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关于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问题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
专 业: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2011 年 6 月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摘要
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和农产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并产生严重危害的矛盾下,对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的构建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是保证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销售结果的重要手段,是使整个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探索如何完善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封闭供应链, 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意愿。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 封闭供应链 现状分析
一、前言
为了提高我国从事农产品加工、生产和出口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由商业部市场建设司组织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提出了建立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设想。关于封闭供应链,学术界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焦志伦(2009)认为,封闭供应链是以保证产品安全及质量控制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确保供应链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都处于严格的质量监管之中。他提出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监控是几个节点的整体配合,这些节点的主体包括、供应链主体和消费者。同时由于受传统模式和流通模式的局限,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还处在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状态,绿色农产品交易的环节多,社会交易费用和物流成本都偏高,加之,我国农产品产业化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低,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很好的体现,无法很好的做到成本的最优控制。对于消费者而言,既渴望获得健康的食品需求,又希望消费价格能够最优化,所以,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终端价格过高的现状,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农产品供应链方式,以促进绿色农产品在市场销售环节的非弱势性,使健康的绿色农产品真正的进入到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中来。
二、概念解释
(一)、绿色农产品概念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 、优质 、营养农产品。如:绿色小麦、绿色水稻 、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绿色禽肉、绿色水产品等。
(二)、封闭供应链概念
封闭供应链最早是由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首次提出。它主要是指对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具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具有可追溯性的供应链系统。
(三)、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概念
绿色供应链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首次提出,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设计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副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李永珍(2008)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探讨”一文中也认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可分为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回收等7个环节,各个环节构成一个系统来严格控制。
三、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国内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陈恭和(2007)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发展面临技术贸易壁垒的障碍,提出了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建立TBT(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预警信息系统.,详细描述了其系统的概念、功能、数据结果和开发框架。刘伟华(2008)提出了利用封闭供应链来解决其产生的质量问题,他认为封闭供应链具有三个特性。第一,供应链的稳定性是必须要强调的;第二,供应链的标准必须保证一致性;第三,强调成员的门槛性。王多宏(2008)认为,研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首先进行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本理论和网络节点的设计,然后开发和完善配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及成本控制技术的研究,最后实现从农田生产到超市销售的的产业环节。焦志伦(2009)提出了食品封闭供应链的设计要素,并从这些要素出发,尝试从理论上构建不同类型核心企业主导的四种食品封闭供应链系统,包括生产核心、分销核心、加工核心和销售核心封闭供应链系统。彭剑(2009)认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可以较好的解决当前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较好的体现出了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张晟义(2005)提出涉农供应链概念,认为涉农供应链是以农业原材料作为后续各阶段生产加工和运销主要对象的供应链的总称。张敏(2007)认为我国某些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安全性缺乏可靠保障的经济学原因就是供给信息链的阻断。庞胜明等对时效性农产品供应链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模式,并探讨了对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优化。张文松、王树祥(2006)认为,我国绿色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主要由以批发为中心、以中介组织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园区为中心三种模式。李晓锦(2007)等提出了基于物流中心发展专业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研究。Zumbier等学者(1996)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概念。英国学者阿罗马(2006)认为,食品供应链是一个从食物离开农场知道消费者使用终端的连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趋势的过程,包括食用农产品原料生产和食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包装、批发零售知道消费者的各个环节及相互关系。当前国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研究和发展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供应链、农产品冷冻物流系统、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涉农供应链及涉农供应链等领域,并呈日益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许多涉农供应链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ISO9000是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个标准的统称。ISO9000是由TC176(TC176指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ISO9000是ISO发布之12000多个标准中最畅销、最普遍的产品。)、HACCP(HACCP表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TOM(TOM全称是Telecom operation map,TOM以电信运营流程为蓝本并以发展和综合运营支撑系统(OSS)为出发点。)、TQM(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全面品质经营,综合质量管理专家的思想精髓,我们认为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品质经营,它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永续经营的管理途径, TQM是1961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保姆提出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
四、我国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阻碍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的因素
高爱霞、满广富等(2010)在“我国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在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的意愿中,探讨了阻碍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几大原因。第一、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许多农产品的污染大多数是从田间造成的。我国在农药使用、包装材料、检测设别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我国缺乏生产高效、低毒、无毒农药的技术,一直以来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滥用农药和化肥,农用地膜使用量逐年加大,畜牧粪便等废弃物污染量急剧上升,造成农产品中有毒物质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的质量安全。第二、农户生产经营分散,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由于分散的农户生产、农户的低素质、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销售渠道的多层级的原因,导致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存在着实效失效的问题。第三、农产品冷藏保鲜运输设施落后,运输方式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的易腐性,决定了它对运输、配送条件要求较高,一般需冷链配送以保鲜,并注重时效性。而我国易腐食品装卸车作业大多在露天进行,发达国家则在冷库和保温场所进行。我国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遍卡车运输。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运输费用占到我国易腐食品成本的70%,而国际标准为50%。第四、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落后,流通交易环节过多。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由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构成。据统计,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月4300家,其中产地市场1500家左右,销地市场2700家左右,销售市场2700家左右。全国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并且这一比重仍在升高,在大城市约占80%以上。但现在除了大型超市和高端餐馆对原材料的质量有较严格的要求,对批发市场和社区市场的安全问题还关注不够,大多数批发市场设施配套简陋、档次不高、检测检验等方面都非常薄弱和欠缺,农产品质量保障还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农产品流通交易环节过多,供销渠道不畅,导致我国绿色农产品产销脱节。
(二)、我国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三种主要组织模式优劣势比较分析
姜阳光、孙国华(2009)在“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分析”一文中对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三种主要组织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农户+市场”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农民生产,农民交易,通过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来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农户将生产的农产品运到当地的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批发商在产地进行收购,达到一定数量后,运送到批发市场进行分销,城市零售商从销地批发市场把产品批发回来,在零售农贸市场、生鲜便利店等一些零售终端销售。这是我国当前农产品销售采用的主要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着质量安全保障性不强、农产品保鲜度差、供应链协调性弱、生产和销售盲目性、交易规模小等问题。他认为在这个模式中,把分散的小农户纳入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中是重点。第二,“公司+农户”模式。目前,在农产品供应链中,该模式较普遍,该模式也可以称为“订单农业”,即在农业生产前,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该模式的优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一定的保证、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减少供应链中间环节。缺点是供应链稳定性较差(违约现象)、企业压价农产品价格、龙头企业成本高。第三,“公司+农户+基地”模式。该模式是指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农民土地,直接开办种植、养殖基地,再将基地生产承包给农户,农户可以获得土地租赁收入和务工收入。该模式的优点有有统一的标准、规模效应增加。缺点是企业资金投人要求高、要求大规模适宜土地、人地矛盾激烈。这些都是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意愿差距
1、消费意识差距
因为女性是重要的消费群体,靳明、赵敏等(2008)在“女性群体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结构研究”一文中的研究结论表明,女性消费者本人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程度如何对消费意愿产生的影响最大,其中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原因(食品安全)和辨别途径(绿色标志和品牌效应)是决定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但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认证体系还不完善,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还不高,加之由于绿色农产品流通销售的多环节,导致绿色的农产品的价格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消费需求差距
绿色农产品的供应和销售,找准现实和潜在的目标市场,开展精准营销就变得很关键。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情况还不乐观,许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较强社会责任感、不能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群体,他们是不愿意为绿色消费支付较高溢价。目前对于绿色农产品目标群体研究比较深入的有靳名等以“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作为聚类指标,把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划分为“绿色消费积极”、 “了色消费被动”、“绿色消费实惠”等3个群体。杨肖丽等(2006)则把绿色食品的消费者界定为25-45岁之间、对价格敏感、关注食品质量、受过高等教育。张小霞等(2006)认为其主要目标是高收入、高学历者。在张海英(2010)“关于绿色农产品目标消费群体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她经过实证研究,得到的分析结果是有大学或以上学历,家庭月平均收入在6000-7999元;10000-11999元以及13000元以上的、中专或以下学历,家庭月平均收入12000-12999元;大学或以下学历,家庭月平均收入在2000-5999元这三个群体是绿色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进一步发现分析,大学或以下学历,家庭月平均收入为2000-5999元这一部分群体,大多是未婚青年,由于还没有规律的生活,他们日常购买量小,加上多数人收入较低,不能算是现实的主要消费者,但由于这一群体的消费意识超前,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应该作为绿色消费的重要消费对象。
五、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高爱霞等(2010)认为我国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产地检测制度。张辉(2009)提出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和安全信用制度。食品可追溯性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岁食品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有追溯能力。通过追溯,实现由下至上的信息追溯,使食品生产流通的每个环节都保证质量安全。
(二)、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发展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里我借用焦志伦提出的食品封闭供应链的四种设计要素来谈它的发展之路,这四个方面包括生产核心、分销核心、加工核心和销售核心封闭供应链系统。他提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和权利义务集中机制,第三方权威监管为基础的多级节点检测和追溯制度,完整和标准化的生产,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关系要相对稳定。同时刘伟华等人提出可以建立供应链契约,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
(三)、绿色农产品组织模式的探究问题--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该模式要求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合作社再组织分散的社员按照订单进行标准化生产。这样既可以弥补“公司+农户”模式中违约现象的发生及面临众多小农户成本较高等的不足,而且当前我国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更加有助于构建我国当前的绿色农产品供应链。
(四)、扩大绿色农产品消费群体的问题
根据对绿色农产品的不同定位,可以为两种情况对绿色农产品的目标群体进行细分,第一种情况是绿色农产品定位为高端农产品,其主要的目标群体是有良好教育背景、家庭月收入较高的已婚中青年白领、教育程度较高、很重视家人健康的已婚中年妇女。第二种情况就是把绿色农产品定位为某些群体的必需品,起目标群体是喜欢的到超市等一些有质量保证的地方购买农产品的素质较高、注重生活品质、有绿色消费理念、有较高收入的群体。
六、小结
我认为,对于目前学者对我国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还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强调在纷纷避开供应链内涵探讨等方面,尚且缺乏针对传统的绿色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封闭化改造的专题研究。第二是在诸多的研讨中,学者对封闭化改造过程中所涉及的成本问题是否是影响改造能顺利进行的条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我认为,封闭供应链的设计应该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绿色农产品质量,降低绿色农产品成本,拓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成本控制,从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来看,物流是挖掘供应链利润的重要途径。因此对物流环节的的探究和创新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海英,2010:《关于绿色农产品目标群体的实证分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23期
[2]靳明、赵敏,2008:《女性群体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结构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3]高爱霞、满广富、高丽霞,2010:《我国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垦经济,2010年第3期
[4]安小平,2008:《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物流科技,2008年第3期
[5]陈锦标,2008:《论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过程 》,金融经济,2008年第22期
[6]姜阳光、孙国华,2009:《我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分析》,物流技术,2009年第28期
[7]陈恭如,2007:《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07年第5期
[8]刘伟华、周丽珍,2008:《封闭供应链:破解三鹿问题 》,市场周刊,2008年第10期
[9]刘伟华、刘彦平,2010:《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封闭化改造方法及其实践研究》,软科学,2010年第24期
[10]张辉,2009:《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科技资讯,2009年第8期
[11]张晟义,2005:《关系管理对供应链的支持即时分析》,物流科技,2005年第10期
[12]张晟义,2007:《农供应链基本分类及下一型涉农供应链的R&D地位》,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第1期
[12]张晓锦、范秀荣,2006:《农品无理由体系的规制及其专业化发展》,农业经济问题 ,2006年第8期
[14]杜红梅,2007:《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效率增进及实现》,供应链管理, 2007年第12期
[15]刘伟华、刘炳镰,2009:《订单农业下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16]王多宏、杨太伦、李萍,2008:《我国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理论体系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9期
[17]焦志伦,2009:《基于食品安全的封闭供应链设计初探》,物流技术,2009年第4期
[18]张敏,2006:《绿色食品供应链浅析》,商业现代化,2006年第11期
[19]刘春全、李仁刚,2008:《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及展望》,经营之道 ,2008年第4期
[20]王海萍,2010:《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监管》,理学与企业发展,2010年第9期
