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简单来说,一家互联网企业的价值源于用户粘性,这种粘性是由两个主要的参数决定的,第一是用户使用某款互联网应用的频次,频次越高价值越高;第二是用户使用该应用的单次时长,单次时长越长意味着用户沉浸的程度越深。
2,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了占据用户桌面,免费策略、处处搭载策略、“拿来主义”策略和注资并购策略被频频运用。
3,从某种意义上,互联网的历史就是一场用户时间份额的切割战,大量的创新由此产生,从PC桌面到目录式门户,到搜索引擎门户,到社交门户,到工具性门户。总体趋势是个性化程度、对用户而的智能支持程度会越来越高。
4,高普及率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这往往意味着要给直接用户免费使用,以求得快速的市场份额增长;第二,要时刻保证用户非常良好的体验,确保用户持续使用。
5,考察一个移动互联网平台,要看他的同边效应和跨变效应,其中同边效应是指,在平台的某一边中,如果使用的用户增多,会有利于同一边的用户越来越多。比方说,一个用户使用了某款浏览器,那么就会影响到周围更多的人去使用这个浏览器,这就是同边效应。其中跨变效应是指,在平台的某一边中,如果一边使用的用户增多,会有利于另外一边的用户越来越多。例如,淘宝上的买家增多,就会吸引更多的卖家进入。理想的平台,应该同时具备同边效应和跨变效应。
6,移动互联网江湖上的各种平台,存在强势平台和弱势平台之分。弱势平台的主要特点是,处于强势平台的夹缝中,生存能力相对较弱,且功能往往比较单一,极容易被强势平台拍死。以浏览器为例,windows系统是自带浏览器的,苹果的IOS操作系统自带浏览器,这些强势平台自带浏览器,就足以绞杀大部分浏览器。
7,一个功能单一,生存能力弱的弱势平台的悲剧在于:如果强势平台进入到了弱势平台的所在市场,这些强势平台往往把多种功能平台捆绑在一起。当用户发现综合性平台提供的功能更多,而且总成本更低的时候,肯定会转投对方门下,弱势平台原有的市场空间会迅速缩小。
8,对于强势平台以捆绑为手段的攻击,弱势平台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它们即无力削减价格,也不能组建一个足以与竞争对手匹敌的平台。在一般情况下,被包围的弱势平台生存的难度很大,往往在对手的攻势下节节败退,除了把自己卖给竞争者,或者退出竞争之外别无选择。想一想从了BAT的高德地图、糯米网.....
9,弱势平台对于综合性强势平台的围追堵截不要抱有任何幻想,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打击往往异常残酷。在微软围剿Netscape的过程中,除了Windows免费捆绑IE之外,微软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的综合性优势,试图让网景在整个生态体系中被孤立。当时网景的盈利模式是通过销售服务器来发布浏览器,微软采取的针对性的举措就是把自己当时的INS服务器与Windows服务器版本搭售,里面含仿制Netscape产品的代理、电邮、新闻组软件,并以非常优惠的价格销售,用以切断网景的财源。此外微软在跟相关的服务器厂商、互联网服务商的合作中,在其授权条款中,都要求在主页面上显示IE的图标,并且不得加入网景的图标,否则将以涨价方式作出惩罚。微软对中小型ISP推出附有ISP品牌的定制化IE,使不少ISP鼓励用户改用IE,放弃网景。还有,微软在当时收购得来的FrontPage网页设计软件中,也加入了非标准的开发标签,使开发出的网页只能使用IE浏览器而不能使用Netscape。可以说,综合平台会无所不用其极的采用一系列手段来弱势平台。
10,作为一个弱势平台,需要及时追求和价值链上下游的大佬们合作。弱势平台如果足够努力,开展有效的合作联盟,是有可能在强敌环侧的平台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以浏览器UC为例,它的第二轮融资选择的是自己的价值链下家,同时也是电子商务的强势领导者阿里巴巴做为投资方,双方在移动支付上紧密合作。也就是说,浏览器通过让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在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时候都能够看到最佳的网页效果,同时在这个基础上,针对淘宝的页面进行了专门优化,可以保证用户浏览网店、下单和支付等一系列动作顺畅完成。
11,弱势平台在强势平台的包围环侧之下,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策略在于:平台的结构升级再造、功能扩展、客户群扩张、运用法律武器、勇于对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