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高考文化常识
1.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
B.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C.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
D.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言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2.下面诗中空缺处填一个节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又是一年寒岁至, 更深月落满河星
A. 白露 B. 立冬 C. 寒露 D. 霜降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 《楚辞》由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 古代将一天时间划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命名,“人定”指的是子时,“黄昏”指的是戌时。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B. 古人纪年中,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已岁十一月”中的“乙已”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C. 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八月。
D. 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5.下列各项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后鲍照拟作为多。
C.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D. 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驾: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B. 句读之不知 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C.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D. 朝菌不知晦朔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7.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与赞美诗》等。他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这种方法把干支按顺序相配六十个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是封建时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
B.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
C. “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D.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
B.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例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C. 骈体文的对仗(即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 主,其中也往往掺杂其它句式。而到了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
D.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周是继 老子之后的另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11.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孝廉:孝顺父母,品行廉洁。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B. 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
C. 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月亮的盈缺。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 引以为流觞曲水,流觞曲水:古人的酒戏。将酒杯置于曲水上,杯触岸辄停,坐于其岸者取饮。
12.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②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
③有弦弹入碧虚寒,彩凤应来兽应舞。
④战罢两在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A. ①煎茶②焚香③弹琴④下棋 B. ①煎茶②弹琴③焚香④下棋
C. ①焚香②弹琴③下棋④煎茶 D. ①焚香②下棋③弹琴④煎茶
1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演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C.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后指这三位(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
D. 社日是古代人祭祀谷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1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 普希金,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国粹”的京剧与元杂剧有着传承关系,比如,京剧中的很多剧目来自元杂剧,京剧中的角色名称“生、旦、净、末、丑”也和元杂剧中角色名称一致。
B. 在两宋词史上,柳永、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故派”的开创者和代表词人,他们对宋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宋史》《元史》《明史》。不难看出,它们都是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编写的,因而被称为断代史。
D. 孔子曾经整理并传授过六部先秦古籍,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它们被称为“六经”,后来《乐》失传了,现在看到的只剩“五经”。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B. 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其中“授”“拜”“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拔”“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C. 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D.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17.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宫)(端正好),与下文的《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等都是曲牌名。
B.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有《震川文集》,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作者的远祖曾居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用它来作为室名,以示纪念。
C.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罗密欧与朱丽叶》跟《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是其著名的四大悲剧,影响深远。
D.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文章通过这封信向老朋友解释迟迟没有给他回信的原因,并借此一吐胸中的愤懑,表达准备毅然赴死的决心。
18.下列关于相关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即现在的南京,三国时期为吴国都城,时称建业,自六朝始称建康,此外还有金陵、武林等别称。
B. 济南二安,指宋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和李清照。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字易安,故合称为“济南二安”。
C. 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天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
D.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
1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孝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
B.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是古代一种礼节,即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鲤对”指接受族中长辈的教诲。
C.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 《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2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朕皇考曰伯庸 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坐在车左侍卫的人
C.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的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D. 余自束发 , 读书轩中 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高考文化常识
1. C
【解析】【分析】C项,“《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不正确,《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故此题答案为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2. B
【解析】【分析】依据诗中“北风潜入”“浓秋已”“又是一年寒岁至”“更深”,说明此时秋天已经结束,寒冷的北风悄悄到来,夜很长。ACD项都是属于秋天的节气,只有B项“立冬”才表示冬天的到来,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3. D
【解析】【分析】D项,“‘人定’指的是子时”错误,应该是“亥时”。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 A
【解析】【分析】A项,“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错误,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 故选A。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5. D
【解析】【分析】D项,“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说法错误。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6. D
【解析】【分析】D项,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选项“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应指“晦”,不是“朔”。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7. B
【解析】【分析】B项,表述有误。《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不是选项说的“散文诗集”。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学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8. D
【解析】【分析】D项,“‘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表述错误,“来归”与“归宁”意义不同,“来归”指女子出嫁,“归宁”意思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9. D
【解析】【分析】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二是“上山插茱萸”,边城端午没有这项习俗。
B项,“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错误,“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滕王阁序》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C项,“谢眺”错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是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称赞曹植的话语。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化常识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必考题型,文化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10. A
【解析】【分析】A项,“以五言七言为主”错误,应是“四言和六言”。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1. C
【解析】【分析】C项,说法颠倒。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2. A
【解析】【分析】①中由“煎水”可知是煎茶。②由“古鼎烟”可知为焚香。③由“有弦弹”可知为弹琴。④由“战罢”“白黑”可知为围棋。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性句子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充分理解所给句子,并结合日常积累进行辨析。
13. D
【解析】【分析】D项,“祭祀谷神”错,应是“祭祀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14. D
【解析】【分析】D选项,“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错误,应该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15. D
【解析】【分析】A项,京剧中的角色名称“生、旦、净、末、丑”和元杂剧中的角色名称并不一致,比如元杂剧中就没有“丑”这个角色名。
B项,“开创者”的表达不准确。他们对于流派的形成都有各自的贡献,且流派是后人提出的。
C项,《史记》是通史,不是断代史。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同时,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
16. B
【解析】【分析】B项,“‘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表述错误,“转”表职务调动,而不是任职授官。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7. B
【解析】【分析】A项,“都是曲牌名”错误。【正宫】是宫调,不是曲牌名。
C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正剧(悲喜剧),四大悲剧还有《麦克白》。
D项,“毅然赴死”错。《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18. D
【解析】【分析】A项,“此外还有金陵、武林等别称”错误。武林是杭州的别称。
B项,“李清照,字易安”错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C项,“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天神的节日”错误。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9. B
【解析】【分析】B项“鲤对”指接受父亲的教诲,“鲤”指孔子的儿子孔鲤。故本题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0. B
【解析】【分析】B项,“参乘:坐在车左侍卫的人”错误,参乘应该是指坐在车右侍卫的人。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