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山东日照模拟]西周贵族分为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集团。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这表明,西周贵族的婚姻( )
A.维护门第等级 B.严格遵守礼制
C.政治色彩浓厚 D.婚姻不能自主
2.[2021·洛阳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
A.说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B.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
C.进一步扩大了周代宗法体系
D.加速了周王室统治的衰落
3.[2021·浙江模拟]诸子中“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它有两种意义,称人时意义是“先生”,称著作时意义是“全集”。只有李耳,据说因为他太老了的缘故,特别尊称他为“老子”。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宋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孔子主张“仁”与“礼”,“礼”是其思想的核心
C.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推崇夏朝的政治
D.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天行有常”
4.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 名称 | 主要职能 | 名称 | 主要职能 |
| 郎中令 | 宫中警卫 | 宗正 | 皇室宗族事务 |
| 卫尉 | 宫门警卫 | 廷尉 | 司法和首都警卫 |
| 少府 | 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 | 典客 | 少数民族事务 |
| 太仆 | 宫廷车马 | 治粟内史 | 国家财政和税收 |
| 奉常 | 宗教、礼仪和教化 | —— | —— |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集权制度
D.政治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5.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6.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
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 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
7.[2021·太原市模拟]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
8.《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
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
9.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1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走向统一
C.文化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11.[2021·广西桂林模拟]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 )
A.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
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
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
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
12.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记述:“法书、名画必资纸而久传,纸之不可无考审矣。江南有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这表明( )
A.中国的造纸业历史源远流长
B.南方造纸技术领先于北方
C.造纸所需原料大多较为廉价
D.书画名作必资纸方能流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1·“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朔二年(前127年)后,汉武帝出台了“推恩令”“附益法”“阿党法”等一系列措施,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在此基础上,对官吏的监察被提上议事日程。汉初,各地方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去监察。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以后部刺史又改称为刺史。当时,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大;军权分散。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
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的发展。……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设立刺史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7分)
(3)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部分地区)汉代陶明器分布表
时期
数量
| 项目 | 西汉 中期 | 西汉 晚期 | 西汉末 东汉初 | 东汉早 中期 | 东汉 后期 | 合计 | |
| 统计墓 葬数量(座) | 12 | 114 | 115 | 11 | 28 | 280 | |
| 出土陶明 器的墓葬 数量(座) | 3 | 72 | 71 | 8 | 21 | 175 | |
| 所占比例 | 25% | 63.2% | 61.7% | 72.7% | 75% | 62.5% | |
| 随葬陶 明器的 墓葬数 量及随 葬的明 器件数 | 灶 | 3座 4件 | 座 65件 | 57座 59件 | 8座 10件 | 17座 18件 | 146座 156件 |
| 仓 | 0 | 33座 58件 | 43座 件 | 1座 1件 | 0 | 77座 123件 | |
| 井 | 0 | 40座 41件 | 29座 29件 | 5座 5件 | 14座 15件 | 88座 90件 | |
关中、中原地区的比较研究》
根据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关于汉代陶明器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1.解析:西周姬姓贵族与受封的异姓贵族之间相互通婚,通过联姻关系形成甥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可见其政治色彩浓厚,故选C项;据“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异姓贵族与姬姓之间的政治通婚,而非强调门第,排除A项;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主要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并不等同于婚姻不能自主,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从材料中周王室与异姓诸侯通婚可知,周王室通过联姻,扩大与异姓诸侯的血缘联系,反映出宗法体系的扩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周王室与异姓诸侯之间的联姻是用宗法关系巩固分封制度,故体现的是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排除A项;部落血缘贵族统治是部落内部的关系,与材料中周王室与异姓诸侯不同血缘之间联姻不符,排除B项;异姓联姻,扩大宗法体系范围,巩固了分封制度,有利于扩大周王室统治,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兼爱,推崇夏朝的政治,故选C项;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人,排除A项;孔子主张仁和礼,但仁是其思想核心,排除B项;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不是韩非的主张,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由九卿的职责分工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对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女人不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一些逃亡的奴隶和破产的平民招到自己手下耕种土地,收取地租,这属于租佃制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小农经济突出了自给自足及家庭式经营,A项与题意不符;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的“破产平民”转化为佃户,而非自耕农,交租对象为地主而非国家,排除D项。
答案:C
7.解析:“四民分业论”、“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说明工匠地位处于第三等,社会地位较低,故A项错误;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工事,交流经验,能促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将四民分开居住可以固化社会阶层等级,但仅反映材料一层信息,片面,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是战国时期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8.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法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尚贤”的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9.解析:“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A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董仲舒主张辩证地看待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D项错误。
答案:C
10.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B
11.解析:由材料中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属于当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说明战国时期文字还未统一,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六国通用文字并非小篆,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夏商周的历史是否有传世文献,且C项说法有夸大的成分,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部分区域文明的消失,排除D项。
答案:B
12.解析:材料不能体现造纸业历史源远流长,故A项错误;题干只涉及了“江南”“浙中”纸的种类,没有说南方和北方谁的技术更先进,故B项错误;根据“江南有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可知,在江南和浙中地区造纸的材料为竹、麦秸和稻秆,这些是比较廉价易得的原料,故C项正确;纸为呈载书画的载体之一而非必须,故D项错误。
答案:C
13.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得出封国问题基本解决,集权有待巩固;由材料一“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得出御史监察不力,监察制度有待改进;由材料一“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大;军权分散”得出政权存在隐忧,皇权不够集中。第(2)问,由材料二“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得出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由材料二“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得出以监督为主;由材料二“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得出监察职责范围广。第(3)问,由材料二“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的执政行为,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与社会稳定;由材料二“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得出对地方割据势力具有一定监督、防范作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结合古代制度的特点得出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古代监察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以至监察机构徇私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答案:(1)背景:封国问题基本解决,集权有待巩固;御史监察不力,监察制度有待改进;政权存在隐忧,皇权不够集中。(答出两点即可)(8分)
(2)特点: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以监督为主;监察职责范围广。(7分)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的执政行为,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与社会稳定;对地方割据势力具有一定监督、防范作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古代监察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以至监察机构徇私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10分)
14.解析:“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部分地区)汉代陶明器分布表”中主要记录了出土的汉代陶明器的数据,由此产生了两个重要的信息,首先可以从陶明器的分布规律本身进行研究,其次可以从汉代的政治经济进行研究,然后以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说明即可。如从陶明器的分布规律来看,可以以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作为一个观点来论述,通过材料中的数据和历史上政治经济的关系来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一:
论题: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2分)
阐述:表格显示西汉中期河套地区出现极少数陶明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东汉早中期数量开始急速衰减,东汉后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河套地区在中国西北部,西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发展,此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促使陶明器数量增加;东汉时期,随着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的洛阳,中原瓷器生产相对突出,河套地区的陶明器数量有所下降或发展缓慢。(10分)
示例二:
论题:西汉中后期河套地区陶明器的变化与汉武帝时期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2分)
阐述:从政治角度来看,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稳定、经济发展,这对陶瓷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从经济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开辟海陆丝绸之路(而陆上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北地区),促进了西北地区手工业品的生产;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家独尊,思想“大一统”巩固了政治“大一统”,也为西北包括河套地区的陶瓷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