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素(5个)
1、什么是分析哲学?它诞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时代背景:
黑格尔主义的衰落
经验主义的复兴
数理逻辑的发展
语言学的转向(lingustic turn)
分析哲学:二十世纪初叶由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发起并推动的一场哲动,它以现代数理逻辑为手段,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方法揭示世界的逻辑本质从而构造新的世界图景,被称为二十世纪哲学领域内的一场。
2、什么是“罗素悖论”?它说明了什么?
在数学集合论中一个命题蕴涵着自身的否定,即:由总体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构成的集合是否仍为自身元素?
普通集合(ordinary set):其总体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
奇异集合(funny set):其总体仍然是自身元素的集合。
由普通集合构成的的集合是奇异集合还是普通集合?
如果普通集合构成的集合任然是普通集合的话,那么他的总体不是含自身的元素,然而,新集合又由是他自身的元素构成,则新集合不是普通集合。
如果普通集合构成的集合是奇异集合,那么他的总体仍是自身元素,然而新集合由普通集合构成,总体不是自身元素,所以新集合不是奇异集合,这直接说明了集合论中的自我指涉问题。
3、什么是摹状词?罗素如何用它消解“存在之谜”?
摹状词:用于描摹单个事物的性质的词项,通常的形式是“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即由冠词和普遍名词构成。专名具体指某一个事物,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事物,那么在听到专门时将不可能知道其所指称的对象,与专名不同,摹状词是复合的符号,被这些符号确定的意义赋予意义,因此哪怕摹状词所指称的对象从未被知道过,人们还是能力理解它所指称的对象。
摹状词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
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存在之谜
同一律失效的问题
排中律失效的问题
存在之谜:非存在存在
Eg:金山
罗素认为“金山”不是一个专名,而是一个摹状词,他可以转写为“一个具有金和山两种属性的x”将金山从主词变为一个描述语。于是“金山是否存在”的问题就转化为:
有(没有)一个X,此X是金的并且是山;并且对于所有的Y,如果Y是金的并且是山,则Y等于X。
那么,显然现实中没有如此这般的y来同时满足“金”和“山”两种性质。所以金山不存在。因此“存在之谜”被消解。
4、什么是逻辑原子论?
定义:运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对世界的逻辑构造以及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进行分析,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可借助于原子命题及其真值函项的复合体表达出来。
世界的本体是多,真理是部分,分析方法是合理的认识手段关系不能还原为关系项的内在性质
5、罗素的中立一元论与传统经验主义有何异同?
中立一元论: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材料,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而是比二者全为原始的东西。心和物二者都是复合物,而组合它们的材料是介乎二者之间和处于二者之上的东西。
传统经验主义:
*维特根斯坦(6个)
1、什么是“图式”?它的作用是什么?
定义:图式既是命题的逻辑形式,也是描述实在的模型,是沟通语言与世界的桥梁。
维特根斯坦认为事物不是存在在现实世界中而是存在在逻辑的可能世界中,为将两者沟通,就必须承认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中介,且它不能是现实世界所存在的东西,因此它只能是我们思想中所产生的东西,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为自己创造事实的图式。图式既是命题的逻辑形式,也是描述实在的模型,是沟通语言与世界的桥梁。
作用:
A.图式规定了命题的本质
B.图式为命题与非命题划界
C.图式为命题的真假划定界限
D.图式为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划定界限
2、“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考过了)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将为思维划定一条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想的表述划定一条界限。像康德一样,他认为自己的工作也是划定界限,知识康德划定的是纯粹理性的界限,而维特根斯坦划定的是语言的界限。——对不可谁的东西保持沉默。他划分了三类命题:有意义命题,缺乏意义命题和无意义命题。有意义命题是指自然科学的全体命题,它们逻辑结构合格,对实在也有所陈述。缺乏意义的命题是指数学、逻辑等命题,它们是自然科学陈述的基础,它们没有对实在有所陈述。而无意义命题则是指哲学,乃至所有传统人文科学命题。他说“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一切可以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于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现。”什么是“可说的”?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什么是“不可说的”?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
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
凡不可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现的东西,永远比可说的东西重要。生命和文化永远高于自然和技术。希望说的好而产生了“重要的胡说”。维特根斯坦的命题是用这种方法阐明的:一个理解我的人,当他把它们作为梯子,通过它们爬到顶上并越过它们的时候,最终会认为它们是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在他爬上去之后,他必须抛开梯子。所以,他说自己的命题也只不过是个梯子,通过这个桥梁达到不可说的顿悟。)他必须抛开这些命题,这时他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凡不可说的,应该沉默。
3、维氏如何批判意义的指称理论?
意义的指称理论由奥古斯丁提出,奥古斯丁认为,每一个名字都有其对应的实体,维特根斯坦认为这就遇到哲学上辩不清是非的根源之一,他通过售货员与顾客的例子说明,当顾客要求“五个苹果”时,售货员只是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清楚的了解,而并不意味着这些词有与其相对应的对象。因此:
不能认为每个语词都有指称,不能把奥古斯丁语言观作为看待全部语言的框架。不能认为语词的指称就是它的意义。
4、“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生活形式”各是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
定义:语言和活动——那些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做“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
定义:语言游戏形成一个家族,其相似点在各种具体的语言游戏活动中不断出现和消失。
生活形式:the form of life
定义: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人们所共有的行为方式,是语言共同体作为前提接受的已被给定的东西。
关系:
生活形式是语言游戏的基础,语言游戏是不同生活形式的表现。
生活形式相对稳定,语言游戏变化较快。
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的关系是相对的。
在语言游戏中间可以看出一张部分相似和一点相似的错综复杂的网,即有时大体相似有时细节相似的错综复杂的网。
5、试比较维氏前后期哲学的异同。
不同点:
前期
语言有本质(共同的逻辑形式)
为有意义与无意义划界
语言描述世界,意义来自世界
对语言进行静态的逻辑研究
后期
现代人文主义: 悲观主义 非理性主义 关注生存的悲剧性 关注人的卑微与渺小
语言无本质,只有家族相似
语言无确定意义
语言显示自身,意义来自用法
对日常语言的用法进行动态描述
相同点:
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
利用语言分析方法。
取消传统哲学。
6、为什么分析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一场?
本体论上,分析哲学将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命题斥为“无意义的胡说”,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将哲学从静态运思变为实践活动,树立了崭新的哲学形象。
方上,分析哲学以传统经验主义为基础,吸收现代数理逻辑的最新成果,将自然科学的简洁、明晰的风格带入哲学领域,有力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晦涩、脱离生活的弊病。
分析哲学对语言的关注是它区别以往哲学的最大特色,“语言学的转向”极大地加深并拓宽了人类对自身语言活动的认识,为深入研究语言与哲学及其他人类活动的联系开辟了新的方向。
缺陷与不足:
将哲学困惑完全归结为语言问题是片面的,不能真正解决哲学困惑。
试图运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彻底取消哲学是徒劳的,哲思产生于人类超越有限、把握无限的冲动,必将永久伴随人类的生命活动本身。
现代人文主义与古典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古典人文主义:
乐观主义
理性主义
歌颂人性与生命
相信人的尊严与伟大
*叔本华(2个)
1、简述叔本华哲学与康德哲学的关系。
康德哲学是叔本华哲学的思想源头。首先,康德的“哥白尼”颠倒了以往的认识论,康德认为一切对对象的认识都是经过主体认识结构加工的,因此人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物自体”,只能认识在时空框架内所呈现的世界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是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的东西,人为自然立法,让自然围绕着人的理性旋转,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叔本华因此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世界就是他对我们所呈现的样子,一切客体都是现象而并非“自在之物”。
此外,康德将世界分为本体和现象,人的认识能力只局限于现象,本体不可
知。叔本华继承了世界的现象与本体的二分思想,但是反对本体是不可知的。他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惟有意志是自在之物。但是人的认识形式和现象界的规律也不能用于把握意志,在这一点上他又继承了康德的思想。
2、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何在?
人生痛苦的根源:意志
原因:意志本身就是不可遏制的对保存生命的冲动和欲求,可叫做“生存意志”,或战胜死亡追求自我繁殖延续的“生殖意志”。然而人的理智只可以把握现象,因此面对不可遏制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们感到痛苦。欲望永不止息,奢欲满足却有限,欲望总是超出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即便短期内被满足,快乐也只是短暂的麻醉剂,他认为任何欲求的目标都是形同虚设,因为一物一旦被占有就意味着他失去魅力。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因此人的本质就落到了痛苦的手心里。如果欲望完全得到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为了排解空虚“像人这样并不怎么互爱的生物居然互相追求”,对人际关系的欲求再度导致痛苦,于是痛苦是人生的和实体,快乐只不过是痛苦的暂时的、消极的终止。人生就是斗争,伴随残忍和痛苦。人生在痛苦与无聊之间轮回,并且生物的等级愈高,智慧越多,痛苦就越大。随着知识的发达,意识的上升,痛苦也就跟着增加,并在人身上达到高峰。同理,一个人知道的越清楚——他越是有智慧——他的痛苦就越多。一个天才忍受的痛苦最大。
*尼采(4个)
1、什么是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它们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如何?
酒神(戴奥尼索斯)精神:一种非理性的本能,主观消失在完全的自我忘却之中。酒神精神产生音乐和抒情诗。
日神(阿波罗)精神:一种超现实的梦幻,人的生存被梦幻的光辉所笼罩。日神精神产生造型艺术和史诗。
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
非理性的放纵笼罩在日神光辉的照耀之下,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相互激荡,产生出古希腊艺术形式的高峰——希腊悲剧。
2、什么是强力意志?
定义:力求扩大自身、超越自身的旺盛的生命力,是强大生命力对弱小生命力的支配和侵吞,具有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意义。他用强力意志来解释世界,因此认为人的本质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世界也是在不断生成中的世界,是“永远在自我创造,自我毁灭中的世界”。尼采正是以强力意志为标准,“重估一切价值”。
3、比较叔本华与尼采的生命哲学
尼采和叔本华哲学一脉相承,他赞同叔本华从意志是世界的表象到得出人生是痛苦的结论,但他反对叔本华面对痛苦人生的悲观主义结论,即要以消灭意志来出离痛苦。尼采将日神作为表象酒神是背后的意志,酒神精神所传达出的个体
生命稍纵即逝,然而生命意志却不断再生,肯定生命就要肯定其中的个人的痛苦与毁灭,因此,意志对于尼采而言是创造生命的积极力量,不能对之加以否定。尼采认为叔本华误解了意志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在叔本华看来,生命意志只为了“求生”,而缺乏高于自身的目的,所以生命意志被看作一种盲目的应当被消灭的力量。尼采提出生命意志不是以“求生”为目的,而是追求生命不断超越自身的那种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能力:强力意志。因此两者生命哲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生命意志”的不同理解。
二者哲学思想的主要分歧如下:
叔本华:
生命和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
以消极态度否定人生
把艺术作为放弃生存意志的手段
沉湎于“安静生活”的神秘者
4、试析尼采“上帝死了”的道德与哲学含义。考过了
尼采说:“上帝死了”,是因为他认为要重估一切价值,代表旧价值旧哲学的“上帝”自然是死了,他因过多的怜悯心窒息而死,人类则是杀死上帝的凶手。
道德含义: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教,他将对教的批判和对欧洲价值观的批判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旧道德提倡柔弱和节制,压抑生命的本能,(2)旧道德提倡无私,抹杀个性,否定自我(3)旧道德反对创新,扼杀有创造精神的人(4)旧道德提倡谦卑、驯服与怜悯,这是对生命公然的侮蔑与仇恨。因此,尼采称之为“颓废的道德”“虚伪的意志”,只有上帝死了,人类中的创造者才能得以复活,“价值的变化那是创造者的变化”。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中,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要以强力意志为标准,把被教和传统道德颠倒了的价值重新颠倒过来,建立新的价值。
哲学含义:
尼采对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理性的批判也是他“重估一切价值”的主要内容。他认为苏格拉底是理性传统的肇始者,将知识作为人生和道德的最高目标贬低了前古希腊文化注重直觉和本能传统,扼杀了人的生命和本能,世人成为了知识和理性的奴隶,缺乏激情和创造的机器,丧失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让上帝死了,摧毁理性的旧观念,让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诸如 “灵魂”、“本质”、“理念”、“客观真理”、“绝对精神”等大崩溃,并代之以能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的新观念。
*克尔凯郭尔(2个)
1、为什么说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之父”?考过了 1.首先,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主义进行了批判: (1)用主观真理反对黑格尔关于客观真理的思想。克尔凯郭尔认为上帝是存在尼采: 生命和世界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以积极态度肯定人生 把艺术作为提高强力意志的手段 热衷于“危险生活”的试验家
的尺度,人的主观性就是真理。也就是说,只有个体所拥有的个体感受才是真正的真理;
(2)用个体存在反对黑格尔关于哲学体系的思想。克尔凯郭尔认为一种逻辑的体系是可能的,而一种关于存在的体系是不可能的。人与个体的存在是不可能被纳入到体系之中的;
(3)用孤独个体反对黑格尔的整体思想。孤独个体是一种自己领会自己、自己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主观内心体验,其特点是精神性、非理性与个体性,而不是黑格尔所谓的“整体”中的部分或组成单位,他认为把个体放到所设想的整体中就是否定个体与自我;
2.其次在批判黑格尔主义之余,克尔凯郭尔提出了“孤独个体”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存在状态。
(1)孤独个体(the solitary individual)是一种自己领会自己、自己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主观内心体验,其特点是精神性、非理性与个体性。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是精神,精神就是自我;而自我是一个与它本身发生关系的关系。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2)孤独个体存在的基本状态是恐惧(dread),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厌烦(boredom)、忧郁(melancholy)和绝望(despair)。
综上:存在主义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学说,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2、论述“人生存在的三阶段”
在以上思想的基础上,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人生存在的三阶段”,这是他的核心观念。
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就是天路的历程。
(1)第一阶段是“美学阶段”,也称感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个体追求短暂的物质享受和片刻的精神满足,人的生活为感性所支配;
(2)第二阶段是“伦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按照理性的原则生活,禁欲主义和道德责任心处于支配地位,趋善避恶,注重心灵的陶冶和追求,强调善良、正直、节制、仁爱等美德。
然而超时空的道德意识总是同人的精神衰退发生冲突;道德意识既无力理解人的罪恶本性,又不能揭露产生道德崩溃的深刻根源。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个体从伦理阶段向宗教阶段的跃升;
(3)第三阶段是“宗教阶段”。这一阶段中,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物质的束缚,也摆脱了道德原则的束缚,人作为有罪的个体与自己内心深处的上帝单独对话,并在对话中找到了作为“孤独个体”的“自我”,从而达到真正的“存在”。
*胡塞尔(4个)
解释下列概念:意向性、“悬搁”、交互主观性、生活世界。
1、意向性:
意向性一词源自拉丁文“intendere”是“指向”的意思。最早由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用于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他认为心理现象是通过意向的方式将对象包含于自身之内,因此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这种意识总是指向外物的特性,被称为意识的意向性。胡塞尔接受了这个概念,但是与布伦塔诺认为意向的对象是真是对象不同,胡塞尔的意向的对象是对象的意义,即“被呈现、被意指的那个东西”。而意向活动则是呈现、意指的活动。意向性是内向性的,意向对象是由自己建构的,这说明意识自身是完整不依赖于外物的,因此具有纯粹的意向性。
2、悬隔:
又称终止判断或加括号由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提出,皮浪认为我们无法正确的认识事物,意见永远是主观的,因此对事物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悬搁判断。胡塞尔采纳了他的观点,对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停止判断,将经验世界的真实性加括号,不进行判断,只对纯粹的现象界做讨论。其目的并非否定外部知识和世界,而是对未经考察的东西是否存在咱不表态,以便将知识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3、交互主观性:
先验自我通过意向性觉察到“他者”——另一个先验自我的存在,构成交互主观性的世界。先验的交互主观性拥有一个独特的交互主观性领域,构成对象世界。
4、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世界,是科学成立的基础。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欧洲人性的危机和文明的危机。“科学的理念”已经完全被实证科学所替代,而不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学不能提供关于人生的意义的答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挽救欧洲人性的出路就是回归到前科学的生活世界。
实证科学所构建的“课题性”的世界由于抽去了与之不相关的现象而先天就是片面,狭隘的。生活世界是非“课题性”的全面而丰富的世界,是所有“课题性”世界的基础,因此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子世界,而是一个为一切人所共有的世界。
*海德格尔(2个)
1、解释Dasein的含义及其存在状态。
含义:
Dasein:此在、亲在、缘在、临在。
Dasein是能赋予其他存在者以意义,并能够发问存在的存在者。正在生成中的存在者(一种生成态势)。海德格尔认为能作为dasein的只有人,人的本质具有不确定性,是由他的存在的过程决定的,因此,人是生成中的存在着。同时,人于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他能赋予其他存在者意义,并能追问存在,且因其自身的存在而显现存在
存在方式:
1)“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
Dasein的sein就是“生存”,而dasein的生存必须在世界中。“在……之中”不是物理上的空间排列,而是表明世界本身就是Dasein的组成部分。人是世界中的人,世界是人的世界。
海德格尔认为主客体的分化是社会制度建立后发生的事,这表明Dasein与原始世界具有亲密关系,是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先于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认识论必须回到原始的存在论层面,才能得到说明和理解。
因此dasein的基本存在结构就是“在世界中存在”。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状态分为“混世”与“共在”,“混世”指的是人们在将外物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使用的过程中,虽然达到了目的,但是却将自己降到了物的存在的水平。“与他人共在”则是人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约束而人云亦云,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独特性。总之“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沉沦于日常生活。而且只要dasein存在,他就已经“在世界中”,不得不存在。所以人是被不由自主的“抛入”世界的dasein。海德格尔称dasein的这种处身状态为“被抛状态”
2、为什么说“语言是存在之家”?
海德格尔提出存在在思中体现,思维通过语言展示,所以语言时领悟存在的必须环节。而只有诗的语言是本质的语言,存在通过诗进入语言,所以语言的本性,意在把我们带向一种可能性,让我们在语言上取得一种经验。而人作为dasein 就居住在语言所构造的建筑中。如若在语言中真的有人的Dasein的本真的居所,那么我们在语言上取得的经验就将触动我们的Dasein的最内在的构造。
*萨特(4个)
1、什么是“自在”与“自为”?
“自在”和“自为”是萨特在其存在主义哲学中提出的概念。萨特把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其中:
自在(being-in-itself):
自在是(在),是“存在存在着”。自在的存在是自足的,不以意识是否对他显现而转移,不与他物和自身发生关系,保持自身的完满,是纯粹的偶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自在是自身,自在是其所是。对于人而言,这个自在的存在是荒谬的。
自为(being-for-itself)
自为不是其所是(过去),他没有固定的本质,是对之前存在的否定,他并非自在,而是要超越自身。因此它是其所不是(未来),他永远不是什么却又趋向于成为什么。自为的存在是通过自在的存在从“虚无”中显现出来的。自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意识本身,意识本身就是无,意识的整个呈现就是虚无的过程。人的存在是一种虚无,通过意识来塑造自己,成为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
如果用两个命题来区别自在与自为的话,那么自在是“本质先于存在”,而自为是“存在先于本质”。
2、“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含义是什么?
对于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自由。自由不是人性或人的本质,自由属于有意识的存在的结构,人注定是自由的,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变成自由的人,人的存在和他的自由没有区别。自由实际就是以超越性和主观性为特征的意识的自为,人一开始作为虚无的存在,后来由于人的主观性的创造,才被赋予具体规定性。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而且人只要存在,就是绝对自由的,不受制于任何外在条件。自由是主观选择的行为本身,尽管这种选择不一定带来实际的效果。哪怕不选择,也是做出了“不选择”的选择。所以人是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
3、什么是“自我欺骗”?它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自我欺骗的定义:意识不是把它的否定指向外面,而是转而指向它自身的确定态度。自我欺骗中说谎者与被骗者是同一个人,且发生在同一时刻、同一结构之中。纯粹从“事实性”来看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在的存在,成为一个物体。一个没有意识的东西,也就没有必要选择自己的行动。使自己仅仅成为他人眼中的物体,让自己完全充当“为他的存在”,从而逃避选择自己命运的责任。
我的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人由此可以把它当作加以判断的整体的一部分,然而必须注意……我的意识对他人而言是一种缺席。它经常作为我的一切态度与行为的意义而出席,然而经常是缺席的,因为它总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永久的问题,或更恰当些,作为一个永久的自由而呈现于他人的直觉中。
在内省中,我试图确切地决定我是什么人,试图下决心马上充当我的真自我——尽管这就意味着动手想办法改变我自己。可是这岂不是意味着我把自己当成物体吗?我是否要决定那些使我做这些行为或那些行为的全部目的与动机呢?然而这岂不是已经假定一种因果宿命论吗?
人类的处境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处境,没有借口也没有援助。所以任何人以自己的热情或者发明什么决定论学术作为借口,为自己开脱,就是自我欺骗。
4、存在“绝对的自由”吗?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谈谈你对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的理解。
存在,绝对自由指的是意志的“自为”。即只要自由是存在的结构而不是人的本质,只要存在就必然自由,哪怕意志的自由选择不能带来实际的效果,但是选择行为本身就是自由的,即自由不可被剥夺,是绝对的。正因为自由对于人而言是绝对的,所以人应当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个人面临的一切结果皆由自己造成。人在自在基础上决定了其自为的存在,因此造就了自己的命运。
既然人是绝对自由的,那么就必然不能逃避自由,即逃避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个人利益于集体利益难以取舍的问题,因此人的自由选择注定了人是孤寂的。无论选择什么都必须有所牺牲,承担责任,在自由于责任之间徘徊,这将带来烦恼。选择与责任是自由的一体两面,正是由于责任感,所以在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时,不得不面临许多考虑。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每发生一件事,就像整个人类盯着她,要他用他的行为指导自身。由责任压力想到行为根据,烦恼随之而生。当然,最大的烦恼来源于人对死亡不可抗拒的意识。生和死不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人生的荒谬就在这里,但死亡不能我们的绝对自由而只能夺走我们的自由,所以只要存在,就绝对自由,就必须对我们的生和
死负责。
*加缪(2个)
1、什么是荒诞?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荒诞是人与世界的错位及其人对这种错位状态的意识和感受:
“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于这两者的共存”
荒诞的表现:
(1)人与社会生活的隔膜
(2)世界的无意义、偶然性与缺乏逻辑联系
(3)生活枯燥、呆板、琐屑和支离破碎
(4)生活按时间自然流动,失去任何情感内涵,空虚而无意义
(5)世界与人的与反差,世界变得不可理喻
2、试述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的逻辑线索。(加)
*弗洛伊德(1个)
1、什么是无意识(潜意识)?说明精神分析理论的意识结构与人格结构的关系。
潜意识:潜藏于意识之下的心里存在或心智活动
意识结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只是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的冰山一角,无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主体,其中主要是人的本能冲动,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意识则受制于外界的规则制度等现实原则,不断压抑,扭曲和禁锢无意识的本能。前意识在潜意识与意识之间,是潜意识中可以随时不受阻碍召入意识的那一部分。是无意识进入意识的必经之路。无意识为了进入意识会进行巧妙的伪装,以通过前意识的筛选,例如口误,笔误,做梦等
与意识对应的超我,是一种社会性的理想在人格内部的确立,是文明设置在我们内部的监护力量,它既反对快乐原则又不遵奉现实原则。
与无意识对应的本我,是人格内部一个非理性、非功利、非道德的国度,它唯一的冲动是根据快乐原则满足本能的需要。
与前意识对应的自我,介于两者之间,原是本我的一个部分,由于它与外界最接近,因此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意在接受刺激而又保护肌体不受其害,正像皮层之包裹着生命的质体。
本我是人的本能所在,但必须靠自我去实现,自我又需要按照现实原则去控制本我,延缓本我冲动的释放,所以自我处在超我本我的两面夹击下,苦斗不堪。
*哈贝马斯(1个)
1、什么是“交往合理性”与“商谈伦理学”?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交往合理性:在一切可能发生的交往活动之前,我们必须设定一个理性的交往活动,用以论证交往规则的普遍有效性,这就是交往的合理性。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合理性具有一下几个性质
(1)语言性
(2)交互主体性
(3)程序性
(4)开放性、可误性、可批判性
社会交往行为实际上是语言的理解和交流过程,哈贝马斯将通过语言的交往视为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合理性”要求交往过程中必须有普遍有效的规则,哈贝马斯非常欣赏康德的普遍道德规范这一先验原则,但他反对依靠人的善良和主体性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他把主体性换为交互主体性,纯粹理性换为交往的合理性,把先验性转化为程序性,这决定了每一个参与交往的人都必须先验的接受一定的规则作为活动的前提。而程序性的普遍原则需要通过商谈伦理学来实现。
商谈合理性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的理论根据,“理想的交往”是建立在没有任何强制条件下的平等,自由的对话。1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建立道德规范普遍性的重要步骤。交往的双方遵守的规则类似与“绝对命令”。2但康德将“绝对命令”建立在纯粹善良意志或先验主体性上,将之理解为“理性的事实”,因而缺乏坚实的形而上学根据。
3.商谈的伦理学的普遍化原则与个人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关,与商谈或论证的原则相结合:
(1)每一能言谈和行动的主体都可以参加商谈讨论。
(2)任何人都可以对每一主张提出问题。
任何人都可以将一主张引入商谈讨论。
任何人都可以表达其态度、愿望和需要。
(3)任一商谈主体享受的(1)和(2)的权利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被剥夺。
根据以上原则而制定的交往规则具有普遍必然性,并且具有人类其他活动所要求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是理想的交往。
现实意义:哈贝马斯提出社会交往理论的初衷是解决社会危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运行着目的“系统”,与交往构成的关系网络,即“生活世界相”分离,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西方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有目的行为子系立自主的要求侵入生活世界并破坏其结构,导致生活世界殖民地化。因此,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生活世界去殖民地化,即通过纠正被歪曲了的交往行为来改变生活世界,实现“交往合理化”,从而达到“无的交往共同体”主体之间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的对话,在相互理解、互为默契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哈贝马斯消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即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