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1届安徽省淮南九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F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0:57:46
文档

2011届安徽省淮南九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F

1.经典诗文默写(第(1)~(6)题,任选五题;第(7)~(10)题,任选一题)(6分)【小题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__________,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小题2】蒹葭凄凄。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小题3】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小题4】我想:__________,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小题5】复行数十步。(陶渊
推荐度:
导读1.经典诗文默写(第(1)~(6)题,任选五题;第(7)~(10)题,任选一题)(6分)【小题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__________,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小题2】蒹葭凄凄。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小题3】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小题4】我想:__________,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小题5】复行数十步。(陶渊
1.经典诗文默写(第(1)~(6)题,任选五题;第(7)~(10)题,任选一题)(6分)

【小题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__________,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 听泉》)

【小题2】蒹葭凄凄。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小题3】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小题4】我想:__________,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小题5】复行数十步。(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6】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小题7】,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小题8】__________,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

【小题9】表现陈胜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司马迁《陈涉世家》)

【小题10】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互相轩邈。(吴均《与朱元思书》)

2.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小题1】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小题2】,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小题3】 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小题4】 何当共剪西窗烛。 (《夜雨寄北》)

【小题5】《〈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小题1】补写出下列各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②已是黄昏独自愁。(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燕子来时新社。(晏殊《破阵子》)

【小题2】请默写温庭筠《商山早行》,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

答:

1.阅读下面短文。(共11分)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 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为什么?(2分)

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度)过了一个严冬。

【小题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2分)

【小题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3分)

【小题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2分)

【小题5】这篇短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谈谈你的感悟?(2分)

1.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小题。(8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B.争高直指

才美不外见(《马说》)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C.猛浪若奔D.负势竞上虽乘奔御风(《三峡》)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哪一项?(2分)()A.横柯上蔽B.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C.猛浪若奔D.下见小潭(《小石潭记》)【小题3】选文写景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2分)

【小题4】作者描写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之后,又设想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来到这里会引发的感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4分)

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间。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

_________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_______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问题。(4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小题1】以标题和内容看,这首诗歌所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2分)

【小题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绪?(2分)

2.古诗文阅读(19分)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小题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小题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4分)

3.阅读下面小诗.完成下面小题。(4分)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小题1】诗文最后一句“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文题和诗文中反复提到“我的思念是圆的”,你如何理解?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4分)

秋风引①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①引:古代的一种诗体。

【小题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征?(2分)

【小题2】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得好?(2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我生活在______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

文档

2011届安徽省淮南九中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F

1.经典诗文默写(第(1)~(6)题,任选五题;第(7)~(10)题,任选一题)(6分)【小题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__________,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小题2】蒹葭凄凄。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小题3】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小题4】我想:__________,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小题5】复行数十步。(陶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