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多年来,虽经过各种方式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加,对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渐渐提高,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仍然不高,企业仍不适应市场,国有企业仍然面临重要困难与问题。
一,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不断下滑趋势
二,国有企业仍未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难以适应市场
三,企业盈利水平低,亏损严重
四,企业资金紧张,周转困难
五,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过重
六,国有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低
七,企业管理水平低
八,职工教育科技素质低,主人公意识淡薄
反思
1,不能把单一的市场化改革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
2,不能用利润标准和效益标准来衡量企业改革成效。
3, 国家有必要保护部分领域的国有企业,克服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国有企改革的难点
一·国有经济的性欠账问题
二·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后的治理结构问题
三·的双重职能问题
国有经济的性欠账问题
1,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
原因:(1)经济环境变化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国有企业生产资金的来源与运用,基本上实现国家统收统支的管理模式。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谁也不对项目建设效果和资金使用效果负责,造成国有经济资源的严重浪费。
(2)企业自身的制度因素
一,资本金注入不足,新企业的建立完全依靠贷款或大部分依赖贷款, 形成企业负债经营
二,缺乏资金补偿机制,企业依靠负债滚动发展
三,企业承担大量的和社会职能
四,主管部门干预企业的决策投资
五,企业过多承担了转轨时期的改革成本
全国国有企业负债结构模拟表 单位:亿元
(1997年12月31日)
| 债权人 | 负债人 | 负债比重 | 不良负债额 | 不良负债比重 |
| 1、金融机构借款 | 462.3 | 59.5% | 14114.6 | 30.1% |
| (1)国有商业银行 | ||||
| (2)其他商业银行 | ||||
| (3)非银行金融机构 | ||||
| 2、财政性借款 | 6304.9 | 8.0% | 1387.1 | 22.0% |
| (1)拨改款 | ||||
| (2)基建基金 | ||||
| (3)财政委托借款 | ||||
| (4)上级部门借款 | ||||
| (5)欠缴财政税款 | ||||
| 3、对企业职工欠款 | 5122.7 | 6.5% | 307.4 | 6.0% |
| (1)应付工资 | ||||
| (2)应付福利费 | ||||
| (3)职工集资款 | ||||
| 4、对其他企业欠款 | 15762.1 | 20.0% | 2569.2 | 16.3% |
| 5、长期借款及其他 | 4728.6 | 6.0% | 1324.0 | 28.0% |
| 合计 | 78810.6 | 100.0% | 19702.3 | 25.0% |
国家财政比重逐渐减少;银行难以收回债权,形成不良资产,进而使商业银行成本加大,利润逐年减少;国家宏观进入两难境地:质量从紧,国有企业生产萎缩;质量放松,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
2、国有企业冗员问题
1,非生产技术人员过多
2、人浮于事现象大量存在
3、冗员拖了企业技术进步的后腿
3企业“办社会”的负担
国家抽走企业利润并没有相应建立社会公益福利设施,而是形成新企业,从而导致国企不得不挤占企业经营性资金,承担起和社会的职责。
二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后的治理结构问题
1,风险与权力不对称,导致国有股权虚置。
2,政企不分,干预企业重大经济决策。
3,党企不分,公司并驾于董事会,而且其职权甚至超越董事会。
4,监事会、职代会、工会职权交叉,导致监事会在行使职权时莫衷一是。
三的双重职能问题
1,政企不分,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的行为悖论
2,政资不分,国有经济所有者与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重叠
3,政社不分,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与社会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
解决方式: (1)关于国企过度欠账的解决方式
(大方向)重组→引进新的出资人→归还部分欠款,转入正常运作
1,摸清情况,确定重组的规模
2,制定重组方案,分担性欠账的成本(转为股权或投资)
3,通过资本市场引进新的出资人,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彻底铲除政企不分的格局
4,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
国有企业中很大部分存在设备老化,但生产规模大
租让或出让→重整→购买新设备→提高效益
(小方向)1,对企业设备进行清算,核算出多余产能
2,寻找租让对象,以设备进行投资或租让
3,归还部分欠款,投入少量资金购买新设备
4,提高企业效益,为企业重组融资创造条件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支配公司中国不同利益主体------出资人,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
目标模式
(1)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
对公司: 一,形成股东代表控制董事会的格局。
二,通过投票决定取舍,迫使经营者迎合股东的利益,在经营中始终 把利润增长作为首要目标
对国家:一彻底实现政企分离,形成公司大股东多元化的格局
二改变上市公司畸形股权结构,有计划地将国有股、国有法人股转让,从而使众多社会股东用投票的方式,对公司经营者进行制约,以使其行为取向符合众多投资者的利益。
(2)对经营者的监控和评价
一,将会,职代会,工会全部纳入企业监事会中,使监事会由股代表,党组织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
(3)激励方案的设计和推行
一应大大提高我国公司主要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二应改进目前的经营者选择程序,由行政任命到市场选择
职能的重新定位
(1)制定和实施公共经济
(2)从事公共基础实施投资
(3)对外部性的行为管制
(4)提供公共服务
切实转变职能需要跨越的几个障碍
(1)改革国有产权制度,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
(2)缩小做为所有者的职能,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
(3)培养社会中介组织,解决政社不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