法?一定没有因为在自然事理中的时空顺序中只会有"桌子上有一本书"不会有"书上有一张桌子".由此可见这个没有判断出词的词性以前就能知道的全个词组的语义并非无凭无据凭空而来而是从每个有着正常脑袋的人所经验到的自然事理中的时空顺序中来.例如"网兜一扫乌龟浮出水面""网兜"是核心词吗?如果是"网兜破裂了"那么"网兜"是核心词但在"网兜一扫乌龟浮出水面"中"一扫"才是核心词.因为"破裂了"可以是从属于网兜的动作而"一扫"根据每个有着正常脑袋的人所经验到的自然事理必定是从属于人的动作.网兜是核心词前面的词对核心词加以限定那么网兜就是一个充当状语的修饰动词的说明方式的副词其意思是用网兜一扫.这一动作的效果或伴随情况是有一只乌龟被吓得浮出了水面.

历来研究中文语法的人都会用一个词作评价:笼统.但这笼统究竟是什么?如何笼统?既笼统又如何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这一切就语焉不详了.这笼统其实就是对全个词组的语义的整体把握这一语义的把握先于判断出每个词的词性所以谓之笼统是恰当的.但一旦渡过了这一笼统期也就可以遵循科学的逻辑推理 把各个没有采用词的形态来区分其词性的词看清楚把它们的词性一一辨明于是就可以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来分析几个词组以作检验.先从简单的开始."高效去污洁力惊人"前者的核心词是"去污"后者的核心词是"洁力"."高效去污"是一个加结构的词组核心词前面的词"高效"是对"去污"加以限定使之具体化其意思是高效地把衣服上的污迹除去.如果单讲去污显得抽象加上了高效这一表程度的副词就具体得多了."洁力惊人"是一个举结构的词组"洁力"是要谈论陈述的话题"惊人"是举出这一话题所包含的内容其意思是在谈论陈述"洁力"这一话题时谈到它的效果或程度是惊人的.

又例如"明知道爱你不会有结果"核心词是"知道""明"是在核心词的前面的词与之构成一个加结构的词组"明"作为副词对核心词"知道"加以限定其意思是知道的程度很清楚明白"爱你不会有结果"是在核心词后面的词与之构成一个举结构的词组"知道"是要谈论陈述的话题"爱你不会有结果"是举出这一话题所包含的内容其意思是所知道者是"爱你不会有结果".聪明的读者可能会问"知道"是核心词那么"爱你"算不算核心词?当然算不过它是另一个层次的核心词."爱你"在"爱你不会有结果"这一词组里充当核心词构成一个举结构的词组"不会有结果"是在核心词后面的词是举出"爱你"这一话题所包含的内容其意思是在谈论陈述"爱你"这一话题时它的后果或结局是不会有结果.聪明的读者可能又会问"爱你"是核心词那么"不会"算不算核心词?当然算不过它是再低一个层次的核心词.它在"不会有结果"这一词组里充当核心词构成一个举结构的词组"有结果"是核心词后面的词是举出"不会"这一话题所包含的内容其意思是在谈论陈述"不会"这一话题时它所否定的东西是"有结果".聪明的读者可能还会问"不会"是核心词那么"有"算不算核心词?当然算不过它是更低层次的核心词.它在"有结果"这一词组里充当核心词构成一个举结构的词组"结果"是核心词后面的词是举出有这一话题所包含的内容其意思是它所拥有的东西是"结果".

再例如"合家欢乐迎新春"核心词是"迎""合家欢乐"是核心词前面的词与之构成一个加结构的词组"合家欢乐"作为副词修饰"迎""新春"是核心词后面的词与之构成一个举结构的词组举出所迎者是"新春".

在本文看来字和字构成了词这属于构词法的范畴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词和词构成了词组词组分为两种一种是核心词居后的词组称之为加结构的词组另一种是核心词居前的词组称之为举结构的词组.词组与词组按照一定的等级制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能充分表达语义的大词组就称之为句子.从阅读者的角度看首先要笼统地对全个词组的语义作整体把握这一语义的把握先于判断出每个词的词性而这个没有判断出词的词性以前就能知道的全个词组的语义并非无凭无据凭空而来而是从每个有着正常脑袋的人所经验到的自然事理中的时空顺序中来.有了全个词组的语义就可以判断出哪个词是语义的核心词之后就可以判断出全个词组哪些部分是举结构的词组哪些部分是加结构的词组然后按照核心词前面的词是对核心词加以限定核心词后面的词是围绕核心词这一话题举出详细内容这一法则把它们的词性一一辨明就可以达到准确辨明词义准确理解复杂句子的目的了.

汉语词性的特点

摘自《汉 语 词 性 新 论》

总的来说,汉语词性有两大特点:第一,基本上无固定的形态;第二,词性非常灵活多变。第一点勿庸赘言。主要看看第二点。

这花很美。这的确是美的。

你美什么啊?别美了!

我欣赏她的语言之美。她的美震撼了全世界。

这真是美餐啊!

你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歌唱得很美。

一个“美”,在不同的场合就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在第一个例子,它是做谓语的(或狭义的“表语”)。在第二个例子中,它是动词(谓词),直接做谓语。在第三个例子里,它是体词(“名词”),做宾语或主语。在第四个例子里,它是定词(做定语,体词的修饰语)。在第五个例子里,它以重叠的方式变成了状词(“副词”),做状语。在最后的例子里,它也是状词,做后置状语(传统上所谓的“补语”)。那么,你说“美”到底是什么词性?

再如:

孩子,你别傻了。

一般而言,“傻”是个“形容词”,即主要做定语或表语,但是这里用在祈使句中,你还能说它仍然是“形容词”吗?它显然已经变成了动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你别继续傻下去了。这是典型的动词用法啊(前面有状语、后面有助词)!

再如:

游泳是一种很好的运动。

我喜欢游泳。

我喜欢在海里游泳。

“游泳”一般是做动词用的,于是,传统的语法就只把它做动词看待。对于第一句话,他们说是“动词做主语”,而对于第二句话,他们说是“动词做宾语”,而对于第三句话,他们说是“动词短语做宾语”。按照本人的看法,第一句里的“游泳”就干脆是名词(体词);第二句里的“游泳”也是体词(名词),而第三句里的动词短语其实也是个体词性的短语(整体上相当于一个体词——名词)。由于汉语并没有特殊的词性标志,我们最好还是干脆按照句法功能判定词性,那样要简单得多。如果是其他语言,做主语或宾语的时候,一定不能直接使用动词的谓语形式,必须变成“非谓语的形式”(其实就是体词形式,如不定式、动名词、分词)才行。说“动词做主语(或宾语)”并不符合一般的国际惯例,更何况汉语的词性并不是先天就确定下来的,那么,为何还要如此僵化呢?!对于一个单词的情况,很好处理:做什么样的成分,就是什么词性,不必说什么“动词做主语或宾语”(此外还有“形容词做主语或宾语”等等)这样荒唐的话。对于由动词组成的短语,如果整个短语起的是体词的作用,那么,也不要说这是动词短语做主语或宾语,应该灵活地改为“体词性短语做主语或宾语”。动词的“体词化”(或“非谓语化”)尤其是在短语里特别明显。当然,短语是另一个话题,此处不多加论述。

再如:

这孩子又高了许多。天渐渐地黑了。

你能说这“高”和“黑”仍然是“形容词”吗?显然也已经成了动词。带了个时态助词“了”,或加上个副词“渐渐”,都是明显的动词标志。在意义上,都表示一种过程,而非状态。“高”=变高、长高;“黑”=变黑。

应该说,凡是用在祈使句中的“形容词”都已经“动词化”:小心点儿!别大意了!乐观点儿!再高点儿,我看不到。低点儿!热情点儿!谦虚点儿!

应该说,凡是用在能愿动词后面的“形容词”也都已经“动词化”:你得胖点儿了,这样瘦不行。你必须轻松点儿,随便点儿。我不能轻松下来啊!你能大声点吗?你能轻点儿吗?

再如,所谓的“副词+名词”(“副词修饰名词”)的问题:

只两瓶黄酒、仅仅七个学生、最里面、最开始部分、最上头、大约三辆汽车、共二十块钱、又一阵暴风雨、再一个问题、才五张桌子、很现代、很精神……

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副词修饰名词,实际上有三种可能:第一,那所谓的“副词”已经变成了形容词(定词)(如:只两瓶黄酒、仅仅七个学生。英语的only就是副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兼有的。这里的“只”和“仅仅”也类似。同样道理,“最”也可以当形容词用,就像英语的most一样)。第二,是省略了谓词的结果(如:大约三辆汽车=大约有三辆汽车;共二十块钱=共有二十块钱;又一阵暴风雨=又来一阵暴风雨;再一个问题=再提一个问题;才五张桌子=才有五张桌子。第三,后面的“名词”已经形容词化(如:很现代=很时髦、很具有现代气息;很精神=很帅、很潇洒)。

再如时间地点词(名词)做状语的问题:今天我休息。上午我没课。古代有个大诗人李白。屋里坐!北京见!

其实,这些词都已经“副词化”,因此都可以算作副词(按照我的新叫法是“状词”)。比如在英语里,today(今天)既是名词,又是副词,就看如何使用了。你能仅仅根据词义就断定某个词就是什么词吗?!

再如:连“都”这个“副词”都可以变成其他词类。

都来了吗?都同意。都不想去。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我们说“都”是做主语的,也可以,因为可以把它理解为代词,代替具体的所有人(或物)。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省略了主语,仍然把它做副词看待(“都来了吗?”=“大家都来了吗?”、“都同意”=“大家都同意”……)。在英语中,all就是代词,同时也可做副词。

再如:只要加上一个“地”,就可以把名词、形容词(定词)等词类变成副词(状词):理智地做事、历史地看问题、“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时《毛语录》的前言)、幽默地讲述一个故事、紧张地看着他…… 传统的语法把“的”、“地”和“得”看作“结构助词”。笔者认为只有“得”是地地道道的结构助词,而“的”和“地”都可以看作表示词性的词尾(不过在和短语相接的时候例外,比如“有计划地”)。一个表示形容词(定词),一个表示副词(状词)。汉语也有这类表示词性的词尾,就像英语的-ful(形容词词尾)和-ly(副词词尾)一样。可以通过它们随意改变词性。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本人的另一篇专论。

再如:“五斤重”或“重五斤”。这是数量词变成了状词的例子(一个做前置状语,一个做后置状语,但实质是一样的,都修饰“重”这个谓词)

再如:汉语的动词和介词有时很难分清界限,动词可以当介词用,或相反,因为介词基本上都是由古汉语的动词演化而来。例如,“用”字在“用电脑翻译”、“用嘴说,用笔记”等等这类句子里,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介词,表示工具、手段之类的意义,而把后面的动词看作句子的谓语动词,因此,不必把这类现象说成什么“连动式”。通过用“以”字这个地地道道的介词代换它进行试验,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

凡此种种,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无数来。我们可以对传统的汉语语法体系提出无数这类批评和纠正。总之,我们必须承认:汉语的词性是随时而变的,特别灵活自由。由僵化的“语义为准”原则到灵活的“功能为准”的原则转变,就可以自然地理顺许多语法现象,而且可以令分析更加简便(概括性更强,更能以一驭十、驭百、驭千、驭万……)。

当然,其他语言也有一词多性的现象。但是要比汉语少得多。汉语的几乎每个词都是不定性的。如果说外语的词大多有定性,那么,汉语则相反:大多数都无定性。如果说外语的词性不定是个特殊的现象,那么,汉语的词性不定就是个普遍的现象了。这正是汉语词性(如果说有的话)的特点!这一点也正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汉语的“一词多性”正如“一词多义”或“一字多义”一样,是一种很经济的语用做法。“一词多义”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是个普遍的现象,但是,“一词多性”,除了汉语以外,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恐怕都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词多性”在汉语中如此普遍,因此我们就可以省去不知多少麻烦!这正是中国人的聪明智慧的体现!一词多义,一般也不会造成什么不便,因为有了一定的语境,意义自然就可以确定了。一词多性,也不例外。

任何一个词的词性都不是先验地确定好了的,必须到具体的语法环境里根据它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当然,不是说不能根据词义和词形本身来大体地推定词性,如某类意义的词或以某种形式开头或结尾的词一般就是充当某种词性的。但那都不是绝对的标准。如果说为了学习的需要尽可能多地知道一些词汇的用法(包括词性特征)是有用的,那么,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交给语法来解决,要由语义学家和词汇学家来解决,那会涉及无穷无尽的实践性的规则,语法学是无法完成此重任的,那至少不是理论语法学所该做的事情。基础语法或理论语法只是提供一个“大纲”和基本框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决具体的语义和用法问题。从这一点看,也可以说为汉语建立一套科学的语法体系并非无限遥远或无限复杂,可以在短时间内办到。

附带说一点:在词性定义上的“”,对汉语来说,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防止用僵化的思想束缚汉语的发展!归根结底,语言本身的自然发展、约定俗成(自然形成)才是第一性的,而人为的任何规定都是第二性的,是总结实践的产物。如果规定过了分,就必然会阻碍自然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那样的“语法”可就成了语言的敌人了!比如,说某个词就是某种词性,一变化使用就是“语法错误”、“病句”。也许,一开始的时候是“病句”,可是慢慢地随着人们的普遍接受,它就成了一个新的语言现象,不再“有病”了。比如,说“突然”既是副词又是形容词,而“忽然”仅仅是副词。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通过语言试验做出的结论:可以说“突然的变化”,但不能说“忽然的变化”。不过,我认为,也许这仅仅是现在的用法,也许,将来“忽然”也会兼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词性的。当大多数人都说“忽然的什么什么”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了形容词。说不定!再如,“幽默”这个词本来是个音译的外来词,按说是不可拆开的。但是,我们不是听到过“幽他一默”这种中国化的说法吗?“春风又绿江南柳”这句著名的诗句就是把一般为形容词或名词的“绿”当动词用了,显得特别生动、有创造性!文学中或生活中的新语、新用法层出不穷,最好的做法是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任它们自然选择、自然淘汰。优秀的创造自然会留下,拙劣的语汇自然会被淘汰。

总的来说,汉语的“词性”的意义并不大,这是由汉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到了把汉语从几十年来形成的僵化的词性概念中出来、恢复其本来面目的时候了!汉语语法的重点应该在句法上,而非在词法上。本书给出的定义和分析方法也仅仅是个参考,也不必过多地拘泥于这套系统。尤其是,不要用词法来套句法,不要用“词性”来鉴别句子的对否、判断句子成分,那对汉语来说是一种颠倒的做法(虽然对外语来说可能正好)。这条基本思路很重要。

文档

汉语词性详解

现代汉语词性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一.名词1.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2.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有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3.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